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基于空间分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关系的初探
作者: 王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GIS  空间格局  小时交流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交通  通达性 
描述:对区域交通格局与区域经济格局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廓清两者相互关系对区域城镇格局的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区位条件,有必要对该区域的交通和经济格局相互关系的特质进行洞悉。GIS空间分析方法在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传统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的研究,进而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尝试为构建区域交通和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公路网数据,对以南昌市为中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时交流圈进行划分;并讨论了2020年规划的交通网一日交流圈的范围;也利用重力度量模型、最短距离度量模型和路网变形系数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区、298个空间节点的公路路网通达性;最后,结合路网密度和GDP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小时交流圈、路网通达性、经济联系度、城市断裂点和路网密度等角度的分析研究,综合讨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两者相互关系的特质。研究结果表明:以南昌为中心的一日交流圈已经基本涵盖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和南部的各县市,2020年交通规划网完成后将实现一日交流圈涵盖整个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公路路网目前发育并不成熟,其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不规则的圈层结构,东西向的通达性递减趋势快于南北向,鄱阳湖西岸通达性优于东岸,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通过区域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全文:对区域交通格局与区域经济格局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廓清两者相互关系对区域城镇格局的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区位条件,有必要对该区域的交通和经济格局相互关系的特质进行洞悉。GIS空间分析方法在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传统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的研究,进而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尝试为构建区域交通和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公路网数据,对以南昌市为中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时交流圈进行划分;并讨论了2020年规划的交通网一日交流圈的范围;也利用重力度量模型、最短距离度量模型和路网变形系数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区、298个空间节点的公路路网通达性;最后,结合路网密度和GDP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小时交流圈、路网通达性、经济联系度、城市断裂点和路网密度等角度的分析研究,综合讨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两者相互关系的特质。研究结果表明:以南昌为中心的一日交流圈已经基本涵盖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和南部的各县市,2020年交通规划网完成后将实现一日交流圈涵盖整个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公路路网目前发育并不成熟,其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不规则的圈层结构,东西向的通达性递减趋势快于南北向,鄱阳湖西岸通达性优于东岸,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通过区域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居民感知及态度研究: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例
作者: 蒋祯洁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感知及态度  鄱阳湖  生态旅游  社区居民  吴城镇 
描述:生态旅游是近年来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旅游产品,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已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地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对一个地区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将有助于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江西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热潮下,笔者以鄱阳湖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感知与态度为研究切入点,依托并应用态度改变模型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问卷调查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并辅之以定性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探讨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居民感知及态度的总体情况和类别性差异,以及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社区居民感知与对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态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促进鄱阳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实现“人湖和谐”、“人湖共赢”提供指导。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点。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对国内外社区居民感知及态度研究进行了综合梳理,对国内外涉及社区居民生态旅游感知及态度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归纳,并进行了总结和述评。第三章介绍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第四章为研究区状况和实证研究。在对研究区状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永修县吴城镇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于调研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于鄱阳湖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感知与态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就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策略。第五章为结论和展望。系统总结归纳了笔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并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全文:生态旅游是近年来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旅游产品,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已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地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对一个地区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将有助于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江西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热潮下,笔者以鄱阳湖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感知与态度为研究切入点,依托并应用态度改变模型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问卷调查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并辅之以定性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探讨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居民感知及态度的总体情况和类别性差异,以及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社区居民感知与对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态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促进鄱阳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实现“人湖和谐”、“人湖共赢”提供指导。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点。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对国内外社区居民感知及态度研究进行了综合梳理,对国内外涉及社区居民生态旅游感知及态度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归纳,并进行了总结和述评。第三章介绍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第四章为研究区状况和实证研究。在对研究区状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永修县吴城镇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于调研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于鄱阳湖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感知与态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就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策略。第五章为结论和展望。系统总结归纳了笔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并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空间特征及其产业布局研究
作者: 邢丽娜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产业布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空间分析  碳排放 
描述:本研究利用IPCC发布的能源燃烧缺省碳排放系数和前人得出森林固碳系数分别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的能源消费碳源和森林碳汇进行了核算,对该区域碳源碳汇进行均衡分析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是个净碳源,且碳汇缺口为21.36TgC/a。通过对区域内的碳均衡进行研究,发现九江市区、新余市区、南昌市区、余干市、鹰潭市和景德镇市等这些市区的碳汇缺口较大,这对其余县市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县市一方面可通过转换能源模式来增加低碳能源的使用,从而降减少碳能源用量;另一方面可提高植树造林力度,通过增强该区域的本土碳汇能力来改善区域的碳均衡情况,减轻其碳汇负担。此外,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进行空间分析。该部分将GIS技术与ESDA结合起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聚集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汇负担系数之间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利用MCDA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大主要产业进行产业布局分析,其中将碳排放公平性因子引入所考察的属性集,结果显示:南昌市区、贵溪市、永修县、新余市区和德安县等县区比较适合发展工业产业,其中丰城市和南昌市区可从现在的工业劣势转为优先考虑的布局目标。最适合发展旅游的县区分别为鹰潭市区、浮梁县、德安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九江市区、瑞昌市、景德镇市区、新干县、鄱阳县等,这与仅考虑区位商的结果是大体一致的,说明现在的旅游业发展对于我们的布局规则来说基本合理。而鄱阳县、余江县、都昌县、余干县、彭泽县、高安市和万年县等几个县区农业优势大、基础好,考虑其碳排放因素后对其各县区的农业产业的布局无明显抑制作用,应坚持农业的发展;经研究最不适合重点发展农业的县区为鹰潭市区、景德镇市区和南昌市区。
全文:本研究利用IPCC发布的能源燃烧缺省碳排放系数和前人得出森林固碳系数分别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的能源消费碳源和森林碳汇进行了核算,对该区域碳源碳汇进行均衡分析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是个净碳源,且碳汇缺口为21.36TgC/a。通过对区域内的碳均衡进行研究,发现九江市区、新余市区、南昌市区、余干市、鹰潭市和景德镇市等这些市区的碳汇缺口较大,这对其余县市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县市一方面可通过转换能源模式来增加低碳能源的使用,从而降减少碳能源用量;另一方面可提高植树造林力度,通过增强该区域的本土碳汇能力来改善区域的碳均衡情况,减轻其碳汇负担。此外,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进行空间分析。该部分将GIS技术与ESDA结合起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聚集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汇负担系数之间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利用MCDA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大主要产业进行产业布局分析,其中将碳排放公平性因子引入所考察的属性集,结果显示:南昌市区、贵溪市、永修县、新余市区和德安县等县区比较适合发展工业产业,其中丰城市和南昌市区可从现在的工业劣势转为优先考虑的布局目标。最适合发展旅游的县区分别为鹰潭市区、浮梁县、德安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九江市区、瑞昌市、景德镇市区、新干县、鄱阳县等,这与仅考虑区位商的结果是大体一致的,说明现在的旅游业发展对于我们的布局规则来说基本合理。而鄱阳县、余江县、都昌县、余干县、彭泽县、高安市和万年县等几个县区农业优势大、基础好,考虑其碳排放因素后对其各县区的农业产业的布局无明显抑制作用,应坚持农业的发展;经研究最不适合重点发展农业的县区为鹰潭市区、景德镇市区和南昌市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测试及对策研究
作者: 陈清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潘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足迹模型  区域可持续发展 
描述:的研究成果,引入区域可持续发展度的概念,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4-2008年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增长
全文:的研究成果,引入区域可持续发展度的概念,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4-2008年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增长
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某企业为例
作者: 李佳文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绩效评估  绿色  指标体系  人力资源 
描述: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只有通过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才能在严峻的环境中求得发展。作为企业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已受到现代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的招聘、培训,抑或是报酬激励和人员调配,都要以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作为依据。那么,怎样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呢?本文在对国内外绩效评估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要求,构建人力资源“绿色”绩效评估体系。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绿色”绩效评估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法;是在“绿色”文化的指引下,综合考虑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利润的总体增长上,更表现在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和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上。因此,企业的管理系统中不应当只包括经济因素,更应该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尤其是在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企业更应该合理运用人力资源绿色绩效考评机制,落实人本与物本的结合,加强人文力、自然力和经济力三者的协调发展。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在研究了当前国内外绩效评估现状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绩效评估的概念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进行了研究性回顾。同时,将绩效评估划分为“基于员工特征的绩效评估”、“基于员工工作结果的绩效评估”和“基于员工工作行为的绩效评估”三大类。第二部分,笔者结合当前与“绿色绩效评估”密切相关的现代管理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绿色和谐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把握企业在新时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定位,提出了一套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绿色”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分别从员工工作绩效、人态和谐和心态和谐三个方面来诠释企业“绿色”绩效评估的内涵。第三部分,本文选取共青城某知名服装企业作为实际研究对象,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评价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比例分配。
全文: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只有通过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才能在严峻的环境中求得发展。作为企业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已受到现代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的招聘、培训,抑或是报酬激励和人员调配,都要以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作为依据。那么,怎样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呢?本文在对国内外绩效评估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要求,构建人力资源“绿色”绩效评估体系。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绿色”绩效评估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法;是在“绿色”文化的指引下,综合考虑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利润的总体增长上,更表现在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和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上。因此,企业的管理系统中不应当只包括经济因素,更应该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尤其是在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企业更应该合理运用人力资源绿色绩效考评机制,落实人本与物本的结合,加强人文力、自然力和经济力三者的协调发展。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在研究了当前国内外绩效评估现状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绩效评估的概念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进行了研究性回顾。同时,将绩效评估划分为“基于员工特征的绩效评估”、“基于员工工作结果的绩效评估”和“基于员工工作行为的绩效评估”三大类。第二部分,笔者结合当前与“绿色绩效评估”密切相关的现代管理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绿色和谐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把握企业在新时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定位,提出了一套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绿色”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分别从员工工作绩效、人态和谐和心态和谐三个方面来诠释企业“绿色”绩效评估的内涵。第三部分,本文选取共青城某知名服装企业作为实际研究对象,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评价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比例分配。
基于MODIS影像的鄱阳湖悬浮泥沙浓度反演:支持向量机和回归模型比较
作者: 侯秀秀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回归模型  支持向量机  遥感定量反演  核函数  悬浮泥沙浓度 
描述:随着地理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的不断发展,采用遥感手段对水质参数进行定量反演这一研究逐渐被提上日程并取得一系列进展。鄱阳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动态生态系统,其悬浮泥沙含量作为一项基本的水质参数对水体光学性质及水动力作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鄱阳湖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反演研究对湖泊生态功能研究以及人类活动监测极具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鄱阳湖悬浮泥沙浓度定量遥感反演为例,首先介绍了悬浮泥沙浓度定量遥感反演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从定量遥感反演模型、遥感数据以及支持向量机应用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在水体水质以及悬浮泥沙浓度定量反演方面的研究现状;其次,论述了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定量反演的反演模型,阐述了支持向量机理论,尤其是是支持向量回归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回归模型建立方面的应用。第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和传统的统计回归建模方法分别建立悬浮泥沙浓度反演模型,并用独立的数据进行模型的检验,进而进行方法的比较。结果显示:利用30个样本建立的10个支持向量机模型和3类33个统计回归模型中,拟合度最高的是以可见光红、蓝、绿、近红外4个波段反射率的遥感悬浮泥沙指数变换为输入量,基于nu-SVM模型建立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其R2≈0.95,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RMSE≈11.68mg/L,而最好的传统方法建立的模型是以可见光红、蓝、绿、近红外4个波段反射率线性组合为自变量建立的指数模型SSC=0.28947*exp(34.18970*Red_250-8.93235*Infrared_250+7.78678*Blue_500+1.41766*Green_500)其R2≈0.93,RMSE≈11.56mg/L。但利用独立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发现,SVM模型预测值有较大的偏差,而传统方法的验证结果精度相对较高。因此我们认为:尽管SVM在很多应用中取得了成功,但我们测试的SVM模型较传统方法相比并未获得理想的结果。
全文:随着地理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的不断发展,采用遥感手段对水质参数进行定量反演这一研究逐渐被提上日程并取得一系列进展。鄱阳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动态生态系统,其悬浮泥沙含量作为一项基本的水质参数对水体光学性质及水动力作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鄱阳湖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反演研究对湖泊生态功能研究以及人类活动监测极具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鄱阳湖悬浮泥沙浓度定量遥感反演为例,首先介绍了悬浮泥沙浓度定量遥感反演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从定量遥感反演模型、遥感数据以及支持向量机应用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在水体水质以及悬浮泥沙浓度定量反演方面的研究现状;其次,论述了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定量反演的反演模型,阐述了支持向量机理论,尤其是是支持向量回归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回归模型建立方面的应用。第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和传统的统计回归建模方法分别建立悬浮泥沙浓度反演模型,并用独立的数据进行模型的检验,进而进行方法的比较。结果显示:利用30个样本建立的10个支持向量机模型和3类33个统计回归模型中,拟合度最高的是以可见光红、蓝、绿、近红外4个波段反射率的遥感悬浮泥沙指数变换为输入量,基于nu-SVM模型建立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其R2≈0.95,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RMSE≈11.68mg/L,而最好的传统方法建立的模型是以可见光红、蓝、绿、近红外4个波段反射率线性组合为自变量建立的指数模型SSC=0.28947*exp(34.18970*Red_250-8.93235*Infrared_250+7.78678*Blue_500+1.41766*Green_500)其R2≈0.93,RMSE≈11.56mg/L。但利用独立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发现,SVM模型预测值有较大的偏差,而传统方法的验证结果精度相对较高。因此我们认为:尽管SVM在很多应用中取得了成功,但我们测试的SVM模型较传统方法相比并未获得理想的结果。
江西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源与碳汇区域均衡分析
作者: 张万明  来源:中山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碳源  碳排放基尼系数  碳汇负担系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汇  碳均衡  聚类分析 
描述:本论文采用IPCC发布的能源燃烧缺省碳排放系数对2006年我国江西省及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源进行了计算,利用前人的研究系数对森林 碳汇进行了计算,并对二者进行了均衡分析。通过计算,2006年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和江西省的碳源大小分别为22.70TgC/a和35.58TgC/a,碳汇大小分别为 2.407TgC/a和11.81TgC/a。碳均衡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江西省整体区域碳均 衡账户上均为碳负债,其大小分别为20.300TgC/a和23.770TgC/a。 依据基尼系数的内涵,构建了评价区域碳排放内、外部公平性的系数——碳 排放基尼系数(Gce)和碳汇负担系数(CBC)。通过计算和分析,2006年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的Gce为0.51,江西省2006年的Gce为0.62,均处于Gce>0.5的差距悬殊 范围,说明区域内碳排放严重不公平。从CBC的大小分析得到,2006年鄱阳湖生 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最重要碳排放不公平因子。 此外,本文还以均衡账户余额及森林面积作为低碳变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进行聚类分析,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县、区分成四类,碳均衡现状从好到 差依次为:排在第一的一类只有浮梁县、武宁县、贵溪市、抚州市区和鄱阳县; 第二类,大部分单位处于这一类: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景德镇市 区、乐平市、九江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 昌市、鹰潭市区、余江县、东乡县、余干县、万年县、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 和新干县等大部分县区;第三类有九江市区和新余市区;第四类只有南昌市区。 本研究对江西省内各单位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单位的碳均衡分析及碳 排放公平性评价,有助于决策部门根据碳均衡账户的情况及碳汇负担系数的大小 对江西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碳排放指标进行合理分配,统筹管理。
全文:本论文采用IPCC发布的能源燃烧缺省碳排放系数对2006年我国江西省及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源进行了计算,利用前人的研究系数对森林 碳汇进行了计算,并对二者进行了均衡分析。通过计算,2006年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和江西省的碳源大小分别为22.70TgC/a和35.58TgC/a,碳汇大小分别为 2.407TgC/a和11.81TgC/a。碳均衡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江西省整体区域碳均 衡账户上均为碳负债,其大小分别为20.300TgC/a和23.770TgC/a。 依据基尼系数的内涵,构建了评价区域碳排放内、外部公平性的系数——碳 排放基尼系数(Gce)和碳汇负担系数(CBC)。通过计算和分析,2006年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的Gce为0.51,江西省2006年的Gce为0.62,均处于Gce>0.5的差距悬殊 范围,说明区域内碳排放严重不公平。从CBC的大小分析得到,2006年鄱阳湖生 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最重要碳排放不公平因子。 此外,本文还以均衡账户余额及森林面积作为低碳变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进行聚类分析,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县、区分成四类,碳均衡现状从好到 差依次为:排在第一的一类只有浮梁县、武宁县、贵溪市、抚州市区和鄱阳县; 第二类,大部分单位处于这一类: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景德镇市 区、乐平市、九江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 昌市、鹰潭市区、余江县、东乡县、余干县、万年县、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 和新干县等大部分县区;第三类有九江市区和新余市区;第四类只有南昌市区。 本研究对江西省内各单位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单位的碳均衡分析及碳 排放公平性评价,有助于决策部门根据碳均衡账户的情况及碳汇负担系数的大小 对江西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碳排放指标进行合理分配,统筹管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村落室外热环境研究
作者: 孟鸯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地村落  平地型村落  室外热环境 
描述: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大步前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在全国大范围内进行的如火如荼。农村的建设应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与地理条件进行分析为基础,以创建良好的室外热环境为目标。对此,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类型的村落为研究对象,在以分析鄱阳湖生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对鄱阳湖地区村落进行了热环境影响参数的测试,并利用CFD流体力学软件分类模拟。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通过对风、热、地形概念进行界定,并总结分析鄱阳湖地区的区域性气候特征以及地形地貌特征,现场实测了村落的室外热环境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与规律总结,表明,温湿度变化规律明显,空旷测点风速风向变化规律性不强,此外对下垫面表面温度采取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下垫面表面温度与太阳辐射量和空气温度两者有关,但是在白天太阳辐射量占主要因素;二、对比了现有热环境模拟软件特点,确定使用Phoenics软件模拟室外温度场与风速场,使用ecotect软件模拟室外太阳辐射与日照投影,从风、光、热三个方面综合对平地村落--铅山县鲍家墩村和山地村落--永平镇城南新村山地住区室外热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分析了平地与山地的太阳辐射与日照特点、绿化率与布局方式对平地型村落的影响以及坡向、坡度与布局对山地村落的影响。三、以计算机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为基础,总结了鄱阳湖地区各类型村落的布局、选址特点,对山地型村落的规划、山地建筑布局、道路设计等方面归纳总结了相关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
全文: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大步前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在全国大范围内进行的如火如荼。农村的建设应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与地理条件进行分析为基础,以创建良好的室外热环境为目标。对此,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类型的村落为研究对象,在以分析鄱阳湖生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对鄱阳湖地区村落进行了热环境影响参数的测试,并利用CFD流体力学软件分类模拟。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通过对风、热、地形概念进行界定,并总结分析鄱阳湖地区的区域性气候特征以及地形地貌特征,现场实测了村落的室外热环境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与规律总结,表明,温湿度变化规律明显,空旷测点风速风向变化规律性不强,此外对下垫面表面温度采取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下垫面表面温度与太阳辐射量和空气温度两者有关,但是在白天太阳辐射量占主要因素;二、对比了现有热环境模拟软件特点,确定使用Phoenics软件模拟室外温度场与风速场,使用ecotect软件模拟室外太阳辐射与日照投影,从风、光、热三个方面综合对平地村落--铅山县鲍家墩村和山地村落--永平镇城南新村山地住区室外热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分析了平地与山地的太阳辐射与日照特点、绿化率与布局方式对平地型村落的影响以及坡向、坡度与布局对山地村落的影响。三、以计算机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为基础,总结了鄱阳湖地区各类型村落的布局、选址特点,对山地型村落的规划、山地建筑布局、道路设计等方面归纳总结了相关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
基于ESDA_GIS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足迹研究
作者: 刘莹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GIS  可持续发展  ESDA  空间线性回归  生态足迹 
描述: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断快速地发展,在发展的同时给该地区带来的生态压力也不断增加。因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源的消耗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已成为必要。近年来,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法,已被广泛使用。本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相关理论以及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地评价,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0个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6-2010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各个地区相应的生态足迹大小,并计算出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压力,进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在GIS的支持下对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可视化表达;运用ESDA、GIS相结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足迹的空间集聚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研究;运用空间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分布特征的指标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006-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压力逐年递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不符合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006-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地区间生态足迹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性呈现减弱趋势,同时也存在差异性。空间集聚性体现在以南昌县、进贤县为中心的高高型(HH)区域和以九江县为中心的低低型(LL)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处于低高型(LH)区域的南昌市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足迹呈现负相关性;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足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指标有人口数、GDP、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全文: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断快速地发展,在发展的同时给该地区带来的生态压力也不断增加。因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源的消耗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已成为必要。近年来,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法,已被广泛使用。本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相关理论以及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地评价,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0个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6-2010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各个地区相应的生态足迹大小,并计算出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压力,进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在GIS的支持下对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可视化表达;运用ESDA、GIS相结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足迹的空间集聚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研究;运用空间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分布特征的指标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006-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压力逐年递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不符合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006-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地区间生态足迹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性呈现减弱趋势,同时也存在差异性。空间集聚性体现在以南昌县、进贤县为中心的高高型(HH)区域和以九江县为中心的低低型(LL)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处于低高型(LH)区域的南昌市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足迹呈现负相关性;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足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指标有人口数、GDP、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基于空间分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关系的初探
作者: 王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GIS  空间格局  小时交流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交通  通达性 
描述:对区域交通格局与区域经济格局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廓清两者相互关系对区域城镇格局的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区位条件,有必要对该区域的交通和经济格局相互关系的特质进行洞悉。GIS空间分析方法在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传统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的研究,进而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尝试为构建区域交通和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公路网数据,对以南昌市为中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时交流圈进行划分;并讨论了2020年规划的交通网一日交流圈的范围;也利用重力度量模型、最短距离度量模型和路网变形系数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区、298个空间节点的公路路网通达性;最后,结合路网密度和GDP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小时交流圈、路网通达性、经济联系度、城市断裂点和路网密度等角度的分析研究,综合讨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两者相互关系的特质。研究结果表明:以南昌为中心的一日交流圈已经基本涵盖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和南部的各县市,2020年交通规划网完成后将实现一日交流圈涵盖整个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公路路网目前发育并不成熟,其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不规则的圈层结构,东西向的通达性递减趋势快于南北向,鄱阳湖西岸通达性优于东岸,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通过区域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全文:对区域交通格局与区域经济格局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廓清两者相互关系对区域城镇格局的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区位条件,有必要对该区域的交通和经济格局相互关系的特质进行洞悉。GIS空间分析方法在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传统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的研究,进而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尝试为构建区域交通和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公路网数据,对以南昌市为中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时交流圈进行划分;并讨论了2020年规划的交通网一日交流圈的范围;也利用重力度量模型、最短距离度量模型和路网变形系数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区、298个空间节点的公路路网通达性;最后,结合路网密度和GDP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小时交流圈、路网通达性、经济联系度、城市断裂点和路网密度等角度的分析研究,综合讨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两者相互关系的特质。研究结果表明:以南昌为中心的一日交流圈已经基本涵盖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和南部的各县市,2020年交通规划网完成后将实现一日交流圈涵盖整个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公路路网目前发育并不成熟,其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不规则的圈层结构,东西向的通达性递减趋势快于南北向,鄱阳湖西岸通达性优于东岸,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通过区域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