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5)
按栏目分组
文献与研究 (5)
按年份分组
2016(1)
2015(1)
2014(1)
2013(1)
1988(1)
按来源分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
水文(1)
湖泊科学(1)
生态学报(1)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种群的影响
作者: 冯文娟 徐力刚 王晓龙 李海英 姜加虎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下水位  灰化薹草  鄱阳湖  种群 
描述:(Carex cinerascens)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位控制模拟试验,设置地下水位埋深10、20、40、80、120cm等5个处理,系统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对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灰化薹草生长与种群演变的影响
全文:(Carex cinerascens)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位控制模拟试验,设置地下水位埋深10、20、40、80、120cm等5个处理,系统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对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灰化薹草生长与种群演变的影响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年内变化特征
作者: 许秀丽 张奇 李云良 李相虎 王晓龙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下水位  土壤含水量  湖泊洲滩湿地  鄱阳湖  现场观测 
描述:-水文联合观测系统.对观测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分析发现:(1)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年内呈单峰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最大埋深可达10 m,出现在1月份,丰水期8月份地下水位最高时可出露地表,且地下水位与湖泊
全文:-水文联合观测系统.对观测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分析发现:(1)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年内呈单峰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最大埋深可达10 m,出现在1月份,丰水期8月份地下水位最高时可出露地表,且地下水位与湖泊
基于GMS鄱阳湖拟建枢纽对地下水影响探讨
作者: 兰盈盈 曾马荪 靳孟贵 邹友琴 陈保平 吴力泓  来源:水文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下水位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地下水模拟  GMS 
描述:针对拟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地下水影响问题,选择赣江三角洲为代表区,采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依据地质钻探资料、地下水与河流动态关系、区域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鄱阳湖历史形成与演化过程确定研究区边界条件,运用GMS模拟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三维运动模型。依据推荐的枢纽调度方案,利用数值模型计算枢纽运行后对地下水运动影响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枯水年份影响大,距离河流、坝址近的地方影响大,反之亦然。影响幅度范围0~2m,地下水径流交替因此减弱,丰水年份土壤潜育化面积增加9.3%。
全文:针对拟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地下水影响问题,选择赣江三角洲为代表区,采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依据地质钻探资料、地下水与河流动态关系、区域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鄱阳湖历史形成与演化过程确定研究区边界条件,运用GMS模拟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三维运动模型。依据推荐的枢纽调度方案,利用数值模型计算枢纽运行后对地下水运动影响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枯水年份影响大,距离河流、坝址近的地方影响大,反之亦然。影响幅度范围0~2m,地下水径流交替因此减弱,丰水年份土壤潜育化面积增加9.3%。
人工控制鄱阳湖的若干地质问题
作者: 魏文才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下水位  黄海  方案  地质问题  鄱阳湖  治理规划  环境地质条件  人工控制  综合开发  工程地质 
描述:人工控制鄱阳湖的设想,鄱阳湖综合开发与治理规划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近几年地学考察成果,将挖湖工程地质及湖区环境地质条件两大问题,作初步论述,以供挖湖方案可行性论证参考。
全文:人工控制鄱阳湖的设想,鄱阳湖综合开发与治理规划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近几年地学考察成果,将挖湖工程地质及湖区环境地质条件两大问题,作初步论述,以供挖湖方案可行性论证参考。
鄱阳湖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多目标参数率定
作者: 李云良 张奇 李相虎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PEST  地表  鄱阳湖流域  模型率定  分布式水文模型WATLAC  地下水耦合模拟 
描述:上的变化趋势呈现较好一致性。基于地下水位及流场特征模拟效果的定性评价,表明地下水位模拟空间趋势性较好,水位与地面高程的空间变化一致,地下水主要以下游平原区和河道为主要排泄区,符合大尺度流域地下水流运动
全文:上的变化趋势呈现较好一致性。基于地下水位及流场特征模拟效果的定性评价,表明地下水位模拟空间趋势性较好,水位与地面高程的空间变化一致,地下水主要以下游平原区和河道为主要排泄区,符合大尺度流域地下水流运动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