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枯水期入湖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 彭薇 霍军军 许继军  来源: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Mann  小波分析  Kendall检验法  径流  鄱阳湖  枯水期 
描述:依据1957—2012年鄱阳湖流域控制水文站的实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方法,对该时段内枯水期入湖径流的趋势及周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其变化规律对鄱阳湖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957—2012年鄱阳湖流域各站点枯水期径流大致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加幅度约为0.199/a,且在0.1的显著水平下,万家埠站、梅港站、虎山站枯水期径流增加趋势显著;鄱阳湖流域各站点的枯水期径流变化具有较显著的周期特征,其中21 a为鄱阳湖流域枯水期径流变化主周期,各站点径流变化还存在5,12,28 a的变化小周期。鄱阳湖流域枯水期径流的周期规律的研究,为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依据1957—2012年鄱阳湖流域控制水文站的实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方法,对该时段内枯水期入湖径流的趋势及周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其变化规律对鄱阳湖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957—2012年鄱阳湖流域各站点枯水期径流大致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加幅度约为0.199/a,且在0.1的显著水平下,万家埠站、梅港站、虎山站枯水期径流增加趋势显著;鄱阳湖流域各站点的枯水期径流变化具有较显著的周期特征,其中21 a为鄱阳湖流域枯水期径流变化主周期,各站点径流变化还存在5,12,28 a的变化小周期。鄱阳湖流域枯水期径流的周期规律的研究,为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植被恢复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鄱阳湖流域蒸散时空特征
作者: 刘冲 齐述华 汤林玲 何蕾  来源:地理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鄱阳湖流域  蒸散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描述:蒸散是地球表层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Wa SSI-C生态水文模型,利用气象数据、叶面积指数数据和土壤数据等估算1983-2011年鄱阳湖流域蒸散,分析其时空特征,并通过情景模拟定量分析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对蒸散的影响。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蒸散多年均值变化范围为741~914 mm/a,植被和降水量分布是造成流域蒸散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近三十年来鄱阳湖流域蒸散呈阶段性增长趋势,增长率为1.495 mm/a;植被、气温和降水对鄱阳湖流域蒸散的单独影响均为正向,但气温和降水的联合效应会导致蒸散下降;鄱阳湖流域蒸散变化的主导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从整体上看,植被恢复是驱动蒸散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是导致蒸散年际波动的主要原因。
全文:蒸散是地球表层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Wa SSI-C生态水文模型,利用气象数据、叶面积指数数据和土壤数据等估算1983-2011年鄱阳湖流域蒸散,分析其时空特征,并通过情景模拟定量分析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对蒸散的影响。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蒸散多年均值变化范围为741~914 mm/a,植被和降水量分布是造成流域蒸散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近三十年来鄱阳湖流域蒸散呈阶段性增长趋势,增长率为1.495 mm/a;植被、气温和降水对鄱阳湖流域蒸散的单独影响均为正向,但气温和降水的联合效应会导致蒸散下降;鄱阳湖流域蒸散变化的主导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从整体上看,植被恢复是驱动蒸散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是导致蒸散年际波动的主要原因。
高原湖泊和平原湖泊遥感动态监测的对比分析——以洱海和鄱阳湖为例
作者: 王琳 赵志芳  来源:湿地科学与管理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原湖泊  遥感动态监测  平原湖泊  鄱阳湖  洱海  湖泊信息提取 
描述:湖泊及其动态变化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监测并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湖泊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应用Landsat TM 遥感数据,基于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分别以洱海和潘阳湖为例,利用单波段阈值法、波段组合法等方法提取了湖泊水体现状信息;通过波段运算、波段替换等方法提取了湖泊的动态变化信息;对比分析了高原湖泊和平原湖泊两类湖泊动态变化信息提取监测效果。研究表明:应用波段组合法提取湖泊水体信息有较高的准确度,而缨帽变换法提取湖泊水体信息准确度偏低;受湖泊界限标准不统一、季节性水域变化,湖泊周边地理环境等影响,平原湖泊水体分布状况较高原湖泊水体分布状况复杂,多种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结合使用更适用于平原湖泊遥感动态监测。
全文:湖泊及其动态变化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监测并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湖泊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应用Landsat TM 遥感数据,基于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分别以洱海和潘阳湖为例,利用单波段阈值法、波段组合法等方法提取了湖泊水体现状信息;通过波段运算、波段替换等方法提取了湖泊的动态变化信息;对比分析了高原湖泊和平原湖泊两类湖泊动态变化信息提取监测效果。研究表明:应用波段组合法提取湖泊水体信息有较高的准确度,而缨帽变换法提取湖泊水体信息准确度偏低;受湖泊界限标准不统一、季节性水域变化,湖泊周边地理环境等影响,平原湖泊水体分布状况较高原湖泊水体分布状况复杂,多种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结合使用更适用于平原湖泊遥感动态监测。
鄱阳湖流域人为氮磷输入演变及湖泊水环境响应
作者: 高伟 高波 严长安 刘永  来源:环境科学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营养盐  非点源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  鄱阳湖  富营养  人类活动净磷输入 
描述:人类活动导致的氮磷营养盐富集是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形成的重要驱动力.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湖体营养盐水平上升,降低了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环境质量.然而,人类对鄱阳湖流域氮磷输入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湖体氮磷浓度与流域人为氮磷输入的关系也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人为净氮输入模型(NANI)、人为净磷输入模型(NAPI)和多元统计回归模型,评估了鄱阳湖流域1949—2013年人类活动导致的氮磷输入量,构建了人为氮磷输入与湖泊氮磷浓度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鄱阳湖流域的人为净氮输入和人为净磷输入分别增长6倍和15倍,化肥施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增长因子;鄱阳湖氮磷浓度与流域人为氮磷输入显著相关,根据多元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NANI可解释88%的湖体TN浓度变化,NAPI和湖泊平均水位可解释64%的TP浓度变化.提高氮磷的循环利用率同时维持湖泊生态水位对于降低鄱阳湖富营养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人类活动导致的氮磷营养盐富集是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形成的重要驱动力.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湖体营养盐水平上升,降低了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环境质量.然而,人类对鄱阳湖流域氮磷输入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湖体氮磷浓度与流域人为氮磷输入的关系也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人为净氮输入模型(NANI)、人为净磷输入模型(NAPI)和多元统计回归模型,评估了鄱阳湖流域1949—2013年人类活动导致的氮磷输入量,构建了人为氮磷输入与湖泊氮磷浓度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鄱阳湖流域的人为净氮输入和人为净磷输入分别增长6倍和15倍,化肥施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增长因子;鄱阳湖氮磷浓度与流域人为氮磷输入显著相关,根据多元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NANI可解释88%的湖体TN浓度变化,NAPI和湖泊平均水位可解释64%的TP浓度变化.提高氮磷的循环利用率同时维持湖泊生态水位对于降低鄱阳湖富营养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研究
作者: 彭飞云 叶长盛 雷慧敏  来源:江西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熵权法  空间格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交通优势度 
描述:。研究发现: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网络密度差异明显,干线优势度绕鄱阳湖成“U”字型分布,4个经济中心成为区域内的发展引擎;2)因湖区的阻隔,区内公路网围绕鄱阳湖成环状分布;且由于长江的天然阻隔,促使
全文:。研究发现: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网络密度差异明显,干线优势度绕鄱阳湖成“U”字型分布,4个经济中心成为区域内的发展引擎;2)因湖区的阻隔,区内公路网围绕鄱阳湖成环状分布;且由于长江的天然阻隔,促使
基于高分一号宽幅多光谱影像的鄱阳湖湿地分类研究
作者: 麻锴 查东平 王宝健  来源: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分一号  鄱阳湖  遥感  湿地  分类 
描述:典型湿地类型分类对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分一号宽幅多光谱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以鄱阳湖典型湿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典型湿地类型分类。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等方法对不同湿地类型进行光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分一号宽幅多光谱影像反演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水体指数能够较好地区分水体、泥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等常见湿地类型。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将湿地类型分为植被和非植被,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将植被类型进一步分为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将非植被分为水体和泥滩。构建决策树对典型湿地类型进行自动分类,经过精度评价和分析验证,该方法针对高分一号宽幅数据进行典型湿地分类总体精度能够达到82.28%,Kappa系数0.7346,优于常规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全文:典型湿地类型分类对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分一号宽幅多光谱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以鄱阳湖典型湿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典型湿地类型分类。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等方法对不同湿地类型进行光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分一号宽幅多光谱影像反演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水体指数能够较好地区分水体、泥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等常见湿地类型。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将湿地类型分为植被和非植被,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将植被类型进一步分为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将非植被分为水体和泥滩。构建决策树对典型湿地类型进行自动分类,经过精度评价和分析验证,该方法针对高分一号宽幅数据进行典型湿地分类总体精度能够达到82.28%,Kappa系数0.7346,优于常规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鄱阳湖地区农村住宅适宜性围护结构研究
作者: 翁达福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适宜性  围护结构  自然温度  热工性能 
描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对建筑技术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理念等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而同时,采用合理经济的技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就鄱阳湖地区而言,对城市中新建建筑的节能工作已经实施,但是对于该地区内农村区域的住宅建筑节能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就此问题,作者对该地区农村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对上述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论文主要选取了轻质结构外保温体系、重质结构外保温体系、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这三类围护结构体系,结合鄱阳湖地区的气候参数以及该地区农村住宅建设特点,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实地测试、模拟实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适宜鄱阳湖地区的围护结构方案。为了从各个角度对建筑节能的适宜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论文不仅研究了夏季的隔热性能、冬季的保温性能,还探讨了各围护结构体系在夜间通风模式下的节能潜力。并且,借鉴该地区传统建筑设计策略,给出了适合该地区的被动式自然通风技术;针对该地区农村的具体情况,对各研究方案做出了经济性比较分析。最终得出自保温围护结构体系比较适宜应用于鄱阳湖地区农村住宅建筑。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未来鄱阳湖地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全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对建筑技术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理念等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而同时,采用合理经济的技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就鄱阳湖地区而言,对城市中新建建筑的节能工作已经实施,但是对于该地区内农村区域的住宅建筑节能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就此问题,作者对该地区农村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对上述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论文主要选取了轻质结构外保温体系、重质结构外保温体系、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这三类围护结构体系,结合鄱阳湖地区的气候参数以及该地区农村住宅建设特点,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实地测试、模拟实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适宜鄱阳湖地区的围护结构方案。为了从各个角度对建筑节能的适宜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论文不仅研究了夏季的隔热性能、冬季的保温性能,还探讨了各围护结构体系在夜间通风模式下的节能潜力。并且,借鉴该地区传统建筑设计策略,给出了适合该地区的被动式自然通风技术;针对该地区农村的具体情况,对各研究方案做出了经济性比较分析。最终得出自保温围护结构体系比较适宜应用于鄱阳湖地区农村住宅建筑。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未来鄱阳湖地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作者: 杨佳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农村社区  绿色建筑技术  新农村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现在的新农村大部分都存在建设模式单一、不经济、住宅能耗高、公共设施建设成本投资高等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因此,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研究和探讨结合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进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首先对该区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情况、农村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总结该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对该区新农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鄱阳湖生态区农村住宅分布状态和已建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适宜采用新农村社区模式的建议。二是,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对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布局、住宅节能设计、新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层层推进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社区规划层面具体包括社区选址、功能高效整合策略、建筑布局、朝向、间距、公共设施建设的绿色节能策略、节地节能住宅规划、景观绿化设计,住宅节能层面包括住宅平面设计节能策略,以及外墙、屋顶、门窗的适宜性节能技术。最后以研究的成果指导甘舍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甘舍村新农村建设的方案样本。
全文: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现在的新农村大部分都存在建设模式单一、不经济、住宅能耗高、公共设施建设成本投资高等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因此,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研究和探讨结合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进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首先对该区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情况、农村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总结该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对该区新农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鄱阳湖生态区农村住宅分布状态和已建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适宜采用新农村社区模式的建议。二是,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对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布局、住宅节能设计、新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层层推进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社区规划层面具体包括社区选址、功能高效整合策略、建筑布局、朝向、间距、公共设施建设的绿色节能策略、节地节能住宅规划、景观绿化设计,住宅节能层面包括住宅平面设计节能策略,以及外墙、屋顶、门窗的适宜性节能技术。最后以研究的成果指导甘舍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甘舍村新农村建设的方案样本。
鄱阳湖地区农村住宅适宜性围护结构研究
作者: 翁达福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适宜性  围护结构  自然温度  热工性能 
描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对建筑技术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理念等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而同时,采用合理经济的技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就鄱阳湖地区而言,对城市中新建建筑的节能工作已经实施,但是对于该地区内农村区域的住宅建筑节能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就此问题,作者对该地区农村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对上述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论文主要选取了轻质结构外保温体系、重质结构外保温体系、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这三类围护结构体系,结合鄱阳湖地区的气候参数以及该地区农村住宅建设特点,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实地测试、模拟实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适宜鄱阳湖地区的围护结构方案。为了从各个角度对建筑节能的适宜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论文不仅研究了夏季的隔热性能、冬季的保温性能,还探讨了各围护结构体系在夜间通风模式下的节能潜力。并且,借鉴该地区传统建筑设计策略,给出了适合该地区的被动式自然通风技术;针对该地区农村的具体情况,对各研究方案做出了经济性比较分析。最终得出自保温围护结构体系比较适宜应用于鄱阳湖地区农村住宅建筑。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未来鄱阳湖地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全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对建筑技术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理念等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而同时,采用合理经济的技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就鄱阳湖地区而言,对城市中新建建筑的节能工作已经实施,但是对于该地区内农村区域的住宅建筑节能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就此问题,作者对该地区农村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对上述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论文主要选取了轻质结构外保温体系、重质结构外保温体系、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这三类围护结构体系,结合鄱阳湖地区的气候参数以及该地区农村住宅建设特点,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实地测试、模拟实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适宜鄱阳湖地区的围护结构方案。为了从各个角度对建筑节能的适宜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论文不仅研究了夏季的隔热性能、冬季的保温性能,还探讨了各围护结构体系在夜间通风模式下的节能潜力。并且,借鉴该地区传统建筑设计策略,给出了适合该地区的被动式自然通风技术;针对该地区农村的具体情况,对各研究方案做出了经济性比较分析。最终得出自保温围护结构体系比较适宜应用于鄱阳湖地区农村住宅建筑。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未来鄱阳湖地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作者: 杨佳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农村社区  绿色建筑技术  新农村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现在的新农村大部分都存在建设模式单一、不经济、住宅能耗高、公共设施建设成本投资高等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因此,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研究和探讨结合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进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首先对该区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情况、农村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总结该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对该区新农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鄱阳湖生态区农村住宅分布状态和已建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适宜采用新农村社区模式的建议。二是,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对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布局、住宅节能设计、新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层层推进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社区规划层面具体包括社区选址、功能高效整合策略、建筑布局、朝向、间距、公共设施建设的绿色节能策略、节地节能住宅规划、景观绿化设计,住宅节能层面包括住宅平面设计节能策略,以及外墙、屋顶、门窗的适宜性节能技术。最后以研究的成果指导甘舍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甘舍村新农村建设的方案样本。
全文: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现在的新农村大部分都存在建设模式单一、不经济、住宅能耗高、公共设施建设成本投资高等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因此,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研究和探讨结合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进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首先对该区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情况、农村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总结该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对该区新农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鄱阳湖生态区农村住宅分布状态和已建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适宜采用新农村社区模式的建议。二是,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对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布局、住宅节能设计、新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层层推进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社区规划层面具体包括社区选址、功能高效整合策略、建筑布局、朝向、间距、公共设施建设的绿色节能策略、节地节能住宅规划、景观绿化设计,住宅节能层面包括住宅平面设计节能策略,以及外墙、屋顶、门窗的适宜性节能技术。最后以研究的成果指导甘舍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甘舍村新农村建设的方案样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