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在确定鄱阳湖圩堤设计水位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
作者: 聂桐轩  来源:江西水利科技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位站  控制曲线  设计水位  最高洪水位  设计水面线  湖盆区  鄱阳湖  典型年  有关问题  综合糙率 
描述:一、前言由于鄱阳湖堤线长,防洪标准低,迫切需要加高加固以适应江湖洪水位提高的趋势。如何合理地确定设计水位是一个必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前人经验,从分析历史洪水资料入手,提出将圩堤设计水位的确定划分为湖盆区与五河尾闾平原圩区两部分。湖盆区主要指鄱阳湖周边,受长江洪水控制,以1980年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确定的湖口防
全文:一、前言由于鄱阳湖堤线长,防洪标准低,迫切需要加高加固以适应江湖洪水位提高的趋势。如何合理地确定设计水位是一个必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前人经验,从分析历史洪水资料入手,提出将圩堤设计水位的确定划分为湖盆区与五河尾闾平原圩区两部分。湖盆区主要指鄱阳湖周边,受长江洪水控制,以1980年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确定的湖口防
明彻达观 新奇真实——读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作者: 吴小如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魂气  荣与辱  自祭文  拟挽歌辞  陶诗  比兴手法  挽歌诗  萧统《文选》  浮蚁  千秋万岁 
描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桔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饮酒不得足。
全文: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桔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饮酒不得足。
发现加拿大鹤在鄱阳湖越冬
作者: 刘智勇 丁铁明  来源:野生动物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考察  鹤类  发现  望远镜头  白鹤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  蚌湖  加拿大  基金会 
描述:1985年2月14日下午,陪同国际鹤类基金会会长乔治·阿奇波一行在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内的蚌湖考察,见到1只我国极为少见的加拿大鹤(Grus canadensis)。当时,这只加拿大鹤是和一群70只的白鹤混在一起活动的。经60倍望远镜头下观察,这只鹤全身棕
全文:1985年2月14日下午,陪同国际鹤类基金会会长乔治·阿奇波一行在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内的蚌湖考察,见到1只我国极为少见的加拿大鹤(Grus canadensis)。当时,这只加拿大鹤是和一群70只的白鹤混在一起活动的。经60倍望远镜头下观察,这只鹤全身棕
鄱阳湖“83·7”洪水简介
作者: 程时长  来源:水文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暴雨过程  长江洪水  五大河流  江西省  鄱阳湖  特大暴雨  大洪水  年最高水位  流域面积  长江中游 
描述:~2。1954年最大水面约有5393km~2,由于围垦,1983年最高水位湖面约有3800km~2(不包括溃堤面积)。鄱阳湖对长江洪水有一定的调蓄作用,长江与鄱阳湖洪水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当长江水位高于湖水位,江水倒灌入湖;反之,湖水注入长江。
全文:~2。1954年最大水面约有5393km~2,由于围垦,1983年最高水位湖面约有3800km~2(不包括溃堤面积)。鄱阳湖对长江洪水有一定的调蓄作用,长江与鄱阳湖洪水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当长江水位高于湖水位,江水倒灌入湖;反之,湖水注入长江。
要历史地评价陶渊明——陶渊明“立场彻底转变”说平议
作者: 赵治中  来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宋  审美观照  文人艺术  陶渊明  田园诗  性格  审美趣味  诗歌发展史  汉魏六朝  后世文人 
描述:陶渊明是汉魏六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以解缓归田行为的坚决,性格的真淳,情操的耿介,审美趣味的高尚,赢得了誉,亦受到后世文人的仿效;在艺术上,他最先将田园
全文:陶渊明是汉魏六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以解缓归田行为的坚决,性格的真淳,情操的耿介,审美趣味的高尚,赢得了誉,亦受到后世文人的仿效;在艺术上,他最先将田园
“秦桧当政,姜夔隐居”考辨
作者: 余和生  来源:上饶师专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卒年代  历史事实  姜夔  萧德藻  当政  绍兴  历史典籍  历史脉络  考证  秦桧 
描述:)隐居箬坑之丁山”(《嘉庆重修一统志·饶州府志·人物》);“(姜夔)因不满秦桧当政,隐居武康县”(《辞源》);“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乃江西鄱阳人,秦桧当政曾隐居德兴箬坑之丁山”(《德兴县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读之犹如骨骾在喉,不吐不快。为廓清这一历史事实,笔者循着历史脉络,作了
全文:)隐居箬坑之丁山”(《嘉庆重修一统志·饶州府志·人物》);“(姜夔)因不满秦桧当政,隐居武康县”(《辞源》);“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乃江西鄱阳人,秦桧当政曾隐居德兴箬坑之丁山”(《德兴县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读之犹如骨骾在喉,不吐不快。为廓清这一历史事实,笔者循着历史脉络,作了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