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桃花思想”之开启:魏正申研陶的学术贡献论
作者: 刘孟阳  来源:鞍山社会科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桃源  陶学  20世纪  学术贡献  陶渊明  厚积薄发  魏正申 
描述:著名陶学大家、学者吴云先生《厚积薄发颇具创见的佳作——评魏正申的〈陶消炎片明集译注》论及《桃花记》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思想’,这是魏正申几十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全文与全人,以及陶所处
全文:著名陶学大家、学者吴云先生《厚积薄发颇具创见的佳作——评魏正申的〈陶消炎片明集译注》论及《桃花记》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思想’,这是魏正申几十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全文与全人,以及陶所处
鄱阳湖环湖区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作者: 莫明浩 杨洁 顾胜 宋月君  来源:人民长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输出系数模型  污染负荷计算  鄱阳湖环湖区  非点源污染 
描述:由土地利用、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等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湖泊的主要污染。为了研究鄱阳湖环湖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特征规律,对传统的输出系数模型改进修正后,对2008年鄱阳湖环湖区非点源污染产生量进行了模拟估算
全文:由土地利用、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等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湖泊的主要污染。为了研究鄱阳湖环湖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特征规律,对传统的输出系数模型改进修正后,对2008年鄱阳湖环湖区非点源污染产生量进行了模拟估算
生态蓝图的诗性建构:对陶渊明《桃花记》的生态美学解读
作者: 单云婷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蓝图  陶渊明  诗性建构  生态美学 
描述:陶渊明的《桃花记》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美学内容。在当今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之下,对《桃花记》进行生态美学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旨意主要有三:一是挖掘《桃花记》在生态美学方面的思想
全文:陶渊明的《桃花记》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美学内容。在当今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之下,对《桃花记》进行生态美学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旨意主要有三:一是挖掘《桃花记》在生态美学方面的思想
鄱阳湖乐安江流域非点源氮污染的时空变化研究
作者: 庄霞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输出通量  乐安江流域  鄱阳湖  非点源氮  土地利用 
描述: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下垫面特征,是影响非点源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对营养盐的输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和小流域分布图。应用DEM进行流域刻划,结合2009年4月、9月、12月三次小流域地表水质监测分析数据,分析了流域水体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首先在空间上依据地形、地貌把研究区划分出两个区域:东北部低中山区、西南部丘陵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在空间上从上游向下游基本呈增加趋势;西南部地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普遍高于东北部地区,说明上游水质普遍好于下游水质。氮的流失主要以可溶态形式,TN和DTN全年变化剧烈,在12月份普遍较高,4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在监测各月份乐安江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09mg/L-1.359mg/L,水质属中营养水平。NO3—-N浓度平均值为DTN的65%,是DT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时空分布与TN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丰水期4月份,NH3-N的平均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平水期9月份NH3-N平均浓度为三氮之首;NO2—-N全年含量最低。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物指标的关系发现:林地、草地具有消弱、抑制非点源污染的作用,其中林地控制非点源污染物的效果最为明显、草地次之;随着林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流域营养盐的输出强度增大。林地—草地结构类型控制的小流域氮污染物指标较林地—耕地为主控制的低(除NH4-N)。土地利用对地表水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各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上。 在此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TN浓度表征氮营养盐输出水平,建立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面积比例与TN浓度的定量关系,并计算获得乐安江流域耕地、林地的TN输出系数分别为2.0398mg/L、0.1968mg/L,为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出负荷估算提供重要参数。根据研究区的相关资料,通过SCS径流曲线模型得到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地表径流,计算得出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非点源氮负荷量,得到在2009年的降雨条件下,流域TN、NO3—-N、NH3-N、NO2—-N的输出通量分别为0.3964 t/(km2•a)、0.2007 t/(km2•a)、0.0661 t/(km2•a)、0.0117t/(km2•a);林地、耕地、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水中TN输出通量为别为0.1602 t/(km2•a)、1.850 t/(km2•a)、0.8132 t/(km2•a)。
全文: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下垫面特征,是影响非点源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对营养盐的输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和小流域分布图。应用DEM进行流域刻划,结合2009年4月、9月、12月三次小流域地表水质监测分析数据,分析了流域水体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首先在空间上依据地形、地貌把研究区划分出两个区域:东北部低中山区、西南部丘陵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在空间上从上游向下游基本呈增加趋势;西南部地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普遍高于东北部地区,说明上游水质普遍好于下游水质。氮的流失主要以可溶态形式,TN和DTN全年变化剧烈,在12月份普遍较高,4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在监测各月份乐安江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09mg/L-1.359mg/L,水质属中营养水平。NO3—-N浓度平均值为DTN的65%,是DT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时空分布与TN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丰水期4月份,NH3-N的平均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平水期9月份NH3-N平均浓度为三氮之首;NO2—-N全年含量最低。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物指标的关系发现:林地、草地具有消弱、抑制非点源污染的作用,其中林地控制非点源污染物的效果最为明显、草地次之;随着林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流域营养盐的输出强度增大。林地—草地结构类型控制的小流域氮污染物指标较林地—耕地为主控制的低(除NH4-N)。土地利用对地表水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各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上。 在此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TN浓度表征氮营养盐输出水平,建立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面积比例与TN浓度的定量关系,并计算获得乐安江流域耕地、林地的TN输出系数分别为2.0398mg/L、0.1968mg/L,为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出负荷估算提供重要参数。根据研究区的相关资料,通过SCS径流曲线模型得到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地表径流,计算得出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非点源氮负荷量,得到在2009年的降雨条件下,流域TN、NO3—-N、NH3-N、NO2—-N的输出通量分别为0.3964 t/(km2•a)、0.2007 t/(km2•a)、0.0661 t/(km2•a)、0.0117t/(km2•a);林地、耕地、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水中TN输出通量为别为0.1602 t/(km2•a)、1.850 t/(km2•a)、0.8132 t/(km2•a)。
鄱阳湖乐安江流域非点源氮污染的时空变化研究
作者: 庄霞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输出通量  乐安江流域  鄱阳湖  非点源氮  土地利用 
描述: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下垫面特征,是影响非点源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对营养盐的输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和小流域分布图。应用DEM进行流域刻划,结合2009年4月、9月、12月三次小流域地表水质监测分析数据,分析了流域水体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首先在空间上依据地形、地貌把研究区划分出两个区域:东北部低中山区、西南部丘陵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在空间上从上游向下游基本呈增加趋势;西南部地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普遍高于东北部地区,说明上游水质普遍好于下游水质。氮的流失主要以可溶态形式,TN和DTN全年变化剧烈,在12月份普遍较高,4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在监测各月份乐安江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09mg/L-1.359mg/L,水质属中营养水平。NO3—-N浓度平均值为DTN的65%,是DT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时空分布与TN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丰水期4月份,NH3-N的平均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平水期9月份NH3-N平均浓度为三氮之首;NO2—-N全年含量最低。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物指标的关系发现:林地、草地具有消弱、抑制非点源污染的作用,其中林地控制非点源污染物的效果最为明显、草地次之;随着林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流域营养盐的输出强度增大。林地—草地结构类型控制的小流域氮污染物指标较林地—耕地为主控制的低(除NH4-N)。土地利用对地表水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各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上。 在此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TN浓度表征氮营养盐输出水平,建立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面积比例与TN浓度的定量关系,并计算获得乐安江流域耕地、林地的TN输出系数分别为2.0398mg/L、0.1968mg/L,为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出负荷估算提供重要参数。根据研究区的相关资料,通过SCS径流曲线模型得到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地表径流,计算得出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非点源氮负荷量,得到在2009年的降雨条件下,流域TN、NO3—-N、NH3-N、NO2—-N的输出通量分别为0.3964 t/(km2•a)、0.2007 t/(km2•a)、0.0661 t/(km2•a)、0.0117t/(km2•a);林地、耕地、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水中TN输出通量为别为0.1602 t/(km2•a)、1.850 t/(km2•a)、0.8132 t/(km2•a)。
全文: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下垫面特征,是影响非点源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对营养盐的输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和小流域分布图。应用DEM进行流域刻划,结合2009年4月、9月、12月三次小流域地表水质监测分析数据,分析了流域水体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首先在空间上依据地形、地貌把研究区划分出两个区域:东北部低中山区、西南部丘陵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在空间上从上游向下游基本呈增加趋势;西南部地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普遍高于东北部地区,说明上游水质普遍好于下游水质。氮的流失主要以可溶态形式,TN和DTN全年变化剧烈,在12月份普遍较高,4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在监测各月份乐安江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09mg/L-1.359mg/L,水质属中营养水平。NO3—-N浓度平均值为DTN的65%,是DT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时空分布与TN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丰水期4月份,NH3-N的平均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平水期9月份NH3-N平均浓度为三氮之首;NO2—-N全年含量最低。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物指标的关系发现:林地、草地具有消弱、抑制非点源污染的作用,其中林地控制非点源污染物的效果最为明显、草地次之;随着林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流域营养盐的输出强度增大。林地—草地结构类型控制的小流域氮污染物指标较林地—耕地为主控制的低(除NH4-N)。土地利用对地表水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各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上。 在此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TN浓度表征氮营养盐输出水平,建立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面积比例与TN浓度的定量关系,并计算获得乐安江流域耕地、林地的TN输出系数分别为2.0398mg/L、0.1968mg/L,为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出负荷估算提供重要参数。根据研究区的相关资料,通过SCS径流曲线模型得到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地表径流,计算得出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非点源氮负荷量,得到在2009年的降雨条件下,流域TN、NO3—-N、NH3-N、NO2—-N的输出通量分别为0.3964 t/(km2•a)、0.2007 t/(km2•a)、0.0661 t/(km2•a)、0.0117t/(km2•a);林地、耕地、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水中TN输出通量为别为0.1602 t/(km2•a)、1.850 t/(km2•a)、0.8132 t/(km2•a)。
鄱阳湖乐安江流域非点源氮污染的时空变化研究
作者: 庄霞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输出通量  乐安江流域  鄱阳湖  非点源氮  土地利用 
描述: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下垫面特征,是影响非点源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对营养盐的输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和小流域分布图。应用DEM进行流域刻划,结合2009年4月、9月、12月三次小流域地表水质监测分析数据,分析了流域水体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首先在空间上依据地形、地貌把研究区划分出两个区域:东北部低中山区、西南部丘陵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在空间上从上游向下游基本呈增加趋势;西南部地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普遍高于东北部地区,说明上游水质普遍好于下游水质。氮的流失主要以可溶态形式,TN和DTN全年变化剧烈,在12月份普遍较高,4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在监测各月份乐安江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09mg/L-1.359mg/L,水质属中营养水平。NO3—-N浓度平均值为DTN的65%,是DT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时空分布与TN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丰水期4月份,NH3-N的平均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平水期9月份NH3-N平均浓度为三氮之首;NO2—-N全年含量最低。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物指标的关系发现:林地、草地具有消弱、抑制非点源污染的作用,其中林地控制非点源污染物的效果最为明显、草地次之;随着林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流域营养盐的输出强度增大。林地—草地结构类型控制的小流域氮污染物指标较林地—耕地为主控制的低(除NH4-N)。土地利用对地表水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各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上。 在此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TN浓度表征氮营养盐输出水平,建立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面积比例与TN浓度的定量关系,并计算获得乐安江流域耕地、林地的TN输出系数分别为2.0398mg/L、0.1968mg/L,为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出负荷估算提供重要参数。根据研究区的相关资料,通过SCS径流曲线模型得到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地表径流,计算得出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非点源氮负荷量,得到在2009年的降雨条件下,流域TN、NO3—-N、NH3-N、NO2—-N的输出通量分别为0.3964 t/(km2•a)、0.2007 t/(km2•a)、0.0661 t/(km2•a)、0.0117t/(km2•a);林地、耕地、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水中TN输出通量为别为0.1602 t/(km2•a)、1.850 t/(km2•a)、0.8132 t/(km2•a)。
全文: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下垫面特征,是影响非点源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对营养盐的输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和小流域分布图。应用DEM进行流域刻划,结合2009年4月、9月、12月三次小流域地表水质监测分析数据,分析了流域水体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首先在空间上依据地形、地貌把研究区划分出两个区域:东北部低中山区、西南部丘陵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在空间上从上游向下游基本呈增加趋势;西南部地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普遍高于东北部地区,说明上游水质普遍好于下游水质。氮的流失主要以可溶态形式,TN和DTN全年变化剧烈,在12月份普遍较高,4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在监测各月份乐安江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09mg/L-1.359mg/L,水质属中营养水平。NO3—-N浓度平均值为DTN的65%,是DT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时空分布与TN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丰水期4月份,NH3-N的平均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平水期9月份NH3-N平均浓度为三氮之首;NO2—-N全年含量最低。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物指标的关系发现:林地、草地具有消弱、抑制非点源污染的作用,其中林地控制非点源污染物的效果最为明显、草地次之;随着林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流域营养盐的输出强度增大。林地—草地结构类型控制的小流域氮污染物指标较林地—耕地为主控制的低(除NH4-N)。土地利用对地表水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各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上。 在此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TN浓度表征氮营养盐输出水平,建立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面积比例与TN浓度的定量关系,并计算获得乐安江流域耕地、林地的TN输出系数分别为2.0398mg/L、0.1968mg/L,为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出负荷估算提供重要参数。根据研究区的相关资料,通过SCS径流曲线模型得到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地表径流,计算得出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非点源氮负荷量,得到在2009年的降雨条件下,流域TN、NO3—-N、NH3-N、NO2—-N的输出通量分别为0.3964 t/(km2•a)、0.2007 t/(km2•a)、0.0661 t/(km2•a)、0.0117t/(km2•a);林地、耕地、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水中TN输出通量为别为0.1602 t/(km2•a)、1.850 t/(km2•a)、0.8132 t/(km2•a)。
探讨鄱阳湖生物资源多样性及保护措施
作者: 熊海兵 曾静湘  来源:沙棘(科教纵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保护  鄱阳湖 
描述:鄱阳湖生物资源丰富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众多.但是,近几十年,鄱阳湖一直受到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的开发和破坏导致了鄱阳湖面积大量缩减,景观结构发生巨变,从而使原有的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野生动植物数量巨减.因此,研究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是必须关注的话题.
全文:鄱阳湖生物资源丰富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众多.但是,近几十年,鄱阳湖一直受到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的开发和破坏导致了鄱阳湖面积大量缩减,景观结构发生巨变,从而使原有的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野生动植物数量巨减.因此,研究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是必须关注的话题.
探讨鄱阳湖生物资源多样性及保护措施
作者: 熊海兵 曾静湘  来源:沙棘(科教纵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保护  鄱阳湖 
描述:鄱阳湖生物资源丰富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众多.但是,近几十年,鄱阳湖一直受到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的开发和破坏导致了鄱阳湖面积大量缩减,景观结构发生巨变,从而使原有的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野生动植物数量巨减.因此,研究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是必须关注的话题.
全文:鄱阳湖生物资源丰富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众多.但是,近几十年,鄱阳湖一直受到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的开发和破坏导致了鄱阳湖面积大量缩减,景观结构发生巨变,从而使原有的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野生动植物数量巨减.因此,研究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是必须关注的话题.
大力造林 涵养水源 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区的思考及建议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科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发展  造林绿化  山区林业  鄱阳湖  资溪县  绿色发展  涵养水源  生态经济区建设  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级经济建设区已有一年余,作为鄱阳湖上游5个水源河有二(抚河、信江)上游的资溪县是个山区林业县。近年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全面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实施,我县林业经营方向和模式发生根本转变,全县现有林地面积111060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710万立方米,毛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级经济建设区已有一年余,作为鄱阳湖上游5个水源河有二(抚河、信江)上游的资溪县是个山区林业县。近年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全面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实施,我县林业经营方向和模式发生根本转变,全县现有林地面积111060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710万立方米,毛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特征
作者: 王晓龙 徐立刚 姚鑫 白丽 张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植被生物量  鄱阳湖  湿地植物群落 
描述:系统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地表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以水蓼群落明显最高(925.36mgkg-1),其次为灰化薹草群落
全文:系统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地表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以水蓼群落明显最高(925.36mgkg-1),其次为灰化薹草群落
上页 1 2 ... 7 8 9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