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环鄱阳湖的民间信仰
作者: 扶松华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许逊  鄱阳湖  老爷庙  康王 
描述: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江西的内湖。鄱阳湖是逐步形成的,由江北转移到江南,鄱阳湖的地理演变的是地质运动造成的,但这种演变却影响到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信仰的形成和变迁。民间信仰有其广泛的内涵,本文根据环鄱阳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民间信仰的对象进行个案分析,以期了解民间信仰和鄱阳湖演变的关系。赣东北的老爷庙和赣抚平原上的许逊和康王。老爷庙直接在民间信仰的记录中,反映了鄱阳湖的演变;许逊则记载了江西人的共同意识和深远的影响;康王则记录在进贤县已经消亡的历史记忆中。在社会变迁中,老爷庙成为地域的固称和旅游的景点;许逊成为江西的福主,万寿宫不仅成为江西的会馆,还成为江西文化的象征;康王却在信仰上消逝,连建筑的遗存都没有了。
全文: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江西的内湖。鄱阳湖是逐步形成的,由江北转移到江南,鄱阳湖的地理演变的是地质运动造成的,但这种演变却影响到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信仰的形成和变迁。民间信仰有其广泛的内涵,本文根据环鄱阳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民间信仰的对象进行个案分析,以期了解民间信仰和鄱阳湖演变的关系。赣东北的老爷庙和赣抚平原上的许逊和康王。老爷庙直接在民间信仰的记录中,反映了鄱阳湖的演变;许逊则记载了江西人的共同意识和深远的影响;康王则记录在进贤县已经消亡的历史记忆中。在社会变迁中,老爷庙成为地域的固称和旅游的景点;许逊成为江西的福主,万寿宫不仅成为江西的会馆,还成为江西文化的象征;康王却在信仰上消逝,连建筑的遗存都没有了。
基于GIS的鄱阳湖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作者: 张念强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易损性分布  GIS  危险性分布  鄱阳湖  风险分布  洪水灾害 
描述:措施的完善、湖区救灾、援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也为湖区发展避洪农业,减少洪灾损失提供现实指导。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了洪水灾害研究的重要性,扼要介绍了洪水灾害的研究现状及湖区
全文:措施的完善、湖区救灾、援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也为湖区发展避洪农业,减少洪灾损失提供现实指导。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了洪水灾害研究的重要性,扼要介绍了洪水灾害的研究现状及湖区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作者: 叶慕亚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脆弱性评价  湿地 
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明显加重,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自1988年生态脆弱带的概念确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0.0来越突出。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特征,为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的鄱阳湖典型湿地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地跨永修、星子、新建3县,包括大湖池等9个湖泊以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为336kln2。本论文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P—S—R)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整体功能以及湿地社会环境三个亚类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度,构造判别矩阵;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经济开发,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等破坏了湿地原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典型湿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的湿地生态环境响应调控方案。
全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明显加重,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自1988年生态脆弱带的概念确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0.0来越突出。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特征,为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的鄱阳湖典型湿地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地跨永修、星子、新建3县,包括大湖池等9个湖泊以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为336kln2。本论文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P—S—R)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整体功能以及湿地社会环境三个亚类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度,构造判别矩阵;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经济开发,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等破坏了湿地原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典型湿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的湿地生态环境响应调控方案。
鄱阳湖泥鳅细胞遗传与繁殖生物学研究
作者: 张伟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RAPD  转铁蛋白  鄱阳湖  同工酶  繁殖  泥鳅  生长 
描述:泥鳅为分布广、数量多的普生型小型杂食性淡水食用鱼,体肥肉多,肉质细嫩鲜美。根据调查发现,湖泊或水塘中的泥鳅存在多种不同的体色,初步选育研究表明它们具有较为稳定的遗传特征,本文通过对鄱阳湖区分布的泥鳅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对其繁殖及其生长进行比较,以及运用生化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三种斑纹泥鳅加以研究,以期为鄱阳湖泥鳅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对分布于江西鄱阳湖地区的三种不同斑纹泥鳅的繁殖生物学及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体色可将其分为大花斑泥鳅、小花斑泥鳅及无花斑泥鳅三种。测定了可数可量性状、肥满度、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受精率和产卵率等。结果表明不同斑纹泥鳅之间形态学的差异无显著性;肥满度在同种斑纹泥鳅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相对怀卵量分别为:大花斑682.00±249.57粒/g、小花斑439.72±189.75粒/g、无花斑573.54±127.54粒/g;受精率方面分别为73.5±3.5707%、67.9±2.4820%、71.9±4.0546%,而孵化率分别为95±2.2361%,85±3.1623%,93±5.1769%。大花斑的关系方程式y=0.0077x~(2.9...
全文:泥鳅为分布广、数量多的普生型小型杂食性淡水食用鱼,体肥肉多,肉质细嫩鲜美。根据调查发现,湖泊或水塘中的泥鳅存在多种不同的体色,初步选育研究表明它们具有较为稳定的遗传特征,本文通过对鄱阳湖区分布的泥鳅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对其繁殖及其生长进行比较,以及运用生化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三种斑纹泥鳅加以研究,以期为鄱阳湖泥鳅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对分布于江西鄱阳湖地区的三种不同斑纹泥鳅的繁殖生物学及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体色可将其分为大花斑泥鳅、小花斑泥鳅及无花斑泥鳅三种。测定了可数可量性状、肥满度、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受精率和产卵率等。结果表明不同斑纹泥鳅之间形态学的差异无显著性;肥满度在同种斑纹泥鳅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相对怀卵量分别为:大花斑682.00±249.57粒/g、小花斑439.72±189.75粒/g、无花斑573.54±127.54粒/g;受精率方面分别为73.5±3.5707%、67.9±2.4820%、71.9±4.0546%,而孵化率分别为95±2.2361%,85±3.1623%,93±5.1769%。大花斑的关系方程式y=0.0077x~(2.9...
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作者: 莫明浩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土地覆盖  景观格局  鄱阳湖  环境保护  湿地 
描述:情况作分析研究,着重研究了如下内容: (1)分析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特点。典型湿地位于赣江和修水冲淤三角洲前缘,水陆相互作用典型、是鄱阳湖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区域,具有相对完整的演替系列
全文:情况作分析研究,着重研究了如下内容: (1)分析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特点。典型湿地位于赣江和修水冲淤三角洲前缘,水陆相互作用典型、是鄱阳湖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区域,具有相对完整的演替系列
江西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初探
作者: 刘智敏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研究方法  小城镇  外部公共空间  环鄱阳湖地区 
描述: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小城镇特有的空间和组织结构特点,延续并加强城市文脉,并通过其外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隐于其后的人文内涵。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昔日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及意义,在人类的一次次改造过程中逐渐丧失,这是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建立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具体方法,以指导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 小城镇城镇设计是对城镇体型、空间环境的安排,其目的是改善城镇的整体形象和空间环境品质,体现城镇中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和谐统一。本论文将运用城市设计学科的理论,探索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城镇设计原则及方法。文章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论述小城镇的地位、现状及作用和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与要求 论述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对象及类型,提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第三部分:完善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
全文: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小城镇特有的空间和组织结构特点,延续并加强城市文脉,并通过其外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隐于其后的人文内涵。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昔日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及意义,在人类的一次次改造过程中逐渐丧失,这是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建立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具体方法,以指导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 小城镇城镇设计是对城镇体型、空间环境的安排,其目的是改善城镇的整体形象和空间环境品质,体现城镇中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和谐统一。本论文将运用城市设计学科的理论,探索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城镇设计原则及方法。文章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论述小城镇的地位、现状及作用和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与要求 论述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对象及类型,提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第三部分:完善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
鄱阳湖沉积物—水界面痕量元素汞的环境化学研究
作者: 余海洋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沉积物  鄱阳湖  环境化学   
描述:环境污染问题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湖泊众多,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最具代表性。在导师邓天龙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103009、40573044)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编号:20011766)的联合资助下,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首次开展了不同季节鄱阳湖沉积物—水界面痕量汞的环境化学行为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①开展冬季鄱阳湖沉积物-水界面痕量汞的环境化学研究;②冬季鄱阳湖康山、瑞洪、湖口三地间隙水中活性态汞、惰性态汞、总汞及Fe~(2+)、Mn~(2+)、S~(2+)、pH、有机碳(DOC)的垂向分布;③冬季三地沉积物中汞总量(THg)、与Fe、Mn氧化物结合的汞(Hg-oxal)、与有机物结合的汞(Hg-H_2O_2)及吸附在硫化矿物上的汞(Hg-pyrite)的相应浸提与系列样品分析测定;④冬季三地沉积物中总铁(TFe)、总锰(TMn)、Fe-oxal、Mn-oxal、Fe-H_2O_2、Mn-H_2O_2;⑤冬季三地沉积物中总硫(TRS)、酸可挥发性硫(AV...
全文:环境污染问题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湖泊众多,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最具代表性。在导师邓天龙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103009、40573044)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编号:20011766)的联合资助下,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首次开展了不同季节鄱阳湖沉积物—水界面痕量汞的环境化学行为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①开展冬季鄱阳湖沉积物-水界面痕量汞的环境化学研究;②冬季鄱阳湖康山、瑞洪、湖口三地间隙水中活性态汞、惰性态汞、总汞及Fe~(2+)、Mn~(2+)、S~(2+)、pH、有机碳(DOC)的垂向分布;③冬季三地沉积物中汞总量(THg)、与Fe、Mn氧化物结合的汞(Hg-oxal)、与有机物结合的汞(Hg-H_2O_2)及吸附在硫化矿物上的汞(Hg-pyrite)的相应浸提与系列样品分析测定;④冬季三地沉积物中总铁(TFe)、总锰(TMn)、Fe-oxal、Mn-oxal、Fe-H_2O_2、Mn-H_2O_2;⑤冬季三地沉积物中总硫(TRS)、酸可挥发性硫(AV...
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作者: 姜鲁光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描述:、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全文:、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鄱阳湖悬浮泥沙浓度的MODIS影像遥感监测研究
作者: 刘茜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色遥感  悬浮泥沙浓度  遥感  MODIS 
描述: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湿地是国际六大重要湿地之一。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鄱阳湖中的悬浮泥沙直接影响了水文过程、水质、生态环境、公共卫生以及鄱阳湖对长江的调蓄能力。本文的目的是要利用遥感技术监测鄱阳湖中的悬浮泥沙状况。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建立了鄱阳湖悬浮泥沙浓度定量模式。首先运用黑暗像元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运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将影像分为水体和非水体,再对MODIS各个波段反射率及其组合与悬浮泥沙浓度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MODIS的第一波段反射率能于悬浮泥沙浓度进行很好的匹配(R2 = 0.81; n = 31),从而建立了鄱阳湖地区的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定量估算模式。本文中运用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湖泊或海域,但是随着悬浮泥沙物理和光学特征的不同,其估算模式也会变化。 然而,在水色遥感监测的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比如:水面的起伏、湖底的影响、精确的大气校正方法等,一直是此类问题研究的难点。
全文: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湿地是国际六大重要湿地之一。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鄱阳湖中的悬浮泥沙直接影响了水文过程、水质、生态环境、公共卫生以及鄱阳湖对长江的调蓄能力。本文的目的是要利用遥感技术监测鄱阳湖中的悬浮泥沙状况。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建立了鄱阳湖悬浮泥沙浓度定量模式。首先运用黑暗像元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运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将影像分为水体和非水体,再对MODIS各个波段反射率及其组合与悬浮泥沙浓度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MODIS的第一波段反射率能于悬浮泥沙浓度进行很好的匹配(R2 = 0.81; n = 31),从而建立了鄱阳湖地区的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定量估算模式。本文中运用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湖泊或海域,但是随着悬浮泥沙物理和光学特征的不同,其估算模式也会变化。 然而,在水色遥感监测的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比如:水面的起伏、湖底的影响、精确的大气校正方法等,一直是此类问题研究的难点。
宋代鄱阳湖平原经济开发初探─以农业、手工业为中心
作者: 谢崇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平原  宋代  农业  手工业 
描述:本文从区域经济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宋代鄱阳湖平原的区域开发进程。文章从鄱阳湖平原的农业和手工业入手,通过对鄱阳湖地区水利堤防、稻作品种的变化及种植、渔业、茶叶生产、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铜矿业及铸钱业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宋代是鄱阳湖平原开发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鄱阳湖平原的经济社会较前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为: 农业方面。鄱阳湖平原的水利建设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增长,鄱阳湖区以洪州、饶州为代表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以此同时,本区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进步,圩田这一新兴耕作方式出现,为元明时期圩田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本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宋代鄱阳湖平原的手工业以制瓷业和铸钱业最具特色。本区景德镇制瓷业在宋代达到鼎盛,历元明清而不衰。而本区的铜矿业及铸钱业,由于饶州丰富的铜矿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使饶州永平监成为宋代四大监之一。 宋代鄱阳湖平原在人口上升、农业发达、手工业繁盛的全局形势下有重大进步,为元明时期鄱阳湖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全文:本文从区域经济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宋代鄱阳湖平原的区域开发进程。文章从鄱阳湖平原的农业和手工业入手,通过对鄱阳湖地区水利堤防、稻作品种的变化及种植、渔业、茶叶生产、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铜矿业及铸钱业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宋代是鄱阳湖平原开发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鄱阳湖平原的经济社会较前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为: 农业方面。鄱阳湖平原的水利建设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增长,鄱阳湖区以洪州、饶州为代表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以此同时,本区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进步,圩田这一新兴耕作方式出现,为元明时期圩田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本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宋代鄱阳湖平原的手工业以制瓷业和铸钱业最具特色。本区景德镇制瓷业在宋代达到鼎盛,历元明清而不衰。而本区的铜矿业及铸钱业,由于饶州丰富的铜矿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使饶州永平监成为宋代四大监之一。 宋代鄱阳湖平原在人口上升、农业发达、手工业繁盛的全局形势下有重大进步,为元明时期鄱阳湖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