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论鄱阳湖泥沙淤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作者:
左长清 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环境 泥沙淤积
-
描述:鄱阳湖平均每年入湖泥沙2,524.3万吨。每年4—10月是湖内淤积期,淤积量1,661.5万吨;11月至次年3月为冲刷期,冲刷量451.7万吨。两者相抵外,仍有1,209.8万吨淤在湖内,并有增加
-
全文:鄱阳湖平均每年入湖泥沙2,524.3万吨。每年4—10月是湖内淤积期,淤积量1,661.5万吨;11月至次年3月为冲刷期,冲刷量451.7万吨。两者相抵外,仍有1,209.8万吨淤在湖内,并有增加
-
鄱阳湖候鸟越冬地生态环境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的预测
-
作者:
朱海虹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蔽条件 越冬 预测 三角洲前缘 湿地生态环境 鄱阳湖 枯水期 洼地 候鸟保护区 三峡工程
-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每年秋冬枯水期,在赣江和修水入湖三角洲前缘,由草滩-泥滩-积水洼地组成的湿地生态环境为越冬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调查表明,高程12-13m低地最适宜候鸟越冬生存。三峡
-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每年秋冬枯水期,在赣江和修水入湖三角洲前缘,由草滩-泥滩-积水洼地组成的湿地生态环境为越冬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调查表明,高程12-13m低地最适宜候鸟越冬生存。三峡
-
合理利用鄱阳湖
-
作者:
侯学煜 来源:大自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草滩 围湖造田 长江中下游 亚热带 工业污染 生态效益 鄱阳湖 经济效益 合理利用 血吸虫病
-
描述:、酷渔滥捕,用地不养地;近年来又有工业污染、血吸虫病蔓延,造成湖区生态平衡失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未能充分发挥.为纠正过去的错误,发展国民经济,对鄱阳湖的合理利用,提出个人的下列意见:
-
全文:、酷渔滥捕,用地不养地;近年来又有工业污染、血吸虫病蔓延,造成湖区生态平衡失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未能充分发挥.为纠正过去的错误,发展国民经济,对鄱阳湖的合理利用,提出个人的下列意见:
-
鄱阳湖长江幼鲥鱼生物学
-
作者:
邱顺林 钟呜远 黄木桂 来源:淡水渔业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鲥鱼 鄱阳湖 长江鲥鱼 生物学
-
描述:对长江幼鲥鱼在江西鄱阳湖生长阶级的形态,生长、食性及出湖活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幼鲥和成鲥形态学可数性状比较、二者无大的差异,系属同一种鲥鱼.8~9月鄱阳湖湖口水位的回落幅度、湖水的流速大小可以作为幼鲥鱼出湖高峰期预报的主要水文生态因子。
-
全文:对长江幼鲥鱼在江西鄱阳湖生长阶级的形态,生长、食性及出湖活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幼鲥和成鲥形态学可数性状比较、二者无大的差异,系属同一种鲥鱼.8~9月鄱阳湖湖口水位的回落幅度、湖水的流速大小可以作为幼鲥鱼出湖高峰期预报的主要水文生态因子。
-
鄱阳湖长江幼鲥鱼生物学
-
作者:
邱顺林 钟呜远 黄木桂 来源:淡水渔业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鲥鱼 鄱阳湖 长江鲥鱼 生物学
-
描述:对长江幼鲥鱼在江西鄱阳湖生长阶级的形态,生长、食性及出湖活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幼鲥和成鲥形态学可数性状比较、二者无大的差异,系属同一种鲥鱼.8~9月鄱阳湖湖口水位的回落幅度、湖水的流速大小可以作为幼鲥鱼出湖高峰期预报的主要水文生态因子。
-
全文:对长江幼鲥鱼在江西鄱阳湖生长阶级的形态,生长、食性及出湖活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幼鲥和成鲥形态学可数性状比较、二者无大的差异,系属同一种鲥鱼.8~9月鄱阳湖湖口水位的回落幅度、湖水的流速大小可以作为幼鲥鱼出湖高峰期预报的主要水文生态因子。
-
鄱阳湖自然资源及其特征
-
作者:
张本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资源特征 鄱阳湖
-
描述:~8m~3,然而年际和月际变化很大,对长江水量调蓄作用不大,也不适时。总体水质良好,但已受到污染。鄱阳湖是本地区的日照时数、水体蒸发量和风能高值区,是气温调节器。鄱阳湖生物资源丰富,形成了完整的水域生态系统和水陆交替的湖滩草洲生态系统。
-
全文:~8m~3,然而年际和月际变化很大,对长江水量调蓄作用不大,也不适时。总体水质良好,但已受到污染。鄱阳湖是本地区的日照时数、水体蒸发量和风能高值区,是气温调节器。鄱阳湖生物资源丰富,形成了完整的水域生态系统和水陆交替的湖滩草洲生态系统。
-
鄱阳湖地区水稻土潜育化的发生及其改良对策
-
作者:
赖庆旺 刘勋 黄庆海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潜育化 次生潜育化 水稻土 发生层
-
描述:沿育化的形成与发展关系。 强调稻一稻 肥换茬制, 并不是致治的主导耕作因素, 同时指出本区以次潜、 弱沿及上位潜育型为主, 并有所扩大, 从土壤生态前景看不可忽视。 提出了以“四沟…四改” 为主,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改良技术对策.
-
全文:沿育化的形成与发展关系。 强调稻一稻 肥换茬制, 并不是致治的主导耕作因素, 同时指出本区以次潜、 弱沿及上位潜育型为主, 并有所扩大, 从土壤生态前景看不可忽视。 提出了以“四沟…四改” 为主,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改良技术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