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基于人类行为下的生态环境构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周德虎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行为  构建  鄱阳湖生态区 
描述: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总体上正处于一种发展但又充斥着矛盾的辨证发展状态。在现代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相应地暴露出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异常恶化与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增大。构建生态环境的核心是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目前,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匮乏都是人类行为不尊重自然所导致出的结果。本文力求将环境行为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并进一步从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城镇居民行为、农户行为、公众行为五大主体的行为因素入手,结合实际来探讨五大行为主体对生态环境构建所产生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行为意识及重新认识构建生态环境重要性。因此,从人类生态行为着手深入研究生态环境的构建成为当今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借助生态环境与行为的理论,从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视角分析生态环境的构建,对生态行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综合归纳与分析研究。并从相关理论层面探讨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在构建过程中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生态行为的立足点;把塑造生态行为主体作为建设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把构筑生态行为作为建设生态区域的重要支撑。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为更好的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构建体系。以其使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产生更加广泛的实践与参考意义。为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区域与国际生态经济建设的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文: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总体上正处于一种发展但又充斥着矛盾的辨证发展状态。在现代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相应地暴露出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异常恶化与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增大。构建生态环境的核心是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目前,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匮乏都是人类行为不尊重自然所导致出的结果。本文力求将环境行为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并进一步从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城镇居民行为、农户行为、公众行为五大主体的行为因素入手,结合实际来探讨五大行为主体对生态环境构建所产生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行为意识及重新认识构建生态环境重要性。因此,从人类生态行为着手深入研究生态环境的构建成为当今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借助生态环境与行为的理论,从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视角分析生态环境的构建,对生态行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综合归纳与分析研究。并从相关理论层面探讨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在构建过程中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生态行为的立足点;把塑造生态行为主体作为建设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把构筑生态行为作为建设生态区域的重要支撑。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为更好的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构建体系。以其使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产生更加广泛的实践与参考意义。为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区域与国际生态经济建设的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作者: 徐磊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经济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当前,人力资本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均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正在不断上升,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和实施后,该区日益成为江西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进位赶超的关键。该区人口占全省比重接近一半,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存量,然而,人力资源素质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这一问题势必制约该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经济转型的“瓶颈”。因此,如何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成为当前该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和水平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就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综述,较为清晰地梳理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学者的人力资本思想,对国内有关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贡献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经济发展的四个层面分别就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演进、制度变迁及经济福利改善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三部分,从教育投资、医疗卫生保健投资和科研投入三个方面入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进行了考察,分析了该区人力资本投资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从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科研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建议。
全文:当前,人力资本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均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正在不断上升,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和实施后,该区日益成为江西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进位赶超的关键。该区人口占全省比重接近一半,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存量,然而,人力资源素质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这一问题势必制约该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经济转型的“瓶颈”。因此,如何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成为当前该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和水平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就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综述,较为清晰地梳理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学者的人力资本思想,对国内有关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贡献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经济发展的四个层面分别就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演进、制度变迁及经济福利改善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三部分,从教育投资、医疗卫生保健投资和科研投入三个方面入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进行了考察,分析了该区人力资本投资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从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科研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建议。
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作者: 莫明浩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土地覆盖  景观格局  鄱阳湖  环境保护  湿地 
描述:情况作分析研究,着重研究了如下内容: (1)分析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特点。典型湿地位于赣江和修水冲淤三角洲前缘,水陆相互作用典型、是鄱阳湖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区域,具有相对完整的演替系列
全文:情况作分析研究,着重研究了如下内容: (1)分析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特点。典型湿地位于赣江和修水冲淤三角洲前缘,水陆相互作用典型、是鄱阳湖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区域,具有相对完整的演替系列
鄱阳湖平原水稻主产区熟制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作者: 肖池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驱动因素  鄱阳湖平原  农户调查  水稻熟制  时空格局 
描述:,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单/双季稻的合适时间窗口,2013年主产区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 426.90 km2,双季稻为
全文:,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单/双季稻的合适时间窗口,2013年主产区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 426.90 km2,双季稻为
鄱阳湖天然湿地开垦前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作者: 付姗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有机碳不同组分  化学计量学  鄱阳湖  围垦  湿地 
描述:鄱阳湖湿地围垦前后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湿地开垦前后的变化。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随着水位梯度与群落类型的变化
全文:鄱阳湖湿地围垦前后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湿地开垦前后的变化。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随着水位梯度与群落类型的变化
基于物元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作者: 李统华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评价体系  物元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城市综合承载力 
描述:城市作为一个地区人口集聚、经济发展中心,集合了地区的优势资源,城市的发展对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优化城市发展的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全球性的城市人口拥挤、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突显出来,反过来又限制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旨在综合研究城市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产业等因素的承载能力,找出城市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针对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良好的建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全省30%的土地,创造了全省60%的产值,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对于江西省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在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特点,选取了人均GDP、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森林覆盖率等19个指标,运用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2个县(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了城市良好发展的对策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参考。本文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等级分为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中等和城市综合承载力弱四个等级。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总体处于较强等级,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强的城市有6个,分别是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新余市区、鹰潭市区、共青城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18.75%;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强的城市有13个,分别是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浮梁县、九江县、德安县、武宁县、湖口县、瑞昌市、抚州市区、万年县、樟树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40.63%;城市综合承载力中等的城市有9个,分别是乐平市、永修县、星子县、彭泽县、贵溪市、高安市、东乡县、新干县、丰城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28.13%;城市综合承载力弱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余江县,占评价对象总数的12.5%,城市综合承载力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县(市)有28个,占整个区域的88%。可以判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整体情况良好,科技、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自然资源等城市资源条件基本能承受来自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规模带来的压力,未来发展潜力比较大。从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情况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县(市)递减的趋势。从影响原因来看,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政策扶植力度及人口数量等因素是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全文:城市作为一个地区人口集聚、经济发展中心,集合了地区的优势资源,城市的发展对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优化城市发展的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全球性的城市人口拥挤、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突显出来,反过来又限制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旨在综合研究城市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产业等因素的承载能力,找出城市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针对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良好的建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全省30%的土地,创造了全省60%的产值,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对于江西省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在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特点,选取了人均GDP、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森林覆盖率等19个指标,运用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2个县(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了城市良好发展的对策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参考。本文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等级分为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中等和城市综合承载力弱四个等级。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总体处于较强等级,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强的城市有6个,分别是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新余市区、鹰潭市区、共青城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18.75%;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强的城市有13个,分别是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浮梁县、九江县、德安县、武宁县、湖口县、瑞昌市、抚州市区、万年县、樟树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40.63%;城市综合承载力中等的城市有9个,分别是乐平市、永修县、星子县、彭泽县、贵溪市、高安市、东乡县、新干县、丰城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28.13%;城市综合承载力弱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余江县,占评价对象总数的12.5%,城市综合承载力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县(市)有28个,占整个区域的88%。可以判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整体情况良好,科技、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自然资源等城市资源条件基本能承受来自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规模带来的压力,未来发展潜力比较大。从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情况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县(市)递减的趋势。从影响原因来看,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政策扶植力度及人口数量等因素是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鄱阳湖典型湿地氧化亚氮释放特征
作者: 尧波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氧化亚氮  湿地  南荻  沉水植物  灰化苔草 
描述:通量的日变化观测。通量观测同时记录箱内温度、土壤温度、水分、水温及水深等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非淹水期,苔草土壤-植物系统处理、苔草地表剪草处理与裸土处理湿地氧化亚氮释放均表现出相近的季节变化
全文:通量的日变化观测。通量观测同时记录箱内温度、土壤温度、水分、水温及水深等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非淹水期,苔草土壤-植物系统处理、苔草地表剪草处理与裸土处理湿地氧化亚氮释放均表现出相近的季节变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作者: 杨绮清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格局演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乡村性评价 
描述:经济区乡村性在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揭示该区域范围内乡村性发展状况和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影响并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发展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根据三次产业相对比重将
全文:经济区乡村性在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揭示该区域范围内乡村性发展状况和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影响并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发展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根据三次产业相对比重将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分区研究
作者: 张志军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主成分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聚类分析  功能分区 
描述:生存与发展永远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1]。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由此导致全球变暖、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的生产生活面临
全文:生存与发展永远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1]。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由此导致全球变暖、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的生产生活面临
上页 1 2 3 ... 6 7 8 ... 9 10 11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