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额雁越冬生态研究
-
作者:
熊舒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越冬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额雁
-
描述:11月-2011年3月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越冬白额雁种群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记录到2008年-2011年三个越冬期内,大湖池、常湖池、朱市湖三个湖泊白额雁的迁徙时间及全区越冬白额雁种群动态
-
全文:11月-2011年3月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越冬白额雁种群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记录到2008年-2011年三个越冬期内,大湖池、常湖池、朱市湖三个湖泊白额雁的迁徙时间及全区越冬白额雁种群动态
-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
作者:
肖晋志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样性 河流 大型底栖动物 鄱阳湖保护区水域 群落结构
-
描述: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分布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区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57属79种,分别为环节动物7科19属24种(占总
-
全文: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分布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区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57属79种,分别为环节动物7科19属24种(占总
-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作者:
叶慕亚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脆弱性评价 湿地
-
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明显加重,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自1988年生态脆弱带的概念确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0.0来越突出。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特征,为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的鄱阳湖典型湿地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地跨永修、星子、新建3县,包括大湖池等9个湖泊以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为336kln2。本论文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P—S—R)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整体功能以及湿地社会环境三个亚类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度,构造判别矩阵;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经济开发,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等破坏了湿地原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典型湿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的湿地生态环境响应调控方案。
-
全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明显加重,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自1988年生态脆弱带的概念确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0.0来越突出。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特征,为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的鄱阳湖典型湿地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地跨永修、星子、新建3县,包括大湖池等9个湖泊以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为336kln2。本论文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P—S—R)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整体功能以及湿地社会环境三个亚类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度,构造判别矩阵;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经济开发,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等破坏了湿地原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典型湿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的湿地生态环境响应调控方案。
-
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
作者:
吴薇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区域水资源 利益协调 生态保护 环境发展权
-
描述: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紧迫任务。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发展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正式实施,鄱阳湖的发展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对鄱阳湖的发展研究创造了良好氛围。努力实现鄱阳湖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保障鄱阳湖区域公民的平等生存权和环境发展权,也是实现鄱阳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民权益保护、区域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协调起来,才能最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彰显其意义。本研究首先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入手,法学理论从环境权和环境发展权、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进行探讨,经济学理论从外部性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资源配置理论进行分析,从而为研究鄱阳湖区域水资源法律问题和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美国、日本两国区域水资源以及五大湖区和莱茵河流域相关水资源法律制度的具体分析,总结归纳出适宜鄱阳湖区域的制度规范及具体措施。再次,通过对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已有成果的考察,分析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主要指鄱阳湖区域法律意识和水资源法律制度保障及运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根据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公众参与和公众负责相依托的发展原则,构建以鄱阳湖区域水资源主体法律制度、鄱阳湖区域水资源行政管理制度、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利益协调制度、鄱阳湖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鄱阳湖区域水资源责任法律制度、鄱阳湖区域水资源纠纷解决制度为主的鄱阳湖区域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体系。在此前基础上探讨鄱阳湖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即通过水文化建设、水市场建设、水旅游建设、水生态建设四个方面促进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最后,通过政策调控层面、技术监督层面、组织运行层面、经济效益层面、文化培育层面的综合考察研究,提出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本论文之研究希冀为鄱阳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日后立法与宏观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更希望能为家乡建设添一份绵薄的力量
-
全文: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紧迫任务。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发展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正式实施,鄱阳湖的发展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对鄱阳湖的发展研究创造了良好氛围。努力实现鄱阳湖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保障鄱阳湖区域公民的平等生存权和环境发展权,也是实现鄱阳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民权益保护、区域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协调起来,才能最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彰显其意义。本研究首先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入手,法学理论从环境权和环境发展权、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进行探讨,经济学理论从外部性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资源配置理论进行分析,从而为研究鄱阳湖区域水资源法律问题和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美国、日本两国区域水资源以及五大湖区和莱茵河流域相关水资源法律制度的具体分析,总结归纳出适宜鄱阳湖区域的制度规范及具体措施。再次,通过对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已有成果的考察,分析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主要指鄱阳湖区域法律意识和水资源法律制度保障及运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根据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公众参与和公众负责相依托的发展原则,构建以鄱阳湖区域水资源主体法律制度、鄱阳湖区域水资源行政管理制度、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利益协调制度、鄱阳湖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鄱阳湖区域水资源责任法律制度、鄱阳湖区域水资源纠纷解决制度为主的鄱阳湖区域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体系。在此前基础上探讨鄱阳湖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即通过水文化建设、水市场建设、水旅游建设、水生态建设四个方面促进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最后,通过政策调控层面、技术监督层面、组织运行层面、经济效益层面、文化培育层面的综合考察研究,提出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本论文之研究希冀为鄱阳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日后立法与宏观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更希望能为家乡建设添一份绵薄的力量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花卉苗木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
-
作者:
梅寒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状和发展研究 花卉苗木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和比较分析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案例,通过细致深入实地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花卉苗木经营规模小、品种单一、市场流通体系薄弱、市场组织不完善、政策
-
全文:和比较分析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案例,通过细致深入实地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花卉苗木经营规模小、品种单一、市场流通体系薄弱、市场组织不完善、政策
-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禽栖息地质量快速评价技术研究
-
作者:
吴兆俊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适宜性 水禽栖息地质量 快速评价
-
描述:了基于适宜性程度分级的水禽栖息地质量快速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为依据,建立了水禽栖息地评价备选指标集。(2)依专家分析法和频度统计法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禽栖息地
-
全文:了基于适宜性程度分级的水禽栖息地质量快速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为依据,建立了水禽栖息地评价备选指标集。(2)依专家分析法和频度统计法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禽栖息地
-
鄱阳湖流域人工造林的碳蓄积效应研究: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
作者:
杨海军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树轮宽度
-
描述:表明: 1)基于测树学方法,建立了利用树轮信息估算树木生物量/碳蓄积量的树木材积测算模型,并应用于千烟洲试验站。该方法达到了较高的测算精度,能够在不破坏活立木的情况下对森林生物量/碳蓄积量进行快速测算
-
全文:表明: 1)基于测树学方法,建立了利用树轮信息估算树木生物量/碳蓄积量的树木材积测算模型,并应用于千烟洲试验站。该方法达到了较高的测算精度,能够在不破坏活立木的情况下对森林生物量/碳蓄积量进行快速测算
-
基于神经网络和多源遥感数据的鄱阳湖湿地生物量反演研究
-
作者:
董磊 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物量 SAR 人工神经网络 鄱阳湖 MIMICS模型 湿地 反演
-
描述:利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MIMICS冠层散射模型,最后基于改进后的算法模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反演鄱阳湖湿地生物量,并制作了2007年湖区湿地生物量分布图。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
-
全文:利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MIMICS冠层散射模型,最后基于改进后的算法模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反演鄱阳湖湿地生物量,并制作了2007年湖区湿地生物量分布图。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
-
基于SAR的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与生物量反演研究
-
作者:
沈国状 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面向对象 信息提取 生物量 变化向量 SAR 人工神经网络 半变异 反演 线性回归 洪涝
-
描述: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
全文: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
鄱阳湖湿地甲烷排放通量与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作者:
王佳佳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烷产生 鄱阳湖 环境因素 甲烷排放 电子受体
-
描述:作用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排放量最高为0.250 mg·m-2·h-1,春秋次之,分别为0.094和0.082 mg·m-2·h-1
-
全文:作用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排放量最高为0.250 mg·m-2·h-1,春秋次之,分别为0.094和0.082 mg·m-2·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