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时空格局变化
作者: 李文叶 姜鲁光 李鹏  来源:资源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间窗口  水稻熟制  鄱阳湖圩区  遥感  NDVI  物候 
描述: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鄱阳湖圩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我国水稻多熟种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弄清鄱阳湖圩区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水稻多熟种植变化特征,为兼顾粮食安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Landsat-TM/ETM+),选择合适时间窗口,识别了2001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的空间格局,并利用K-means算法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2001年圩堤水田面积为34.54万hm2,其中单季稻13.02万hm2,双季稻21.52万hm2,分别占水田面积的37.7%与62.3%,复种指数为162.3%。对比分析2001年与2010年的多熟种植空间格局变化表明,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田面积减少了1.09万hm2,但复种指数增加了15.9%。本文利用时间窗口阈值法不需经过目视解译即可达到81.6%的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水稻多熟种植空间格局提取的方法,并且大大减少了所需的遥感影像。
全文: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鄱阳湖圩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我国水稻多熟种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弄清鄱阳湖圩区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水稻多熟种植变化特征,为兼顾粮食安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Landsat-TM/ETM+),选择合适时间窗口,识别了2001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的空间格局,并利用K-means算法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2001年圩堤水田面积为34.54万hm2,其中单季稻13.02万hm2,双季稻21.52万hm2,分别占水田面积的37.7%与62.3%,复种指数为162.3%。对比分析2001年与2010年的多熟种植空间格局变化表明,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田面积减少了1.09万hm2,但复种指数增加了15.9%。本文利用时间窗口阈值法不需经过目视解译即可达到81.6%的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水稻多熟种植空间格局提取的方法,并且大大减少了所需的遥感影像。
近5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时空特征及其对水文过程的驱动
作者: 章茹 孔萍 蒋元勇 戴年华 殷剑敏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降水  RCP情景  鄱阳湖流域  水文响应 
描述:依照鄱阳湖流域79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1961~2010年),基于BCC-CSM全球气候系统模式预估数据(2014~2050年),对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选取赣江
全文:依照鄱阳湖流域79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1961~2010年),基于BCC-CSM全球气候系统模式预估数据(2014~2050年),对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选取赣江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环境因子对植被分布影响研究
作者: 董磊 徐力刚 许加星 徐进 王晓龙 张奇  来源:土壤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植被  鄱阳湖  洲滩湿地  环境因子  土壤 
描述: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部分。其中,非生物因素中对湿地植被格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水文和土壤环境因子,也是当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通过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4种植物群落带下各土壤环境因子的含量变化特征,结合研究区20个植被样方的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下的全氮含量有明显差异,依次为苔草带<藜蒿-狗牙根带<芦苇-苔草带<苔草-虉草带;总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大小在不同植被群落带的分异趋势相同,二者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全磷含量随植被群落不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植被群落带离湖泊水体距离逐渐减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有增大的趋势,但程度较小。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有效磷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有效磷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鄱阳湖湿地研究区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土壤pH、全钾含量也是影响湿地植被分布的重要土壤环境因子。
全文: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部分。其中,非生物因素中对湿地植被格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水文和土壤环境因子,也是当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通过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4种植物群落带下各土壤环境因子的含量变化特征,结合研究区20个植被样方的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下的全氮含量有明显差异,依次为苔草带<藜蒿-狗牙根带<芦苇-苔草带<苔草-虉草带;总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大小在不同植被群落带的分异趋势相同,二者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全磷含量随植被群落不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植被群落带离湖泊水体距离逐渐减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有增大的趋势,但程度较小。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有效磷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有效磷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鄱阳湖湿地研究区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土壤pH、全钾含量也是影响湿地植被分布的重要土壤环境因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徐梦劼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全文: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徐梦劼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全文: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徐梦劼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全文: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作者: 孔凡斌 潘丹 熊凯  来源:鄱阳湖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湿地保护  鄱阳湖  生态补偿机制 
描述: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是破解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湖泊湿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在简要阐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实施生态补偿的政策依据及其面临的困难;根据"受益者补偿"原则,确定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综合考虑湿地保护损失成本、政府财力以及农户受偿意愿等因素,确定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范围为80—90元/亩/年,并提出了鄱阳湖湿地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及政策构想。
全文: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是破解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湖泊湿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在简要阐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实施生态补偿的政策依据及其面临的困难;根据"受益者补偿"原则,确定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综合考虑湿地保护损失成本、政府财力以及农户受偿意愿等因素,确定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范围为80—90元/亩/年,并提出了鄱阳湖湿地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及政策构想。
鄱阳湖泄流能力分析
作者: 赖锡军 黄群 张英豪 万荣荣 姜加虎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泄流能力  长江  水位  鄱阳湖  采砂  水力学方法 
描述:鄱阳湖近年低枯水位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鄱阳湖作为吞吐型湖泊,通过狭长的湖口水道与长江自然相通,其水力特性直接影响着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水力学方法,提出湖泊泄流能力的概念,并采用湖泊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鄱阳湖的泄流能力特征及其近年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00s之前鄱阳湖泄流能力基本维持不变,之后迅速提高,近年开始趋于稳定.泄流能力的显著提高改变了鄱阳湖与长江相互作用的水力特性,从而影响了鄱阳湖的水量平衡,加剧了近年枯水情势.研究表明,大规模采砂是鄱阳湖泄流能力变化的主因,应加强鄱阳湖采砂管理.
全文:鄱阳湖近年低枯水位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鄱阳湖作为吞吐型湖泊,通过狭长的湖口水道与长江自然相通,其水力特性直接影响着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水力学方法,提出湖泊泄流能力的概念,并采用湖泊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鄱阳湖的泄流能力特征及其近年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00s之前鄱阳湖泄流能力基本维持不变,之后迅速提高,近年开始趋于稳定.泄流能力的显著提高改变了鄱阳湖与长江相互作用的水力特性,从而影响了鄱阳湖的水量平衡,加剧了近年枯水情势.研究表明,大规模采砂是鄱阳湖泄流能力变化的主因,应加强鄱阳湖采砂管理.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湖区钉螺孳生影响研究
作者: 马巍 刘洪 彭文启 刘晓波 黄伟  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钉螺  鄱阳湖  孳生地环境  水情变化  水利枢纽工程 
描述:鄱阳湖是目前我国钉螺面积分布范围最广及血吸虫病防治难度最大的疫区之一。本文基于钉螺生态水力学特征,提出了表征鄱阳湖区钉螺适宜孳生地环境变化的水情指标,并以星子站水位为代表分析了湖区各水情指标的变化特征,估算了湖区钉螺适宜孳生地面积及其年间变化过程,探讨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前后水情变化对湖区钉螺孳生环境的影响,同时结合鄱阳湖区现有水利工程的灭螺效果,分析了枢纽工程水利血防调度预期效果。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若干年后,鄱阳湖区钉螺得到显著控制是可能的。
全文:鄱阳湖是目前我国钉螺面积分布范围最广及血吸虫病防治难度最大的疫区之一。本文基于钉螺生态水力学特征,提出了表征鄱阳湖区钉螺适宜孳生地环境变化的水情指标,并以星子站水位为代表分析了湖区各水情指标的变化特征,估算了湖区钉螺适宜孳生地面积及其年间变化过程,探讨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前后水情变化对湖区钉螺孳生环境的影响,同时结合鄱阳湖区现有水利工程的灭螺效果,分析了枢纽工程水利血防调度预期效果。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若干年后,鄱阳湖区钉螺得到显著控制是可能的。
鄱阳湖低枯水位变化特征与成因探讨
作者: 刘小东 任兵芳  来源:人民长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水位消落  枯水位  人类活动影响  成因分析 
描述:近年来,鄱阳湖汛后水位消落过快,出现低水位的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枯水位不断降低,给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带来较大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鄱阳湖区实测水文资料与地形资料的统计分析入手,结合流域用水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状况,对鄱阳湖区低枯水位的出现规律、成因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活动用水增长、河床变化、河湖采砂、三峡工程汛末蓄水等是鄱阳湖枯水期水位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成果,提出了控制湖区低枯水位的措施建议。
全文:近年来,鄱阳湖汛后水位消落过快,出现低水位的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枯水位不断降低,给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带来较大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鄱阳湖区实测水文资料与地形资料的统计分析入手,结合流域用水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状况,对鄱阳湖区低枯水位的出现规律、成因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活动用水增长、河床变化、河湖采砂、三峡工程汛末蓄水等是鄱阳湖枯水期水位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成果,提出了控制湖区低枯水位的措施建议。
上页 1 2 3 ... 8 9 10 ... 19 20 21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