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环鄱阳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初探
作者: 朱红  来源:南昌航空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路径  鄱阳湖  建设  生态文明 
描述: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还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层面。中国共产党实施这一伟大战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为新时期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把建设环鄱阳湖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标志性举措。建设环鄱阳湖地区,也成为我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以及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工程,必将对中部江西崛起新跨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环鄱阳湖地区是生态、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功能区,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环鄱阳湖地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搞好环鄱阳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保证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详细阐释了生态文明产生的理论来源、主要内涵及基本特征等。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梳理,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环鄱阳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文重点探索了我省环鄱阳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对策,从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及人居环境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索,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为环鄱阳湖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一些对策上的参考。
全文: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还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层面。中国共产党实施这一伟大战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为新时期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把建设环鄱阳湖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标志性举措。建设环鄱阳湖地区,也成为我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以及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工程,必将对中部江西崛起新跨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环鄱阳湖地区是生态、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功能区,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环鄱阳湖地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搞好环鄱阳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保证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详细阐释了生态文明产生的理论来源、主要内涵及基本特征等。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梳理,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环鄱阳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文重点探索了我省环鄱阳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对策,从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及人居环境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索,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为环鄱阳湖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一些对策上的参考。
水位波动对鄱阳湖越冬白鹤及其他水鸟的影响研究
作者: 贾亦飞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位  水鸟群落  鄱阳湖  白鹤  取食集团  广义加性模型  行为 
描述:,并有27种以上的越冬水鸟超过其全球种群的1%,其中极危物种白鹤在此越冬的数量达到其全球种群数量的98%以上。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下游河道及通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
全文:,并有27种以上的越冬水鸟超过其全球种群的1%,其中极危物种白鹤在此越冬的数量达到其全球种群数量的98%以上。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下游河道及通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
水位波动对鄱阳湖越冬白鹤及其他水鸟的影响研究
作者: 贾亦飞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位  水鸟群落  鄱阳湖  白鹤  取食集团  广义加性模型  行为 
描述:,并有27种以上的越冬水鸟超过其全球种群的1%,其中极危物种白鹤在此越冬的数量达到其全球种群数量的98%以上。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下游河道及通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
全文:,并有27种以上的越冬水鸟超过其全球种群的1%,其中极危物种白鹤在此越冬的数量达到其全球种群数量的98%以上。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下游河道及通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
水位波动对鄱阳湖越冬白鹤及其他水鸟的影响研究
作者: 贾亦飞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位  水鸟群落  鄱阳湖  白鹤  取食集团  广义加性模型  行为 
描述:,并有27种以上的越冬水鸟超过其全球种群的1%,其中极危物种白鹤在此越冬的数量达到其全球种群数量的98%以上。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下游河道及通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
全文:,并有27种以上的越冬水鸟超过其全球种群的1%,其中极危物种白鹤在此越冬的数量达到其全球种群数量的98%以上。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下游河道及通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 郭婧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农村人力资源 
描述: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江西省是农业大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传统的农区,负担了江西省一半以上GDP的增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为了寻求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应有之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等特点导致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包袱。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就能把包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第一资源”,从而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文对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概况进行研究,从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数量层面研究主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均纯收入、农村人员负担比四个因素来考量;对结构层面研究主要从三大产业人数以及产业附加值来分析。通过调研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村人力资源的四大特点即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这就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二是职业技术发展滞后,三、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四、开发主体责任缺失,五、制度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制定三大原则以及相关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二、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开发体系;三、通过完善农村教育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文化素质;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六、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立体式的就业网络体系,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必然带动整个江西经济腾飞。
全文: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江西省是农业大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传统的农区,负担了江西省一半以上GDP的增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为了寻求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应有之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等特点导致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包袱。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就能把包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第一资源”,从而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文对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概况进行研究,从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数量层面研究主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均纯收入、农村人员负担比四个因素来考量;对结构层面研究主要从三大产业人数以及产业附加值来分析。通过调研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村人力资源的四大特点即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这就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二是职业技术发展滞后,三、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四、开发主体责任缺失,五、制度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制定三大原则以及相关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二、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开发体系;三、通过完善农村教育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文化素质;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六、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立体式的就业网络体系,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必然带动整个江西经济腾飞。
江西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多样性格局及对水位变化的响应
作者: 徐亮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信江  水位变化  抚河  鄱阳湖  现存量  淡水贝类  赣江  饶河  物种多样性  修河 
描述:贝类分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除种类记述外,还分析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的多样性格局、现存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记录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123种,其中腹足纲12科
全文:贝类分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除种类记述外,还分析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的多样性格局、现存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记录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123种,其中腹足纲12科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肖理钏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消费  自然观  人本主义  技术理性  生态保护与治理  生态文明 
描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全文: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 郭婧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农村人力资源 
描述: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江西省是农业大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传统的农区,负担了江西省一半以上GDP的增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为了寻求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应有之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等特点导致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包袱。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就能把包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第一资源”,从而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文对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概况进行研究,从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数量层面研究主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均纯收入、农村人员负担比四个因素来考量;对结构层面研究主要从三大产业人数以及产业附加值来分析。通过调研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村人力资源的四大特点即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这就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二是职业技术发展滞后,三、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四、开发主体责任缺失,五、制度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制定三大原则以及相关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二、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开发体系;三、通过完善农村教育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文化素质;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六、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立体式的就业网络体系,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必然带动整个江西经济腾飞。
全文: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江西省是农业大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传统的农区,负担了江西省一半以上GDP的增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为了寻求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应有之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等特点导致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包袱。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就能把包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第一资源”,从而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文对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概况进行研究,从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数量层面研究主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均纯收入、农村人员负担比四个因素来考量;对结构层面研究主要从三大产业人数以及产业附加值来分析。通过调研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村人力资源的四大特点即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这就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二是职业技术发展滞后,三、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四、开发主体责任缺失,五、制度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制定三大原则以及相关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二、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开发体系;三、通过完善农村教育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文化素质;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六、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立体式的就业网络体系,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必然带动整个江西经济腾飞。
江西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多样性格局及对水位变化的响应
作者: 徐亮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信江  水位变化  抚河  鄱阳湖  现存量  淡水贝类  赣江  饶河  物种多样性  修河 
描述:贝类分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除种类记述外,还分析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的多样性格局、现存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记录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123种,其中腹足纲12科
全文:贝类分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除种类记述外,还分析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的多样性格局、现存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记录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123种,其中腹足纲12科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肖理钏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消费  自然观  人本主义  技术理性  生态保护与治理  生态文明 
描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全文: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