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鲌属(Culter)和原鲌属(Culterichthys)鱼类体重体维关系
作者: 张小谷 熊邦喜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体重  鲌属  鄱阳湖  体维  原鲌属 
描述: erythropterus)体重体维关系.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方程能全面地反映不同体维对鱼类体重的影响,体重体侧面积体厚的回归方程较适宜.其体重(W)体侧面积(A)及体厚(T)的幂函数关系式分别是,翘
全文: erythropterus)体重体维关系.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方程能全面地反映不同体维对鱼类体重的影响,体重体侧面积体厚的回归方程较适宜.其体重(W)体侧面积(A)及体厚(T)的幂函数关系式分别是,翘
鄱阳湖富营养化调查评价
作者: 吕兰军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水体  鄱阳湖 
描述:为了较全面地了解鄱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现状,于1992年5月16日~6月30日(平水期)和1993年1月5日~2月4日(枯水期)在各河入湖口、湖区、候鸟保护区及长江九江大桥断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平
全文:为了较全面地了解鄱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现状,于1992年5月16日~6月30日(平水期)和1993年1月5日~2月4日(枯水期)在各河入湖口、湖区、候鸟保护区及长江九江大桥断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平
鄱阳湖水面蒸发量的计算变化趋势分析(1955-2004年)
作者: 闵骞 刘影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气候变化影响  变化趋势  鄱阳湖  水面蒸发量 
描述:利用器测折算法气候模式法,分别计算鄱阳湖周围康山、棠荫、都昌、星子、湖口5站的单站水面蒸发量,以5站两种方法计算值的平均值代表鄱阳湖大湖面的水面蒸发量,求得鄱阳湖1955-2004年各月的水面蒸发
全文:利用器测折算法气候模式法,分别计算鄱阳湖周围康山、棠荫、都昌、星子、湖口5站的单站水面蒸发量,以5站两种方法计算值的平均值代表鄱阳湖大湖面的水面蒸发量,求得鄱阳湖1955-2004年各月的水面蒸发
鄱阳湖饶河段重金属污染水平迁移特性
作者: 简敏菲 游海 倪才英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迁移转化  水生植物  重金属污染  饶河段  鄱阳湖  底泥 
描述:鄱阳湖饶河入湖段是鄱阳湖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为了研究其污染现状,本文于2005年3月平水期对鄱阳湖饶河段的水体、底泥、土壤及水生植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迁移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饶河
全文:鄱阳湖饶河入湖段是鄱阳湖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为了研究其污染现状,本文于2005年3月平水期对鄱阳湖饶河段的水体、底泥、土壤及水生植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迁移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饶河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水位的关系
作者: 陈冰 崔鹏 刘观华 李凤山 伍旭东 吴建东 曾南京 赵娜 徐海根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位  水鸟  鄱阳湖  种群数量 
描述:,分析越冬候鸟种群数量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变化的关系.2003 2007年越冬季节,采用直接计数法调查鸟类的种群数量,通过非参数回归分析鸟类种群数量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4种食块茎鸟类的种群
全文:,分析越冬候鸟种群数量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变化的关系.2003 2007年越冬季节,采用直接计数法调查鸟类的种群数量,通过非参数回归分析鸟类种群数量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4种食块茎鸟类的种群
垂向归纳模型下鄱阳湖丰、枯水期初级生产力特征及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作者: 李艳红 葛刚 王茂林 周晓岚 胡春华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相关分析  鄱阳湖  影响因子  丰枯水期  初级生产力  垂向归纳模型 
描述:于2014年1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对鄱阳湖湖水进行采集,测定相应的理化参数、叶绿素a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结合初级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估算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分析湖区初级生产力特征及环境因子
全文:于2014年1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对鄱阳湖湖水进行采集,测定相应的理化参数、叶绿素a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结合初级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估算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分析湖区初级生产力特征及环境因子
鄱阳湖换水周期示踪剂传输时间特征的数值模拟
作者: 李云良 姚静 李梦凡 张奇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染色示踪剂  鄱阳湖  换水周期  水动力模型  空间异质性  传输时间 
描述:在复杂湖泊水动力环境作用下,换水周期和传输时间变化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了季节水情动态下鄱阳湖换水周期和示踪剂传输时间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下鄱阳湖换水周期均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贯穿整个湖区的主河道换水周期约<10 d,大多湖湾区的换水周期则长达300多天.尽管不同季节下换水周期空间分布格局几乎相似,但受鄱阳湖水动力场的季节变化影响,夏、秋季的换水周期要明显大于春、冬季.基于换水周期频率分布曲线的统计表明,80%的鄱阳湖区的换水周期约<30 d,其余湖区换水周期为几十天至几百天,表明鄱阳湖应该更加确切地描述为一个快速换水和慢速换水同时共存的湖泊系统.鄱阳湖示踪剂传输时间介于4~32 d,夏、秋季的传输时间(11~32 d)约为春、冬季(4~8 d)的4倍,主要与鄱阳湖季节性水情特征及示踪剂的迁移路径有关.本文所获取的换水周期和示踪剂传输时间的时空分布信息可为今后鄱阳湖水质、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科学参考.
全文:在复杂湖泊水动力环境作用下,换水周期和传输时间变化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了季节水情动态下鄱阳湖换水周期和示踪剂传输时间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下鄱阳湖换水周期均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贯穿整个湖区的主河道换水周期约<10 d,大多湖湾区的换水周期则长达300多天.尽管不同季节下换水周期空间分布格局几乎相似,但受鄱阳湖水动力场的季节变化影响,夏、秋季的换水周期要明显大于春、冬季.基于换水周期频率分布曲线的统计表明,80%的鄱阳湖区的换水周期约<30 d,其余湖区换水周期为几十天至几百天,表明鄱阳湖应该更加确切地描述为一个快速换水和慢速换水同时共存的湖泊系统.鄱阳湖示踪剂传输时间介于4~32 d,夏、秋季的传输时间(11~32 d)约为春、冬季(4~8 d)的4倍,主要与鄱阳湖季节性水情特征及示踪剂的迁移路径有关.本文所获取的换水周期和示踪剂传输时间的时空分布信息可为今后鄱阳湖水质、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科学参考.
春秋两季鄱阳湖浮游动物的编目、数量分布变动
作者: 王金秋 吴建平 於燕斌 王天宇 成功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季节变动  分布  鄱阳湖  编目  浮游动物 
描述:分析鉴定了1999年春、秋两季,在鄱阳湖区8个断面24个采样站采得的水样. 共观察到各类浮游动物共150种. 其中轮虫动物物种最为丰富,为96种,占总种数的64.0%,且单位体积的数量亦呈明显优势,说明轮虫动物是该湖区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其次为原生动物. 24个采样站中,原生动物、轮虫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这四类浮游动物个体数量分布的差异极大,其中第10、12、13和23号站中的个体数量较高,超过100ind/L. 最大数量出现在13号站,个体数量高达1101.60ind/L. 鄱阳湖浮游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尤属轮虫的变动最大. 本次调查中轮虫和枝角类的数量春季大于秋季,而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则秋季大于春季.
全文:分析鉴定了1999年春、秋两季,在鄱阳湖区8个断面24个采样站采得的水样. 共观察到各类浮游动物共150种. 其中轮虫动物物种最为丰富,为96种,占总种数的64.0%,且单位体积的数量亦呈明显优势,说明轮虫动物是该湖区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其次为原生动物. 24个采样站中,原生动物、轮虫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这四类浮游动物个体数量分布的差异极大,其中第10、12、13和23号站中的个体数量较高,超过100ind/L. 最大数量出现在13号站,个体数量高达1101.60ind/L. 鄱阳湖浮游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尤属轮虫的变动最大. 本次调查中轮虫和枝角类的数量春季大于秋季,而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则秋季大于春季.
近30年来鄱阳湖湖盆地形演变特征原因探析
作者: 吴桂平 刘元波 范兴旺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GIS  湖盆地形  影响机制  鄱阳湖  冲淤变化 
描述:利用鄱阳湖1980、1998和2010年3期湖盆水下地形数据,结合出、入湖泥沙输移数据以及流域水土流失、水库建设等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鄱阳湖近30年来湖盆冲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80-1998年,松门山以南主湖体位置淤积现象明显,平均淤高0.82 m,该淤积主要是由这一阶段内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所引起的;1998-2010年,在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淤积现象减缓.但是在入江水道上湖盆高程显著下降,平均下降速率高达30.75 cm/a,这与入江水道处持续采砂和水流冲刷等因素有关;近30年来,“五河”入湖的洲滩区域冲淤变化及趋势有所差异,修水、抚河及赣江三角洲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饶河入湖漫滩总体上以淤积为主,且地形坡度趋于变缓.研究结果对鄱阳湖水资源合理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及航运管理等均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参考价值.
全文:利用鄱阳湖1980、1998和2010年3期湖盆水下地形数据,结合出、入湖泥沙输移数据以及流域水土流失、水库建设等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鄱阳湖近30年来湖盆冲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80-1998年,松门山以南主湖体位置淤积现象明显,平均淤高0.82 m,该淤积主要是由这一阶段内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所引起的;1998-2010年,在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淤积现象减缓.但是在入江水道上湖盆高程显著下降,平均下降速率高达30.75 cm/a,这与入江水道处持续采砂和水流冲刷等因素有关;近30年来,“五河”入湖的洲滩区域冲淤变化及趋势有所差异,修水、抚河及赣江三角洲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饶河入湖漫滩总体上以淤积为主,且地形坡度趋于变缓.研究结果对鄱阳湖水资源合理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及航运管理等均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参考价值.
鄱阳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模型框架
作者: 戴星照 HaikaiTane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流域管理|GIS|鄱阳湖流域 
描述: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例,所描述的流域可持续发展框架是一个基于流域系统理论和实践的生态系统模型.包括了三个主要的部分:(1)环境政策规划;(2)地球空间信息系统;(3)社区发展区域网络.框架将多个
全文: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例,所描述的流域可持续发展框架是一个基于流域系统理论和实践的生态系统模型.包括了三个主要的部分:(1)环境政策规划;(2)地球空间信息系统;(3)社区发展区域网络.框架将多个
上页 1 2 3 ... 5 6 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