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
按栏目分组
文献与研究 (7)
按年份分组
2010(1)
2003(1)
1994(1)
1992(1)
1991(1)
1989(1)
1987(1)
按来源分组
名作欣赏(2)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1)
长治市志通讯(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
鞍山社会科学(1)
相关搜索词
关于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一的表现手法和寓意
作者: 沼口胜 常江  来源:鞍山社会科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  寓意  典故  《拟古·九首》 
描述:关于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一的表现手法和寓意
陶渊明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作者: 许敦华  来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的句法和结构  诗的情  诗的题材  诗的语言锤炼  意境  诗的思想境界   
描述:陶渊明五言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突出成就。这成就的主要表现是他创造性地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从而使五言诗的创作达到了较高水平。本文就从这一点试作比较,以期对陶渊明五言诗的近源作出探索。
全文:陶渊明五言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突出成就。这成就的主要表现是他创造性地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从而使五言诗的创作达到了较高水平。本文就从这一点试作比较,以期对陶渊明五言诗的近源作出探索。
谁解其中味:论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情
作者: 白晓朗  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拟挽歌辞  九首  陶诗  士不遇赋  《饮酒》  《杂诗》  隐逸诗  济苍生  论诗  田园诗人 
描述:历来论诗的人都把陶渊明看作“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说他的田园诗大都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歌唱了这种陶然自乐的生活;诗人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中快活得飘飘然,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情。陶诗意境的淡远,正由诗人心情的恬淡而来。 陶渊明归隐以后的心情果然是恬静的吗? 不错,归隐以后陶渊明的心情间或也有恬静的时候,但这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好象的,而经常的、深刻的、根本的则是不平、痛苦和愤懑。这是他心情的常态和主导方面。根据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原理,我们可以说,他归隐以后的心情决不能用恬静来概括。说恬静显然是误解他了,或者是被老陶表面的强作欢笑和故作轻松迷惑了。如果不是单单品尝玩味一首两首诗,不是把某些句子抽出来孤立欣赏,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把他所有的作品综合起来研究分析,而且透过表面的欢笑看到欢笑掩盖下的眼泪,那么你所品尝到的决不是怡静之味,你也决然得不到恬静的感受;你纵使不会和老陶一样苦闷,也会和他同时叹息。
全文:历来论诗的人都把陶渊明看作“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说他的田园诗大都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歌唱了这种陶然自乐的生活;诗人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中快活得飘飘然,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情。陶诗意境的淡远,正由诗人心情的恬淡而来。 陶渊明归隐以后的心情果然是恬静的吗? 不错,归隐以后陶渊明的心情间或也有恬静的时候,但这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好象的,而经常的、深刻的、根本的则是不平、痛苦和愤懑。这是他心情的常态和主导方面。根据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原理,我们可以说,他归隐以后的心情决不能用恬静来概括。说恬静显然是误解他了,或者是被老陶表面的强作欢笑和故作轻松迷惑了。如果不是单单品尝玩味一首两首诗,不是把某些句子抽出来孤立欣赏,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把他所有的作品综合起来研究分析,而且透过表面的欢笑看到欢笑掩盖下的眼泪,那么你所品尝到的决不是怡静之味,你也决然得不到恬静的感受;你纵使不会和老陶一样苦闷,也会和他同时叹息。
东晋·陶渊明《拟古杂诗》手书三首(真迹石刻)
作者: 张正供稿  来源:长治市志通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东晋·陶渊明《拟古杂诗》手书三首(真迹石刻)
苏东坡的《哨遍》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作者: 金志仁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质  苏东坡  三十年  西畴  陶渊明  东坡词  苏辙  文字  古人  苏词 
描述:苏东坡谪居儋州时,尝寄书给苏辙说:“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数十
全文:苏东坡谪居儋州时,尝寄书给苏辙说:“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数十
醒与醉的沉思: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两首
作者: 余翎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酒诗  田园  钟嗣成  陶渊明  沉思  典型人物  屈原  双调  渔父  魏晋 
描述:元人散曲中有这样一句引人注意的词:“试问屈原醒,争似渊明醉?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钟嗣成《双调·清江引》)这里是将屈原与陶渊明作为醒与醉的典型人物加以比较的。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于是我们探寻到陶渊明的大量饮酒诗,发现《饮酒》二十首中第九首和第十三首,恰好可以解释这个有趣的问题。陶渊明的这组《饮酒》诗,是他闲居田园期间“顾影独尽”后,聊以自娱的产物。其中第九首假设主、客对答,第十三首以醒者和醉者对照,借以表述两种不同的处世观念的冲突,写得亦庄亦谐,别有韵味。先看第九首: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
全文:元人散曲中有这样一句引人注意的词:“试问屈原醒,争似渊明醉?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钟嗣成《双调·清江引》)这里是将屈原与陶渊明作为醒与醉的典型人物加以比较的。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于是我们探寻到陶渊明的大量饮酒诗,发现《饮酒》二十首中第九首和第十三首,恰好可以解释这个有趣的问题。陶渊明的这组《饮酒》诗,是他闲居田园期间“顾影独尽”后,聊以自娱的产物。其中第九首假设主、客对答,第十三首以醒者和醉者对照,借以表述两种不同的处世观念的冲突,写得亦庄亦谐,别有韵味。先看第九首: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赏析陶渊明《杂诗·其-》
作者: 郭艳萍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杂诗(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诗歌虽然字数不多,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人在晚年,都会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诗人回首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想想自己也曾有远大政治抱负,但因政治黑暗,官场上的几十年,他始终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就如他自己在《归园田居》中写到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尤其是做彭泽县令的八十余日,他看清了腐败的官场,毅然辞官,归隐园田。 人生易老,而陶渊明此时的确已经老了。他大发感慨:“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这四句连用两个比喻,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和陌上微尘,“分散逐风转”,漂泊不定,无依无靠,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内心的悲怆。这正如《古诗十九首》中所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人生只是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转眼间,年老体弱,自己的人生理想破灭了,与青年相比“此已非常身”,今非昔比,大有“冯唐易老”的感慨。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变化,并没有永恒。悲欢,逆顺,人生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两句诗写出诗人豪爽的一面,既然仕途坎坷,诗人就把自己满腔的热血给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他将人比为陌上的尘埃,那么人的命运也与之相似,落地就是亲人。人一旦有机会聚在一起,能一起饮酒、情投意合且能一块欣赏大自然的就是“兄弟”,作者在这种幽静恬淡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种生活在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句中就能体现出来。陶渊明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包含着对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他厌弃黑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其实这种生活正让陶渊明找到了最真实的自我,试想,凭他的性格,他难道会屈从于权贵,在豪门盛宴上去和达官贵人周旋吗?还不如在乡野之间和莽夫农人谈论农桑,饮酒共醉,这样的快乐来得更真实。就如庄子在面对楚国使者时所云:“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的句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也表现出了陶渊明喜欢的生活状态。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两句则是对上两句所述事实的细节化,只要有酒,就聚来邻友相乐。而“得欢当作乐”更表现了诗人在晚年理解出的人生原则,既然人生注定漂泊无定,既然人生之路很难自己把握,既然人生有那么多的坎坷、无奈和不如意,那么,且珍惜短暂的欢乐,有个机会就应该欢乐一下。当然,陶渊明的观点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么简单,他是在告诉人们:人生苦短,欢乐不多,所以要抓住哪怕转瞬即逝的快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诗人感叹韶光易逝,这正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国藩也告诫人们:“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不会再回头。生命有限,能够把握的,就是自己对时间的支配,而能够更好地支配时间,必须有好的心态。勉励发奋,拓宽生命的宽度。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岳飞曾说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诗后人往往认为是催人奋进,促人向上。但纵观陶渊明的一生经历,恐怕不只这么简单。陶渊明此生最大的遗憾,其实不是简单的不珍惜时间,他更多的惋惜恐怕是“误落尘网中”那段时间,在他看来,那段时间真的是对人生的浪费。所以,他的“及时当勉励”恐怕还有人生路上要找好方向,要在对的时间,在对的事情上花费时间,而不要在错的时间,在错的事情上浪费本来有限的时光。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曾感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已往之不谏”的是浪费在官场中的时间,“来者之可追”的则是身处田园,怡然自乐的时光。“迷途”“昨非”是说自己曾错误地身陷官场,“今是”则是说归隐田园才是正确的选择。再加上他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也可以理解到他的思想:只有在官场中的时间才是真正浪费的,也只有在田园中的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可以说,虽然我们并没有和陶渊明相似的经历,但他的人生观对我们还是有很大启迪和帮助的,尤其是在逆境中,读读陶渊明的诗,也许会帮我们找到心灵的宁静与归依。 (郭艳萍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064001 )
全文:杂诗(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诗歌虽然字数不多,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人在晚年,都会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诗人回首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想想自己也曾有远大政治抱负,但因政治黑暗,官场上的几十年,他始终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就如他自己在《归园田居》中写到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尤其是做彭泽县令的八十余日,他看清了腐败的官场,毅然辞官,归隐园田。 人生易老,而陶渊明此时的确已经老了。他大发感慨:“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这四句连用两个比喻,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和陌上微尘,“分散逐风转”,漂泊不定,无依无靠,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内心的悲怆。这正如《古诗十九首》中所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人生只是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转眼间,年老体弱,自己的人生理想破灭了,与青年相比“此已非常身”,今非昔比,大有“冯唐易老”的感慨。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变化,并没有永恒。悲欢,逆顺,人生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两句诗写出诗人豪爽的一面,既然仕途坎坷,诗人就把自己满腔的热血给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他将人比为陌上的尘埃,那么人的命运也与之相似,落地就是亲人。人一旦有机会聚在一起,能一起饮酒、情投意合且能一块欣赏大自然的就是“兄弟”,作者在这种幽静恬淡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种生活在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句中就能体现出来。陶渊明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包含着对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他厌弃黑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其实这种生活正让陶渊明找到了最真实的自我,试想,凭他的性格,他难道会屈从于权贵,在豪门盛宴上去和达官贵人周旋吗?还不如在乡野之间和莽夫农人谈论农桑,饮酒共醉,这样的快乐来得更真实。就如庄子在面对楚国使者时所云:“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的句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也表现出了陶渊明喜欢的生活状态。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两句则是对上两句所述事实的细节化,只要有酒,就聚来邻友相乐。而“得欢当作乐”更表现了诗人在晚年理解出的人生原则,既然人生注定漂泊无定,既然人生之路很难自己把握,既然人生有那么多的坎坷、无奈和不如意,那么,且珍惜短暂的欢乐,有个机会就应该欢乐一下。当然,陶渊明的观点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么简单,他是在告诉人们:人生苦短,欢乐不多,所以要抓住哪怕转瞬即逝的快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诗人感叹韶光易逝,这正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国藩也告诫人们:“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不会再回头。生命有限,能够把握的,就是自己对时间的支配,而能够更好地支配时间,必须有好的心态。勉励发奋,拓宽生命的宽度。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岳飞曾说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诗后人往往认为是催人奋进,促人向上。但纵观陶渊明的一生经历,恐怕不只这么简单。陶渊明此生最大的遗憾,其实不是简单的不珍惜时间,他更多的惋惜恐怕是“误落尘网中”那段时间,在他看来,那段时间真的是对人生的浪费。所以,他的“及时当勉励”恐怕还有人生路上要找好方向,要在对的时间,在对的事情上花费时间,而不要在错的时间,在错的事情上浪费本来有限的时光。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曾感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已往之不谏”的是浪费在官场中的时间,“来者之可追”的则是身处田园,怡然自乐的时光。“迷途”“昨非”是说自己曾错误地身陷官场,“今是”则是说归隐田园才是正确的选择。再加上他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也可以理解到他的思想:只有在官场中的时间才是真正浪费的,也只有在田园中的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可以说,虽然我们并没有和陶渊明相似的经历,但他的人生观对我们还是有很大启迪和帮助的,尤其是在逆境中,读读陶渊明的诗,也许会帮我们找到心灵的宁静与归依。 (郭艳萍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064001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