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4)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文献与研究 (17)
按年份分组
2016(2)
2014(9)
2013(1)
2012(1)
2007(1)
2002(1)
2000(2)
按来源分组
生态学报(4)
南京师范大学(3)
大自然(1)
水产养殖(1)
森林与人类(1)
人与生物圈(1)
中国公路(1)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
生物多样性杂志(1)
生物多样性(1)
兽类学报(1)
湖泊科学(1)
相关搜索词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作者: 李言阔 钱法文 单继红 李佳 袁芳凯 缪泸君 谢光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白鹤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描述: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全文: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作者: 李言阔 钱法文 单继红 李佳 袁芳凯 缪泸君 谢光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白鹤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描述: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全文: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的关系
作者: 陈冰 崔鹏 刘观华 李凤山 伍旭东 吴建东 曾南京 赵娜 徐海根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位  水鸟  鄱阳湖  种群数量 
描述:以4种食块茎鸟类———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鸿雁(Anser cygnoide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冬候鸟种群数量与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变化的关系.2003 2007年越冬季节,采用直接计数法调查鸟类的种群数量,通过非参数回归分析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4种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最高值分布在不同水位,但峰值水位差异较小,且种群数量与水位关系的总体趋势呈现一致性.随着保护区内湖泊水位的下降,鸟类种群数量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倒V字形趋势.在水位由16.0 m降至14.8 m(吴淞高程)的过程中,鸟类种群数量随着湖泊水位下降逐步增加达到最高峰;在水位由14.8 m降至13.5 m的过程中,鸟类种群数量随着水位下降而减少.当鄱阳湖水位处于14.5~15.5 m之间时,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较高,其种群数量最高点出现在水位14.8 m左右.2003 2005年3个年度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的关系相似,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单峰趋势,峰值水位均位于14.75~14.90 m之间,2006和2007年平均水位升高,鸟类种群数量分布的峰值水位也高于前3年,峰值水位出现在15.25 m附近.由于受到良好保护,大湖池和沙湖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的关系稳定,而梅西湖未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本研究区域中,水位在14.5~15.5 m之间4种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较高,该研究结果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位管控具有指导意义.
全文:以4种食块茎鸟类———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鸿雁(Anser cygnoide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冬候鸟种群数量与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变化的关系.2003 2007年越冬季节,采用直接计数法调查鸟类的种群数量,通过非参数回归分析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4种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最高值分布在不同水位,但峰值水位差异较小,且种群数量与水位关系的总体趋势呈现一致性.随着保护区内湖泊水位的下降,鸟类种群数量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倒V字形趋势.在水位由16.0 m降至14.8 m(吴淞高程)的过程中,鸟类种群数量随着湖泊水位下降逐步增加达到最高峰;在水位由14.8 m降至13.5 m的过程中,鸟类种群数量随着水位下降而减少.当鄱阳湖水位处于14.5~15.5 m之间时,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较高,其种群数量最高点出现在水位14.8 m左右.2003 2005年3个年度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的关系相似,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单峰趋势,峰值水位均位于14.75~14.90 m之间,2006和2007年平均水位升高,鸟类种群数量分布的峰值水位也高于前3年,峰值水位出现在15.25 m附近.由于受到良好保护,大湖池和沙湖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的关系稳定,而梅西湖未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本研究区域中,水位在14.5~15.5 m之间4种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较高,该研究结果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位管控具有指导意义.
鄱阳湖及其支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
作者: 肖文 张先锋  来源:兽类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江江豚  分布  鄱阳湖  种群数量 
描述:在1997年11月至1998年11月的134 d中,大致按一年四季,分4次对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中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数量的季节变动、分布、行为、江豚栖息地环境、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江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湖区,赣江、信江、抚河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和支流入湖的湖口附近.冬、春、秋3个季节鄱阳湖水系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分别为91头、431头和260头.即,鄱阳湖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00~400头,其种群数量随季节、水位、鱼类资源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全文:在1997年11月至1998年11月的134 d中,大致按一年四季,分4次对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中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数量的季节变动、分布、行为、江豚栖息地环境、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江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湖区,赣江、信江、抚河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和支流入湖的湖口附近.冬、春、秋3个季节鄱阳湖水系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分别为91头、431头和260头.即,鄱阳湖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00~400头,其种群数量随季节、水位、鱼类资源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截线抽样法用于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研究初报
作者: 肖文 张先锋  来源:生物多样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江江豚  截线抽样法  种群数量 
描述:运用截线抽样法调查了在春季4月间鄱阳湖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得出该地区长江江豚种群密度估计值为0.1940头/km2 ,估计数量为388头。探讨了截线抽样法用于浅水型淡水湖泊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全文:运用截线抽样法调查了在春季4月间鄱阳湖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得出该地区长江江豚种群密度估计值为0.1940头/km2 ,估计数量为388头。探讨了截线抽样法用于浅水型淡水湖泊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截线抽样法用于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研究初报
作者: 肖文 张先锋  来源:生物多样性杂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江江豚  截线抽样法  种群数量 
描述:运用截线抽样法调查了在春季4月间鄱阳湖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得出该地区长江江豚种群密度估计值为0.1940头/km2 ,估计数量为388头。探讨了截线抽样法用于浅水型淡水湖泊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全文:运用截线抽样法调查了在春季4月间鄱阳湖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得出该地区长江江豚种群密度估计值为0.1940头/km2 ,估计数量为388头。探讨了截线抽样法用于浅水型淡水湖泊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越冬地气候条件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
作者: 李佳 李言阔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黄燕 许鹏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冬地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白琵鹭 
描述: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
全文: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
枯水期鄱阳湖重点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及行为特征
作者: 刘磊 胥左阳 杨雪 欧阳珊 李伟明 吴小平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江江豚  鄱阳湖  分布情况  种群数量  行为特征 
描述:于2013~2014年冬季枯水季节,先后在鄱阳湖重点水域进行了33天岸上定点观察、10天水上流动考察和9天岸上流动考察,调查了5个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情况及其行为特征。结果表明:2013~2014年枯水季节,星子水域长江江豚种群估计值分别为29和37头,龙口水域分别为47和0头;2014年枯水季节,康山水域长江江豚种群估计值为80头,湖口至渚溪河口水域为206头,三山至瓢山南水域为80头。长江江豚主要集中分布在鄱阳湖的鞋山、屏峰、马鞍山、火焰山、老爷庙、梅溪嘴、康山新洲、三山、棠荫及其附近水域;江豚个体行为特征分析表明,摄食行为占75.97%,抚幼行为占7.56%、玩耍行为占8.91%、逃避行为占6.01%,休息行为占1.55%。
全文:于2013~2014年冬季枯水季节,先后在鄱阳湖重点水域进行了33天岸上定点观察、10天水上流动考察和9天岸上流动考察,调查了5个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情况及其行为特征。结果表明:2013~2014年枯水季节,星子水域长江江豚种群估计值分别为29和37头,龙口水域分别为47和0头;2014年枯水季节,康山水域长江江豚种群估计值为80头,湖口至渚溪河口水域为206头,三山至瓢山南水域为80头。长江江豚主要集中分布在鄱阳湖的鞋山、屏峰、马鞍山、火焰山、老爷庙、梅溪嘴、康山新洲、三山、棠荫及其附近水域;江豚个体行为特征分析表明,摄食行为占75.97%,抚幼行为占7.56%、玩耍行为占8.91%、逃避行为占6.01%,休息行为占1.55%。
越冬地气候条件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
作者: 李佳 李言阔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黄燕 许鹏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冬地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白琵鹭 
描述: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
全文: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
鄱阳湖不同水位情景下越冬水鸟种群数量变化及白鹤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作者: 陈冰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位  鄱阳湖  白鹤  食块茎鸟类  生境评价  种群数量 
描述:,对当前生境进行评价;并对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鸟类生境保护及鄱阳湖水位管控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的下降,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
全文:,对当前生境进行评价;并对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鸟类生境保护及鄱阳湖水位管控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的下降,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