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作者: 戴建业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境界  文化底蕴  洒落  忧勤 
描述:本文阐述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文化底蕴:他在饥寒之忧、陇亩之情、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工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其人生表现出一种无所利念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真正超越了自我并同流于天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这种生命境界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征,儒道兼综,孔庄并重,因而既任真肆志又固穷守节,既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
全文:本文阐述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文化底蕴:他在饥寒之忧、陇亩之情、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工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其人生表现出一种无所利念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真正超越了自我并同流于天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这种生命境界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征,儒道兼综,孔庄并重,因而既任真肆志又固穷守节,既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
试论姜夔的佛禅思想意趣
作者: 黄阳华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姜夔  宋型文化  佛禅思想意趣 
描述:在宋代释道三家思想的会通下,南宋词坛大家姜夔思想中的佛禅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这也让姜夔得以用清雅洒脱的艺术心灵拥有了异乎南宋其他文人雅士的艺术生命。姜夔的佛禅思想受宋型文化影响,有很显著的宋人文化精神,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行事勇气。
全文:在宋代释道三家思想的会通下,南宋词坛大家姜夔思想中的佛禅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这也让姜夔得以用清雅洒脱的艺术心灵拥有了异乎南宋其他文人雅士的艺术生命。姜夔的佛禅思想受宋型文化影响,有很显著的宋人文化精神,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行事勇气。
国外孔子学院“回家”,亮相鄱阳湖生态文化节
作者: 石鹏 周艳华  来源:海外华文教育动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回家  国外  文化品牌  文化节  鄱阳湖  生态  孔子学院  儒家经典 
描述: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多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使得孔子及其儒家经典成为风靡西方的中国文化品牌。国家汉办今年9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自2004年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以来,我国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立了680多所孔子学院(课堂),其中有3所是由江西高校对口筹建的。此次3所学院应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组委会的邀请,已全部来到江西参展。为何邀请它们“回家”?这对我省文化的发展又有何重大意义?
全文: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多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使得孔子及其儒家经典成为风靡西方的中国文化品牌。国家汉办今年9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自2004年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以来,我国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立了680多所孔子学院(课堂),其中有3所是由江西高校对口筹建的。此次3所学院应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组委会的邀请,已全部来到江西参展。为何邀请它们“回家”?这对我省文化的发展又有何重大意义?
形式的张力:读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
作者: 张宏生  来源:国际汉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力  传统  形式  创作背景  姜夔词  儒林外史  作品  南宋词  转变  结构 
描述:虽然"全球化"这一概念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许多问题,也引起不少疑虑,但作为一种观念,无疑值得充分肯定。尤其是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即使研究的范围非常本土化,全球性的视野仍然很重要。具有参考价值的当然不仅是结论,思路和角度本身也有意义。我们应该很高兴看到同一种传统能够得到不同的阐释,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材料,可以提供智性的挑战。林顺夫以研究词学著称,但实际上他的研究范围还要广阔一些。例如,他对小说《儒林外史》的结构就发表了独特的见解。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读者都认为《儒林外史》在结构上是极不完整的,林顺夫指出,从晚清到民国初年都没有发现这样的指责,批评的产生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首先,传统的中国世界观把因果关系看做一个庞大、杂乱的网状关系或过程,事件不是按因果关系安排,而是并排或并列在一起,好像是同时发生的。在这种世界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的作者很少选择一个人物或一桩事件作为
全文:虽然"全球化"这一概念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许多问题,也引起不少疑虑,但作为一种观念,无疑值得充分肯定。尤其是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即使研究的范围非常本土化,全球性的视野仍然很重要。具有参考价值的当然不仅是结论,思路和角度本身也有意义。我们应该很高兴看到同一种传统能够得到不同的阐释,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材料,可以提供智性的挑战。林顺夫以研究词学著称,但实际上他的研究范围还要广阔一些。例如,他对小说《儒林外史》的结构就发表了独特的见解。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读者都认为《儒林外史》在结构上是极不完整的,林顺夫指出,从晚清到民国初年都没有发现这样的指责,批评的产生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首先,传统的中国世界观把因果关系看做一个庞大、杂乱的网状关系或过程,事件不是按因果关系安排,而是并排或并列在一起,好像是同时发生的。在这种世界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的作者很少选择一个人物或一桩事件作为
从田园诗看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
作者: 卢晓河  来源: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玄学  理想人格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诗物我融合、情趣流注 ,独具魅力 ;陶渊明的人生 ,变现实时空为审美时空 ,使现实人生成为审美艺术化人生的典范。而其形成的原因除了历来论者大多认同的“质性自然”之说 ,魏晋玄学对他思想、情感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全文:陶渊明的田园诗物我融合、情趣流注 ,独具魅力 ;陶渊明的人生 ,变现实时空为审美时空 ,使现实人生成为审美艺术化人生的典范。而其形成的原因除了历来论者大多认同的“质性自然”之说 ,魏晋玄学对他思想、情感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试还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以本来面目——驳南宋曾纮以来“刑天舞干戚”之讹说
作者: 王振泰  来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读山海经》  陶渊明诗  刑天  猛志  周必大  本来面目  《山海经》  邵康节  《陶渊明集》 
描述:南宋曾紘首发异端,曰:“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若枯槁而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平生酷爱此作,每以世无善本为恨,顷因阅《读山海经》诗,其间一篇云
全文:南宋曾紘首发异端,曰:“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若枯槁而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平生酷爱此作,每以世无善本为恨,顷因阅《读山海经》诗,其间一篇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景点对外宣传文本材料英文翻译研究
作者: 袁礼生 许雪飞 龚丽萍 卢杰  来源:内江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旅游景点  材料  鄱阳湖  生态旅游区  生态经济区  文本  英文翻译  点对 
描述: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旅游景点的宣材料的英文翻译进行考察。探讨其在语言、语用及跨文化等方面相关英文翻译得失。
全文: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旅游景点的宣材料的英文翻译进行考察。探讨其在语言、语用及跨文化等方面相关英文翻译得失。
鄱阳湖径流量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分析
作者: 蒙海花 王腊春 黄胜晔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最大Lyapunov指数  月径流时间序列  鄱阳湖  关联维数  混沌特征 
描述:Lyapunov指数和关联维数的计算表明鄱阳湖入湖的洲站月径流复杂程度最大,混沌特性最强,对初值的敏感性最强,李家渡站次之,渡峰坑站最小。
全文:Lyapunov指数和关联维数的计算表明鄱阳湖入湖的洲站月径流复杂程度最大,混沌特性最强,对初值的敏感性最强,李家渡站次之,渡峰坑站最小。
何为“大隐”——析阮籍、嵇康、陶渊明之隐逸
作者: 董淑梅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  隐逸  嵇康  阮籍 
描述:中国魏晋时期政权不稳,朝代更替频仍,玄学老庄之学大盛,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甘愿退避名利场选择隐逸生活。阮籍隐于朝、嵇康隐于市而陶渊明隐于林。相比较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深重,造成了其内心莫大的恐惧不安和隐逸生活的不彻底性;嵇康隐于市,虽不身仕乱朝却也享有特殊待遇,需要时时处处谨遵“谨慎”的处事原则,个性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最终获罪被斩;只有陶渊明远离官场杂事,归隐山林,身心和谐地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于山林的方式才堪称为“大隐”。
全文:中国魏晋时期政权不稳,朝代更替频仍,玄学老庄之学大盛,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甘愿退避名利场选择隐逸生活。阮籍隐于朝、嵇康隐于市而陶渊明隐于林。相比较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深重,造成了其内心莫大的恐惧不安和隐逸生活的不彻底性;嵇康隐于市,虽不身仕乱朝却也享有特殊待遇,需要时时处处谨遵“谨慎”的处事原则,个性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最终获罪被斩;只有陶渊明远离官场杂事,归隐山林,身心和谐地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于山林的方式才堪称为“大隐”。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上页 1 2 3 ... 5 6 7 ... 16 17 1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