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2)
按栏目分组
文献与研究 (12)
按年份分组
2014(8)
2013(4)
按来源分组
生态学报(5)
生态学杂志(2)
四川动物(2)
动物学研究(2)
动物学杂志(1)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种群数量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作者: 缪泸君 李言阔 李佳 谢光勇 袁芳凯  来源:动物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气候变化  东方白鹳  种群数量波动 
描述: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种群数量与越冬当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r=0.554,P=0.003,n=27),越冬初期较低
全文: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种群数量与越冬当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r=0.554,P=0.003,n=27),越冬初期较低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种群数量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作者: 缪泸君 李言阔 李佳 谢光勇 袁芳凯  来源:动物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气候变化  东方白鹳  种群数量波动 
描述: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种群数量与越冬当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r=0.554,P=0.003,n=27),越冬初期较低
全文: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种群数量与越冬当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r=0.554,P=0.003,n=27),越冬初期较低
鄱阳湖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结构
作者: 谢光勇 李言阔 李佳 缪泸君 袁芳凯  来源:四川动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夏季鸟类群落结构  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 
描述:2010年7月和2012年8月,本研究利用样线法对江西省鄱阳湖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的夏季鸟类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共记录鸟类12目39科119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4种,包括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红脚隼Falco amurensi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该区夏季鸟类以雀形目、鸻形目和鹳形目为主,分别占鸟类总种数的56.3%、10.9%和8.4%。留鸟65种,夏候鸟31种,冬候鸟23种,分别占总数的54.6%、26.1%和19.3%。在地理区系构成上,该区鸟类组成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东洋界种类共60种,古北界种类达31种,广布种28种,分别占总数的50.4%、26.1%、23.5%。有7种冬候鸟在2010年和2012年的夏季调查中均被记录到。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2010年夏季优势种为白鹭Egretta garzetta和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2012年夏季优势种为八哥、麻雀Passer montanus和牛背鹭Bubulcus ibis。
全文:2010年7月和2012年8月,本研究利用样线法对江西省鄱阳湖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的夏季鸟类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共记录鸟类12目39科119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4种,包括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红脚隼Falco amurensi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该区夏季鸟类以雀形目、鸻形目和鹳形目为主,分别占鸟类总种数的56.3%、10.9%和8.4%。留鸟65种,夏候鸟31种,冬候鸟23种,分别占总数的54.6%、26.1%和19.3%。在地理区系构成上,该区鸟类组成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东洋界种类共60种,古北界种类达31种,广布种28种,分别占总数的50.4%、26.1%、23.5%。有7种冬候鸟在2010年和2012年的夏季调查中均被记录到。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2010年夏季优势种为白鹭Egretta garzetta和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2012年夏季优势种为八哥、麻雀Passer montanus和牛背鹭Bubulcus ibis。
鄱阳湖越冬小天鹅在高水位年份的昼间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作者: 李言阔 黄建刚 李凤山 欧阳玉林  来源:四川动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间分配  鄱阳湖  活动节律  小天鹅 
描述:2011年1~2月,采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对鄱阳湖康山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内越冬小天鹅种群进行了时间分配和日间活动节律的研究。通常认为小天鹅是典型的游禽,冬季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游动。我们的研究结果
全文:2011年1~2月,采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对鄱阳湖康山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内越冬小天鹅种群进行了时间分配和日间活动节律的研究。通常认为小天鹅是典型的游禽,冬季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游动。我们的研究结果
越冬地气候条件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
作者: 李佳 李言阔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黄燕 许鹏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冬地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白琵鹭 
描述: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
全文: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
气候因子和水位变化对鄱阳湖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的影响
作者: 李言阔 单继红 马建章 缪泸君 李佳 袁芳凯 谢光勇  来源:生态学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位  鄱阳湖  种群数量变化  气候变化  东方白鹳 
描述:的能量消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鄱阳湖区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前一年1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前二年7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是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保护区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变化的78.3%。
全文:的能量消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鄱阳湖区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前一年1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前二年7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是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保护区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变化的78.3%。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作者: 李言阔 钱法文 单继红 李佳 袁芳凯 缪泸君 谢光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白鹤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描述: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全文: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越冬地气候条件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
作者: 李佳 李言阔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黄燕 许鹏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冬地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白琵鹭 
描述: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
全文: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
年龄、集群、生境及天气对鄱阳湖白鹤越冬期日间行为模式的影响
作者: 袁芳凯 李言阔 李凤山 李佳 缪泸君 谢光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气  时间分配  鄱阳湖  白鹤  生境  活动节律  集群  年龄 
描述:于2012年1—3月和2012年12—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集群大小、生境
全文:于2012年1—3月和2012年12—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集群大小、生境
气候因子和水位变化对鄱阳湖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的影响
作者: 李言阔 单继红 马建章 缪泸君 李佳 袁芳凯 谢光勇  来源:生态学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位  鄱阳湖  种群数量变化  气候变化  东方白鹳 
描述:的能量消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鄱阳湖区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前一年1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前二年7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是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保护区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变化的78.3%。
全文:的能量消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鄱阳湖区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前一年1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前二年7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是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保护区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变化的78.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