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
按栏目分组
文献与研究 (4)
按年份分组
2017(1)
2014(1)
2011(1)
1985(1)
按来源分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中国稻米(1)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
农业开发与装备(1)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双季稻绿色高效循环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湖口示范区田间展示为例
作者: 徐银腾 陈晓 阳健 杨秋林 欧阳建荣 徐拥军 徐松柏 柳成林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双季稻  有机肥  施肥试验 
描述:依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提供的双季稻猪粪有机肥+水稻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模式试验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关技术核心试验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使研究成果得到充分应用和转化,促进周边地区水稻增产增收。并在湖口县均桥镇均桥村种粮大户蔡初成承包的水稻田进行了示范展示。
全文:依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提供的双季稻猪粪有机肥+水稻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模式试验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关技术核心试验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使研究成果得到充分应用和转化,促进周边地区水稻增产增收。并在湖口县均桥镇均桥村种粮大户蔡初成承包的水稻田进行了示范展示。
江西省鄱阳湖平原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分析
作者: 张锋 徐国平 宋建辉 王建国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双季稻  发生规律  种群动态  稻水象甲 
描述:为明确江西省稻水象甲发生规律,田间调查了稻水象甲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鄱阳湖平原双季稻区稻水象甲一年发生2代。3月下旬温度升至13℃以上越冬成虫开始出土,出土高峰在4月15日,入迁本田高峰在4月底
全文:为明确江西省稻水象甲发生规律,田间调查了稻水象甲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鄱阳湖平原双季稻区稻水象甲一年发生2代。3月下旬温度升至13℃以上越冬成虫开始出土,出土高峰在4月15日,入迁本田高峰在4月底
鄱阳湖流域双季稻最佳水肥管理方式研究
作者: 张亦涛 张继宗 徐昌旭 彭春瑞 刘光荣 刘宏斌 刘卫东  来源:中国稻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双季稻  氮素损失风险  水肥管理 
描述:以鄱阳湖流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基于灌溉、施氮量和施肥方式等3因素设置田间试验,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探索最佳水分和施氮管理方式。结果表明,以每季氮肥150 kg/hm2为最佳施氮量,按5
全文:以鄱阳湖流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基于灌溉、施氮量和施肥方式等3因素设置田间试验,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探索最佳水分和施氮管理方式。结果表明,以每季氮肥150 kg/hm2为最佳施氮量,按5
试论鄱阳湖地区种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
作者: 林文荣 杜高洪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双季稻  种植制度  大豆  水稻生产  二熟制  绿肥  经济效益  高产稳产  改革与调整  鄱阳湖地区 
描述:一、种植制度发展演变概况鄱阳湖地区,地处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平原丘陵地带,包括25个县市。耕地1340.1万亩,其中水田1047.5万亩,旱地291.6万亩。农业人口956.7万人,人平耕地1.4亩。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年日照为1985~2085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109.94千卡/厘米~2·年。年均温16°~18℃,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天数为237~249天,累计积温为5302~5611℃.无霜期
全文:一、种植制度发展演变概况鄱阳湖地区,地处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平原丘陵地带,包括25个县市。耕地1340.1万亩,其中水田1047.5万亩,旱地291.6万亩。农业人口956.7万人,人平耕地1.4亩。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年日照为1985~2085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109.94千卡/厘米~2·年。年均温16°~18℃,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天数为237~249天,累计积温为5302~5611℃.无霜期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