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解读"渔人"和"刘子骥"《陋室铭》注释辨疑从《五柳先生传》看陶渊明的精神家园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从《香菱学》看一个不同的林黛玉解读“渔人”和“刘子骥”
作者: 刘万想 翟霞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精神家园  《香菱学诗》  《陋室铭》  陶渊明  解读  《五柳先生传》  林黛玉 
描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传统篇目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已经有一段历史了。对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许多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大体上讲,业界对文本的主题思想、创作年代、艺术特色等大的方面的认识已趋于统一。但是,人们对文本中一些小问题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们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桃花源记》中“渔人”和“刘子骥”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全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传统篇目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已经有一段历史了。对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许多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大体上讲,业界对文本的主题思想、创作年代、艺术特色等大的方面的认识已趋于统一。但是,人们对文本中一些小问题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们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桃花源记》中“渔人”和“刘子骥”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诒路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位  鄱阳湖  水质  预测模型 
描述:鄱阳湖湖区的水质类别进行预测。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鄱阳湖“五河”流域1956~2012年的径流资料进行分析,得到鄱阳湖流域的径流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流量年际
全文:鄱阳湖湖区的水质类别进行预测。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鄱阳湖“五河”流域1956~2012年的径流资料进行分析,得到鄱阳湖流域的径流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流量年际
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诒路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位  鄱阳湖  水质  预测模型 
描述:鄱阳湖湖区的水质类别进行预测。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鄱阳湖“五河”流域1956~2012年的径流资料进行分析,得到鄱阳湖流域的径流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流量年际
全文:鄱阳湖湖区的水质类别进行预测。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鄱阳湖“五河”流域1956~2012年的径流资料进行分析,得到鄱阳湖流域的径流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流量年际
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诒路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位  鄱阳湖  水质  预测模型 
描述:鄱阳湖湖区的水质类别进行预测。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鄱阳湖“五河”流域1956~2012年的径流资料进行分析,得到鄱阳湖流域的径流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流量年际
全文:鄱阳湖湖区的水质类别进行预测。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鄱阳湖“五河”流域1956~2012年的径流资料进行分析,得到鄱阳湖流域的径流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流量年际
一部有见解的论著——读《陶渊明论略》
作者: 曹础基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见解  新形势  梁启超  现实主义  诗品  晋宋之际  陶渊明研究  形影神三首  陶渊明论 
描述: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局面已经改变。李文初同志的《陶渊明论略》一书,是新形势下的可喜成果。它是作者十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上所花心血的结晶。细读全书,我感到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全面地、系统地去评述陶渊明及其创作,而贯注于研究中的症结,不避枝经肯萦,进行条分缕析。因而它是言之有物的,是一本有见解的评陶之作,不仅对于一般读者,而且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作者之有见解,首先表现在不泥古。如《诗品》关于陶渊明评述的最后一句话:“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历来人们只在其评价是否公允上产生过异议,而没有人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是钟嵘说的。李氏却以独到的眼光揭示了其中的破绽,指出从钟嵘仁推至陶渊明还不到九十年,何以谓之“古”了又从有关古籍记载中归纳出齐梁人称汉以前为“古“,而并不称魏晋为“古”的结论。进而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九十年间被《晋书》、《...
全文: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局面已经改变。李文初同志的《陶渊明论略》一书,是新形势下的可喜成果。它是作者十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上所花心血的结晶。细读全书,我感到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全面地、系统地去评述陶渊明及其创作,而贯注于研究中的症结,不避枝经肯萦,进行条分缕析。因而它是言之有物的,是一本有见解的评陶之作,不仅对于一般读者,而且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作者之有见解,首先表现在不泥古。如《诗品》关于陶渊明评述的最后一句话:“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历来人们只在其评价是否公允上产生过异议,而没有人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是钟嵘说的。李氏却以独到的眼光揭示了其中的破绽,指出从钟嵘仁推至陶渊明还不到九十年,何以谓之“古”了又从有关古籍记载中归纳出齐梁人称汉以前为“古“,而并不称魏晋为“古”的结论。进而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九十年间被《晋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收支与碳效率的时空分异
作者: 黄景裕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碳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吸收  碳排放  低碳农业 
描述: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全文: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收支与碳效率的时空分异
作者: 黄景裕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碳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吸收  碳排放  低碳农业 
描述: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全文: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收支与碳效率的时空分异
作者: 黄景裕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碳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吸收  碳排放  低碳农业 
描述: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全文: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过小孤山大孤山》备课指要
作者: 唐嗣德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目的  分析能力  描写  日记  小孤山  自然面貌  引导学生  打好基础  大孤山 
描述:日记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是由叙述、描写、议论三者结合起来的优美而完整的散文。针对这些特点,其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指导学生体味本课抓住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描写景物,展现自然面貌的写法
全文:日记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是由叙述、描写、议论三者结合起来的优美而完整的散文。针对这些特点,其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指导学生体味本课抓住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描写景物,展现自然面貌的写法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