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
作者: 陈应梅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生花卉  层次分析法  鄱阳湖  资源调查 
描述:,筛选出具有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的水生花卉种类。为鄱阳湖的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为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园林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丰富,在17个
全文:,筛选出具有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的水生花卉种类。为鄱阳湖的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为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园林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丰富,在17个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土地管理机制研究
作者: 帅佳良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生态经济区  建设用地  用地矛盾  土地资源 
描述:近年来,江西省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举措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健全土地管理等方面问题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致了对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普遍存在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建设用地的过度外延扩张与土地粗放利用并存,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国土资源管理难度日益加大,迫切需要破解土地管理机制的难题。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意味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规划。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正式签署部省《共同加强江西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以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的形势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研究和探讨适合区域层面的土地管理新机制,为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服务。 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背景分析和相关研究综述。通过对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情况梳理,分析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诞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其产生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把握《规划》的发展定位、主要目标、功能分区和主要的战略举措,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土地管理机制背景。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管理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探索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演变及特征分析。利用最新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地调研,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12万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布局及其历史变化情况,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及土地利用的程度、效益等,探明当前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把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和趋势,总结土地利用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管理态势与利用矛盾分析。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土地利用关系,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需求,进而分析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行业)的用地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揭示用地需求与指标现状之间的矛盾,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中土地利用和管理将面临的困难与难点。 第四,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土地管理新机制。探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推进过程中适用于区域实际的土地管理创新制度和措施。主要有: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用地指标统一协调的机制、强化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机制、推进土地开源机制创新(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建设用地置换)、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建立闲置地清查与节地示范机制、提高土地行政效能等创新措施和办法。这些创新用地政策和机制将有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最后,对提出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进行总结和讨论,分析这些新举措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对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建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主要是对政策的细化和操作性的技术细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全文:近年来,江西省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举措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健全土地管理等方面问题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致了对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普遍存在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建设用地的过度外延扩张与土地粗放利用并存,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国土资源管理难度日益加大,迫切需要破解土地管理机制的难题。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意味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规划。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正式签署部省《共同加强江西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以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的形势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研究和探讨适合区域层面的土地管理新机制,为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服务。 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背景分析和相关研究综述。通过对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情况梳理,分析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诞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其产生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把握《规划》的发展定位、主要目标、功能分区和主要的战略举措,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土地管理机制背景。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管理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探索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演变及特征分析。利用最新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地调研,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12万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布局及其历史变化情况,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及土地利用的程度、效益等,探明当前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把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和趋势,总结土地利用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管理态势与利用矛盾分析。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土地利用关系,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需求,进而分析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行业)的用地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揭示用地需求与指标现状之间的矛盾,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中土地利用和管理将面临的困难与难点。 第四,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土地管理新机制。探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推进过程中适用于区域实际的土地管理创新制度和措施。主要有: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用地指标统一协调的机制、强化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机制、推进土地开源机制创新(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建设用地置换)、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建立闲置地清查与节地示范机制、提高土地行政效能等创新措施和办法。这些创新用地政策和机制将有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最后,对提出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进行总结和讨论,分析这些新举措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对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建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主要是对政策的细化和操作性的技术细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熊先承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经济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经济  鄱阳湖地区 
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着大力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与之同步。然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发展时,人们发现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人们现在开始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一条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来取代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产生的。论文基础理论为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目前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选择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论文的最后想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在引言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以鄱阳湖周边县域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区域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产业的选择以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采用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再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时,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选取数据,对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农业产出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83379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江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发展体制创新,如补偿机制,绿色消费机制等等。第二,在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加工上,要多培养实力强、范围广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要加大鄱阳湖水产品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形成内容丰富,配套设施齐全的鄱阳湖周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第五、要普及当地农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使得其在思想上跟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全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着大力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与之同步。然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发展时,人们发现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人们现在开始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一条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来取代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产生的。论文基础理论为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目前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选择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论文的最后想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在引言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以鄱阳湖周边县域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区域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产业的选择以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采用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再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时,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选取数据,对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农业产出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83379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江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发展体制创新,如补偿机制,绿色消费机制等等。第二,在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加工上,要多培养实力强、范围广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要加大鄱阳湖水产品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形成内容丰富,配套设施齐全的鄱阳湖周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第五、要普及当地农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使得其在思想上跟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鄱阳湖地区土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作者: 郭墨瀚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  鄱阳湖地区  土地生态环境 
描述:和决策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研究。深入阐述土地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和内涵,研究其所依托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经济
全文:和决策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研究。深入阐述土地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和内涵,研究其所依托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经济
极端洪水遭遇下鄱阳湖调蓄能力研究
作者: 黄胜晔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江湖关系  鄱阳湖  调蓄特征  极端洪水 
描述:洪水的调蓄作用,分析了鄱阳湖的调蓄特征,最后模拟了极端洪水遭遇下鄱阳湖调蓄的能力。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鄱阳湖洪水的形成和水位涨落都受到鄱阳湖流域和长江来水双重影响,鄱阳湖流域洪水引起
全文:洪水的调蓄作用,分析了鄱阳湖的调蓄特征,最后模拟了极端洪水遭遇下鄱阳湖调蓄的能力。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鄱阳湖洪水的形成和水位涨落都受到鄱阳湖流域和长江来水双重影响,鄱阳湖流域洪水引起
鄱阳湖沙山记录的小冰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响应
作者: 于玲玲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沙山  鄱阳湖  响应  小冰期  社会经济 
描述:区域环境效应特点。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政府与社会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特点。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泊头李剖面记录了小冰期晚期的高分辨率记录,沉积物粒度的各项指标对太阳黑子活动记录、全球火山灰幕指数
全文:区域环境效应特点。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政府与社会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特点。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泊头李剖面记录了小冰期晚期的高分辨率记录,沉积物粒度的各项指标对太阳黑子活动记录、全球火山灰幕指数
基于辐射传输机理的鄱阳湖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研究
作者: 陈莉琼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色遥感  辐射传输模型  光学浅水区  鄱阳湖  悬浮颗粒物 
描述:的工作以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的观测与测量方法研究:通过分析2005年、2008年、2009年、2011年四个航次的观测,研究了鄱阳湖水体观测方法的适用性
全文:的工作以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的观测与测量方法研究:通过分析2005年、2008年、2009年、2011年四个航次的观测,研究了鄱阳湖水体观测方法的适用性
鄱阳湖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作者: 刘健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鄱阳湖流域  气候变化  水文响应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描述:,构建了鄱阳湖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并基于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分析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文响应。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近50年,鄱阳湖流域径流年内呈现单峰型
全文:,构建了鄱阳湖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并基于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分析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文响应。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近50年,鄱阳湖流域径流年内呈现单峰型
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作者: 姜鲁光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描述:、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全文:、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作者: 何战英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植被指数  地表温度  感染率  血吸虫病 
描述:我国现有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其中湖沼型占95%以上。国家实施退田还湖政策后,是否导致钉螺孳生地扩大,引起社会关注。本研究选择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对其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外迁居民的感染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该类地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监测手段和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永修县东风圩地区面积5481319.6m,1997年垸外洲滩钉螺感染率0.5%,活螺密度1.27只/0.1lm,感染螺密度0.0039只/0.11m,垸内没有钉螺;居民感染率高达13.4%。1999年底实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措施。2001年垸内草洲化并发现活螺。2002—2003年垸外螺情有所下降,垸内没有再发现钉螺。南昌县五洲头地区,1973年因赣江整支而平垸。原有圩堤被冲刷得很低,圩堤内全部草洲化,2002年发现圩内普遍有螺,面积66万平方米;圩外尚有无螺面积将近70万平方米。因此本研究中将整个五洲头地区作为两个试区即五洲头-有螺区和五洲头-无螺区进行分析。2003年-2004年春季查螺,活螺密度分别是0.63只/0.11m、0.55只/0.lm;感染螺密度分别是0.10254,只/0.1lm、0.0042只/0.1lm。距离该洲滩最近的是五丰村(150米),因放牧和割草去此洲滩,2002年居民感染率1.5%。 第二部分:为了解“移民建镇”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影响,对河东村居民感染率及外迁前后生产、生活用水、接触疫水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迁到非疫区的居民由于距离易感洲滩远,无生产或生活性疫水接触,居民感染率显著下降,由外迁前的13.4%下降到1.6%。而外迁至疫区的居民,虽然生活用水、饮用水得到改善,但仍处疫区,所以居民感染率与外迁前相近。从总的来看,永修县河东村部分居民由于外迁到非疫区,感染率下降显著,对血防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部分: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面积880平方公里,虽然目前没有出现钉螺的大面积扩散,但是随着洲垸居民的迁出,部分土地的抛荒或再遇洪灾,造成钉螺扩散,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潜在危险极大。正如南昌县五洲头地区在退耕之后出现了钉螺的孳生和蔓延,而且由于发现时已有大面积钉螺孳生,给血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对该类地区的监测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地面资料和遥感信息的结合,计算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两个指标,评价退田还湖区域的环境状况。除分析东风圩、五洲头两个“退田还湖”区域外,选择了一个对照区:余干县的长江洲。该洲滩面积大约2862亩,自1953年发现钉螺以来,居民感染率和钉螺阳性率都很高。2004年春季查螺结果:活螺密度0.63只/0.11m,感染螺密度0.0083只/0.1lm;居民感染率11.0%。 长江洲、五洲头一有螺区、五洲头一无螺区、东风圩植被指数总体分布有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前三个试区的植被指数高于东风圩地区。对四个试区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江洲与五洲头一有螺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基本相同,而五洲头一有螺区和五洲头一无螺区的地表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螺区地表温度高于有螺区,地表温度可以间接反映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因此认为无螺区土壤含水量低于有螺区,估计这也是钉螺没有孳生的原因。四个试区中,东风圩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前三个区域,且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主要是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钉螺的扩散和孳生。 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瞬间的静态图像,实现大面积重复观测。将植被指数(NDVI)用于钉螺孳生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首次引用地表温度(LST)和NDVI两个参数来评价一个区域的环境是否适合钉螺孳生,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将应用更多类型的影像、更多参数达到对地面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
全文:我国现有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其中湖沼型占95%以上。国家实施退田还湖政策后,是否导致钉螺孳生地扩大,引起社会关注。本研究选择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对其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外迁居民的感染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该类地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监测手段和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永修县东风圩地区面积5481319.6m,1997年垸外洲滩钉螺感染率0.5%,活螺密度1.27只/0.1lm,感染螺密度0.0039只/0.11m,垸内没有钉螺;居民感染率高达13.4%。1999年底实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措施。2001年垸内草洲化并发现活螺。2002—2003年垸外螺情有所下降,垸内没有再发现钉螺。南昌县五洲头地区,1973年因赣江整支而平垸。原有圩堤被冲刷得很低,圩堤内全部草洲化,2002年发现圩内普遍有螺,面积66万平方米;圩外尚有无螺面积将近70万平方米。因此本研究中将整个五洲头地区作为两个试区即五洲头-有螺区和五洲头-无螺区进行分析。2003年-2004年春季查螺,活螺密度分别是0.63只/0.11m、0.55只/0.lm;感染螺密度分别是0.10254,只/0.1lm、0.0042只/0.1lm。距离该洲滩最近的是五丰村(150米),因放牧和割草去此洲滩,2002年居民感染率1.5%。 第二部分:为了解“移民建镇”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影响,对河东村居民感染率及外迁前后生产、生活用水、接触疫水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迁到非疫区的居民由于距离易感洲滩远,无生产或生活性疫水接触,居民感染率显著下降,由外迁前的13.4%下降到1.6%。而外迁至疫区的居民,虽然生活用水、饮用水得到改善,但仍处疫区,所以居民感染率与外迁前相近。从总的来看,永修县河东村部分居民由于外迁到非疫区,感染率下降显著,对血防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部分: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面积880平方公里,虽然目前没有出现钉螺的大面积扩散,但是随着洲垸居民的迁出,部分土地的抛荒或再遇洪灾,造成钉螺扩散,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潜在危险极大。正如南昌县五洲头地区在退耕之后出现了钉螺的孳生和蔓延,而且由于发现时已有大面积钉螺孳生,给血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对该类地区的监测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地面资料和遥感信息的结合,计算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两个指标,评价退田还湖区域的环境状况。除分析东风圩、五洲头两个“退田还湖”区域外,选择了一个对照区:余干县的长江洲。该洲滩面积大约2862亩,自1953年发现钉螺以来,居民感染率和钉螺阳性率都很高。2004年春季查螺结果:活螺密度0.63只/0.11m,感染螺密度0.0083只/0.1lm;居民感染率11.0%。 长江洲、五洲头一有螺区、五洲头一无螺区、东风圩植被指数总体分布有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前三个试区的植被指数高于东风圩地区。对四个试区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江洲与五洲头一有螺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基本相同,而五洲头一有螺区和五洲头一无螺区的地表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螺区地表温度高于有螺区,地表温度可以间接反映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因此认为无螺区土壤含水量低于有螺区,估计这也是钉螺没有孳生的原因。四个试区中,东风圩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前三个区域,且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主要是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钉螺的扩散和孳生。 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瞬间的静态图像,实现大面积重复观测。将植被指数(NDVI)用于钉螺孳生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首次引用地表温度(LST)和NDVI两个参数来评价一个区域的环境是否适合钉螺孳生,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将应用更多类型的影像、更多参数达到对地面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
上页 1 2 3 ... 52 53 54 ... 58 59 60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