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0图]石钟山诗选
作者: 徐奠磐 袁作注  来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选集)  诗歌(地点:  中国  学科: 
描述:石钟山诗选
[0图]湖口文史资料选辑 第3辑 石钟山专辑
作者: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口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湖口文史资料选辑 第3辑 石钟山专辑
[0图]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珍禽越冬生态考察报告
作者: 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  来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鄱阳湖)  地点:  考察报告  鸟(学科:  越冬性能(学科:  越冬性能    自然保护区 
描述: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珍禽越冬生态考察报告
鄱阳湖产银鱼的繁殖生物学
作者: 陈国华 张本  来源:江西水产科技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下游  银鱼  繁殖生物学  鄱阳湖  湖泊渔业  调查研究工作  亚种  调查资料  经济鱼类  小型鱼类 
描述:银鱼是身体透明的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的附属大、中型湖泊渔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鄱阳湖的重要经济鱼类,鄱阳湖产银鱼有3种(含一亚种),即太湖短吻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乔氏短吻银鱼(Neosalanx Jorni)、雷氏银鱼(Regani salanx brachyrostralis)。从1982年11月至1985年4月作者曾在鄱阳湖对银鱼进行连续的调查研究工作。现将银鱼繁殖生物学的调查资料总结如下。
全文:银鱼是身体透明的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的附属大、中型湖泊渔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鄱阳湖的重要经济鱼类,鄱阳湖产银鱼有3种(含一亚种),即太湖短吻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乔氏短吻银鱼(Neosalanx Jorni)、雷氏银鱼(Regani salanx brachyrostralis)。从1982年11月至1985年4月作者曾在鄱阳湖对银鱼进行连续的调查研究工作。现将银鱼繁殖生物学的调查资料总结如下。
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量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初步建议
作者: 官少飞 郎青 张本  来源: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量  水生植物  鄱阳湖 
描述:用4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测定了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根据22个断面,199个采集点,398个样方的测定结果,得出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年生产量为431.76万吨(湿重),即相当于5.44×10~(-15)焦耳(能量)。其中,马来眼子菜、苦草和黑藻等3种合计约占总生物量的71.46%。全湖可供草食性鱼类食用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约占总量的86.9%。文中还对4个植物带和9个群丛生物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人工增殖草食性鱼类,调整湖中植被组成,保护和种植水生经济植物等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水生植物资源的初步建议。
全文:用4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测定了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根据22个断面,199个采集点,398个样方的测定结果,得出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年生产量为431.76万吨(湿重),即相当于5.44×10~(-15)焦耳(能量)。其中,马来眼子菜、苦草和黑藻等3种合计约占总生物量的71.46%。全湖可供草食性鱼类食用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约占总量的86.9%。文中还对4个植物带和9个群丛生物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人工增殖草食性鱼类,调整湖中植被组成,保护和种植水生经济植物等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水生植物资源的初步建议。
关于陶渊明的再评价--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起
作者: 张莉莉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宣言书  《归去来兮辞》  《读山海经》  文化伟人  再评价  获骋  陶渊明  杂诗  文字  作品 
描述: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关于这位汉魏八百年间第一诗人陶渊明的研究、评论文章已有充栋之嫌,但是,在批判了极左思潮的今天,我以为有必要对这位文化伟人的思想、文字、影响做一番重新估价的工作,于是,便有了这“又一篇”文字的构思。
全文: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关于这位汉魏八百年间第一诗人陶渊明的研究、评论文章已有充栋之嫌,但是,在批判了极左思潮的今天,我以为有必要对这位文化伟人的思想、文字、影响做一番重新估价的工作,于是,便有了这“又一篇”文字的构思。
陶渊明并非“不解音声”-从陶渊明抚弄无弦琴看其美学思想
作者: 雷代浩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无弦琴  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美感  音律  演奏技巧  大音希声  音乐美学观  我国古代  音声 
描述:史称陶渊明“不解音声”,殆成定论。《宋书·列传·隐逸》载:“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亦云:“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另据《晋书·列传·隐逸》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起,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南史·列传·隐逸上》亦记其事,文字与《宋书》同,唯无“无弦”二字。三人成市虎,诗人遂“蒙冤”焉。其实,诗人是懂音律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陶传载于南朝
全文:史称陶渊明“不解音声”,殆成定论。《宋书·列传·隐逸》载:“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亦云:“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另据《晋书·列传·隐逸》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起,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南史·列传·隐逸上》亦记其事,文字与《宋书》同,唯无“无弦”二字。三人成市虎,诗人遂“蒙冤”焉。其实,诗人是懂音律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陶传载于南朝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新解
作者:暂无 来源:资料卡片杂志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新解
《闲情赋》主旨新探——纪念陶渊明逝世1560周年
作者: 王振泰  来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昧者  理趣  士不遇赋  男女之情  深之  美人香草  济苍生  晋宋  沉郁顿挫  人生理想 
描述:关于陶渊明《闲情赋》主旨,近几年来,许结①、李健②等同志文章,冲破被普遍认为之权威观点——爱情说,认为是言志抒怀,托意遥深之作。读后,令人叹服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笔者兴奋之余,亦愿率尔操觚,为其推波助澜。 渊明生逢晋宋之际,历经九帝,对黑暗凶暴之统治,深有所感,极为不满。惜哉!少壮时节之“大济苍生”壮怀宏志,终生不得实现,故作《感士不遇赋》,未久,“复染翰为之”《闲情赋》,遂成言志姊妹篇。然完全两副笔墨,前者导达意气,慷慨踌躇,直抒胸臆,可谓感极而悲者矣;后者闲适流宕,隐然深曲,沉郁顿挫。渊明诗文重比兴,重象征,重理趣,重意象,重情致,重理想,《闲情赋》,应是最得其三昧者。
全文:关于陶渊明《闲情赋》主旨,近几年来,许结①、李健②等同志文章,冲破被普遍认为之权威观点——爱情说,认为是言志抒怀,托意遥深之作。读后,令人叹服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笔者兴奋之余,亦愿率尔操觚,为其推波助澜。 渊明生逢晋宋之际,历经九帝,对黑暗凶暴之统治,深有所感,极为不满。惜哉!少壮时节之“大济苍生”壮怀宏志,终生不得实现,故作《感士不遇赋》,未久,“复染翰为之”《闲情赋》,遂成言志姊妹篇。然完全两副笔墨,前者导达意气,慷慨踌躇,直抒胸臆,可谓感极而悲者矣;后者闲适流宕,隐然深曲,沉郁顿挫。渊明诗文重比兴,重象征,重理趣,重意象,重情致,重理想,《闲情赋》,应是最得其三昧者。
一部有见解的论著——读《陶渊明论略》
作者: 曹础基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见解  新形势  梁启超  现实主义  诗品  晋宋之际  陶渊明研究  形影神三首  陶渊明论 
描述: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局面已经改变。李文初同志的《陶渊明论略》一书,是新形势下的可喜成果。它是作者十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上所花心血的结晶。细读全书,我感到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全面地、系统地去评述陶渊明及其创作,而贯注于研究中的症结,不避枝经肯萦,进行条分缕析。因而它是言之有物的,是一本有见解的评陶之作,不仅对于一般读者,而且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作者之有见解,首先表现在不泥古。如《诗品》关于陶渊明评述的最后一句话:“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历来人们只在其评价是否公允上产生过异议,而没有人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是钟嵘说的。李氏却以独到的眼光揭示了其中的破绽,指出从钟嵘仁推至陶渊明还不到九十年,何以谓之“古”了又从有关古籍记载中归纳出齐梁人称汉以前为“古“,而并不称魏晋为“古”的结论。进而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九十年间被《晋书》、《...
全文: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局面已经改变。李文初同志的《陶渊明论略》一书,是新形势下的可喜成果。它是作者十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上所花心血的结晶。细读全书,我感到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全面地、系统地去评述陶渊明及其创作,而贯注于研究中的症结,不避枝经肯萦,进行条分缕析。因而它是言之有物的,是一本有见解的评陶之作,不仅对于一般读者,而且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作者之有见解,首先表现在不泥古。如《诗品》关于陶渊明评述的最后一句话:“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历来人们只在其评价是否公允上产生过异议,而没有人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是钟嵘说的。李氏却以独到的眼光揭示了其中的破绽,指出从钟嵘仁推至陶渊明还不到九十年,何以谓之“古”了又从有关古籍记载中归纳出齐梁人称汉以前为“古“,而并不称魏晋为“古”的结论。进而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九十年间被《晋书》、《...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