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植被及其动态研究
作者: 崔心红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生植被群落动态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洪水  无性敏殖 
描述:该文从植物群落水平,描述和分析了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植被;比较分析了1998年特大洪水前后保护区水生植物优势种生物量和密度的变化;实验研究了保护区沉水植物群落动态特点.
全文:该文从植物群落水平,描述和分析了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植被;比较分析了1998年特大洪水前后保护区水生植物优势种生物量和密度的变化;实验研究了保护区沉水植物群落动态特点.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植被及其动态研究
作者: 崔心红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生植被群落动态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洪水  无性敏殖 
描述:该文从植物群落水平,描述和分析了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植被;比较分析了1998年特大洪水前后保护区水生植物优势种生物量和密度的变化;实验研究了保护区沉水植物群落动态特点.
全文:该文从植物群落水平,描述和分析了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植被;比较分析了1998年特大洪水前后保护区水生植物优势种生物量和密度的变化;实验研究了保护区沉水植物群落动态特点.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植被及其动态研究
作者: 崔心红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生植被群落动态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洪水  无性敏殖 
描述:该文从植物群落水平,描述和分析了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植被;比较分析了1998年特大洪水前后保护区水生植物优势种生物量和密度的变化;实验研究了保护区沉水植物群落动态特点.
全文:该文从植物群落水平,描述和分析了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植被;比较分析了1998年特大洪水前后保护区水生植物优势种生物量和密度的变化;实验研究了保护区沉水植物群落动态特点.
基于GIS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
作者: 侯丰磊 杨为民  来源:现代计算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GIS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灰色预测模型  ADO.NET 
描述:利用GIS对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强大管理功能,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信息录入Access数据库,以ADO.NET建立数据连接,并以GIS为平台,用C#语言,建立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保护区信息进行管理维护、分析提取和规划评价等,以支持保护区日常工作的信息管理,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重点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珍稀物种(白鹤)数量进行预测。
全文:利用GIS对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强大管理功能,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信息录入Access数据库,以ADO.NET建立数据连接,并以GIS为平台,用C#语言,建立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保护区信息进行管理维护、分析提取和规划评价等,以支持保护区日常工作的信息管理,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重点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珍稀物种(白鹤)数量进行预测。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议
作者: 李丽娟  来源:西北林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开发建议  旅游资源评价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层次分析法(AHP) 
描述:在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进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标度法确定各个因子权重,并对各个因子进行模糊打分,通过计算因子权重与因素值的乘积加权和得到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价值的量化结果,据此,提出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
全文:在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进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标度法确定各个因子权重,并对各个因子进行模糊打分,通过计算因子权重与因素值的乘积加权和得到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价值的量化结果,据此,提出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
作者: 蔡海生 朱德海 张学玲 赵小敏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描述:为了定量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获取1985、1995、2005年3个年份的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计算出相应年份的生态承载力,分析其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异情况,并结合生态盈亏情况和生态协调情况,对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主要集中在草地(增加了15.22%)、水域(增加了7.05%)和未利用地(减少了18.19%);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不断提高,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8284、0.8568、1.0534hm2。其中,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吴城镇、铁河乡、昌邑乡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三角乡、沙湖乡处于生态持平,其他乡镇处于生态赤字。整体上,保护区东南面生态承载力较好,西北面生态承载力较弱,整个保护区生态协调度为1.414,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全文:为了定量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获取1985、1995、2005年3个年份的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计算出相应年份的生态承载力,分析其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异情况,并结合生态盈亏情况和生态协调情况,对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主要集中在草地(增加了15.22%)、水域(增加了7.05%)和未利用地(减少了18.19%);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不断提高,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8284、0.8568、1.0534hm2。其中,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吴城镇、铁河乡、昌邑乡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三角乡、沙湖乡处于生态持平,其他乡镇处于生态赤字。整体上,保护区东南面生态承载力较好,西北面生态承载力较弱,整个保护区生态协调度为1.414,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蜘蛛资源的初步研究
作者: 陈连水 袁凤辉 饶军 李江 金卫根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蜘蛛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新记录种  湿地 
描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湖区湿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其湿地蜘蛛资源的调查有利于该地区自然和人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通过调查共获得蜘蛛标本4 890个,经鉴定计15科56属141种,其中江西新记录种47种,未确定种9种.
全文: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湖区湿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其湿地蜘蛛资源的调查有利于该地区自然和人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通过调查共获得蜘蛛标本4 890个,经鉴定计15科56属141种,其中江西新记录种47种,未确定种9种.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与保护的思考
作者: 李素华  来源: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现状  保护 
描述:本文通过对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影响保护工作的问题所在 ,并就保护管理提出改进建议
全文:本文通过对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影响保护工作的问题所在 ,并就保护管理提出改进建议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结为友好单位
作者: 丁铁明  来源:江西林业科技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香港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友好单位  米埔自然保护区 
描述:1989年4月24日至5月3日,以省林业厅李明志厅长为团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宝金为副团长的一行6人考察访问了香港。5月1日,李明志团长和世界野生生物香港基金会会长冯秉芬爵士代表双方签署
全文:1989年4月24日至5月3日,以省林业厅李明志厅长为团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宝金为副团长的一行6人考察访问了香港。5月1日,李明志团长和世界野生生物香港基金会会长冯秉芬爵士代表双方签署
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与应用: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作者: 成甲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游憩机会谱  旅游环境容量  游憩体验与资源保护框架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公众使用管理框架 
描述:由于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国内外的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实际应用中存在各种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方法的调整与改进,减少自然保护区在应用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管理时面临的资金与技术压力。 文章系统论述了旅游环境容量的起源并对其评估技术方法进行分析。在可接受变化极限(LAC)、游憩体验与资源保护框架(VERP)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新的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公众使用管理框架(PUM),并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其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经分析,PUM方法较VERP而言能够减少资金投入、缩短评估周期以及降低对管理者的要求,更符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实际。
全文:由于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国内外的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实际应用中存在各种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方法的调整与改进,减少自然保护区在应用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管理时面临的资金与技术压力。 文章系统论述了旅游环境容量的起源并对其评估技术方法进行分析。在可接受变化极限(LAC)、游憩体验与资源保护框架(VERP)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新的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公众使用管理框架(PUM),并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其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经分析,PUM方法较VERP而言能够减少资金投入、缩短评估周期以及降低对管理者的要求,更符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实际。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