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测度研究
作者: 徐晔 胡志芳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环境技术效率  Malmquist  战略性新兴产业  Luenberger指数  Global 
描述:将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与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测算了2009—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并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效率改进指数2个方面,最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水平总体偏低,各产业环境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影响,产业产出和环境管制力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有负影响.
全文:将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与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测算了2009—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并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效率改进指数2个方面,最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水平总体偏低,各产业环境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影响,产业产出和环境管制力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有负影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外部性问题研究
作者: 邹雄智 孟召博 李小玉  来源:企业经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本运营  外部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济区 
描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于国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江西省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经济外部性视角外部性视角,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正、负外部性现象,从经济活动社会化、产权界定模糊、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剖析了外部性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应进一步明确生态资本运营产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区域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外部性“内部化”转化的具体路径。
全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于国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江西省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经济外部性视角外部性视角,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正、负外部性现象,从经济活动社会化、产权界定模糊、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剖析了外部性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应进一步明确生态资本运营产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区域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外部性“内部化”转化的具体路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基于“三废”污染视角
作者: 邓仁根 余艳锋 彭柳林  来源:农业经济与管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从"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和治理视角着手,采用数据、图表对照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废"排放量呈现增加趋势,区域内存在污染排放和治理严重不对等现象;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污染治理压力增大。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应从法律制度角度加以严格规范,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完善鄱阳湖生态环境监管预警,实现鄱阳湖区产业生态化。
全文:从"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和治理视角着手,采用数据、图表对照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废"排放量呈现增加趋势,区域内存在污染排放和治理严重不对等现象;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污染治理压力增大。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应从法律制度角度加以严格规范,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完善鄱阳湖生态环境监管预警,实现鄱阳湖区产业生态化。
TRMM面降雨量数据在鄱阳湖流域的精度评价
作者: 张红梅  来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精度评价  降雨量  鄱阳湖流域  TRMM 
描述:利用2011年和2012年鄱阳湖流域及附近的47个台站观测数据对TRMM V7降雨量数据进行了日、月、年尺度的精度检验,并分析了该流域降雨与地面植被覆盖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TRMM数据的精度随尺度而变化,TRMM日降雨量与地面实测值相关性一般,相关系数(R)为0.67左右,而均方根误差(RMSE)在10~20 mm之间;月和年尺度降雨量精度较好,R2分别为0.897和0.845,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5%;日、月和年尺度的降雨量与地面植被覆盖度无明显相关性,但地形对降雨量有一定的影响,地形较高的山区降雨比平原区要多.月和年尺度的TRMM降雨量数据可应用于大、中尺度的水文和生态模型.
全文:利用2011年和2012年鄱阳湖流域及附近的47个台站观测数据对TRMM V7降雨量数据进行了日、月、年尺度的精度检验,并分析了该流域降雨与地面植被覆盖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TRMM数据的精度随尺度而变化,TRMM日降雨量与地面实测值相关性一般,相关系数(R)为0.67左右,而均方根误差(RMSE)在10~20 mm之间;月和年尺度降雨量精度较好,R2分别为0.897和0.845,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5%;日、月和年尺度的降雨量与地面植被覆盖度无明显相关性,但地形对降雨量有一定的影响,地形较高的山区降雨比平原区要多.月和年尺度的TRMM降雨量数据可应用于大、中尺度的水文和生态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构建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作者: 陈美球 吕添贵 刘桃菊 黄建伟  来源:生态经济(学术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对策  SWOT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屏障 
描述:生态屏障构建是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实现的客观需求,特别是维护"一湖清水"的根本保障。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一系列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继续增加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投入,有效控制各类污染;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社会经济的公平与均衡发展;协调统筹流域规划体系,强化流域综合管理。
全文:生态屏障构建是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实现的客观需求,特别是维护"一湖清水"的根本保障。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一系列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继续增加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投入,有效控制各类污染;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社会经济的公平与均衡发展;协调统筹流域规划体系,强化流域综合管理。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居民问卷调查的分析
作者: 刘珊 梅国平  来源:生态经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利益表达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圈 
描述:通过江西省公众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时的参与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居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关注程度依次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江西的品牌影响力、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江西的旅游资源水平。由于不同的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利益角度不同,因此"务实"和"人本"是该机制建立的前提,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效培养,宣传途径的首选是电视和网络,参与途径可选择公开政府信息、微博、媒体热线。此外,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探究性因子分析,有效参与机制建立的四个关键因子分别为:政府耦合因子、信息平台因子、公众自身素质因子和议事协调因子。
全文:通过江西省公众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时的参与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居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关注程度依次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江西的品牌影响力、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江西的旅游资源水平。由于不同的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利益角度不同,因此"务实"和"人本"是该机制建立的前提,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效培养,宣传途径的首选是电视和网络,参与途径可选择公开政府信息、微博、媒体热线。此外,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探究性因子分析,有效参与机制建立的四个关键因子分别为:政府耦合因子、信息平台因子、公众自身素质因子和议事协调因子。
农村社区应对洪涝灾害工程类措施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王琦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涝灾害  工程类措施  气候变化 
描述: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在21世纪的重大挑战之一,极端气候事件因其高频度的发生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气候风险,推进适应性措施的采用以降低风险是各国政府正面临的重要任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江西省的北部地区、长江的中下游,是我国的紧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划定出的全世界重要的生态区,它具备调节拦蓄洪水、调剂气候和降解污染等多方面的自然生态功效。它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发的极端气候事件是洪涝和干旱,本文主要就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国内还没有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基础上的定量研究,因此,我们通过实地调查,系统全面的了解农村社区在应对洪涝灾害时的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就弥补了国内的气候变化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同时也可以指导农户规避风险、为政府将来在制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措施方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政策法规的完善。鉴于此,本文基于经济学理论,采用2010~2012年课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10个县共90个村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研究影响农村社区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面对洪涝灾害时,大部分的农村社区都会采用工程类措施。在受灾的66个农村社区中,85%的社区都能够接收到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而只有36%的社区有政府提供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等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是促进抗洪工程类措施采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村领导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非农人口比例、村企业数量以及社区总人口等也是影响采用何种工程类措施的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社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工程类措施采用与否的限制因素。因此,未来在应对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时要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立信息交流网络,完善政府财税支撑及监督体系,提高村领导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招商引资,进行商业化运作等全面的推进工程类措施的建成使用。
全文: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在21世纪的重大挑战之一,极端气候事件因其高频度的发生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气候风险,推进适应性措施的采用以降低风险是各国政府正面临的重要任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江西省的北部地区、长江的中下游,是我国的紧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划定出的全世界重要的生态区,它具备调节拦蓄洪水、调剂气候和降解污染等多方面的自然生态功效。它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发的极端气候事件是洪涝和干旱,本文主要就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国内还没有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基础上的定量研究,因此,我们通过实地调查,系统全面的了解农村社区在应对洪涝灾害时的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就弥补了国内的气候变化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同时也可以指导农户规避风险、为政府将来在制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措施方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政策法规的完善。鉴于此,本文基于经济学理论,采用2010~2012年课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10个县共90个村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研究影响农村社区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面对洪涝灾害时,大部分的农村社区都会采用工程类措施。在受灾的66个农村社区中,85%的社区都能够接收到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而只有36%的社区有政府提供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等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是促进抗洪工程类措施采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村领导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非农人口比例、村企业数量以及社区总人口等也是影响采用何种工程类措施的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社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工程类措施采用与否的限制因素。因此,未来在应对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时要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立信息交流网络,完善政府财税支撑及监督体系,提高村领导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招商引资,进行商业化运作等全面的推进工程类措施的建成使用。
农村社区应对洪涝灾害工程类措施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王琦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涝灾害  工程类措施  气候变化 
描述: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在21世纪的重大挑战之一,极端气候事件因其高频度的发生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气候风险,推进适应性措施的采用以降低风险是各国政府正面临的重要任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江西省的北部地区、长江的中下游,是我国的紧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划定出的全世界重要的生态区,它具备调节拦蓄洪水、调剂气候和降解污染等多方面的自然生态功效。它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发的极端气候事件是洪涝和干旱,本文主要就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国内还没有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基础上的定量研究,因此,我们通过实地调查,系统全面的了解农村社区在应对洪涝灾害时的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就弥补了国内的气候变化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同时也可以指导农户规避风险、为政府将来在制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措施方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政策法规的完善。鉴于此,本文基于经济学理论,采用2010~2012年课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10个县共90个村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研究影响农村社区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面对洪涝灾害时,大部分的农村社区都会采用工程类措施。在受灾的66个农村社区中,85%的社区都能够接收到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而只有36%的社区有政府提供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等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是促进抗洪工程类措施采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村领导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非农人口比例、村企业数量以及社区总人口等也是影响采用何种工程类措施的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社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工程类措施采用与否的限制因素。因此,未来在应对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时要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立信息交流网络,完善政府财税支撑及监督体系,提高村领导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招商引资,进行商业化运作等全面的推进工程类措施的建成使用。
全文: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在21世纪的重大挑战之一,极端气候事件因其高频度的发生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气候风险,推进适应性措施的采用以降低风险是各国政府正面临的重要任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江西省的北部地区、长江的中下游,是我国的紧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划定出的全世界重要的生态区,它具备调节拦蓄洪水、调剂气候和降解污染等多方面的自然生态功效。它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发的极端气候事件是洪涝和干旱,本文主要就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国内还没有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基础上的定量研究,因此,我们通过实地调查,系统全面的了解农村社区在应对洪涝灾害时的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就弥补了国内的气候变化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同时也可以指导农户规避风险、为政府将来在制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措施方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政策法规的完善。鉴于此,本文基于经济学理论,采用2010~2012年课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10个县共90个村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研究影响农村社区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面对洪涝灾害时,大部分的农村社区都会采用工程类措施。在受灾的66个农村社区中,85%的社区都能够接收到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而只有36%的社区有政府提供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等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是促进抗洪工程类措施采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村领导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非农人口比例、村企业数量以及社区总人口等也是影响采用何种工程类措施的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社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工程类措施采用与否的限制因素。因此,未来在应对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时要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立信息交流网络,完善政府财税支撑及监督体系,提高村领导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招商引资,进行商业化运作等全面的推进工程类措施的建成使用。
农村社区应对洪涝灾害工程类措施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王琦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涝灾害  工程类措施  气候变化 
描述: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在21世纪的重大挑战之一,极端气候事件因其高频度的发生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气候风险,推进适应性措施的采用以降低风险是各国政府正面临的重要任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江西省的北部地区、长江的中下游,是我国的紧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划定出的全世界重要的生态区,它具备调节拦蓄洪水、调剂气候和降解污染等多方面的自然生态功效。它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发的极端气候事件是洪涝和干旱,本文主要就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国内还没有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基础上的定量研究,因此,我们通过实地调查,系统全面的了解农村社区在应对洪涝灾害时的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就弥补了国内的气候变化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同时也可以指导农户规避风险、为政府将来在制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措施方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政策法规的完善。鉴于此,本文基于经济学理论,采用2010~2012年课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10个县共90个村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研究影响农村社区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面对洪涝灾害时,大部分的农村社区都会采用工程类措施。在受灾的66个农村社区中,85%的社区都能够接收到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而只有36%的社区有政府提供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等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是促进抗洪工程类措施采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村领导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非农人口比例、村企业数量以及社区总人口等也是影响采用何种工程类措施的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社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工程类措施采用与否的限制因素。因此,未来在应对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时要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立信息交流网络,完善政府财税支撑及监督体系,提高村领导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招商引资,进行商业化运作等全面的推进工程类措施的建成使用。
全文: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在21世纪的重大挑战之一,极端气候事件因其高频度的发生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气候风险,推进适应性措施的采用以降低风险是各国政府正面临的重要任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江西省的北部地区、长江的中下游,是我国的紧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划定出的全世界重要的生态区,它具备调节拦蓄洪水、调剂气候和降解污染等多方面的自然生态功效。它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发的极端气候事件是洪涝和干旱,本文主要就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国内还没有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基础上的定量研究,因此,我们通过实地调查,系统全面的了解农村社区在应对洪涝灾害时的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就弥补了国内的气候变化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同时也可以指导农户规避风险、为政府将来在制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措施方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政策法规的完善。鉴于此,本文基于经济学理论,采用2010~2012年课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10个县共90个村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研究影响农村社区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面对洪涝灾害时,大部分的农村社区都会采用工程类措施。在受灾的66个农村社区中,85%的社区都能够接收到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而只有36%的社区有政府提供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等部门提供的抗洪预警和防治信息是促进抗洪工程类措施采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村领导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非农人口比例、村企业数量以及社区总人口等也是影响采用何种工程类措施的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社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工程类措施采用与否的限制因素。因此,未来在应对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时要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立信息交流网络,完善政府财税支撑及监督体系,提高村领导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招商引资,进行商业化运作等全面的推进工程类措施的建成使用。
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
作者: 马逸麟 郄海满 彭晓玫 江俊杰 谢长瑜  来源:岩矿测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鄱阳湖  分布特征 
描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储量研究在碳循环和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碳数据,计算了研究区表层、中层、深层土壤的全碳储量和有机碳储量,分析其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碳储量是以有机碳储量为主;表层土壤(0~0.2 m)的有机碳密度为3512 t/km2,有机碳储量为1.38亿吨;中层土壤(0~1.0 m)的有机碳密度为11156 t/km2,有机碳储量为4.39亿吨;深层土壤(0~1.8 m)的有机碳密度为15617 t/km2,有机碳储量为6.14亿吨。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区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高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10.86%,中层及深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平均水平接近,显示研究区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巨大。进一步分析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貌单元、不同行政单元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系统查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和分配特征。研究认为,区域内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具有同一性特征,与所处区域的成土地质背景和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密度高值区均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包括江西丰城市北部、高安市南部、乐平市周边地区等古生代炭质岩和煤系地层区,其中乐平市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低值区均分布在湖区和水系河谷地区。该成果可为江西省的碳循环和碳排放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全文: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储量研究在碳循环和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碳数据,计算了研究区表层、中层、深层土壤的全碳储量和有机碳储量,分析其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碳储量是以有机碳储量为主;表层土壤(0~0.2 m)的有机碳密度为3512 t/km2,有机碳储量为1.38亿吨;中层土壤(0~1.0 m)的有机碳密度为11156 t/km2,有机碳储量为4.39亿吨;深层土壤(0~1.8 m)的有机碳密度为15617 t/km2,有机碳储量为6.14亿吨。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区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高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10.86%,中层及深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平均水平接近,显示研究区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巨大。进一步分析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貌单元、不同行政单元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系统查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和分配特征。研究认为,区域内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具有同一性特征,与所处区域的成土地质背景和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密度高值区均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包括江西丰城市北部、高安市南部、乐平市周边地区等古生代炭质岩和煤系地层区,其中乐平市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低值区均分布在湖区和水系河谷地区。该成果可为江西省的碳循环和碳排放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上页 1 2 3 ... 35 36 37 ... 38 39 40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