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的设置与运行研究
-
作者:
李杏 来源:江西理工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环保审判组织 环境纠纷 设置与运行模式
-
描述:设置专门的环保审判组织符合当今司法专业化的趋势,在解决环境纠纷中有弥补行政效力、拓宽救济途径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的经验启示,并以此为基点求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的设置和运行的模式。本文一共有四章,主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的设置与运行来进行阐述和探讨。第一章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的设置和运行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武宁、永修、修水、鄱阳、共青及南昌西湖设置了环保审判组织,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设置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第二章对域外的环保审判组织的设置与运行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综合评述各国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的情况,突出讲述了澳大利亚、美国、瑞典3个国家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的情况。通过总结域外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经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第三章对江西省外的环保审判组织的设置与运行的启示进行了总结概括。回顾了我国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的历程,阐述其综合情况,突出讲述了昆明和贵阳环保审判组织设置运行的情况并总结了省外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的启示。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在借鉴国内外环保审判组织设置和运行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设置和运行的模式。国内外环保审判组织设置的主要模式是环境保护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环境保护合议庭、环境保护巡回法庭,并对这几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发展的情况和生态保护的现状,探讨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设置的综合模式。研究认为应该用综合模式替代单一的模式,首先在江西省高院设置环保审判庭统领指导,另外分别在九江、南昌、景德镇和新余中院设置环保合议庭审理该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一、二审环境案件和由江西省高院指定管辖的重大案件或者标的额较大的一审环境案件。同时根据各县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环保合议庭负责审理辖区内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在内的相关民事、刑事和行政类一审环境案件。本章最后部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的运行方式进行了探讨。分别从环保审判组织的管辖、审判人员组成、审理程序等方面进行阐述,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情况和现有审判资源基础之上,提出有效、公正的运行模式。
-
全文:设置专门的环保审判组织符合当今司法专业化的趋势,在解决环境纠纷中有弥补行政效力、拓宽救济途径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的经验启示,并以此为基点求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的设置和运行的模式。本文一共有四章,主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的设置与运行来进行阐述和探讨。第一章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的设置和运行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武宁、永修、修水、鄱阳、共青及南昌西湖设置了环保审判组织,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设置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第二章对域外的环保审判组织的设置与运行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综合评述各国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的情况,突出讲述了澳大利亚、美国、瑞典3个国家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的情况。通过总结域外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经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第三章对江西省外的环保审判组织的设置与运行的启示进行了总结概括。回顾了我国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的历程,阐述其综合情况,突出讲述了昆明和贵阳环保审判组织设置运行的情况并总结了省外环保审判组织设置与运行的启示。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在借鉴国内外环保审判组织设置和运行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设置和运行的模式。国内外环保审判组织设置的主要模式是环境保护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环境保护合议庭、环境保护巡回法庭,并对这几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发展的情况和生态保护的现状,探讨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设置的综合模式。研究认为应该用综合模式替代单一的模式,首先在江西省高院设置环保审判庭统领指导,另外分别在九江、南昌、景德镇和新余中院设置环保合议庭审理该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一、二审环境案件和由江西省高院指定管辖的重大案件或者标的额较大的一审环境案件。同时根据各县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环保合议庭负责审理辖区内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在内的相关民事、刑事和行政类一审环境案件。本章最后部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审判组织的运行方式进行了探讨。分别从环保审判组织的管辖、审判人员组成、审理程序等方面进行阐述,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情况和现有审判资源基础之上,提出有效、公正的运行模式。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土地利用协调性研究
-
作者:
周就猫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市用地 生态经济区 土地利用 城镇土地
-
描述:解决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文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土地利用与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协调状况,探索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相关经济产出的协调关系,有利于考察不同城镇在不同土地利用强度下城镇土地综合产出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合理性奠定基础。 本文在回顾与理解协调性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土地利用协调性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选取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经济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然后在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两组数据的相对离散值,以相对离散程度表征城市各类用地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协调性状况。本文在用相对离散值表征城市各类用地与相关经济指标协调状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正负协调性的概念,即当具有负向协调性,说明城镇用地相对较多而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较少,当具有正向协调性,说明城镇用地相对较少而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较多。 在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本研究将城镇土地利用中的城镇住宅用地、商服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分别与其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协调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城镇住宅用地与城镇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86,工业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为工业用地与第二产业GDP,其相关系数为0.70,商服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为商服用地与财政支出,其相关系数为0.85。最后通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协调性状况与江西省及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城镇土地利用协调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上以及分别就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与商服用地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土地利用的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的协调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尝试通过采取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其相关性较高的经济指标,然后,采用用地指标与其相关经济指标的相对离散值来衡量其供需协调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协调性相差较大,整体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住宅用地与城镇人口的供需协调性相对较好,其城镇住宅用地相对于城镇人口的用地效益也较好,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负值,其值为-0.0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工业用地面积与工业GDP的供需协调性与江西省及我国各区相比较差,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0.39;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商服用地与财政支出的供需协调性与江西省及我国各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0.19。
-
全文:解决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文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土地利用与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协调状况,探索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相关经济产出的协调关系,有利于考察不同城镇在不同土地利用强度下城镇土地综合产出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合理性奠定基础。 本文在回顾与理解协调性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土地利用协调性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选取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经济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然后在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两组数据的相对离散值,以相对离散程度表征城市各类用地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协调性状况。本文在用相对离散值表征城市各类用地与相关经济指标协调状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正负协调性的概念,即当具有负向协调性,说明城镇用地相对较多而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较少,当具有正向协调性,说明城镇用地相对较少而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较多。 在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本研究将城镇土地利用中的城镇住宅用地、商服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分别与其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协调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城镇住宅用地与城镇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86,工业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为工业用地与第二产业GDP,其相关系数为0.70,商服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为商服用地与财政支出,其相关系数为0.85。最后通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协调性状况与江西省及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城镇土地利用协调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上以及分别就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与商服用地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土地利用的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的协调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尝试通过采取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其相关性较高的经济指标,然后,采用用地指标与其相关经济指标的相对离散值来衡量其供需协调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协调性相差较大,整体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住宅用地与城镇人口的供需协调性相对较好,其城镇住宅用地相对于城镇人口的用地效益也较好,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负值,其值为-0.0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工业用地面积与工业GDP的供需协调性与江西省及我国各区相比较差,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0.39;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商服用地与财政支出的供需协调性与江西省及我国各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0.19。
-
江西在东南亚国际旅游吸引力研究:以向泰国推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品为例
-
作者:
高依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泰国游客 国际旅游吸引力
-
描述:旅游吸引力是一个地区旅游开展是否顺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可以为该地旅游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工业、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改进。鄱阳湖是江西省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名片。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为江西人,特别是鄱阳湖人的共识。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可持发展道路的必需。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打造,在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把旅游当作“摇钱树”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的难题。这些难题,尽管相当一部分来自鄱阳湖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但大部分还是来自鄱阳湖各个县域和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努力。只有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下,鄱阳湖这一张“名片”才能真正打响。当前,很多地方都把旅游吸引力当作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工程来抓,如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大都市都塑造了自己的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加强了自身旅游的国内、国际吸引力。因此,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打造鄱阳湖自身乃至江西省的国际旅游吸引力。本文将国际旅游吸引力的相关原理和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践相结合,主要以泰国在内的东南亚游客为例进行江西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培养的探讨。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主席献梳理,提出了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为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泰国游客生活习俗和旅游心理等方面的阐述。第三章为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区概况的阐述。同时还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旅游文化的自然和文化因素。并就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的具体措施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第四章是对论文的总结,并列出了本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结果表明,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虽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点加强众多资源的整合和打造,同时加强鄱阳湖旅游区各项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并举。最后,采取适当的国际旅游宣传和促销手段。才能真正实旅游基础,树立旅游形象。从而真正形成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国际旅游吸引力。
-
全文:旅游吸引力是一个地区旅游开展是否顺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可以为该地旅游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工业、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改进。鄱阳湖是江西省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名片。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为江西人,特别是鄱阳湖人的共识。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可持发展道路的必需。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打造,在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把旅游当作“摇钱树”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的难题。这些难题,尽管相当一部分来自鄱阳湖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但大部分还是来自鄱阳湖各个县域和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努力。只有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下,鄱阳湖这一张“名片”才能真正打响。当前,很多地方都把旅游吸引力当作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工程来抓,如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大都市都塑造了自己的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加强了自身旅游的国内、国际吸引力。因此,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打造鄱阳湖自身乃至江西省的国际旅游吸引力。本文将国际旅游吸引力的相关原理和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践相结合,主要以泰国在内的东南亚游客为例进行江西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培养的探讨。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主席献梳理,提出了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为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泰国游客生活习俗和旅游心理等方面的阐述。第三章为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区概况的阐述。同时还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旅游文化的自然和文化因素。并就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的具体措施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第四章是对论文的总结,并列出了本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结果表明,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虽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点加强众多资源的整合和打造,同时加强鄱阳湖旅游区各项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并举。最后,采取适当的国际旅游宣传和促销手段。才能真正实旅游基础,树立旅游形象。从而真正形成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国际旅游吸引力。
-
生态位适宜度法在茶叶和雪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园地为例
-
作者:
叶琼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评价 园地 生态位适宜度法 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的适宜 性都较强,其中茶叶是以1、2级为主,占总面积的68.33%,其中2级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 50.72%;雪梨也是以1、2级为主,占总面积的76.87%,其中2级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7.55%。相
-
全文:的适宜 性都较强,其中茶叶是以1、2级为主,占总面积的68.33%,其中2级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 50.72%;雪梨也是以1、2级为主,占总面积的76.87%,其中2级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7.55%。相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
-
作者:
史丙仑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效应 空间统计 溢出性 现代服务业
-
描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
全文: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
-
作者:
吕添贵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研究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屏障
-
描述: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全文: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
-
作者:
史丙仑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效应 空间统计 溢出性 现代服务业
-
描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
全文: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
-
作者:
吕添贵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研究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屏障
-
描述: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全文: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