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
作者: 刘健 张奇 左海军 靳晓莉 李丽娇 叶许春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湖泊水量平衡  流域系统  鄱阳湖  湖泊  分布式径流模型 
描述:流域径流是鄱阳湖主要来水,建立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对揭示湖泊水量平衡及其受流域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鄱阳湖-流域系统的特点:流域面积大(16.22×104km2)、多条入湖河流、湖滨区坡面入湖径流等,研究了相应的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流域土壤属性和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鄱阳湖流域分布式径流模型.采用6个水文站1991-2001年的实测河道径流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模拟精度较高.其中,赣江、信江和饶河均取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月效率系数为0.82-0.95;抚河和修水模拟精度略低,为0.65-0.78.模型揭示了研究时段内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为1623×108m3,其中,赣江最多,占47%,其次为信江和抚河,分别占13%和12%,湖滨区坡面入湖径流约占4%,其余24%来自饶河、修水以及其它入湖支流.模型将用于评估流域下垫面或气候变化引起的入湖水量变化,为湖泊水量平衡计算提供依据.
全文:流域径流是鄱阳湖主要来水,建立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对揭示湖泊水量平衡及其受流域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鄱阳湖-流域系统的特点:流域面积大(16.22×104km2)、多条入湖河流、湖滨区坡面入湖径流等,研究了相应的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流域土壤属性和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鄱阳湖流域分布式径流模型.采用6个水文站1991-2001年的实测河道径流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模拟精度较高.其中,赣江、信江和饶河均取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月效率系数为0.82-0.95;抚河和修水模拟精度略低,为0.65-0.78.模型揭示了研究时段内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为1623×108m3,其中,赣江最多,占47%,其次为信江和抚河,分别占13%和12%,湖滨区坡面入湖径流约占4%,其余24%来自饶河、修水以及其它入湖支流.模型将用于评估流域下垫面或气候变化引起的入湖水量变化,为湖泊水量平衡计算提供依据.
鄱阳湖流域水文极值演变特征、成因与影响
作者: 张强 孙鹏 江涛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概率分布函数  频率分析  鄱阳湖流域  极值流量 
描述:极值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对引起该流域水文极值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了有益的探讨.结果表明:(1)韦克比分布是用于研究鄱阳湖流域水文极值的最佳概率分布函数;(2)各水文站重现期对应的流量在水库建设前后变化
全文:极值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对引起该流域水文极值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了有益的探讨.结果表明:(1)韦克比分布是用于研究鄱阳湖流域水文极值的最佳概率分布函数;(2)各水文站重现期对应的流量在水库建设前后变化
围垦对鄱阳湖洪水位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作者: 窦鸿身 闵骞 史复祥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涝灾害  对策  鄱阳湖  围垦 
描述:略述了鄱阳湖围垦的简要历史和现状,分析了近50年来洪水位的演变趋势,指出围垦使鄱阳湖面积和容积缩小,调蓄功能衰退,以致水情不断恶化,洪峰水位逐渐上升,高水位的出现频率明显加大,致灾洪水越来越频繁.在此基础上,将围垦对洪水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各典型年洪水在不同围垦背景下的围垦效应值
全文:略述了鄱阳湖围垦的简要历史和现状,分析了近50年来洪水位的演变趋势,指出围垦使鄱阳湖面积和容积缩小,调蓄功能衰退,以致水情不断恶化,洪峰水位逐渐上升,高水位的出现频率明显加大,致灾洪水越来越频繁.在此基础上,将围垦对洪水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各典型年洪水在不同围垦背景下的围垦效应值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的干旱响应及影响因素
作者: 叶春 吴桂平 赵晓松 王晓龙 刘元波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干旱  生物量密度  鄱阳湖  遥感  总生物量  植被面积 
描述:近年来鄱阳湖干旱事件频发,干旱导致的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直接影响植被生长状况,尤其是对于地上植被生物量的影响极为显著.研究鄱阳湖干旱事件对于湿地植被的影响,对于保护鸟类栖息地,认识湿地生态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长期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植被生物量野外调查,以2003和2006年极端干旱年份为出发点,从湿地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和总生物量的角度分析了鄱阳湖湿地植被生物量对于极端干旱的响应.研究表明:湿地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以及总生物量均呈现双峰分布特征,在4和11月分别达到上、下半年的峰值.2003年植被生物量与多年均值一致,2006年下半年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以及总生物量均明显超出多年均值.影响湿地植被面积的主要因素为鄱阳湖水位变化;而影响植被生物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为气温和水位,退水时间提前对于生物量密度影响最大;总生物量同时受到植被面积与植被生物量密度的综合影响,其中植被面积的影响更大,植被面积对于总生物量的影响在2006年表现得比2003年更加显著.总之,2006年湿地植被对水文干旱的响应要比气象干旱强烈得多.
全文:近年来鄱阳湖干旱事件频发,干旱导致的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直接影响植被生长状况,尤其是对于地上植被生物量的影响极为显著.研究鄱阳湖干旱事件对于湿地植被的影响,对于保护鸟类栖息地,认识湿地生态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长期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植被生物量野外调查,以2003和2006年极端干旱年份为出发点,从湿地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和总生物量的角度分析了鄱阳湖湿地植被生物量对于极端干旱的响应.研究表明:湿地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以及总生物量均呈现双峰分布特征,在4和11月分别达到上、下半年的峰值.2003年植被生物量与多年均值一致,2006年下半年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以及总生物量均明显超出多年均值.影响湿地植被面积的主要因素为鄱阳湖水位变化;而影响植被生物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为气温和水位,退水时间提前对于生物量密度影响最大;总生物量同时受到植被面积与植被生物量密度的综合影响,其中植被面积的影响更大,植被面积对于总生物量的影响在2006年表现得比2003年更加显著.总之,2006年湿地植被对水文干旱的响应要比气象干旱强烈得多.
鄱阳湖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联合模拟
作者: 李云良 张奇 姚静 李相虎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动力模型MIKE21  鄱阳湖  流域水文模型WATLAC  湖泊流域相互作用  湖泊流域系统联合模拟 
描述:本文以鄱阳湖湖泊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鉴于该湖泊流域系统尺度较大,下垫面自然属性呈现高度空间异质性且具有流域-平原区-湖泊不同机制的水文水动力过程,为了真实描述湖泊流域间的水文水动力联系及反映不同过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鄱阳湖湖泊流域联合模拟模型.该模型基于自主研发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ATLAC和湖滨平原区产流模型以及水动力模型MIKE 21 3个不同功能子模型的连接来实现该复杂系统的模拟.模型的联合采用输入-输出驱动及子模型的顺序执行进程,即将五大子流域与平原区入湖径流量作为输入条件来驱动湖泊水动力模型,模拟湖泊水位对流域入湖径流量的响应.以2000-2005年鄱阳湖流域6个水文站点的河道径流量、流域基流指数以及湖泊4个站点的水位资料来率定模型,其中各站点日径流量拟合的纳希效率系数Ens为0.71~0.84,确定性系数R2介于0.70~0.88之间,而湖泊各站点水位拟合的纳希效率系数Ens变化为0.88~0.98,确定性系数R2为0.96~0.98,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率定结果.本文提出的鄱阳湖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联合模拟模型能较为理想再现湖泊水位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的响应.水位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该联合模型能用来获取重要的水动力空间变化特征.该模型可作为有效工具定量揭示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过程对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
全文:本文以鄱阳湖湖泊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鉴于该湖泊流域系统尺度较大,下垫面自然属性呈现高度空间异质性且具有流域-平原区-湖泊不同机制的水文水动力过程,为了真实描述湖泊流域间的水文水动力联系及反映不同过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鄱阳湖湖泊流域联合模拟模型.该模型基于自主研发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ATLAC和湖滨平原区产流模型以及水动力模型MIKE 21 3个不同功能子模型的连接来实现该复杂系统的模拟.模型的联合采用输入-输出驱动及子模型的顺序执行进程,即将五大子流域与平原区入湖径流量作为输入条件来驱动湖泊水动力模型,模拟湖泊水位对流域入湖径流量的响应.以2000-2005年鄱阳湖流域6个水文站点的河道径流量、流域基流指数以及湖泊4个站点的水位资料来率定模型,其中各站点日径流量拟合的纳希效率系数Ens为0.71~0.84,确定性系数R2介于0.70~0.88之间,而湖泊各站点水位拟合的纳希效率系数Ens变化为0.88~0.98,确定性系数R2为0.96~0.98,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率定结果.本文提出的鄱阳湖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联合模拟模型能较为理想再现湖泊水位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的响应.水位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该联合模型能用来获取重要的水动力空间变化特征.该模型可作为有效工具定量揭示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过程对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
鄱阳湖湖口地区4500年来孢粉组合及古气候变迁
作者: 吴艳宏 羊向东 朱海虹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气候  孢粉组合  鄱阳湖  古植被 
描述:通过对鄱阳湖湖口梅家刘ZK_2孔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研究,初步恢复了4500年来湖口地区的古植被演替及古气候变迁历史.其古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4.5-3.8kaB.P,气候暖湿;3.8-3.4kaBP,气候凉偏干;3.4—3.0kaB.P,气候温暖偏湿;3.0kaB.P.前后,为一短暂的降温时期,气候凉湿;2.8-2.35kaB.P,气候温暖偏湿;2.35kaBP.以来,气候偏凉,但仍存在数次微弱的冷暖波动.
全文:通过对鄱阳湖湖口梅家刘ZK_2孔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研究,初步恢复了4500年来湖口地区的古植被演替及古气候变迁历史.其古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4.5-3.8kaB.P,气候暖湿;3.8-3.4kaBP,气候凉偏干;3.4—3.0kaB.P,气候温暖偏湿;3.0kaB.P.前后,为一短暂的降温时期,气候凉湿;2.8-2.35kaB.P,气候温暖偏湿;2.35kaBP.以来,气候偏凉,但仍存在数次微弱的冷暖波动.
鄱阳湖区间洪水计算方法
作者: 徐高洪 秦智伟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区间洪水  计算方法  鄱阳湖  水文模型  防洪规划 
描述:为满足流域防洪规划工作的需要,针对鄱阳湖湖区暴雨洪水特点,分别用面积比拟法、修正总入流法、单水源模型(现预报方案)、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对湖区4个实际大水年份进行分析计算,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分析了鄱阳湖高低水位时水陆面积变化对产汇流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复杂的概念性降雨径流模型能充分地模拟径流洪水过程;而在合理的条件下,运用简单的方法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鄱阳湖区间洪水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
全文:为满足流域防洪规划工作的需要,针对鄱阳湖湖区暴雨洪水特点,分别用面积比拟法、修正总入流法、单水源模型(现预报方案)、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对湖区4个实际大水年份进行分析计算,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分析了鄱阳湖高低水位时水陆面积变化对产汇流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复杂的概念性降雨径流模型能充分地模拟径流洪水过程;而在合理的条件下,运用简单的方法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鄱阳湖区间洪水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
鄱阳湖湖口地区4500年来环境变迁
作者: 吴艳宏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环境演变  环境指标 
描述:通过对ZK2孔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4500年来鄱阳湖湖口地区古环境历史,研究表明:4500aBP以来,鄱阳湖湖口地区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交替,沉积环境也经历了三角洲(3800aBP以前)→古赣江河流(3800-3400aBP)→三角洲(3400-3300aBP)、彭蠡泽开阔湖(3300-2300aBP)→鄱阳湖湖漫滩(2300aBP以来)的变化
全文:通过对ZK2孔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4500年来鄱阳湖湖口地区古环境历史,研究表明:4500aBP以来,鄱阳湖湖口地区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交替,沉积环境也经历了三角洲(3800aBP以前)→古赣江河流(3800-3400aBP)→三角洲(3400-3300aBP)、彭蠡泽开阔湖(3300-2300aBP)→鄱阳湖湖漫滩(2300aBP以来)的变化
鄱阳湖湖口地区4500年来孢粉组合及古气候变迁
作者: 吴艳宏 羊向东 朱海虹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气候  孢粉组合  鄱阳湖  古植被 
描述:通过对鄱阳湖湖口梅家刘ZK_2孔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研究,初步恢复了4500年来湖口地区的古植被演替及古气候变迁历史.其古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4.5-3.8kaB.P,气候暖湿;3.8-3.4kaBP,气候凉偏干;3.4—3.0kaB.P,气候温暖偏湿;3.0kaB.P.前后,为一短暂的降温时期,气候凉湿;2.8-2.35kaB.P,气候温暖偏湿;2.35kaBP.以来,气候偏凉,但仍存在数次微弱的冷暖波动.
全文:通过对鄱阳湖湖口梅家刘ZK_2孔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研究,初步恢复了4500年来湖口地区的古植被演替及古气候变迁历史.其古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4.5-3.8kaB.P,气候暖湿;3.8-3.4kaBP,气候凉偏干;3.4—3.0kaB.P,气候温暖偏湿;3.0kaB.P.前后,为一短暂的降温时期,气候凉湿;2.8-2.35kaB.P,气候温暖偏湿;2.35kaBP.以来,气候偏凉,但仍存在数次微弱的冷暖波动.
鄱阳湖周溪湾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特征
作者: 郦倩玉 赵中华 蒋豫 张路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沉积物  多环芳烃  周溪湾  鄱阳湖  垂直分布 
描述:通过分析鄱阳湖周溪湾柱状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环芳烃(PAHs)的垂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该区OCPs和PAHs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周溪湾柱状样中OCPs总含量范围在40.4~174.1 ng/g(dw)之间,六六六(HCHs)是其主要影响的化合物(16.5~153.6 ng/g(dw)),其次为氯丹类(Chlordanes)和滴滴涕类(DDTs),含量分别为3.4~44.0和1.0~33.4 ng/g(dw).垂直分布特征显示:沉积相上OCPs的残留量比实际使用情况向后推迟10~20年,1950s 1990s OCPs曾被大量使用,到2000年左右在沉积物残留上达到顶峰,随后残留量逐渐降低;而近20年来,该区已经鲜有新的HCHs、Chlordanes以及DDTs输入.PAHs总含量范围为41.3~384 ng/g(dw),芘和菲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7.1~67.1和2.68~139 ng/g(dw).垂直分布特征显示,1972年以前,PAHs总含量变幅不大,然而近10年来PAHs的排放量急剧上升.此外,自20世纪末开始,周溪湾区域PAHs的主要来源由以前的煤燃烧释放转化为交通污染排放,并伴随有石油泄漏情况.
全文:通过分析鄱阳湖周溪湾柱状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环芳烃(PAHs)的垂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该区OCPs和PAHs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周溪湾柱状样中OCPs总含量范围在40.4~174.1 ng/g(dw)之间,六六六(HCHs)是其主要影响的化合物(16.5~153.6 ng/g(dw)),其次为氯丹类(Chlordanes)和滴滴涕类(DDTs),含量分别为3.4~44.0和1.0~33.4 ng/g(dw).垂直分布特征显示:沉积相上OCPs的残留量比实际使用情况向后推迟10~20年,1950s 1990s OCPs曾被大量使用,到2000年左右在沉积物残留上达到顶峰,随后残留量逐渐降低;而近20年来,该区已经鲜有新的HCHs、Chlordanes以及DDTs输入.PAHs总含量范围为41.3~384 ng/g(dw),芘和菲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7.1~67.1和2.68~139 ng/g(dw).垂直分布特征显示,1972年以前,PAHs总含量变幅不大,然而近10年来PAHs的排放量急剧上升.此外,自20世纪末开始,周溪湾区域PAHs的主要来源由以前的煤燃烧释放转化为交通污染排放,并伴随有石油泄漏情况.
上页 1 2 3 ... 5 6 7 8 9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