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许萍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协调发展  生态足迹 
描述: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38个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和GIS等技术方法,对2002年、2005年和2008年该区域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 (1)生态足迹呈
全文: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38个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和GIS等技术方法,对2002年、2005年和2008年该区域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 (1)生态足迹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型社会建设的评价研究:基于IPAT模型下的资源与环境评价
作者: 邵春艳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IPAT方程  鄱阳湖生态区  评价指标  两型社会 
描述:随着鄱阳湖生态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稀缺的自然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同时致使自然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相对有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现行推崇的生态与低碳经济理念相背离,本文从保护生态、发展低碳经济内涵着手,以把鄱阳湖生态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文明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示范基地为目标,对鄱阳湖生态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的资源和环境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本文以鄱阳湖生态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区建立两型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选取生态效率法作为鄱阳湖生态区资源和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建立IPAT方程,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重点考察经济活动中资源输入端的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输出端的废气排放量。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选取能源消耗生产率、废气排放生产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2003-2010年江西省、生态区的发展状况,通过三种模式的具体分析,在设定不同的能源消耗、废气排放量生产率时辩证的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国家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对鄱阳湖生态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全文:随着鄱阳湖生态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稀缺的自然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同时致使自然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相对有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现行推崇的生态与低碳经济理念相背离,本文从保护生态、发展低碳经济内涵着手,以把鄱阳湖生态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文明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示范基地为目标,对鄱阳湖生态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的资源和环境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本文以鄱阳湖生态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区建立两型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选取生态效率法作为鄱阳湖生态区资源和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建立IPAT方程,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重点考察经济活动中资源输入端的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输出端的废气排放量。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选取能源消耗生产率、废气排放生产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2003-2010年江西省、生态区的发展状况,通过三种模式的具体分析,在设定不同的能源消耗、废气排放量生产率时辩证的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国家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对鄱阳湖生态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作者: 肖晋志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样性  河流  大型底栖动物  鄱阳湖保护区水域  群落结构 
描述: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分布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区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57属79种,分别为环节动物7科19属24种(占总
全文: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分布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区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57属79种,分别为环节动物7科19属24种(占总
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作者: 陶金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围垦  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  有机碳  团聚体 
描述:围垦是导致湿地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湿地被围垦后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是土壤质量与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与湿地碳循环的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关键因子之一,同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及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变三个方面,系统的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围垦后不同围垦年限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土壤的影响。本研究在鄱阳湖自然湿地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土地上展开,并对围垦38年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典型的水稻田、菜地、荒地和鱼塘底泥进行土壤采样(0-20cm表层土壤),在围垦年限与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影响因子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动态,通过团聚体分布,土壤MWD与GMD值探讨团聚体结构,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探讨土壤微生物演替,通过CCA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尤其是与有机碳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围垦后92年内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明显。围垦0-48年,大量微团聚体因耕作影响从大团聚体中分离出来,且存在逐级连续分解的过程,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围垦48-92年间,不易分解的结胶物质不断积累,同时在土壤系统自我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保护机制,稳定性升高。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并在围垦48年后逐渐趋于稳定,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饱和值。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升高贡献最大的是4.75mm和0.075mm团聚体,来自1.18-0.3mm团聚体的作用最小。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MWD和GMD值的规律表现为:鱼塘底泥自然湿地退耕地水稻田荒地菜地。菜地与荒地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破坏了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性,其中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最为显著,仅为自然湿地的36.37%,降低主要来自于1.18~0.3mm和0.3-0.07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损失;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其中0.075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大;退耕地在退田还湖之后,总有机碳恢复至自然湿地水平,但0.3~0.075mm和0.075mm团聚体有机碳与自然湿地差异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仍低于自然湿地;鱼塘底泥在各指标上均与自然湿地无显著差异,很好的保护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围垦年限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围垦0~48年间,农田土壤系统对细菌群落的选择及土壤资源均质化过程中细菌间竞争关系的加强,造成细菌多样性指数不断降低;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真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壤碳源,多样性指数升高。围垦48-92年间,农田土壤中新的平衡已经形成,细菌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真菌多样性指数开始降低。不同围垦年限下,真菌对围垦年限的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多样性指数始终高于细菌且幅度越来越大,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逐渐由细菌主导变为真菌主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自然湿地相比,地上植被是造成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耕作也降低了水稻田与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水稻田长期使用化肥,菜地多使用有机肥,造成水稻田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更大。荒地与鱼塘底泥由于没有人为耕作过程的影响,丰富度下降的幅度不大。真菌群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围垦后,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演替过程。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随土壤发育呈现明显的时间趋势。土壤细菌的演替过程表现出与土壤结构(团聚体分布)相似的模式,在围垦48年时,演替均发生了方向性上的变化,围垦48年内属于“快速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都明显而快速的降低;围垦48-92年属于“渐进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趋于稳定,略微有所升高。在围垦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并不是限制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碳组分及其有效性可能是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CCA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TOC)的指向与围垦年限(RY)最为接近,是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在围垦时间序列下变异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围垦活动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有机碳含量来驱动微生物群落演替。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动态与微生物群落演替间存在协同反馈的关系。
全文:围垦是导致湿地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湿地被围垦后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是土壤质量与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与湿地碳循环的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关键因子之一,同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及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变三个方面,系统的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围垦后不同围垦年限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土壤的影响。本研究在鄱阳湖自然湿地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土地上展开,并对围垦38年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典型的水稻田、菜地、荒地和鱼塘底泥进行土壤采样(0-20cm表层土壤),在围垦年限与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影响因子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动态,通过团聚体分布,土壤MWD与GMD值探讨团聚体结构,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探讨土壤微生物演替,通过CCA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尤其是与有机碳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围垦后92年内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明显。围垦0-48年,大量微团聚体因耕作影响从大团聚体中分离出来,且存在逐级连续分解的过程,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围垦48-92年间,不易分解的结胶物质不断积累,同时在土壤系统自我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保护机制,稳定性升高。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并在围垦48年后逐渐趋于稳定,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饱和值。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升高贡献最大的是4.75mm和0.075mm团聚体,来自1.18-0.3mm团聚体的作用最小。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MWD和GMD值的规律表现为:鱼塘底泥自然湿地退耕地水稻田荒地菜地。菜地与荒地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破坏了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性,其中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最为显著,仅为自然湿地的36.37%,降低主要来自于1.18~0.3mm和0.3-0.07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损失;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其中0.075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大;退耕地在退田还湖之后,总有机碳恢复至自然湿地水平,但0.3~0.075mm和0.075mm团聚体有机碳与自然湿地差异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仍低于自然湿地;鱼塘底泥在各指标上均与自然湿地无显著差异,很好的保护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围垦年限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围垦0~48年间,农田土壤系统对细菌群落的选择及土壤资源均质化过程中细菌间竞争关系的加强,造成细菌多样性指数不断降低;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真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壤碳源,多样性指数升高。围垦48-92年间,农田土壤中新的平衡已经形成,细菌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真菌多样性指数开始降低。不同围垦年限下,真菌对围垦年限的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多样性指数始终高于细菌且幅度越来越大,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逐渐由细菌主导变为真菌主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自然湿地相比,地上植被是造成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耕作也降低了水稻田与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水稻田长期使用化肥,菜地多使用有机肥,造成水稻田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更大。荒地与鱼塘底泥由于没有人为耕作过程的影响,丰富度下降的幅度不大。真菌群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围垦后,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演替过程。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随土壤发育呈现明显的时间趋势。土壤细菌的演替过程表现出与土壤结构(团聚体分布)相似的模式,在围垦48年时,演替均发生了方向性上的变化,围垦48年内属于“快速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都明显而快速的降低;围垦48-92年属于“渐进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趋于稳定,略微有所升高。在围垦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并不是限制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碳组分及其有效性可能是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CCA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TOC)的指向与围垦年限(RY)最为接近,是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在围垦时间序列下变异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围垦活动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有机碳含量来驱动微生物群落演替。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动态与微生物群落演替间存在协同反馈的关系。
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变化:以江汉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为例
作者: 邰继承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固碳潜力  土壤起源  碳饱和容量  土地利用  农田 
描述:如下:(1)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本文的研究支持了1985年以来中国农田表土SOC总体上呈现积累,且水田高于旱地,东部高于北部,而东北仍处于损失中的认识。近30年来,水田、旱地土壤SOC含量均
全文:如下:(1)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本文的研究支持了1985年以来中国农田表土SOC总体上呈现积累,且水田高于旱地,东部高于北部,而东北仍处于损失中的认识。近30年来,水田、旱地土壤SOC含量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研究:基于七县(市)调研
作者: 李晓峰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因子分析  带动农户能力  农业龙头企业  政策建议 
描述: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05家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所调研数据的分析,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指标体系,探求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主要因素,旨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动态,阐述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本文结构;第二章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分析。从农业龙头企业的概况、基地建设、带动农户情况等方面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第三章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指标体系。在有关理论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构建了指标体系。第四章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出带动农户的指标体系,通过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结论及建议,通过研究得出影响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金扶持、社会保障、优惠服务(种苗、技术、信息)方面、价格扶持、农户月薪。并依据这些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全文: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05家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所调研数据的分析,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指标体系,探求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主要因素,旨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动态,阐述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本文结构;第二章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分析。从农业龙头企业的概况、基地建设、带动农户情况等方面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第三章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指标体系。在有关理论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构建了指标体系。第四章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出带动农户的指标体系,通过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结论及建议,通过研究得出影响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金扶持、社会保障、优惠服务(种苗、技术、信息)方面、价格扶持、农户月薪。并依据这些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农业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7县(市)调研
作者: 宋宁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SWOT分析  农业龙头企业  政策建议 
描述:农业产业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05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问卷分析,探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优势、运营能力、辐射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旨在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以上研究,以“农业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题目,通过对南昌、新余等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的7个县市的105家龙头企业的实地问卷,取得第一手感官材料,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概况、基地建设、生产经营状况、融资及享受优惠状况,社会经济环境状况5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总结。通过研究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的总体发展呈现数量规模不断壮大,各项能力呈现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针对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全文:农业产业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05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问卷分析,探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优势、运营能力、辐射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旨在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以上研究,以“农业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题目,通过对南昌、新余等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的7个县市的105家龙头企业的实地问卷,取得第一手感官材料,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概况、基地建设、生产经营状况、融资及享受优惠状况,社会经济环境状况5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总结。通过研究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的总体发展呈现数量规模不断壮大,各项能力呈现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针对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前理解视野下生态理念的电视传播途径优化研究: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区县的实地调查分析
作者: 汪婷婷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理念  前理解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电视媒介 
描述:生态理念是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相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认知,从而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生态理念传播作为传递生态理念的大众传播,载负着生态理念的普及和促进自然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等重要功能。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于探讨媒介对生态理念传播的特征,而且旨在于置入一种哲学解释学的系统,从而试图去探讨人在收受信息的活动中,是什么因素起着推动抑或是阻碍信息的传播效果。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区县为样本,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的传播状况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统计分析后,有以下发现:电视是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介,是影响民众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分析,大众媒介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体现在大众媒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的广泛传播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笔者发现在经济发展等现代观念的培养效果上并没有很突出。事实上,从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传播的关系看,理念的制定、贯彻和执行皆离不开人的意志行为,对理念理解和适用也与人们特定的观念、需求密切相关,人的“前理解”对理念的贯彻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前理解是哲学解释学领域的理论,无疑是对理解规则和内涵的一种阐释。“海德格尔将‘前理解’的结构分为‘前有’(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见’(预先已有的意识)和‘前设’(预先已有的假定),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皆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理解。” 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 “前理解”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量化分析了江西本地媒体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报道,从中,研究在生态理念传播的过程中,“前理解”的缺失和作用,探索新理念、新知识、新政策如何有效地在大众中传播和接受,从而为探讨媒介关于理念传播的策略提供了哲学的视角,即研究前理解视野下生态理念传播途径的优化。
全文:生态理念是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相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认知,从而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生态理念传播作为传递生态理念的大众传播,载负着生态理念的普及和促进自然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等重要功能。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于探讨媒介对生态理念传播的特征,而且旨在于置入一种哲学解释学的系统,从而试图去探讨人在收受信息的活动中,是什么因素起着推动抑或是阻碍信息的传播效果。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区县为样本,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的传播状况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统计分析后,有以下发现:电视是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介,是影响民众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分析,大众媒介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体现在大众媒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的广泛传播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笔者发现在经济发展等现代观念的培养效果上并没有很突出。事实上,从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传播的关系看,理念的制定、贯彻和执行皆离不开人的意志行为,对理念理解和适用也与人们特定的观念、需求密切相关,人的“前理解”对理念的贯彻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前理解是哲学解释学领域的理论,无疑是对理解规则和内涵的一种阐释。“海德格尔将‘前理解’的结构分为‘前有’(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见’(预先已有的意识)和‘前设’(预先已有的假定),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皆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理解。” 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 “前理解”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量化分析了江西本地媒体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报道,从中,研究在生态理念传播的过程中,“前理解”的缺失和作用,探索新理念、新知识、新政策如何有效地在大众中传播和接受,从而为探讨媒介关于理念传播的策略提供了哲学的视角,即研究前理解视野下生态理念传播途径的优化。
鄱阳湖流域克氏原螯虾的资源状况及长江中下游克氏原螯虾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者: 黄羽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生活史  遗传多样性  长江中下游  寿命  AFLP  鄱阳湖  生物检测 
描述: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实际种群分析模型(VPA)分析显示在稳定状态下,各个体长的现存量、死亡量、渔获量随着体长增加的变化曲线关系。首先,捕捞死亡系数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捕捞死亡系数缓慢
全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实际种群分析模型(VPA)分析显示在稳定状态下,各个体长的现存量、死亡量、渔获量随着体长增加的变化曲线关系。首先,捕捞死亡系数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捕捞死亡系数缓慢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花卉苗木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
作者: 梅寒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状和发展研究  花卉苗木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和比较分析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案例,通过细致深入实地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花卉苗木经营规模小、品种单一、市场流通体系薄弱、市场组织不完善、政策
全文:和比较分析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案例,通过细致深入实地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花卉苗木经营规模小、品种单一、市场流通体系薄弱、市场组织不完善、政策
上页 1 2 3 ... 8 9 10 ... 91 92 93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