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析与控制探讨
作者: 向速林 王全金 徐刘凯  来源: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业非点源污染  鄱阳湖区域  控制措施 
描述:为掌握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通过有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探讨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化肥流失、农药流失、畜禽养殖、水土流失、固体废弃物、城市径流等污染源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影响,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系统归纳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控制方法,并结合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重点阐述了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
全文:为掌握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通过有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探讨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化肥流失、农药流失、畜禽养殖、水土流失、固体废弃物、城市径流等污染源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影响,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系统归纳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控制方法,并结合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重点阐述了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
鄱阳湖地区水稻土潜育化的发生及其改良对策
作者: 赖庆旺 刘勋 黄庆海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潜育化  次生潜育化  水稻土  发生层 
描述:沿育化的形成与发展关系。 强调稻一稻 换茬制, 并不是致治的主导耕作因素, 同时指出本区以次潜、 弱沿及上位潜育型为主, 并有所扩大, 从土壤生态前景看不可忽视。 提出了以“四沟…四改” 为主,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改良技术对策.
全文:沿育化的形成与发展关系。 强调稻一稻 换茬制, 并不是致治的主导耕作因素, 同时指出本区以次潜、 弱沿及上位潜育型为主, 并有所扩大, 从土壤生态前景看不可忽视。 提出了以“四沟…四改” 为主,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改良技术对策.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方法与应用——以环鄱阳湖区域为例
作者: 戴娟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方向距离函数  环鄱阳湖区域 
描述:的过量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农业生态效率,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测度模型
全文:的过量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农业生态效率,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测度模型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方法与应用——以环鄱阳湖区域为例
作者: 戴娟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方向距离函数  环鄱阳湖区域 
描述:的过量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农业生态效率,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测度模型
全文:的过量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农业生态效率,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测度模型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方法与应用——以环鄱阳湖区域为例
作者: 戴娟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方向距离函数  环鄱阳湖区域 
描述:的过量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农业生态效率,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测度模型
全文:的过量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农业生态效率,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测度模型
鄱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作者: 王毛兰 赖建平 胡珂图 张丁苓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氮同位素  鄱阳湖  物质来源  湿地土壤  碳同位素 
描述:通过对2011年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15个湿地土壤样品中δ13C及δ15N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及其主支流湿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湿地土壤中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在0.45%1.58%之间,总氮(TN)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17%;各入湖河流TOC含量为0.41%1.18%,TN含量在0.05%0.13%之间.鄱阳湖湖区湿地土壤有机质δ13C及δ15N变化范围分别为-28.35‰18.58‰和3.27‰6.84‰;各入湖河流湿地土壤δ13C和δ15N分别为-25.93‰-22.66‰和2.97‰5.41‰.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除湖口处主要来源于C4植物外,鄱阳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湿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C3植物.湖区湿地土壤氮素来源分析表明吴城处主要受农业化肥使用的影响,而其他采样点湿地土壤有机质氮素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入湖河流湿地土壤氮素来源较复杂,生活污水、化肥及工业污水是其主要来源.
全文:通过对2011年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15个湿地土壤样品中δ13C及δ15N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及其主支流湿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湿地土壤中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在0.45%1.58%之间,总氮(TN)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17%;各入湖河流TOC含量为0.41%1.18%,TN含量在0.05%0.13%之间.鄱阳湖湖区湿地土壤有机质δ13C及δ15N变化范围分别为-28.35‰18.58‰和3.27‰6.84‰;各入湖河流湿地土壤δ13C和δ15N分别为-25.93‰-22.66‰和2.97‰5.41‰.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除湖口处主要来源于C4植物外,鄱阳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湿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C3植物.湖区湿地土壤氮素来源分析表明吴城处主要受农业化肥使用的影响,而其他采样点湿地土壤有机质氮素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入湖河流湿地土壤氮素来源较复杂,生活污水、化肥及工业污水是其主要来源.
鄱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作者: 王毛兰 赖建平 胡珂图 张丁苓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氮同位素  鄱阳湖  物质来源  湿地土壤  碳同位素 
描述:通过对2011年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15个湿地土壤样品中δ13C及δ15N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及其主支流湿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湿地土壤中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在0.45%1.58%之间,总氮(TN)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17%;各入湖河流TOC含量为0.41%1.18%,TN含量在0.05%0.13%之间.鄱阳湖湖区湿地土壤有机质δ13C及δ15N变化范围分别为-28.35‰18.58‰和3.27‰6.84‰;各入湖河流湿地土壤δ13C和δ15N分别为-25.93‰-22.66‰和2.97‰5.41‰.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除湖口处主要来源于C4植物外,鄱阳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湿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C3植物.湖区湿地土壤氮素来源分析表明吴城处主要受农业化肥使用的影响,而其他采样点湿地土壤有机质氮素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入湖河流湿地土壤氮素来源较复杂,生活污水、化肥及工业污水是其主要来源.
全文:通过对2011年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15个湿地土壤样品中δ13C及δ15N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及其主支流湿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湿地土壤中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在0.45%1.58%之间,总氮(TN)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17%;各入湖河流TOC含量为0.41%1.18%,TN含量在0.05%0.13%之间.鄱阳湖湖区湿地土壤有机质δ13C及δ15N变化范围分别为-28.35‰18.58‰和3.27‰6.84‰;各入湖河流湿地土壤δ13C和δ15N分别为-25.93‰-22.66‰和2.97‰5.41‰.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除湖口处主要来源于C4植物外,鄱阳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湿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C3植物.湖区湿地土壤氮素来源分析表明吴城处主要受农业化肥使用的影响,而其他采样点湿地土壤有机质氮素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入湖河流湿地土壤氮素来源较复杂,生活污水、化肥及工业污水是其主要来源.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作者: 陆建忠 崔肖林 陈晓玲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综合指数法  状态  水资源安全  鄱阳湖流域  压力  响应指标体系 
描述:从"状态-压力-响应"指标系统框架出发,建立了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变异系数对指标权重进行客观赋值,对鄱阳湖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网密度和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施用量等指标对鄱阳湖水资源安全有较大影响。在2000~2010年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安全经历了由一般状态(状态Ⅲ)到良好状态(状态Ⅳ),再到一般状态(状态Ⅲ),最后发展为较差状态(状态Ⅱ)的过程。从警源上分析发现,这种变化主要由区域经济不断增长,人口压力增大,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所致。从总体趋势上看,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安全状态呈现恶化的趋势,虽然近年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环保投资方面有所增加,并且提高了污水处理率,加强了工业废水排放管理,但还是难以承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使得水资源安全暴露出逐渐恶化的趋势,最后定量地分析了水资源安全状态变化原因,并针对水资源保护提出了具体保护措施,给出经济发展的用水约束条件以保障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安全。对水资源安全做出合理定量的评价,可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从"状态-压力-响应"指标系统框架出发,建立了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变异系数对指标权重进行客观赋值,对鄱阳湖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网密度和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施用量等指标对鄱阳湖水资源安全有较大影响。在2000~2010年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安全经历了由一般状态(状态Ⅲ)到良好状态(状态Ⅳ),再到一般状态(状态Ⅲ),最后发展为较差状态(状态Ⅱ)的过程。从警源上分析发现,这种变化主要由区域经济不断增长,人口压力增大,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所致。从总体趋势上看,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安全状态呈现恶化的趋势,虽然近年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环保投资方面有所增加,并且提高了污水处理率,加强了工业废水排放管理,但还是难以承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使得水资源安全暴露出逐渐恶化的趋势,最后定量地分析了水资源安全状态变化原因,并针对水资源保护提出了具体保护措施,给出经济发展的用水约束条件以保障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安全。对水资源安全做出合理定量的评价,可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水体悬浮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来源探讨
作者: 王毛兰 张丁苓 赖建平 胡珂图 赖劲虎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氮同位素  悬浮有机质  鄱阳湖  物质来源  碳同位素 
描述:通过对鄱阳湖及其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水体悬浮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分析了鄱阳湖及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POM)和氮同位素(δ15NPOM)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水体悬浮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枯水期δ13CPOM、δ15NPOM值分布范围分别为-26.59‰~-24.91‰(n=9)和5.88‰~17.49‰(n=9),丰水期分别为-27.10‰~-25.88‰(n=9)和2.99‰~19.69‰(n=9);入湖河流水体枯水期δ13CPOM、δ15NPOM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7.79‰~-25.22‰(n=6)和2.87‰~9.26‰(n=6),丰水期分别为-28.07‰~-26.02‰(n=6)和2.12‰~8.75‰(n=6).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C3植物是鄱阳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而氮素来源比较复杂,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的地点也不尽相同,生活污水、化肥及其土壤流失氮是鄱阳湖区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素的3种主要来源;化肥、陆源有机质及其土壤流失氮是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素的3种主要来源.
全文:通过对鄱阳湖及其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水体悬浮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分析了鄱阳湖及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POM)和氮同位素(δ15NPOM)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水体悬浮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枯水期δ13CPOM、δ15NPOM值分布范围分别为-26.59‰~-24.91‰(n=9)和5.88‰~17.49‰(n=9),丰水期分别为-27.10‰~-25.88‰(n=9)和2.99‰~19.69‰(n=9);入湖河流水体枯水期δ13CPOM、δ15NPOM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7.79‰~-25.22‰(n=6)和2.87‰~9.26‰(n=6),丰水期分别为-28.07‰~-26.02‰(n=6)和2.12‰~8.75‰(n=6).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C3植物是鄱阳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而氮素来源比较复杂,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的地点也不尽相同,生活污水、化肥及其土壤流失氮是鄱阳湖区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素的3种主要来源;化肥、陆源有机质及其土壤流失氮是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素的3种主要来源.
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
作者: 戴天放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变迁  农业开发  鄱阳湖流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发展  农业环境 
描述: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处理好农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中“三才论”、“三宜说”、精耕细作、地力、基塘农业、用养结合等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值得继承和发扬。自宋
全文: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处理好农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中“三才论”、“三宜说”、精耕细作、地力、基塘农业、用养结合等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值得继承和发扬。自宋
上页 1 2 3 4 5 ... 7 8 9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