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基于SWOT方法的鄱阳湖生态经漭发展研究
作者:暂无 来源:商业经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基于SWOT方法的 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苏海涛 , 曾 辉 , 郭海清 (南昌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摘 要] 鄱阳湖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经济系统,它对鄱阳湖区的经济发展及我国的生态平衡、气候调节、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SWTO方法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进行分析,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推进低碳技术产业,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交通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城镇、绿色社区和生态型村庄,使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 SWOT;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9.23    [文献标识码] B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江西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问题,不少学者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战略、用SWOT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如何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本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概述 规划中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中心,涉及到南昌、九江、新余、鹰潭、景德镇和抚州6个设区市市区和25个县(市)。全区面积为5.12万平方千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68%;2007年末,人口为1979.4万人,占江西省总人口的45.31%,是江西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地区生产总值3210亿元,占全省的58.36%,属于江西较发达地区;同时集中了全省75.7%的大专院校和73.2%的科研院所,是江西省高新技术密集地区。 从生态农业的发展来看,200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为271.42亿元,占全省的34.53%;粮食总产量为757.99万吨,占全省的39.97%,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茶叶、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十个主导产业。到2008年10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出口食用农产品8306批共2.5284亿美元,分别增长17%和30%。 从生态工业的发展来看,2006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为1268.32亿元,占全省比重高达54.6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诸如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开发区和特色园区。至2007年底,全区内的全省重点园区有17个,占全省的51.54%;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849.2亿元,占全省重点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的68.8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园区有7家,占全省的70%。全区几乎集中了江西省工业的全部精华,其中汽车、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医药、纺织工业的骨干企业以及这些行业产品产量的70%-95%都集中在这一地区。 从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来看,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为890.84亿元,占全省的56.9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全省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拥有完善的为工农业提供优质全面服务的体系,包括从基本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批发零售到高级的金融、信息管理咨询和专业教育培训等各项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且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区位优势明显。2007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约为300亿元,占江西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6.8%。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闽东南沿海区,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临长江黄金水道;由昌九高速、九景高速等组成的环鄱阳湖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区域内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路为主干线的现代交通网络。 各类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内发现矿产资源超过100种,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土地资源占全省比重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面积4.52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1%;水资源十分充足,该地区水资源地表总量1459.93亿立方米,高于全国和长江流域平均水平;生物品种繁多,工业原料植物资源丰富;科教资源占全省比重大,是全省科技、人才和高中等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劣势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等不断增加,对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工业园区规模偏小,不仅分散了土地、资金,加大了管理难度,也降低了其应有的集聚和规模效应,部分工业园区只注重近期开发,忽视远期投资,只注重企业数量,忽视产业链接,致使企业大同小异,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业发展产业链,工业园区内产业层次较低,不少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综合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物流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现代物流网络还没有向多层次、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省外投资还不够,招商能力还有待加强;生态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产品竞争力不足。 (三)机遇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面临着与国际的接轨,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性社会,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经济基础和工业产业结构好,发展后劲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率先进入人均年收入1000美元的区域,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优于全省水平,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占全省很大比重;江西六大支柱产业都集中在这一区域。 (四)挑战 生态环境将受到污染加重的风险,鄱阳湖作为江西省污染面源的最终接受体,面临着水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加快、生物多样性锐减和生态功能下降的风险。体制不完善,在一些工业园区的建设中,政府往往干预过多;规则不健全,规则建立的范围较为广阔,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法规、政策、标准以及各种行为准则等;技术障碍和管理水平落后。生态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技术的要求较高,江西在这一方面要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风险,这对管理水平也是一大挑战。 三、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保护“一湖清水”为目标,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大力推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优势。 第二,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通过利用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在进一步整合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聚集、链条完整,形成多层次、多元化较为完整的工业集群。 第三,大力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如光伏材料、半导体照明、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风能核能、现代农业和绿色有机食品等低碳新工业;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LED等新型电光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能源结构完善的目的。 第四,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交通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旅游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依托现有的交通网络,加快南昌中部物流枢纽,拓展延伸物流平台;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建设生态城镇、绿色社区和生态型村庄。创建生态城镇,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社区,打造生态家园,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建设生态型村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的科学研究
全文:基于SWOT方法的 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苏海涛 , 曾 辉 , 郭海清 (南昌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摘 要] 鄱阳湖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经济系统,它对鄱阳湖区的经济发展及我国的生态平衡、气候调节、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SWTO方法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进行分析,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推进低碳技术产业,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交通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城镇、绿色社区和生态型村庄,使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 SWOT;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9.23    [文献标识码] B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江西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问题,不少学者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战略、用SWOT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如何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本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概述 规划中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中心,涉及到南昌、九江、新余、鹰潭、景德镇和抚州6个设区市市区和25个县(市)。全区面积为5.12万平方千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68%;2007年末,人口为1979.4万人,占江西省总人口的45.31%,是江西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地区生产总值3210亿元,占全省的58.36%,属于江西较发达地区;同时集中了全省75.7%的大专院校和73.2%的科研院所,是江西省高新技术密集地区。 从生态农业的发展来看,200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为271.42亿元,占全省的34.53%;粮食总产量为757.99万吨,占全省的39.97%,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茶叶、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十个主导产业。到2008年10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出口食用农产品8306批共2.5284亿美元,分别增长17%和30%。 从生态工业的发展来看,2006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为1268.32亿元,占全省比重高达54.6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诸如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开发区和特色园区。至2007年底,全区内的全省重点园区有17个,占全省的51.54%;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849.2亿元,占全省重点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的68.8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园区有7家,占全省的70%。全区几乎集中了江西省工业的全部精华,其中汽车、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医药、纺织工业的骨干企业以及这些行业产品产量的70%-95%都集中在这一地区。 从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来看,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为890.84亿元,占全省的56.9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全省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拥有完善的为工农业提供优质全面服务的体系,包括从基本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批发零售到高级的金融、信息管理咨询和专业教育培训等各项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且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区位优势明显。2007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约为300亿元,占江西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6.8%。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闽东南沿海区,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临长江黄金水道;由昌九高速、九景高速等组成的环鄱阳湖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区域内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路为主干线的现代交通网络。 各类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内发现矿产资源超过100种,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土地资源占全省比重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面积4.52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1%;水资源十分充足,该地区水资源地表总量1459.93亿立方米,高于全国和长江流域平均水平;生物品种繁多,工业原料植物资源丰富;科教资源占全省比重大,是全省科技、人才和高中等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劣势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等不断增加,对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工业园区规模偏小,不仅分散了土地、资金,加大了管理难度,也降低了其应有的集聚和规模效应,部分工业园区只注重近期开发,忽视远期投资,只注重企业数量,忽视产业链接,致使企业大同小异,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业发展产业链,工业园区内产业层次较低,不少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综合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物流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现代物流网络还没有向多层次、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省外投资还不够,招商能力还有待加强;生态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产品竞争力不足。 (三)机遇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面临着与国际的接轨,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性社会,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经济基础和工业产业结构好,发展后劲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率先进入人均年收入1000美元的区域,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优于全省水平,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占全省很大比重;江西六大支柱产业都集中在这一区域。 (四)挑战 生态环境将受到污染加重的风险,鄱阳湖作为江西省污染面源的最终接受体,面临着水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加快、生物多样性锐减和生态功能下降的风险。体制不完善,在一些工业园区的建设中,政府往往干预过多;规则不健全,规则建立的范围较为广阔,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法规、政策、标准以及各种行为准则等;技术障碍和管理水平落后。生态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技术的要求较高,江西在这一方面要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风险,这对管理水平也是一大挑战。 三、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保护“一湖清水”为目标,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大力推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优势。 第二,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通过利用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在进一步整合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聚集、链条完整,形成多层次、多元化较为完整的工业集群。 第三,大力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如光伏材料、半导体照明、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风能核能、现代农业和绿色有机食品等低碳新工业;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LED等新型电光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能源结构完善的目的。 第四,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交通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旅游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依托现有的交通网络,加快南昌中部物流枢纽,拓展延伸物流平台;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建设生态城镇、绿色社区和生态型村庄。创建生态城镇,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社区,打造生态家园,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建设生态型村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的科学研究
基于MERIS数据的内陆湖泊叶绿素a浓度反演研究——以鄱阳湖为例
作者: 张海东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水色遥感  大气校正  鄱阳湖  MERIS  遥感反演模型 
描述:a浓度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造成鄱阳湖不同区域叶绿素a浓度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几个方面:1、实测的光谱测量和叶绿素a浓度采样分析水体光谱测量采用美国Ocean Optics公司
全文:a浓度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造成鄱阳湖不同区域叶绿素a浓度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几个方面:1、实测的光谱测量和叶绿素a浓度采样分析水体光谱测量采用美国Ocean Optics公司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基于MERIS数据的内陆湖泊叶绿素a浓度反演研究——以鄱阳湖为例
作者: 张海东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水色遥感  大气校正  鄱阳湖  MERIS  遥感反演模型 
描述:a浓度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造成鄱阳湖不同区域叶绿素a浓度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几个方面:1、实测的光谱测量和叶绿素a浓度采样分析水体光谱测量采用美国Ocean Optics公司
全文:a浓度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造成鄱阳湖不同区域叶绿素a浓度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几个方面:1、实测的光谱测量和叶绿素a浓度采样分析水体光谱测量采用美国Ocean Optics公司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基于MERIS数据的内陆湖泊叶绿素a浓度反演研究——以鄱阳湖为例
作者: 张海东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水色遥感  大气校正  鄱阳湖  MERIS  遥感反演模型 
描述:a浓度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造成鄱阳湖不同区域叶绿素a浓度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几个方面:1、实测的光谱测量和叶绿素a浓度采样分析水体光谱测量采用美国Ocean Optics公司
全文:a浓度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造成鄱阳湖不同区域叶绿素a浓度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几个方面:1、实测的光谱测量和叶绿素a浓度采样分析水体光谱测量采用美国Ocean Optics公司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