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教育发展探析
-
作者:
郭佳 来源:管理观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学校教育
-
描述:本文旨在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首先通过数据的整理,分析了经济区内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其次,指出了经济区内中小学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最后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过度重视分数;学校之间差距明显;师资力量总体不足,教师配置不合理;教育投入有待增加,小班授课有待推广等方面。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分别是加快普及高中教育;促进和提升中小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水平;逐渐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
-
全文:本文旨在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首先通过数据的整理,分析了经济区内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其次,指出了经济区内中小学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最后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过度重视分数;学校之间差距明显;师资力量总体不足,教师配置不合理;教育投入有待增加,小班授课有待推广等方面。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分别是加快普及高中教育;促进和提升中小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水平;逐渐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
-
枯水期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
作者:
毛玉婷 周晓宇 王毛兰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富营养化 鄱阳湖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
-
描述:通过对鄱阳湖水体氮、磷等营养盐的分析测定,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法,对枯水期鄱阳湖水质进行了富营养化水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论从单个指标,还是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进行评价,枯水期鄱阳湖的水质处于富营养化水平。与已有文献中的数据比较,近年鄱阳湖的水质没有明显恶化。根据不同采样地点的情况分析,判断其氮、磷等有机物主要来源于面源污染。
-
全文:通过对鄱阳湖水体氮、磷等营养盐的分析测定,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法,对枯水期鄱阳湖水质进行了富营养化水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论从单个指标,还是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进行评价,枯水期鄱阳湖的水质处于富营养化水平。与已有文献中的数据比较,近年鄱阳湖的水质没有明显恶化。根据不同采样地点的情况分析,判断其氮、磷等有机物主要来源于面源污染。
-
2000年以来鄱阳湖枯水期进出湖流量增加及原因分析
-
作者:
许闻婷 胡振鹏 傅静 来源:江西水利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入湖流量 出湖流量 鄱阳湖 枯水期 增加
-
描述:2000年以来(2000~2012年)鄱阳湖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多年(1953~2012年)平均值少2.61%,入湖、出湖平均流量分别少3.46%和1.76%,平水偏枯.但是2000年以后入湖、出湖
-
全文:2000年以来(2000~2012年)鄱阳湖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多年(1953~2012年)平均值少2.61%,入湖、出湖平均流量分别少3.46%和1.76%,平水偏枯.但是2000年以后入湖、出湖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户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56户农户农用地流转的调研
-
作者:
吴芳芳 来源:时代金融(中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地流转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实地调研
-
描述:为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地流转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项目组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市、38个县(市、区)进行抽样,对156户农户的农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19软件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发现:户主文化水平、耕地细碎度、家庭收入来源、农地流转过程中的相关因素以及农户对农地流转的认知,都直接影响着农地的流转,只是程度不一。据此,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
全文:为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地流转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项目组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市、38个县(市、区)进行抽样,对156户农户的农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19软件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发现:户主文化水平、耕地细碎度、家庭收入来源、农地流转过程中的相关因素以及农户对农地流转的认知,都直接影响着农地的流转,只是程度不一。据此,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户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56户农户农用地流转的调研
-
作者:
吴芳芳 来源:时代金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地流转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实地调研
-
描述:为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地流转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项目组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市、38个县(市、区)进行抽样,对156户农户的农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19软件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发现:户主文化水平、耕地细碎度、家庭收入来源、农地流转过程中的相关因素以及农户对农地流转的认知,都直接影响着农地的流转,只是程度不一。据此,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
全文:为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地流转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项目组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市、38个县(市、区)进行抽样,对156户农户的农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19软件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发现:户主文化水平、耕地细碎度、家庭收入来源、农地流转过程中的相关因素以及农户对农地流转的认知,都直接影响着农地的流转,只是程度不一。据此,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
第5届 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鸣枪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自行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总里程 国际 景德镇 江西省 鄱阳湖 萍乡市 龙虎山 自行车
-
描述:10月12日,第5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首站赛事,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鸣枪。本届环鄱阳湖赛期为期12天,在江西省萍乡安源、宜春、新余仙女湖、九江武宁、景德镇乐平、上饶婺源、南昌高新、鹰潭龙虎山、抚州、吉安、赣州兴国等11个城市举行,总赛程1023km,转场1050km,总里程达2528km,是历届赛程最长的一次。
-
全文:10月12日,第5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首站赛事,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鸣枪。本届环鄱阳湖赛期为期12天,在江西省萍乡安源、宜春、新余仙女湖、九江武宁、景德镇乐平、上饶婺源、南昌高新、鹰潭龙虎山、抚州、吉安、赣州兴国等11个城市举行,总赛程1023km,转场1050km,总里程达2528km,是历届赛程最长的一次。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
作者:
刘晓东 来源:鄱阳湖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开放型经济 区域经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于此,江西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起来,于2014年2月通过了《关于全面扩大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的意见
-
全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于此,江西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起来,于2014年2月通过了《关于全面扩大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的意见
-
应对洪涝灾害稻农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鄱阳湖区域农户调查数据
-
作者:
刘菲菲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适应性工程类措施 鄱阳湖区域 洪涝灾 稻农
-
描述: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IPCC通过模拟研究发现气候的长期变化与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影响范围扩大有密切的关系。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弱,受灾害的影响严重。鄱阳湖区域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水稻是鄱阳湖区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严重威胁了农民的生活,影响了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生长。适应性措施是针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部门灾害适应能力、抵御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基于2012年鄱阳湖区域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数据,以鄱阳湖区域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用工程类措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利润最大化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等为指导,首先了解和分析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取措施过程中政府提供技术、物资支持情况,接着描述性统计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措施的限制因素,再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性抗洪措施的种类及决定因素,最后总结分析结果,从微观视角为政府制定抗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大部分稻农会采取适应性工程类措施应对洪涝灾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农机排涝和开沟清渠。影响农户采用适应性工程类措施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气候变化感知、家庭兼业程度、亲戚数量等农户自身因素,还包括地形、土壤、水稻类型及村经济水平、水利设施状况、信息获取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另外,农户采取不同的工程性措施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数据结果显示,家庭兼业以农为主,感知到降水量增多,水稻为单季稻,村收入水平与采用农机排涝显著性正向相关,而感知到洪涝灾害更严重及社区水利设施越完善与采用农机排涝为负向关系;亲属数量、坡地地形则显著促进稻农采用开沟清渠应对洪涝风险;家庭劳动力充足且资金充裕的农户家庭同时采用两种应对洪涝的工程类措施的概率更大,反之,如果农户耕地的土壤越好,社区的基础设施越完善,农户同时采取两种工程类措施的概率则越小。
-
全文: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IPCC通过模拟研究发现气候的长期变化与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影响范围扩大有密切的关系。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弱,受灾害的影响严重。鄱阳湖区域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水稻是鄱阳湖区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严重威胁了农民的生活,影响了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生长。适应性措施是针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部门灾害适应能力、抵御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基于2012年鄱阳湖区域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数据,以鄱阳湖区域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用工程类措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利润最大化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等为指导,首先了解和分析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取措施过程中政府提供技术、物资支持情况,接着描述性统计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措施的限制因素,再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性抗洪措施的种类及决定因素,最后总结分析结果,从微观视角为政府制定抗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大部分稻农会采取适应性工程类措施应对洪涝灾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农机排涝和开沟清渠。影响农户采用适应性工程类措施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气候变化感知、家庭兼业程度、亲戚数量等农户自身因素,还包括地形、土壤、水稻类型及村经济水平、水利设施状况、信息获取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另外,农户采取不同的工程性措施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数据结果显示,家庭兼业以农为主,感知到降水量增多,水稻为单季稻,村收入水平与采用农机排涝显著性正向相关,而感知到洪涝灾害更严重及社区水利设施越完善与采用农机排涝为负向关系;亲属数量、坡地地形则显著促进稻农采用开沟清渠应对洪涝风险;家庭劳动力充足且资金充裕的农户家庭同时采用两种应对洪涝的工程类措施的概率更大,反之,如果农户耕地的土壤越好,社区的基础设施越完善,农户同时采取两种工程类措施的概率则越小。
-
应对洪涝灾害稻农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鄱阳湖区域农户调查数据
-
作者:
刘菲菲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适应性工程类措施 鄱阳湖区域 洪涝灾 稻农
-
描述: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IPCC通过模拟研究发现气候的长期变化与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影响范围扩大有密切的关系。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弱,受灾害的影响严重。鄱阳湖区域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水稻是鄱阳湖区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严重威胁了农民的生活,影响了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生长。适应性措施是针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部门灾害适应能力、抵御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基于2012年鄱阳湖区域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数据,以鄱阳湖区域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用工程类措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利润最大化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等为指导,首先了解和分析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取措施过程中政府提供技术、物资支持情况,接着描述性统计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措施的限制因素,再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性抗洪措施的种类及决定因素,最后总结分析结果,从微观视角为政府制定抗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大部分稻农会采取适应性工程类措施应对洪涝灾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农机排涝和开沟清渠。影响农户采用适应性工程类措施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气候变化感知、家庭兼业程度、亲戚数量等农户自身因素,还包括地形、土壤、水稻类型及村经济水平、水利设施状况、信息获取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另外,农户采取不同的工程性措施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数据结果显示,家庭兼业以农为主,感知到降水量增多,水稻为单季稻,村收入水平与采用农机排涝显著性正向相关,而感知到洪涝灾害更严重及社区水利设施越完善与采用农机排涝为负向关系;亲属数量、坡地地形则显著促进稻农采用开沟清渠应对洪涝风险;家庭劳动力充足且资金充裕的农户家庭同时采用两种应对洪涝的工程类措施的概率更大,反之,如果农户耕地的土壤越好,社区的基础设施越完善,农户同时采取两种工程类措施的概率则越小。
-
全文: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IPCC通过模拟研究发现气候的长期变化与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影响范围扩大有密切的关系。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弱,受灾害的影响严重。鄱阳湖区域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水稻是鄱阳湖区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严重威胁了农民的生活,影响了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生长。适应性措施是针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部门灾害适应能力、抵御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基于2012年鄱阳湖区域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数据,以鄱阳湖区域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用工程类措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利润最大化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等为指导,首先了解和分析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取措施过程中政府提供技术、物资支持情况,接着描述性统计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措施的限制因素,再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性抗洪措施的种类及决定因素,最后总结分析结果,从微观视角为政府制定抗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大部分稻农会采取适应性工程类措施应对洪涝灾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农机排涝和开沟清渠。影响农户采用适应性工程类措施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气候变化感知、家庭兼业程度、亲戚数量等农户自身因素,还包括地形、土壤、水稻类型及村经济水平、水利设施状况、信息获取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另外,农户采取不同的工程性措施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数据结果显示,家庭兼业以农为主,感知到降水量增多,水稻为单季稻,村收入水平与采用农机排涝显著性正向相关,而感知到洪涝灾害更严重及社区水利设施越完善与采用农机排涝为负向关系;亲属数量、坡地地形则显著促进稻农采用开沟清渠应对洪涝风险;家庭劳动力充足且资金充裕的农户家庭同时采用两种应对洪涝的工程类措施的概率更大,反之,如果农户耕地的土壤越好,社区的基础设施越完善,农户同时采取两种工程类措施的概率则越小。
-
应对洪涝灾害稻农采用工程类措施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鄱阳湖区域农户调查数据
-
作者:
刘菲菲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适应性工程类措施 鄱阳湖区域 洪涝灾 稻农
-
描述: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IPCC通过模拟研究发现气候的长期变化与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影响范围扩大有密切的关系。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弱,受灾害的影响严重。鄱阳湖区域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水稻是鄱阳湖区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严重威胁了农民的生活,影响了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生长。适应性措施是针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部门灾害适应能力、抵御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基于2012年鄱阳湖区域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数据,以鄱阳湖区域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用工程类措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利润最大化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等为指导,首先了解和分析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取措施过程中政府提供技术、物资支持情况,接着描述性统计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措施的限制因素,再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性抗洪措施的种类及决定因素,最后总结分析结果,从微观视角为政府制定抗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大部分稻农会采取适应性工程类措施应对洪涝灾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农机排涝和开沟清渠。影响农户采用适应性工程类措施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气候变化感知、家庭兼业程度、亲戚数量等农户自身因素,还包括地形、土壤、水稻类型及村经济水平、水利设施状况、信息获取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另外,农户采取不同的工程性措施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数据结果显示,家庭兼业以农为主,感知到降水量增多,水稻为单季稻,村收入水平与采用农机排涝显著性正向相关,而感知到洪涝灾害更严重及社区水利设施越完善与采用农机排涝为负向关系;亲属数量、坡地地形则显著促进稻农采用开沟清渠应对洪涝风险;家庭劳动力充足且资金充裕的农户家庭同时采用两种应对洪涝的工程类措施的概率更大,反之,如果农户耕地的土壤越好,社区的基础设施越完善,农户同时采取两种工程类措施的概率则越小。
-
全文: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IPCC通过模拟研究发现气候的长期变化与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影响范围扩大有密切的关系。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弱,受灾害的影响严重。鄱阳湖区域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水稻是鄱阳湖区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严重威胁了农民的生活,影响了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生长。适应性措施是针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部门灾害适应能力、抵御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基于2012年鄱阳湖区域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数据,以鄱阳湖区域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用工程类措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利润最大化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等为指导,首先了解和分析稻农应对洪涝灾害采取措施过程中政府提供技术、物资支持情况,接着描述性统计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措施的限制因素,再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稻农采取适应性抗洪措施的种类及决定因素,最后总结分析结果,从微观视角为政府制定抗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大部分稻农会采取适应性工程类措施应对洪涝灾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农机排涝和开沟清渠。影响农户采用适应性工程类措施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气候变化感知、家庭兼业程度、亲戚数量等农户自身因素,还包括地形、土壤、水稻类型及村经济水平、水利设施状况、信息获取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另外,农户采取不同的工程性措施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数据结果显示,家庭兼业以农为主,感知到降水量增多,水稻为单季稻,村收入水平与采用农机排涝显著性正向相关,而感知到洪涝灾害更严重及社区水利设施越完善与采用农机排涝为负向关系;亲属数量、坡地地形则显著促进稻农采用开沟清渠应对洪涝风险;家庭劳动力充足且资金充裕的农户家庭同时采用两种应对洪涝的工程类措施的概率更大,反之,如果农户耕地的土壤越好,社区的基础设施越完善,农户同时采取两种工程类措施的概率则越小。
上页
1
2
3
4
5
...
7
8
9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