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作者: 刘健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鄱阳湖流域  气候变化  水文响应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描述:,构建了鄱阳湖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并基于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分析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文响应。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近50年,鄱阳湖流域径流年内呈现单峰型
全文:,构建了鄱阳湖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并基于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分析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文响应。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近50年,鄱阳湖流域径流年内呈现单峰型
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作者: 姜鲁光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描述:、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全文:、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作者: 何战英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植被指数  地表温度  感染率  血吸虫病 
描述:我国现有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其中湖沼型占95%以上。国家实施退田还湖政策后,是否导致钉螺孳生地扩大,引起社会关注。本研究选择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对其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外迁居民的感染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该类地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监测手段和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永修县东风圩地区面积5481319.6m,1997年垸外洲滩钉螺感染率0.5%,活螺密度1.27只/0.1lm,感染螺密度0.0039只/0.11m,垸内没有钉螺;居民感染率高达13.4%。1999年底实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措施。2001年垸内草洲化并发现活螺。2002—2003年垸外螺情有所下降,垸内没有再发现钉螺。南昌县五洲头地区,1973年因赣江整支而平垸。原有圩堤被冲刷得很低,圩堤内全部草洲化,2002年发现圩内普遍有螺,面积66万平方米;圩外尚有无螺面积将近70万平方米。因此本研究中将整个五洲头地区作为两个试区即五洲头-有螺区和五洲头-无螺区进行分析。2003年-2004年春季查螺,活螺密度分别是0.63只/0.11m、0.55只/0.lm;感染螺密度分别是0.10254,只/0.1lm、0.0042只/0.1lm。距离该洲滩最近的是五丰村(150米),因放牧和割草去此洲滩,2002年居民感染率1.5%。 第二部分:为了解“移民建镇”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影响,对河东村居民感染率及外迁前后生产、生活用水、接触疫水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迁到非疫区的居民由于距离易感洲滩远,无生产或生活性疫水接触,居民感染率显著下降,由外迁前的13.4%下降到1.6%。而外迁至疫区的居民,虽然生活用水、饮用水得到改善,但仍处疫区,所以居民感染率与外迁前相近。从总的来看,永修县河东村部分居民由于外迁到非疫区,感染率下降显著,对血防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部分: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面积880平方公里,虽然目前没有出现钉螺的大面积扩散,但是随着洲垸居民的迁出,部分土地的抛荒或再遇洪灾,造成钉螺扩散,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潜在危险极大。正如南昌县五洲头地区在退耕之后出现了钉螺的孳生和蔓延,而且由于发现时已有大面积钉螺孳生,给血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对该类地区的监测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地面资料和遥感信息的结合,计算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两个指标,评价退田还湖区域的环境状况。除分析东风圩、五洲头两个“退田还湖”区域外,选择了一个对照区:余干县的长江洲。该洲滩面积大约2862亩,自1953年发现钉螺以来,居民感染率和钉螺阳性率都很高。2004年春季查螺结果:活螺密度0.63只/0.11m,感染螺密度0.0083只/0.1lm;居民感染率11.0%。 长江洲、五洲头一有螺区、五洲头一无螺区、东风圩植被指数总体分布有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前三个试区的植被指数高于东风圩地区。对四个试区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江洲与五洲头一有螺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基本相同,而五洲头一有螺区和五洲头一无螺区的地表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螺区地表温度高于有螺区,地表温度可以间接反映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因此认为无螺区土壤含水量低于有螺区,估计这也是钉螺没有孳生的原因。四个试区中,东风圩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前三个区域,且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主要是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钉螺的扩散和孳生。 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瞬间的静态图像,实现大面积重复观测。将植被指数(NDVI)用于钉螺孳生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首次引用地表温度(LST)和NDVI两个参数来评价一个区域的环境是否适合钉螺孳生,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将应用更多类型的影像、更多参数达到对地面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
全文:我国现有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其中湖沼型占95%以上。国家实施退田还湖政策后,是否导致钉螺孳生地扩大,引起社会关注。本研究选择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对其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外迁居民的感染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该类地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监测手段和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永修县东风圩地区面积5481319.6m,1997年垸外洲滩钉螺感染率0.5%,活螺密度1.27只/0.1lm,感染螺密度0.0039只/0.11m,垸内没有钉螺;居民感染率高达13.4%。1999年底实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措施。2001年垸内草洲化并发现活螺。2002—2003年垸外螺情有所下降,垸内没有再发现钉螺。南昌县五洲头地区,1973年因赣江整支而平垸。原有圩堤被冲刷得很低,圩堤内全部草洲化,2002年发现圩内普遍有螺,面积66万平方米;圩外尚有无螺面积将近70万平方米。因此本研究中将整个五洲头地区作为两个试区即五洲头-有螺区和五洲头-无螺区进行分析。2003年-2004年春季查螺,活螺密度分别是0.63只/0.11m、0.55只/0.lm;感染螺密度分别是0.10254,只/0.1lm、0.0042只/0.1lm。距离该洲滩最近的是五丰村(150米),因放牧和割草去此洲滩,2002年居民感染率1.5%。 第二部分:为了解“移民建镇”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影响,对河东村居民感染率及外迁前后生产、生活用水、接触疫水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迁到非疫区的居民由于距离易感洲滩远,无生产或生活性疫水接触,居民感染率显著下降,由外迁前的13.4%下降到1.6%。而外迁至疫区的居民,虽然生活用水、饮用水得到改善,但仍处疫区,所以居民感染率与外迁前相近。从总的来看,永修县河东村部分居民由于外迁到非疫区,感染率下降显著,对血防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部分: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面积880平方公里,虽然目前没有出现钉螺的大面积扩散,但是随着洲垸居民的迁出,部分土地的抛荒或再遇洪灾,造成钉螺扩散,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潜在危险极大。正如南昌县五洲头地区在退耕之后出现了钉螺的孳生和蔓延,而且由于发现时已有大面积钉螺孳生,给血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对该类地区的监测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地面资料和遥感信息的结合,计算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两个指标,评价退田还湖区域的环境状况。除分析东风圩、五洲头两个“退田还湖”区域外,选择了一个对照区:余干县的长江洲。该洲滩面积大约2862亩,自1953年发现钉螺以来,居民感染率和钉螺阳性率都很高。2004年春季查螺结果:活螺密度0.63只/0.11m,感染螺密度0.0083只/0.1lm;居民感染率11.0%。 长江洲、五洲头一有螺区、五洲头一无螺区、东风圩植被指数总体分布有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前三个试区的植被指数高于东风圩地区。对四个试区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江洲与五洲头一有螺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基本相同,而五洲头一有螺区和五洲头一无螺区的地表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螺区地表温度高于有螺区,地表温度可以间接反映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因此认为无螺区土壤含水量低于有螺区,估计这也是钉螺没有孳生的原因。四个试区中,东风圩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前三个区域,且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主要是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钉螺的扩散和孳生。 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瞬间的静态图像,实现大面积重复观测。将植被指数(NDVI)用于钉螺孳生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首次引用地表温度(LST)和NDVI两个参数来评价一个区域的环境是否适合钉螺孳生,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将应用更多类型的影像、更多参数达到对地面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
鄱阳湖湿地草洲钉螺分布的遥感研究
作者: 阚明哲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遥感图像处理  环境遥感  信息提取方法 
描述:“冬陆夏水”的广阔湿地洲滩,湖草茂盛,环境特点适宜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因此,本文选择鄱阳湖湿地草洲作为研究区。 研究结果发现: (1)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
全文:“冬陆夏水”的广阔湿地洲滩,湖草茂盛,环境特点适宜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因此,本文选择鄱阳湖湿地草洲作为研究区。 研究结果发现: (1)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
鄱阳湖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对铅的转运机制研究
作者: 刘春英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迁移转化  湿地植物    鄱阳湖  铁膜  转运机制  重金属 
描述:-砂联合培养的试验方法,结合扫描电镜-能量色散谱(SEM-EDX)以及化学提取法(DCB法),研究鄱阳湖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对铅在植物体内累积和迁移转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鄱阳湖湿地植物
全文:-砂联合培养的试验方法,结合扫描电镜-能量色散谱(SEM-EDX)以及化学提取法(DCB法),研究鄱阳湖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对铅在植物体内累积和迁移转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鄱阳湖湿地植物
鄱阳湖大坝建还是不建
作者:暂无 来源:报刊精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汪言安 7月20日晚,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防总)紧急发布消息:受长江上中游来水影响,长江江西段、鄱阳湖未来20天仍将维持高水位。而自7月13日以来,江西已有18座千亩以上圩堤出险。 “长江汛期要来了,水位肯定会大幅上升倒灌到鄱阳湖,不知会不会继续下雨,后面的日子还很难啊。’早在7月5日,家住鄱阳湖沿岸星子县的73岁老渔民许錾担忧地说。不到一个星期时间,他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从7月12日起,星子县再次迎来大暴雨。 星子县地处鄱阳湖北岸,是鄱阳湖沿岸水域面积最大的湖区之一。因为地理上与长江相近,星子县是长江洪水大小的最先感受者。 在许錾这位已经有着60多年捕鱼经历的老渔民记忆中,每年的汛期,湖上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大水连年,也让环湖靠水为生的居民长时间面临贫困的窘态。“十汛九淹。早季稻基本种不了,另外鄱阳湖是季节性湖泊,洪水一来成灾,洪水一走就成旱。水来了,我们得往后躲,水走了,我们又往前移。总是这样的反复。’许錾无奈地说。 “守着几千平方公里的水域湖面,但环湖的县基本上都是江西省最穷的地方,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成了这里湖民真正的鸡肋,让他们进退两难。”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如此总结。 面对这些反复的洪水干旱和难以琢磨的自然规律,许錾和他的乡亲们对江西省前几年一直在提的“湖口处修建拦水大坝”设想充满着期待。 许錾所说的“拦水大坝”正是江西上上下下都在努力争取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这个工程的关键点是在鄱阳湖与长江的入口处修建一座大坝,而这将可能改变鄱阳湖这座通江淡水湖的原生态。 大坝具体位置在鄱阳湖昌都县屏峰山,星子县的长岭,左右两山之间仅相隔2.8公里,为鄱阳湖入长江通道最窄之处。 麻智辉认为,一旦大坝能建起来,对环湖沿岸的老百姓肯定是有百利无一害,至少能够依托水资源找到发家致富的机会。麻智辉也是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认为“江西已经错过了几次的发展机会了,围着一湖清水,却不能将其变成发展的资源,确实让江西人有些不甘心。” 一直以来,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为上游下游的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多,江西本省经济发展不仅没有沾上水资源的光,反而还因此承受自然灾害的负担,沿湖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据麻智辉介绍,最终推动江西下决心推动大坝工程的原因是,从2005年开始,鄱阳湖持续出现低枯水位,由此引发了湿地干枯、生物退化、越冬候鸟减少等三个方面的生态问题。 . 在发达国家还会有生态补偿一说,但是中国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而随着全国各地区域经济的兴起,江西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机会,在鄱阳湖上做文章成了唯一选择。 江西的规划迎来了一片反对声:首先是来自长江中下游的上海、湖北、安徽等省担忧一旦鄱阳湖建坝,到了枯水期江西不开闸供水;而来自环保、生态学研究者担心的则是因水位长年维持深度在14米左右,会造成原有的湿地面积大大缩减,候鸟觅食困难,同时也担心洄游鱼繁殖规律受到影响,导致长江鱼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江西省一位反对建大坝的研究者也认为:“这就像当年修建其他的大坝一样,大坝修起来了,其积极的效应得到实现,但与此同时,大坝的上下游连续几年出现的大水或者大旱等极端情况,谁也不能简单地说就与修大坝无关,毕竟是硬生生地破坏了已经延续成千上万年的自然生态。” 麻智辉认为大坝上马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在大坝的高度上还存在比较大争议。江西方面希望大坝的高度至少能有16米或以上,但根据研究者的论证,大坝高度达到或超过18米,鄱阳湖原有的湿地将全部消失,16米到18米之间,保留湿地能满足鸟类栖息,而低于14米,修大坝就没有意义了。 (摘自《经济观察报》)
全文:汪言安 7月20日晚,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防总)紧急发布消息:受长江上中游来水影响,长江江西段、鄱阳湖未来20天仍将维持高水位。而自7月13日以来,江西已有18座千亩以上圩堤出险。 “长江汛期要来了,水位肯定会大幅上升倒灌到鄱阳湖,不知会不会继续下雨,后面的日子还很难啊。’早在7月5日,家住鄱阳湖沿岸星子县的73岁老渔民许錾担忧地说。不到一个星期时间,他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从7月12日起,星子县再次迎来大暴雨。 星子县地处鄱阳湖北岸,是鄱阳湖沿岸水域面积最大的湖区之一。因为地理上与长江相近,星子县是长江洪水大小的最先感受者。 在许錾这位已经有着60多年捕鱼经历的老渔民记忆中,每年的汛期,湖上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大水连年,也让环湖靠水为生的居民长时间面临贫困的窘态。“十汛九淹。早季稻基本种不了,另外鄱阳湖是季节性湖泊,洪水一来成灾,洪水一走就成旱。水来了,我们得往后躲,水走了,我们又往前移。总是这样的反复。’许錾无奈地说。 “守着几千平方公里的水域湖面,但环湖的县基本上都是江西省最穷的地方,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成了这里湖民真正的鸡肋,让他们进退两难。”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如此总结。 面对这些反复的洪水干旱和难以琢磨的自然规律,许錾和他的乡亲们对江西省前几年一直在提的“湖口处修建拦水大坝”设想充满着期待。 许錾所说的“拦水大坝”正是江西上上下下都在努力争取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这个工程的关键点是在鄱阳湖与长江的入口处修建一座大坝,而这将可能改变鄱阳湖这座通江淡水湖的原生态。 大坝具体位置在鄱阳湖昌都县屏峰山,星子县的长岭,左右两山之间仅相隔2.8公里,为鄱阳湖入长江通道最窄之处。 麻智辉认为,一旦大坝能建起来,对环湖沿岸的老百姓肯定是有百利无一害,至少能够依托水资源找到发家致富的机会。麻智辉也是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认为“江西已经错过了几次的发展机会了,围着一湖清水,却不能将其变成发展的资源,确实让江西人有些不甘心。” 一直以来,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为上游下游的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多,江西本省经济发展不仅没有沾上水资源的光,反而还因此承受自然灾害的负担,沿湖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据麻智辉介绍,最终推动江西下决心推动大坝工程的原因是,从2005年开始,鄱阳湖持续出现低枯水位,由此引发了湿地干枯、生物退化、越冬候鸟减少等三个方面的生态问题。 . 在发达国家还会有生态补偿一说,但是中国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而随着全国各地区域经济的兴起,江西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机会,在鄱阳湖上做文章成了唯一选择。 江西的规划迎来了一片反对声:首先是来自长江中下游的上海、湖北、安徽等省担忧一旦鄱阳湖建坝,到了枯水期江西不开闸供水;而来自环保、生态学研究者担心的则是因水位长年维持深度在14米左右,会造成原有的湿地面积大大缩减,候鸟觅食困难,同时也担心洄游鱼繁殖规律受到影响,导致长江鱼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江西省一位反对建大坝的研究者也认为:“这就像当年修建其他的大坝一样,大坝修起来了,其积极的效应得到实现,但与此同时,大坝的上下游连续几年出现的大水或者大旱等极端情况,谁也不能简单地说就与修大坝无关,毕竟是硬生生地破坏了已经延续成千上万年的自然生态。” 麻智辉认为大坝上马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在大坝的高度上还存在比较大争议。江西方面希望大坝的高度至少能有16米或以上,但根据研究者的论证,大坝高度达到或超过18米,鄱阳湖原有的湿地将全部消失,16米到18米之间,保留湿地能满足鸟类栖息,而低于14米,修大坝就没有意义了。 (摘自《经济观察报》)
鄱阳湖沙山记录的小冰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响应
作者: 于玲玲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沙山  鄱阳湖  响应  小冰期  社会经济 
描述:区域环境效应特点。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政府与社会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特点。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泊头李剖面记录了小冰期晚期的高分辨率记录,沉积物粒度的各项指标对太阳黑子活动记录、全球火山灰幕指数
全文:区域环境效应特点。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政府与社会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特点。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泊头李剖面记录了小冰期晚期的高分辨率记录,沉积物粒度的各项指标对太阳黑子活动记录、全球火山灰幕指数
鄱阳湖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作者: 刘健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鄱阳湖流域  气候变化  水文响应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描述:,构建了鄱阳湖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并基于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分析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文响应。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近50年,鄱阳湖流域径流年内呈现单峰型
全文:,构建了鄱阳湖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并基于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分析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文响应。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近50年,鄱阳湖流域径流年内呈现单峰型
鄱阳湖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对铅的转运机制研究
作者: 刘春英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迁移转化  湿地植物    鄱阳湖  铁膜  转运机制  重金属 
描述:-砂联合培养的试验方法,结合扫描电镜-能量色散谱(SEM-EDX)以及化学提取法(DCB法),研究鄱阳湖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对铅在植物体内累积和迁移转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鄱阳湖湿地植物
全文:-砂联合培养的试验方法,结合扫描电镜-能量色散谱(SEM-EDX)以及化学提取法(DCB法),研究鄱阳湖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对铅在植物体内累积和迁移转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鄱阳湖湿地植物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农户意愿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作者: 熊凯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农户意愿 
描述:的5,160平方公里缩小到1997年的3.859平方公里,累计围垦面积达1,301平方公里。虽然目前在不断加大对鄱阳湖湿地的治理力度,但是由于鄱阳湖湿地资源被过度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
全文:的5,160平方公里缩小到1997年的3.859平方公里,累计围垦面积达1,301平方公里。虽然目前在不断加大对鄱阳湖湿地的治理力度,但是由于鄱阳湖湿地资源被过度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