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
作者: 叶许春 张奇 刘健 李丽娇 郭华  来源:冰川冻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径流变化  人类活动  鄱阳湖流域  气候变化 
描述:20个世纪60年代以来,鄱阳湖流域径流呈现出增加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流域径流增加显著,与该时期多次出现洪水灾害事件密切相关.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1961—2000年流域径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显示1992年附近是流域径流突变发生的拐点.基于径流对降雨和潜在蒸散发的敏感关系,以1961—1991年为基准期,定量分析了1992—2000年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天然径流的影响分量.结果表明:相对于1961—1991年,1992—200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增加211.7mm,其中气候变化引起的增量为282.2mm,人类活动引起径流减小70.6mm,分别占多年平均径流变化量的133%和-33%.不同子流域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量相差较大.气候变化因子中,流域降水量的增加,特别是夏季暴雨频率的增加,是引起1990年代鄱阳湖流域径流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蒸发量的长期下降.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起着减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流域内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水利工程设施的存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1990年代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有效缓解,有助于增加流域的贮水能力,减小径流.
全文:20个世纪60年代以来,鄱阳湖流域径流呈现出增加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流域径流增加显著,与该时期多次出现洪水灾害事件密切相关.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1961—2000年流域径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显示1992年附近是流域径流突变发生的拐点.基于径流对降雨和潜在蒸散发的敏感关系,以1961—1991年为基准期,定量分析了1992—2000年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天然径流的影响分量.结果表明:相对于1961—1991年,1992—200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增加211.7mm,其中气候变化引起的增量为282.2mm,人类活动引起径流减小70.6mm,分别占多年平均径流变化量的133%和-33%.不同子流域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量相差较大.气候变化因子中,流域降水量的增加,特别是夏季暴雨频率的增加,是引起1990年代鄱阳湖流域径流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蒸发量的长期下降.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起着减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流域内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水利工程设施的存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1990年代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有效缓解,有助于增加流域的贮水能力,减小径流.
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作者: 聂兰琴 吴琴 尧波 付姗 胡启武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养分  鄱阳湖  化学计量比  湿地 
描述:—15cm土壤样品测定了碳(C)、氮(N)、磷(P)含量,以阐明不同物种、不同生活型间C、N、P化学计量差异,探讨化学计量垂直分异。结果表明:1)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叶片380.6—432.2
全文:—15cm土壤样品测定了碳(C)、氮(N)、磷(P)含量,以阐明不同物种、不同生活型间C、N、P化学计量差异,探讨化学计量垂直分异。结果表明:1)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叶片380.6—432.2
鄱阳湖湿地苔草对水位变化的响应
作者: 邓志民 张翔 罗蔚 肖洋 潘国艳 陈龙  来源: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呼吸量  水位  CoupModel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湿地 
描述:湿地优势物种苔草生长期累计呼吸量呈下降趋势,且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比蓄水前减少了3.5%,减少趋势显著.根据鄱阳湖水位变化的特征,提出了、中、低3种水位调控方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了3种水位
全文:湿地优势物种苔草生长期累计呼吸量呈下降趋势,且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比蓄水前减少了3.5%,减少趋势显著.根据鄱阳湖水位变化的特征,提出了、中、低3种水位调控方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了3种水位
鄱阳湖湿地景观恢复的物种选择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作者: 谢冬明 金国花 周杨明 黄灵光 谭胤静 陈伟娜 严玉平 戴星照 谭诲如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湿地植物  鄱阳湖  环境胁迫  退化湿地  景观恢复 
描述: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全文: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以地方性眼光看陶学的一部力作:评吴国富《陶渊明寻阳觅踪》
作者: 吴中胜 史元梁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眼光  显学  国富  陶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力作  陶渊明研究  地方性 
描述:陶渊明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门显学,在这一领域学者众多,著述颇丰。正因为这样,在这方面研究要有所创新是非常之难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吴国富先生的近著《陶渊明寻阳觅踪》就是在近年来陶学研究的一部力作。《陶渊明寻阳觅踪》一书作者吴国富,江西武宁人,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陶渊明研究,著有学术专著《论陶渊明的中和》及学术论文多篇。该书以陶渊明在寻阳的活动为线索,重点探讨了陶渊明的家世及居住地。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出土的文物为依据,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做考证,搜集出颇多关于陶渊明生诗文、家世、故居的最新资料,得到诸多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学术成果,为陶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其他陶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能够有力推动陶渊明研究的新发展。该书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作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九江人,在陶渊明研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当下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挖掘地方文化名人,高校与政府通力合作,为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吴先生作为陶渊明的家乡人,在研究陶学方面有天然优势。对本土资源的本土占有和天然了解,这是那些在故纸堆里寻思摸索的学究们无法比拟的。作者非常熟悉九江地区的地理环境,...
全文:陶渊明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门显学,在这一领域学者众多,著述颇丰。正因为这样,在这方面研究要有所创新是非常之难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吴国富先生的近著《陶渊明寻阳觅踪》就是在近年来陶学研究的一部力作。《陶渊明寻阳觅踪》一书作者吴国富,江西武宁人,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陶渊明研究,著有学术专著《论陶渊明的中和》及学术论文多篇。该书以陶渊明在寻阳的活动为线索,重点探讨了陶渊明的家世及居住地。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出土的文物为依据,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做考证,搜集出颇多关于陶渊明生诗文、家世、故居的最新资料,得到诸多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学术成果,为陶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其他陶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能够有力推动陶渊明研究的新发展。该书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作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九江人,在陶渊明研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当下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挖掘地方文化名人,高校与政府通力合作,为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吴先生作为陶渊明的家乡人,在研究陶学方面有天然优势。对本土资源的本土占有和天然了解,这是那些在故纸堆里寻思摸索的学究们无法比拟的。作者非常熟悉九江地区的地理环境,...
鄱阳湖非繁殖期水鸟的微生境利用及对水位的响应
作者: 邵明勤 蒋剑虹 戴年华  来源:生态学杂志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位  水鸟  鄱阳湖  生境利用 
描述:为了解鄱阳湖水鸟的微生境利用及对水位的响应,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5个区域52个样点的水鸟数量和微生境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鹬(Tringa erythrop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等8种水鸟以浅水生境为主,豆雁(Anser 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es)和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以浅水和草洲生境为主,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灰鹤(Grus grus)以草洲生境为主,白骨顶(Fulica atra)和凤头??(Podiceps cristatus)以深水生境为主,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和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以深水和浅水生境为主。通过分析水鸟数量与星子站水位的关系表明:鄱阳湖水鸟总数量与水位呈负相关,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片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进贤区域在水位为8 m左右出现水鸟数量高峰,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恒丰片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鄱阳湖湿地公园在水位为10~12m时数量最多;各区域水位与不同科及不同种水鸟的分布数量主要呈负相关,??科水鸟因潜水取食需要一定水深,其分布数量与水位在一些区域呈显著正相关。
全文:为了解鄱阳湖水鸟的微生境利用及对水位的响应,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5个区域52个样点的水鸟数量和微生境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鹬(Tringa erythrop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等8种水鸟以浅水生境为主,豆雁(Anser 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es)和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以浅水和草洲生境为主,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灰鹤(Grus grus)以草洲生境为主,白骨顶(Fulica atra)和凤头??(Podiceps cristatus)以深水生境为主,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和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以深水和浅水生境为主。通过分析水鸟数量与星子站水位的关系表明:鄱阳湖水鸟总数量与水位呈负相关,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片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进贤区域在水位为8 m左右出现水鸟数量高峰,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恒丰片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鄱阳湖湿地公园在水位为10~12m时数量最多;各区域水位与不同科及不同种水鸟的分布数量主要呈负相关,??科水鸟因潜水取食需要一定水深,其分布数量与水位在一些区域呈显著正相关。
鄱阳湖地区湖-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分析
作者: 汪如良 刘熙明 郭维栋  来源: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气相互作用  近地面层      鄱阳湖  涡动相关 
描述:利用2013年6月1日—2014年5月31日鄱阳湖东岸70m铁塔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鄱阳湖水文观测资料、鄱阳气象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鄱阳湖地区湖-陆-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
全文:利用2013年6月1日—2014年5月31日鄱阳湖东岸70m铁塔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鄱阳湖水文观测资料、鄱阳气象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鄱阳湖地区湖-陆-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
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作者: 聂兰琴 吴琴 尧波 付姗 胡启武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养分  鄱阳湖  化学计量比  湿地 
描述:—15cm土壤样品测定了碳(C)、氮(N)、磷(P)含量,以阐明不同物种、不同生活型间C、N、P化学计量差异,探讨化学计量垂直分异。结果表明:1)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叶片380.6—432.2
全文:—15cm土壤样品测定了碳(C)、氮(N)、磷(P)含量,以阐明不同物种、不同生活型间C、N、P化学计量差异,探讨化学计量垂直分异。结果表明:1)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叶片380.6—432.2
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作者: 梁武 陈美球 黄宏胜 罗志军  来源:土地经济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鄱阳湖滨湖地区  土地城镇化  协调性 
描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本文以鄱阳湖滨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对1990—2012年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的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不协调,且呈二级分化:异地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但在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城关镇则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为此,研究提出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差别化对策:针对异地城镇化,应该改城区建设用地“平面扩张”为“内部挖潜”;加大城区产业培育,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而就地城镇化,则要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镇联动工作力度,确保就地城镇化的新增用地指标保障;创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
全文: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本文以鄱阳湖滨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对1990—2012年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的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不协调,且呈二级分化:异地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但在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城关镇则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为此,研究提出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差别化对策:针对异地城镇化,应该改城区建设用地“平面扩张”为“内部挖潜”;加大城区产业培育,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而就地城镇化,则要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镇联动工作力度,确保就地城镇化的新增用地指标保障;创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
鄱阳湖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种群的影响
作者: 冯文娟 徐力刚 王晓龙 李海英 姜加虎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下水位  灰化薹草  鄱阳湖  种群 
描述: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近年来鄱阳湖流域极端水文事件频发,洲滩湿地生态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开展鄱阳湖水文过程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的交互作用研究十分必要。选择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位控制模拟试验,设置地下水位埋深10、20、40、80、120cm等5个处理,系统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对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灰化薹草生长与种群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不同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种群的密度和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著;夏季,不同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的密度、种群多样性以及藜蒿和灰化薹草的高度比影响显著。地下水位埋深10cm更适宜灰化薹草植株的生长与群落结构的稳定,而地下水位埋深低于80cm,尤其是低于120cm可能会导致灰化薹草种群的退化与演替。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地下水位波动作用下鄱阳湖湿地植被种群发生的短期变化和长期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全文: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近年来鄱阳湖流域极端水文事件频发,洲滩湿地生态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开展鄱阳湖水文过程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的交互作用研究十分必要。选择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位控制模拟试验,设置地下水位埋深10、20、40、80、120cm等5个处理,系统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对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灰化薹草生长与种群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不同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种群的密度和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著;夏季,不同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的密度、种群多样性以及藜蒿和灰化薹草的高度比影响显著。地下水位埋深10cm更适宜灰化薹草植株的生长与群落结构的稳定,而地下水位埋深低于80cm,尤其是低于120cm可能会导致灰化薹草种群的退化与演替。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地下水位波动作用下鄱阳湖湿地植被种群发生的短期变化和长期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