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双退区湿地植被恢复方案探讨
-
作者:
钱海燕 严玉平 周杨明 黄齐 鄢帮有 刘青 来源: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植被 恢复 鄱阳湖 湿地
-
描述:针对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的植被现状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的生态修复原则,在充分满足湖泊的自然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特征等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双退区植被退化原因和类型,集成了规划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在江西省都昌县开展了双退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在鄱阳湖双退区,保证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维护湿地合理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一个可持续性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及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重建方案,为今后鄱阳湖双退区乃至鄱阳湖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参考。。
-
全文:针对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的植被现状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的生态修复原则,在充分满足湖泊的自然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特征等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双退区植被退化原因和类型,集成了规划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在江西省都昌县开展了双退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在鄱阳湖双退区,保证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维护湿地合理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一个可持续性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及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重建方案,为今后鄱阳湖双退区乃至鄱阳湖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参考。。
-
鄱阳湖双退区受损湿地植被恢复对水质的影响
-
作者:
严玉平 钱海燕 周杨明 刘梅影 鄢帮有 刘青 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植物分解 净化 生态恢复 湿地 植被覆盖
-
描述:退化湿地的植被恢复有助于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体功能。通过监测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前后水质变化,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率和植物残体分解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期间,湿地水体TN质量浓度下降65.4%~71.3%,NO3--N也呈较大幅度下降,并能降低水体TP浓度水平;高植被覆盖增加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水平,中低植被覆盖不影响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植被覆盖能有效保持水体较高透明度,但不能降低水体COD质量浓度。在枯水期,高植被覆盖因为植物残体分解使氮素回流水体,导致水体含TN,NH4+-N,NO3-N质量浓度显著升高,中低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同样显著增加水体氮素,但增加程度小于高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不影响水体TP质量浓度水平;高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增加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中低植被覆盖则无影响;高中低植被覆盖区植物残体分解都显著增加水体混浊度,也提高了水体的BOD,对水体COD没有影响。
-
全文:退化湿地的植被恢复有助于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体功能。通过监测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前后水质变化,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率和植物残体分解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期间,湿地水体TN质量浓度下降65.4%~71.3%,NO3--N也呈较大幅度下降,并能降低水体TP浓度水平;高植被覆盖增加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水平,中低植被覆盖不影响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植被覆盖能有效保持水体较高透明度,但不能降低水体COD质量浓度。在枯水期,高植被覆盖因为植物残体分解使氮素回流水体,导致水体含TN,NH4+-N,NO3-N质量浓度显著升高,中低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同样显著增加水体氮素,但增加程度小于高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不影响水体TP质量浓度水平;高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增加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中低植被覆盖则无影响;高中低植被覆盖区植物残体分解都显著增加水体混浊度,也提高了水体的BOD,对水体COD没有影响。
-
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
作者:
鄢帮有 刘青 万金保 郑林 夏雨 黄齐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鄱阳湖 技术模式 资源利用
-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受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威胁,主要表现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生态功能下降,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植被萎缩,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湖区内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确立要求江西尽快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赢之路。结合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现状,通过2a多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已形成了湿地恢复、沙化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等十多种技术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受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威胁,主要表现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生态功能下降,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植被萎缩,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湖区内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确立要求江西尽快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赢之路。结合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现状,通过2a多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已形成了湿地恢复、沙化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等十多种技术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
鄱阳湖单退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以江西都昌县为例
-
作者:
黄欠如 叶川 孙永明 黄齐 刘青 李靖 熊国根 来源: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可持续利用 单退区 鄱阳湖 土地资源
-
描述:针对鄱阳湖单退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都昌县作为典型区域,开展了单退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技术研究。采取面上调查与典型分析、试验与示范、引进创新与组装集成相结合,分别开展了河港湿地香根草截污修复技术,退居地土地整理技术、耕地高效多维用地技术,低洼地莲藕避洪高效种植技术以及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养分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试验区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33.6%,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增加52.6%,主要农作物水稻增产11.2%,棉地效益提高8%~20%,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11.1%,河港湿地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下降60%和93%。
-
全文:针对鄱阳湖单退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都昌县作为典型区域,开展了单退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技术研究。采取面上调查与典型分析、试验与示范、引进创新与组装集成相结合,分别开展了河港湿地香根草截污修复技术,退居地土地整理技术、耕地高效多维用地技术,低洼地莲藕避洪高效种植技术以及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养分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试验区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33.6%,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增加52.6%,主要农作物水稻增产11.2%,棉地效益提高8%~20%,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11.1%,河港湿地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下降60%和93%。
-
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
作者:
刘青 胡振鹏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外部性 鄱阳湖流域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
描述: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鄱阳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实际,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外部性的生成与表现,并在对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分析了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确定了补偿标准,提出了补偿方式和实施对策.
-
全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鄱阳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实际,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外部性的生成与表现,并在对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分析了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确定了补偿标准,提出了补偿方式和实施对策.
-
鄱阳湖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监测评估方法
-
作者:
于秀波 夏少霞 何洪林 鄢帮有 方豫 来源:资源科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监测 生态系统服务 鄱阳湖流域 评估
-
描述:本文参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方法,建立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在已有监测研究开展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化评估方法、数据需求及其可获取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利用已有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结合模型和替代指标等手段,开展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可行的。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研究,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同国外流域尺度的研究相比,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监测指标体系不够健全、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存在差距,且缺乏相应的数据共享机制,这限制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认为应将生态系统服务监测纳入部门常规监测中,开展部门间综合监测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监测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相结合,加强生态系统新的监测能力;同时建立以流域为平台的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运行系统,实现流域范围内数据共享。
-
全文:本文参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方法,建立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在已有监测研究开展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化评估方法、数据需求及其可获取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利用已有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结合模型和替代指标等手段,开展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可行的。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研究,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同国外流域尺度的研究相比,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监测指标体系不够健全、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存在差距,且缺乏相应的数据共享机制,这限制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认为应将生态系统服务监测纳入部门常规监测中,开展部门间综合监测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监测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相结合,加强生态系统新的监测能力;同时建立以流域为平台的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运行系统,实现流域范围内数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