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典型苔草湿地生物量季节变化及固碳功能评价
作者: 吴琴 尧波 朱丽丽 幸瑞新 胡启武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量  鄱阳湖  净初级生产力  湿地  灰化苔草 
描述: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1)苔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模式,变化范围分别为146.08~1 770.67、1 806.27~4 032.56g/m2;地下生物量与地上
全文: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1)苔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模式,变化范围分别为146.08~1 770.67、1 806.27~4 032.56g/m2;地下生物量与地上
环鄱阳湖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作者: 杨涛 王世杰 陈生华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化学特征  浅层地下水  环鄱阳湖区  成因 
描述:[目的]分析环鄱阳湖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方法]于2010年对环鄱阳湖地区7个县市的地下水质状况进行调查,从矿化度、硬度、水化学类型等方面对鄱阳湖区域不同地区浅层地下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对比,揭示区域浅层地下水质现状及其变化特征与原因。[结果]环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质指标除pH外均较好,均属Ⅰ类水质标准;其中南昌市矿化度、硬度、电导率、Na^+、K^+、Ca^2+、Mg^2+、Cl^-、HCO3^-为最高值,都昌县pH和SO4^2-为最高值,鄱阳县Mg2+和pH为最低值,永修县硬度、K^+、Ca^2+、SO4^2-、Cl^-为最低值,进贤县Na^+、矿化度和电导率为最低值。江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环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质较好的主要原因;南昌市地下水多项水质指标最大,甚至趋于Ⅱ类水质标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区域浅层地下水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全文:[目的]分析环鄱阳湖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方法]于2010年对环鄱阳湖地区7个县市的地下水质状况进行调查,从矿化度、硬度、水化学类型等方面对鄱阳湖区域不同地区浅层地下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对比,揭示区域浅层地下水质现状及其变化特征与原因。[结果]环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质指标除pH外均较好,均属Ⅰ类水质标准;其中南昌市矿化度、硬度、电导率、Na^+、K^+、Ca^2+、Mg^2+、Cl^-、HCO3^-为最高值,都昌县pH和SO4^2-为最高值,鄱阳县Mg2+和pH为最低值,永修县硬度、K^+、Ca^2+、SO4^2-、Cl^-为最低值,进贤县Na^+、矿化度和电导率为最低值。江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环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质较好的主要原因;南昌市地下水多项水质指标最大,甚至趋于Ⅱ类水质标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区域浅层地下水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
作者: 钟小茜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DEA  生态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指标体系 
描述: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加速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高层次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虽然江西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在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正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引入了生态效率理论,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效率指如何通过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它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生态效率是指以生态为前提的效率,其本质是节能减排。本文从效率评价角度出发,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体情况,并引入了德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经验,构建出一套衡量湖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本文以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来分析湖区包含的38个县(市、区)生态效率状况,具有较强的地域针对性。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湖区38个县(市、区)2005年至2010年进行生态效率评价,并根据生态效率的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效率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期研究成果,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并促进其生态及经济的良性发展。
全文: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加速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高层次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虽然江西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在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正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引入了生态效率理论,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效率指如何通过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它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生态效率是指以生态为前提的效率,其本质是节能减排。本文从效率评价角度出发,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体情况,并引入了德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经验,构建出一套衡量湖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本文以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来分析湖区包含的38个县(市、区)生态效率状况,具有较强的地域针对性。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湖区38个县(市、区)2005年至2010年进行生态效率评价,并根据生态效率的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效率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期研究成果,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并促进其生态及经济的良性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作者: 李瑶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控制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农业面源污染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鄱阳湖虽然总体水质较好,但也呈现污染日趋严重的趋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是导致水质变劣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后,残留物经暴雨径流的冲刷,相当一部分会流入河湖水体中,形成对水体的污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鄱阳湖环境污染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查询、发放调查表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近年来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由1998年的Ⅲ类以上水质占主体,下降为Ⅲ、Ⅳ水质为主体。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分析表明:2008年与1998年比较,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4.56%,农药施用增加了102.97%,农膜施用量增加了90.26%;畜禽粪尿年排放量居高不下,2008年达1486.15万吨,其中一半以上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在总养殖面积持平的情况下,水产品产量较1998年增加了73.07%,而且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猛,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截止2010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加,污染物来源还有增加的趋势。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重视不够;制度缺失;农业发展带来污染物数量增多;防控技术落后;防控难度大;气候与地理环境易导致污染等。根据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与成因分析,提出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业而源污染防控法规体系;加快机制创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行政管理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大胆尝试,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经济调控体系;加强引导,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体系。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鄱阳湖虽然总体水质较好,但也呈现污染日趋严重的趋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是导致水质变劣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后,残留物经暴雨径流的冲刷,相当一部分会流入河湖水体中,形成对水体的污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鄱阳湖环境污染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查询、发放调查表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近年来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由1998年的Ⅲ类以上水质占主体,下降为Ⅲ、Ⅳ水质为主体。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分析表明:2008年与1998年比较,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4.56%,农药施用增加了102.97%,农膜施用量增加了90.26%;畜禽粪尿年排放量居高不下,2008年达1486.15万吨,其中一半以上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在总养殖面积持平的情况下,水产品产量较1998年增加了73.07%,而且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猛,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截止2010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加,污染物来源还有增加的趋势。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重视不够;制度缺失;农业发展带来污染物数量增多;防控技术落后;防控难度大;气候与地理环境易导致污染等。根据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与成因分析,提出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业而源污染防控法规体系;加快机制创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行政管理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大胆尝试,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经济调控体系;加强引导,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型社会建设的评价研究:基于IPAT模型下的资源与环境评价
作者: 邵春艳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IPAT方程  鄱阳湖生态区  评价指标  两型社会 
描述:随着鄱阳湖生态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稀缺的自然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同时致使自然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相对有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现行推崇的生态与低碳经济理念相背离,本文从保护生态、发展低碳经济内涵着手,以把鄱阳湖生态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文明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示范基地为目标,对鄱阳湖生态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的资源和环境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本文以鄱阳湖生态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区建立两型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选取生态效率法作为鄱阳湖生态区资源和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建立IPAT方程,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重点考察经济活动中资源输入端的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输出端的废气排放量。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选取能源消耗生产率、废气排放生产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2003-2010年江西省、生态区的发展状况,通过三种模式的具体分析,在设定不同的能源消耗、废气排放量生产率时辩证的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国家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对鄱阳湖生态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全文:随着鄱阳湖生态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稀缺的自然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同时致使自然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相对有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现行推崇的生态与低碳经济理念相背离,本文从保护生态、发展低碳经济内涵着手,以把鄱阳湖生态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文明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示范基地为目标,对鄱阳湖生态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的资源和环境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本文以鄱阳湖生态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区建立两型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选取生态效率法作为鄱阳湖生态区资源和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建立IPAT方程,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重点考察经济活动中资源输入端的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输出端的废气排放量。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选取能源消耗生产率、废气排放生产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2003-2010年江西省、生态区的发展状况,通过三种模式的具体分析,在设定不同的能源消耗、废气排放量生产率时辩证的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国家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对鄱阳湖生态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
作者: 钟小茜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DEA  生态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指标体系 
描述: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加速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高层次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虽然江西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在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正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引入了生态效率理论,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效率指如何通过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它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生态效率是指以生态为前提的效率,其本质是节能减排。本文从效率评价角度出发,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体情况,并引入了德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经验,构建出一套衡量湖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本文以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来分析湖区包含的38个县(市、区)生态效率状况,具有较强的地域针对性。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湖区38个县(市、区)2005年至2010年进行生态效率评价,并根据生态效率的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效率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期研究成果,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并促进其生态及经济的良性发展。
全文: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加速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高层次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虽然江西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在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正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引入了生态效率理论,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效率指如何通过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它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生态效率是指以生态为前提的效率,其本质是节能减排。本文从效率评价角度出发,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体情况,并引入了德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经验,构建出一套衡量湖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本文以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来分析湖区包含的38个县(市、区)生态效率状况,具有较强的地域针对性。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湖区38个县(市、区)2005年至2010年进行生态效率评价,并根据生态效率的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效率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期研究成果,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并促进其生态及经济的良性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作者: 李瑶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控制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农业面源污染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鄱阳湖虽然总体水质较好,但也呈现污染日趋严重的趋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是导致水质变劣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后,残留物经暴雨径流的冲刷,相当一部分会流入河湖水体中,形成对水体的污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鄱阳湖环境污染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查询、发放调查表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近年来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由1998年的Ⅲ类以上水质占主体,下降为Ⅲ、Ⅳ水质为主体。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分析表明:2008年与1998年比较,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4.56%,农药施用增加了102.97%,农膜施用量增加了90.26%;畜禽粪尿年排放量居高不下,2008年达1486.15万吨,其中一半以上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在总养殖面积持平的情况下,水产品产量较1998年增加了73.07%,而且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猛,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截止2010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加,污染物来源还有增加的趋势。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重视不够;制度缺失;农业发展带来污染物数量增多;防控技术落后;防控难度大;气候与地理环境易导致污染等。根据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与成因分析,提出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业而源污染防控法规体系;加快机制创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行政管理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大胆尝试,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经济调控体系;加强引导,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体系。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鄱阳湖虽然总体水质较好,但也呈现污染日趋严重的趋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是导致水质变劣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后,残留物经暴雨径流的冲刷,相当一部分会流入河湖水体中,形成对水体的污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鄱阳湖环境污染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查询、发放调查表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近年来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由1998年的Ⅲ类以上水质占主体,下降为Ⅲ、Ⅳ水质为主体。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分析表明:2008年与1998年比较,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4.56%,农药施用增加了102.97%,农膜施用量增加了90.26%;畜禽粪尿年排放量居高不下,2008年达1486.15万吨,其中一半以上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在总养殖面积持平的情况下,水产品产量较1998年增加了73.07%,而且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猛,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截止2010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加,污染物来源还有增加的趋势。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重视不够;制度缺失;农业发展带来污染物数量增多;防控技术落后;防控难度大;气候与地理环境易导致污染等。根据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与成因分析,提出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业而源污染防控法规体系;加快机制创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行政管理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大胆尝试,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经济调控体系;加强引导,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型社会建设的评价研究:基于IPAT模型下的资源与环境评价
作者: 邵春艳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IPAT方程  鄱阳湖生态区  评价指标  两型社会 
描述:随着鄱阳湖生态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稀缺的自然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同时致使自然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相对有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现行推崇的生态与低碳经济理念相背离,本文从保护生态、发展低碳经济内涵着手,以把鄱阳湖生态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文明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示范基地为目标,对鄱阳湖生态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的资源和环境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本文以鄱阳湖生态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区建立两型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选取生态效率法作为鄱阳湖生态区资源和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建立IPAT方程,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重点考察经济活动中资源输入端的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输出端的废气排放量。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选取能源消耗生产率、废气排放生产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2003-2010年江西省、生态区的发展状况,通过三种模式的具体分析,在设定不同的能源消耗、废气排放量生产率时辩证的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国家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对鄱阳湖生态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全文:随着鄱阳湖生态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稀缺的自然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同时致使自然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相对有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现行推崇的生态与低碳经济理念相背离,本文从保护生态、发展低碳经济内涵着手,以把鄱阳湖生态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文明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示范基地为目标,对鄱阳湖生态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的资源和环境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本文以鄱阳湖生态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区建立两型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选取生态效率法作为鄱阳湖生态区资源和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建立IPAT方程,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重点考察经济活动中资源输入端的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输出端的废气排放量。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选取能源消耗生产率、废气排放生产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2003-2010年江西省、生态区的发展状况,通过三种模式的具体分析,在设定不同的能源消耗、废气排放量生产率时辩证的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国家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对鄱阳湖生态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
作者: 钟小茜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DEA  生态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指标体系 
描述: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加速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高层次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虽然江西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在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正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引入了生态效率理论,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效率指如何通过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它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生态效率是指以生态为前提的效率,其本质是节能减排。本文从效率评价角度出发,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体情况,并引入了德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经验,构建出一套衡量湖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本文以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来分析湖区包含的38个县(市、区)生态效率状况,具有较强的地域针对性。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湖区38个县(市、区)2005年至2010年进行生态效率评价,并根据生态效率的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效率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期研究成果,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并促进其生态及经济的良性发展。
全文: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加速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高层次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虽然江西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在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正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引入了生态效率理论,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效率指如何通过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它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生态效率是指以生态为前提的效率,其本质是节能减排。本文从效率评价角度出发,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体情况,并引入了德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经验,构建出一套衡量湖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本文以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来分析湖区包含的38个县(市、区)生态效率状况,具有较强的地域针对性。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湖区38个县(市、区)2005年至2010年进行生态效率评价,并根据生态效率的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效率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期研究成果,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并促进其生态及经济的良性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作者: 李瑶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控制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农业面源污染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鄱阳湖虽然总体水质较好,但也呈现污染日趋严重的趋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是导致水质变劣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后,残留物经暴雨径流的冲刷,相当一部分会流入河湖水体中,形成对水体的污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鄱阳湖环境污染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查询、发放调查表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近年来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由1998年的Ⅲ类以上水质占主体,下降为Ⅲ、Ⅳ水质为主体。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分析表明:2008年与1998年比较,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4.56%,农药施用增加了102.97%,农膜施用量增加了90.26%;畜禽粪尿年排放量居高不下,2008年达1486.15万吨,其中一半以上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在总养殖面积持平的情况下,水产品产量较1998年增加了73.07%,而且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猛,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截止2010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加,污染物来源还有增加的趋势。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重视不够;制度缺失;农业发展带来污染物数量增多;防控技术落后;防控难度大;气候与地理环境易导致污染等。根据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与成因分析,提出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业而源污染防控法规体系;加快机制创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行政管理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大胆尝试,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经济调控体系;加强引导,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体系。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鄱阳湖虽然总体水质较好,但也呈现污染日趋严重的趋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是导致水质变劣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后,残留物经暴雨径流的冲刷,相当一部分会流入河湖水体中,形成对水体的污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鄱阳湖环境污染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查询、发放调查表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近年来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由1998年的Ⅲ类以上水质占主体,下降为Ⅲ、Ⅳ水质为主体。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分析表明:2008年与1998年比较,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4.56%,农药施用增加了102.97%,农膜施用量增加了90.26%;畜禽粪尿年排放量居高不下,2008年达1486.15万吨,其中一半以上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在总养殖面积持平的情况下,水产品产量较1998年增加了73.07%,而且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猛,鄱阳湖的水环境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截止2010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加,污染物来源还有增加的趋势。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重视不够;制度缺失;农业发展带来污染物数量增多;防控技术落后;防控难度大;气候与地理环境易导致污染等。根据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与成因分析,提出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业而源污染防控法规体系;加快机制创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行政管理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大胆尝试,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经济调控体系;加强引导,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体系。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