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诗文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作者: 乔卓男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癯而实腴  质而实绮  陶渊明 
描述:远大的抱负,与此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隐逸之风的影响,他玄双修,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所以他的诗文平淡自然,感情深厚,并且富有理趣.在陶渊明诗文中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所以对其诗文中这一特点的分析是我们研究陶渊明的关键所在.
全文:远大的抱负,与此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隐逸之风的影响,他玄双修,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所以他的诗文平淡自然,感情深厚,并且富有理趣.在陶渊明诗文中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所以对其诗文中这一特点的分析是我们研究陶渊明的关键所在.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与魏晋学风之变化
作者: 袁伯诚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不求甚解  陶渊明  精神境界 
描述:陶渊明好读书。读书是一种悟道的方式,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在汉魏之际文化背景,儒家“立象尽意”,道家“得意忘言”的思辨,“不求甚解”的精义是玄学家的“宗本息末”的思辨方式,这与他的思想变化,人生道路转折密切相关,他把读书与自然道化联在一起,表现为人生的最充分的自觉和成熟,把汉末以来人的觉悟提高到超出时代人的高度,表现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全文:陶渊明好读书。读书是一种悟道的方式,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在汉魏之际文化背景,儒家“立象尽意”,道家“得意忘言”的思辨,“不求甚解”的精义是玄学家的“宗本息末”的思辨方式,这与他的思想变化,人生道路转折密切相关,他把读书与自然道化联在一起,表现为人生的最充分的自觉和成熟,把汉末以来人的觉悟提高到超出时代人的高度,表现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作者: 戴建业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境界  文化底蕴  洒落  忧勤 
描述:本文阐述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文化底蕴:他在饥寒之忧、陇亩之情、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工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其人生表现出一种无所利念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真正超越了自我并同流于天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这种生命境界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征,儒道兼综,孔庄并重,因而既任真肆志又固穷守节,既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
全文:本文阐述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文化底蕴:他在饥寒之忧、陇亩之情、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工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其人生表现出一种无所利念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真正超越了自我并同流于天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这种生命境界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征,儒道兼综,孔庄并重,因而既任真肆志又固穷守节,既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
试论姜夔的佛禅思想意趣
作者: 黄阳华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姜夔  宋型文化  佛禅思想意趣 
描述:在宋代释道三家思想的会通下,南宋词坛大家姜夔思想中的佛禅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这也让姜夔得以用清雅洒脱的艺术心灵拥有了异乎南宋其他文人雅士的艺术生命。姜夔的佛禅思想受宋型文化影响,有很显著的宋人文化精神,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行事勇气。
全文:在宋代释道三家思想的会通下,南宋词坛大家姜夔思想中的佛禅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这也让姜夔得以用清雅洒脱的艺术心灵拥有了异乎南宋其他文人雅士的艺术生命。姜夔的佛禅思想受宋型文化影响,有很显著的宋人文化精神,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行事勇气。
国外孔子学院“回家”,亮相鄱阳湖生态文化节
作者: 石鹏 周艳华  来源:海外华文教育动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回家  国外  文化品牌  文化节  鄱阳湖  生态  孔子学院  儒家经典 
描述: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多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使得孔子及其儒家经典成为风靡西方的中国文化品牌。国家汉办今年9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自2004年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以来,我国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立了680多所孔子学院(课堂),其中有3所是由江西高校对口筹建的。此次3所学院应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组委会的邀请,已全部来到江西参展。为何邀请它们“回家”?这对我省文化的发展又有何重大意义?
全文: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多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使得孔子及其儒家经典成为风靡西方的中国文化品牌。国家汉办今年9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自2004年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以来,我国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立了680多所孔子学院(课堂),其中有3所是由江西高校对口筹建的。此次3所学院应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组委会的邀请,已全部来到江西参展。为何邀请它们“回家”?这对我省文化的发展又有何重大意义?
形式的张力:读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
作者: 张宏生  来源:国际汉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力  传统  形式  创作背景  姜夔词  儒林外史  作品  南宋词  转变  结构 
描述:虽然"全球化"这一概念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许多问题,也引起不少疑虑,但作为一种观念,无疑值得充分肯定。尤其是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即使研究的范围非常本土化,全球性的视野仍然很重要。具有参考价值的当然不仅是结论,思路和角度本身也有意义。我们应该很高兴看到同一种传统能够得到不同的阐释,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材料,可以提供智性的挑战。林顺夫以研究词学著称,但实际上他的研究范围还要广阔一些。例如,他对小说《儒林外史》的结构就发表了独特的见解。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读者都认为《儒林外史》在结构上是极不完整的,林顺夫指出,从晚清到民国初年都没有发现这样的指责,批评的产生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首先,传统的中国世界观把因果关系看做一个庞大、杂乱的网状关系或过程,事件不是按因果关系安排,而是并排或并列在一起,好像是同时发生的。在这种世界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的作者很少选择一个人物或一桩事件作为
全文:虽然"全球化"这一概念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许多问题,也引起不少疑虑,但作为一种观念,无疑值得充分肯定。尤其是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即使研究的范围非常本土化,全球性的视野仍然很重要。具有参考价值的当然不仅是结论,思路和角度本身也有意义。我们应该很高兴看到同一种传统能够得到不同的阐释,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材料,可以提供智性的挑战。林顺夫以研究词学著称,但实际上他的研究范围还要广阔一些。例如,他对小说《儒林外史》的结构就发表了独特的见解。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读者都认为《儒林外史》在结构上是极不完整的,林顺夫指出,从晚清到民国初年都没有发现这样的指责,批评的产生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首先,传统的中国世界观把因果关系看做一个庞大、杂乱的网状关系或过程,事件不是按因果关系安排,而是并排或并列在一起,好像是同时发生的。在这种世界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的作者很少选择一个人物或一桩事件作为
何为“大隐”——析阮籍、嵇康、陶渊明之隐逸
作者: 董淑梅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  隐逸  嵇康  阮籍 
描述:中国魏晋时期政权不稳,朝代更替频仍,玄学老庄之学大盛,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甘愿退避名利场选择隐逸生活。阮籍隐于朝、嵇康隐于市而陶渊明隐于林。相比较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深重,造成了其内心莫大的恐惧不安和隐逸生活的不彻底性;嵇康隐于市,虽不身仕乱朝却也享有特殊待遇,需要时时处处谨遵“谨慎”的处事原则,个性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最终获罪被斩;只有陶渊明远离官场杂事,归隐山林,身心和谐地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于山林的方式才堪称为“大隐”。
全文:中国魏晋时期政权不稳,朝代更替频仍,玄学老庄之学大盛,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甘愿退避名利场选择隐逸生活。阮籍隐于朝、嵇康隐于市而陶渊明隐于林。相比较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深重,造成了其内心莫大的恐惧不安和隐逸生活的不彻底性;嵇康隐于市,虽不身仕乱朝却也享有特殊待遇,需要时时处处谨遵“谨慎”的处事原则,个性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最终获罪被斩;只有陶渊明远离官场杂事,归隐山林,身心和谐地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于山林的方式才堪称为“大隐”。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 ,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 ,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 :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 ,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 ,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 ,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 :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 ,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休闲于自我超越中拥有:论陶渊明对宋词的思想影响
作者: 张翠爱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宋词  休闲  自我超越 
描述:幼年便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陶渊明,早年有着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所以,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就成了他前半生的人生追求。但陶渊明发现要想享受门第和家族带来的荣誉和利益,就必须付出心为形役的代价。视官场为樊笼密网的陶渊明不愿屈从外物扭曲自我,毅然地返回田园。陶渊明爱惜名利而又看破名利、不喜贫穷而又安贫守拙的人生历程深深吸引并感化着宋代的词人。宋代词人们在词作中表现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厌倦,而且陶渊明安贫知足、守拙养真的思想使多数本不贫穷的词人抑制了物欲的膨胀,也使部分贫穷的词人因之而畅享贫苦平生。通过这些自我超越的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懂得他们何以拥有了让世人无限向往的诗意的休闲生活,而且还可以获得休闲的真谛。
全文:幼年便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陶渊明,早年有着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所以,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就成了他前半生的人生追求。但陶渊明发现要想享受门第和家族带来的荣誉和利益,就必须付出心为形役的代价。视官场为樊笼密网的陶渊明不愿屈从外物扭曲自我,毅然地返回田园。陶渊明爱惜名利而又看破名利、不喜贫穷而又安贫守拙的人生历程深深吸引并感化着宋代的词人。宋代词人们在词作中表现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厌倦,而且陶渊明安贫知足、守拙养真的思想使多数本不贫穷的词人抑制了物欲的膨胀,也使部分贫穷的词人因之而畅享贫苦平生。通过这些自我超越的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懂得他们何以拥有了让世人无限向往的诗意的休闲生活,而且还可以获得休闲的真谛。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