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作者: 陈格君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土壤  来源分析  分布特征   
描述:探讨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为区域的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丰水期,湿地以水域型为主,面积约为2778.22km~2;枯水期,以苔草型为主约为828.84km
全文:探讨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为区域的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丰水期,湿地以水域型为主,面积约为2778.22km~2;枯水期,以苔草型为主约为828.84km
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与初步实现
作者: 吴玉燕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综合数据库  鄱阳湖  科学考察  示范应用  共享平台 
描述: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以下简称“鄱阳湖科考”)是继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考察之后的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的内容涉及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建立一个既能集成管理多源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又能支持数据查询和应用的数据库体系结构,对鄱阳湖科考数据实现共享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了满足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对鄱阳湖科考成果的迫切需求,建立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各级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的一站式平台,可以避免鄱阳湖科考信息孤岛化,为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本论文从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的背景出发,分析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在信息共享服务理念支持下,集成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统计方法,研究共享服务平台框架,设计一个集数据在线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为一体共享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建立共享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初步实现鄱阳湖科考数据一站式共享服务,同时设计并实现了2个典型应用,体现鄱阳湖科考数据集成和共享的价值。两个示范应用中,“鄱阳湖水面信息在线监测和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自然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展示了社会经济数据基于地图的发布和GIS空间分析的应用。通过平台的初步试运行表明:利用ArcSDE+SQL Server方式能够有效管理和集成多源、多维、多尺度的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并实现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一体化存储;基于B/S、C/S结构和目录服务的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实现科考数据的在线查询、管理、分析、交换、可视化等功能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选择“鄱阳湖水面信息监测系统”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作为示范应用,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类型数据的共享与集成应用,为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和应用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全文: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以下简称“鄱阳湖科考”)是继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考察之后的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的内容涉及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建立一个既能集成管理多源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又能支持数据查询和应用的数据库体系结构,对鄱阳湖科考数据实现共享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了满足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对鄱阳湖科考成果的迫切需求,建立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各级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的一站式平台,可以避免鄱阳湖科考信息孤岛化,为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本论文从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的背景出发,分析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在信息共享服务理念支持下,集成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统计方法,研究共享服务平台框架,设计一个集数据在线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为一体共享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建立共享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初步实现鄱阳湖科考数据一站式共享服务,同时设计并实现了2个典型应用,体现鄱阳湖科考数据集成和共享的价值。两个示范应用中,“鄱阳湖水面信息在线监测和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自然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展示了社会经济数据基于地图的发布和GIS空间分析的应用。通过平台的初步试运行表明:利用ArcSDE+SQL Server方式能够有效管理和集成多源、多维、多尺度的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并实现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一体化存储;基于B/S、C/S结构和目录服务的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实现科考数据的在线查询、管理、分析、交换、可视化等功能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选择“鄱阳湖水面信息监测系统”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作为示范应用,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类型数据的共享与集成应用,为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和应用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与初步实现
作者: 吴玉燕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综合数据库  鄱阳湖  科学考察  示范应用  共享平台 
描述: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以下简称“鄱阳湖科考”)是继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考察之后的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的内容涉及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建立一个既能集成管理多源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又能支持数据查询和应用的数据库体系结构,对鄱阳湖科考数据实现共享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了满足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对鄱阳湖科考成果的迫切需求,建立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各级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的一站式平台,可以避免鄱阳湖科考信息孤岛化,为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本论文从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的背景出发,分析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在信息共享服务理念支持下,集成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统计方法,研究共享服务平台框架,设计一个集数据在线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为一体共享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建立共享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初步实现鄱阳湖科考数据一站式共享服务,同时设计并实现了2个典型应用,体现鄱阳湖科考数据集成和共享的价值。两个示范应用中,“鄱阳湖水面信息在线监测和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自然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展示了社会经济数据基于地图的发布和GIS空间分析的应用。通过平台的初步试运行表明:利用ArcSDE+SQL Server方式能够有效管理和集成多源、多维、多尺度的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并实现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一体化存储;基于B/S、C/S结构和目录服务的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实现科考数据的在线查询、管理、分析、交换、可视化等功能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选择“鄱阳湖水面信息监测系统”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作为示范应用,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类型数据的共享与集成应用,为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和应用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全文: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以下简称“鄱阳湖科考”)是继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考察之后的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的内容涉及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建立一个既能集成管理多源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又能支持数据查询和应用的数据库体系结构,对鄱阳湖科考数据实现共享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了满足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对鄱阳湖科考成果的迫切需求,建立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各级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的一站式平台,可以避免鄱阳湖科考信息孤岛化,为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本论文从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的背景出发,分析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在信息共享服务理念支持下,集成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统计方法,研究共享服务平台框架,设计一个集数据在线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为一体共享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建立共享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初步实现鄱阳湖科考数据一站式共享服务,同时设计并实现了2个典型应用,体现鄱阳湖科考数据集成和共享的价值。两个示范应用中,“鄱阳湖水面信息在线监测和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自然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展示了社会经济数据基于地图的发布和GIS空间分析的应用。通过平台的初步试运行表明:利用ArcSDE+SQL Server方式能够有效管理和集成多源、多维、多尺度的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并实现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一体化存储;基于B/S、C/S结构和目录服务的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实现科考数据的在线查询、管理、分析、交换、可视化等功能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选择“鄱阳湖水面信息监测系统”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作为示范应用,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类型数据的共享与集成应用,为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和应用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与初步实现
作者: 吴玉燕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综合数据库  鄱阳湖  科学考察  示范应用  共享平台 
描述: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以下简称“鄱阳湖科考”)是继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考察之后的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的内容涉及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建立一个既能集成管理多源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又能支持数据查询和应用的数据库体系结构,对鄱阳湖科考数据实现共享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了满足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对鄱阳湖科考成果的迫切需求,建立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各级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的一站式平台,可以避免鄱阳湖科考信息孤岛化,为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本论文从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的背景出发,分析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在信息共享服务理念支持下,集成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统计方法,研究共享服务平台框架,设计一个集数据在线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为一体共享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建立共享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初步实现鄱阳湖科考数据一站式共享服务,同时设计并实现了2个典型应用,体现鄱阳湖科考数据集成和共享的价值。两个示范应用中,“鄱阳湖水面信息在线监测和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自然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展示了社会经济数据基于地图的发布和GIS空间分析的应用。通过平台的初步试运行表明:利用ArcSDE+SQL Server方式能够有效管理和集成多源、多维、多尺度的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并实现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一体化存储;基于B/S、C/S结构和目录服务的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实现科考数据的在线查询、管理、分析、交换、可视化等功能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选择“鄱阳湖水面信息监测系统”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作为示范应用,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类型数据的共享与集成应用,为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和应用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全文: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以下简称“鄱阳湖科考”)是继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考察之后的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的内容涉及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建立一个既能集成管理多源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又能支持数据查询和应用的数据库体系结构,对鄱阳湖科考数据实现共享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了满足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对鄱阳湖科考成果的迫切需求,建立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各级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的一站式平台,可以避免鄱阳湖科考信息孤岛化,为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本论文从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的背景出发,分析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在信息共享服务理念支持下,集成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统计方法,研究共享服务平台框架,设计一个集数据在线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为一体共享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建立共享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初步实现鄱阳湖科考数据一站式共享服务,同时设计并实现了2个典型应用,体现鄱阳湖科考数据集成和共享的价值。两个示范应用中,“鄱阳湖水面信息在线监测和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自然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展示了社会经济数据基于地图的发布和GIS空间分析的应用。通过平台的初步试运行表明:利用ArcSDE+SQL Server方式能够有效管理和集成多源、多维、多尺度的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并实现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一体化存储;基于B/S、C/S结构和目录服务的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实现科考数据的在线查询、管理、分析、交换、可视化等功能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选择“鄱阳湖水面信息监测系统”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作为示范应用,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类型数据的共享与集成应用,为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和应用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肖理钏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消费  自然观  人本主义  技术理性  生态保护与治理  生态文明 
描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全文: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肖理钏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消费  自然观  人本主义  技术理性  生态保护与治理  生态文明 
描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全文: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肖理钏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消费  自然观  人本主义  技术理性  生态保护与治理  生态文明 
描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全文: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