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干旱对鄱阳湖湿地影响研究
作者: 甘小艳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植被供水指数  降水距平指数  干旱  鄱阳湖  影响 
描述: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有关干旱的理论知识,包括干旱的定义、干旱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干旱类别及其它们各自的干旱指标。最后根据干旱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目的性等原则,选取降水距平
全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有关干旱的理论知识,包括干旱的定义、干旱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干旱类别及其它们各自的干旱指标。最后根据干旱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目的性等原则,选取降水距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土地管理机制研究
作者: 帅佳良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生态经济区  建设用地  用地矛盾  土地资源 
描述:近年来,江西省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举措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健全土地管理等方面问题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致了对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普遍存在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建设用地的过度外延扩张与土地粗放利用并存,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国土资源管理难度日益加大,迫切需要破解土地管理机制的难题。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意味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规划。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正式签署部省《共同加强江西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以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的形势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研究和探讨适合区域层面的土地管理新机制,为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服务。 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背景分析和相关研究综述。通过对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情况梳理,分析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诞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其产生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把握《规划》的发展定位、主要目标、功能分区和主要的战略举措,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土地管理机制背景。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管理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探索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演变及特征分析。利用最新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地调研,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12万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布局及其历史变化情况,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及土地利用的程度、效益等,探明当前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把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和趋势,总结土地利用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管理态势与利用矛盾分析。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土地利用关系,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需求,进而分析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行业)的用地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揭示用地需求与指标现状之间的矛盾,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中土地利用和管理将面临的困难与难点。 第四,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土地管理新机制。探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推进过程中适用于区域实际的土地管理创新制度和措施。主要有: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用地指标统一协调的机制、强化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机制、推进土地开源机制创新(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建设用地置换)、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建立闲置地清查与节地示范机制、提高土地行政效能等创新措施和办法。这些创新用地政策和机制将有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最后,对提出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进行总结和讨论,分析这些新举措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对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建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主要是对政策的细化和操作性的技术细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全文:近年来,江西省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举措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健全土地管理等方面问题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致了对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普遍存在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建设用地的过度外延扩张与土地粗放利用并存,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国土资源管理难度日益加大,迫切需要破解土地管理机制的难题。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意味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规划。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正式签署部省《共同加强江西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以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的形势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研究和探讨适合区域层面的土地管理新机制,为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服务。 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背景分析和相关研究综述。通过对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情况梳理,分析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诞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其产生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把握《规划》的发展定位、主要目标、功能分区和主要的战略举措,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土地管理机制背景。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管理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探索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演变及特征分析。利用最新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地调研,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12万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布局及其历史变化情况,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及土地利用的程度、效益等,探明当前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把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和趋势,总结土地利用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管理态势与利用矛盾分析。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土地利用关系,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需求,进而分析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行业)的用地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揭示用地需求与指标现状之间的矛盾,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中土地利用和管理将面临的困难与难点。 第四,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土地管理新机制。探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推进过程中适用于区域实际的土地管理创新制度和措施。主要有: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用地指标统一协调的机制、强化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机制、推进土地开源机制创新(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建设用地置换)、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建立闲置地清查与节地示范机制、提高土地行政效能等创新措施和办法。这些创新用地政策和机制将有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最后,对提出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进行总结和讨论,分析这些新举措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对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建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主要是对政策的细化和操作性的技术细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熊先承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经济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经济  鄱阳湖地区 
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着大力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与之同步。然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发展时,人们发现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人们现在开始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一条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来取代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产生的。论文基础理论为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目前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选择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论文的最后想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在引言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以鄱阳湖周边县域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区域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产业的选择以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采用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再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时,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选取数据,对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农业产出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83379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江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发展体制创新,如补偿机制,绿色消费机制等等。第二,在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加工上,要多培养实力强、范围广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要加大鄱阳湖水产品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形成内容丰富,配套设施齐全的鄱阳湖周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第五、要普及当地农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使得其在思想上跟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全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着大力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与之同步。然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发展时,人们发现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人们现在开始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一条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来取代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产生的。论文基础理论为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目前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选择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论文的最后想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在引言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以鄱阳湖周边县域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区域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产业的选择以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采用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再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时,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选取数据,对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农业产出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83379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江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发展体制创新,如补偿机制,绿色消费机制等等。第二,在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加工上,要多培养实力强、范围广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要加大鄱阳湖水产品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形成内容丰富,配套设施齐全的鄱阳湖周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第五、要普及当地农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使得其在思想上跟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制研究
作者: 刘彩梅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耦合机制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文明  生态资本  生态足迹 
描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出现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少等等,如何积极主动地开展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重要而亟待解决的问题。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鄱阳湖流域的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日渐增大。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了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生态资本运营和生态补偿进行了文献综述和特征分析,其次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功能区的生态资本运营模式,然后对各功能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的耦合机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在结构上共分7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生态资本与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第三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功能区生态资本运营模式分析;第四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功能区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测算;第五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第六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优化策略;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着重从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的视角出发,构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制。基于对生态资本的分析,首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了功能区的划分,然后引入了生态足迹模型,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两个角度综合计量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功能区的承载状况,最后进行耦合的综合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生态资本运营的要素分析,得出生态资本运营分四步走,即首先启动生态资本的运营,其次通过资本运营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再次通过生态资本各因子结构的优化实现生态资本的增值,最后通过生态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进入效率更高的启动通道,进一步实现生态资本货币化。其次,通过对鄱阳湖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量,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足迹总量较大,同时六大功能区生态足迹总量差异较大,而且各类型土地生态足迹总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六大功能区均为生态盈余,均处于相对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三,通过对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系统的分析,构建了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制模型。其中生态资本运营系统分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投融资渠道和政府政策四个子系统,生态补偿系统分为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四个子系统,构建出“一心、两线、三带”的生态资本运营格局,实现“造血式”生态补偿。最后,通过对生态资本运营的分析,构建出生态资本积累模型。本文借鉴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将生态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构建生态资本积累模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则不能仅仅依靠生态补偿来保护环境,也不能一味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因此,本文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发展的模式,既能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又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经济欠发达而生态资源丰富地区构建和优化生态、经济、社会多赢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全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出现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少等等,如何积极主动地开展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重要而亟待解决的问题。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鄱阳湖流域的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日渐增大。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了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生态资本运营和生态补偿进行了文献综述和特征分析,其次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功能区的生态资本运营模式,然后对各功能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的耦合机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在结构上共分7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生态资本与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第三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功能区生态资本运营模式分析;第四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功能区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测算;第五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第六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优化策略;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着重从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的视角出发,构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制。基于对生态资本的分析,首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了功能区的划分,然后引入了生态足迹模型,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两个角度综合计量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功能区的承载状况,最后进行耦合的综合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生态资本运营的要素分析,得出生态资本运营分四步走,即首先启动生态资本的运营,其次通过资本运营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再次通过生态资本各因子结构的优化实现生态资本的增值,最后通过生态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进入效率更高的启动通道,进一步实现生态资本货币化。其次,通过对鄱阳湖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量,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足迹总量较大,同时六大功能区生态足迹总量差异较大,而且各类型土地生态足迹总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六大功能区均为生态盈余,均处于相对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三,通过对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系统的分析,构建了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制模型。其中生态资本运营系统分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投融资渠道和政府政策四个子系统,生态补偿系统分为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四个子系统,构建出“一心、两线、三带”的生态资本运营格局,实现“造血式”生态补偿。最后,通过对生态资本运营的分析,构建出生态资本积累模型。本文借鉴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将生态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构建生态资本积累模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则不能仅仅依靠生态补偿来保护环境,也不能一味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因此,本文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发展的模式,既能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又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经济欠发达而生态资源丰富地区构建和优化生态、经济、社会多赢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九江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定位与发展研究
作者: 段强  来源:人民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江市  定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 本文分为绪论和4个章节。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论文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总体思路和重要观点。第1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首先介绍了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标志,亦从生态产业的角度
全文:。 本文分为绪论和4个章节。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论文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总体思路和重要观点。第1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首先介绍了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标志,亦从生态产业的角度
干旱对鄱阳湖湿地影响研究
作者: 甘小艳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植被供水指数  降水距平指数  干旱  鄱阳湖  影响 
描述: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有关干旱的理论知识,包括干旱的定义、干旱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干旱类别及其它们各自的干旱指标。最后根据干旱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目的性等原则,选取降水距平
全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有关干旱的理论知识,包括干旱的定义、干旱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干旱类别及其它们各自的干旱指标。最后根据干旱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目的性等原则,选取降水距平
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
作者: 陈应梅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生花卉  层次分析法  鄱阳湖  资源调查 
描述:,筛选出具有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的水生花卉种类。为鄱阳湖的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为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园林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丰富,在17个
全文:,筛选出具有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的水生花卉种类。为鄱阳湖的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为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园林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丰富,在17个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
作者: 史丙仑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效应  空间统计  溢出性  现代服务业 
描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全文: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干旱对鄱阳湖湿地影响研究
作者: 甘小艳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植被供水指数  降水距平指数  干旱  鄱阳湖  影响 
描述: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有关干旱的理论知识,包括干旱的定义、干旱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干旱类别及其它们各自的干旱指标。最后根据干旱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目的性等原则,选取降水距平
全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有关干旱的理论知识,包括干旱的定义、干旱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干旱类别及其它们各自的干旱指标。最后根据干旱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目的性等原则,选取降水距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土地管理机制研究
作者: 帅佳良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生态经济区  建设用地  用地矛盾  土地资源 
描述:近年来,江西省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举措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健全土地管理等方面问题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致了对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普遍存在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建设用地的过度外延扩张与土地粗放利用并存,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国土资源管理难度日益加大,迫切需要破解土地管理机制的难题。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意味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规划。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正式签署部省《共同加强江西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以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的形势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研究和探讨适合区域层面的土地管理新机制,为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服务。 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背景分析和相关研究综述。通过对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情况梳理,分析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诞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其产生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把握《规划》的发展定位、主要目标、功能分区和主要的战略举措,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土地管理机制背景。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管理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探索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演变及特征分析。利用最新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地调研,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12万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布局及其历史变化情况,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及土地利用的程度、效益等,探明当前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把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和趋势,总结土地利用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管理态势与利用矛盾分析。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土地利用关系,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需求,进而分析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行业)的用地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揭示用地需求与指标现状之间的矛盾,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中土地利用和管理将面临的困难与难点。 第四,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土地管理新机制。探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推进过程中适用于区域实际的土地管理创新制度和措施。主要有: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用地指标统一协调的机制、强化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机制、推进土地开源机制创新(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建设用地置换)、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建立闲置地清查与节地示范机制、提高土地行政效能等创新措施和办法。这些创新用地政策和机制将有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最后,对提出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进行总结和讨论,分析这些新举措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对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建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主要是对政策的细化和操作性的技术细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全文:近年来,江西省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举措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健全土地管理等方面问题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致了对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普遍存在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建设用地的过度外延扩张与土地粗放利用并存,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国土资源管理难度日益加大,迫切需要破解土地管理机制的难题。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意味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规划。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正式签署部省《共同加强江西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以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的形势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研究和探讨适合区域层面的土地管理新机制,为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服务。 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背景分析和相关研究综述。通过对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情况梳理,分析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诞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其产生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把握《规划》的发展定位、主要目标、功能分区和主要的战略举措,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土地管理机制背景。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管理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探索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演变及特征分析。利用最新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地调研,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12万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布局及其历史变化情况,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及土地利用的程度、效益等,探明当前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把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和趋势,总结土地利用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管理态势与利用矛盾分析。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土地利用关系,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需求,进而分析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行业)的用地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揭示用地需求与指标现状之间的矛盾,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中土地利用和管理将面临的困难与难点。 第四,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土地管理新机制。探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推进过程中适用于区域实际的土地管理创新制度和措施。主要有: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用地指标统一协调的机制、强化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机制、推进土地开源机制创新(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建设用地置换)、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建立闲置地清查与节地示范机制、提高土地行政效能等创新措施和办法。这些创新用地政策和机制将有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最后,对提出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进行总结和讨论,分析这些新举措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对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建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主要是对政策的细化和操作性的技术细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