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作年代辨析
作者: 刘世林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王瑶  遇火  江州祭酒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文字  作品  岁时  写作年代 
描述: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下简称《柳传》)历来被认为是诗人自传性的文字。萧统《陶渊明传》(以下简称《萧传》)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①这无疑说明了该文对于研究陶渊明生平、思想及其创作的重要意义。可是,关于这篇作品的写作年代,目前却有两种分歧很大的意见。一种意见是,王瑶编注《陶渊明集》,断为此文系渊明二十八岁时作。王说: “《五柳先生传》是渊明少年时叙述自己志趣的文字。……按史传通例,所叙 事迹都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因知《五柳先生传》之作在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渊 明为江州祭酒在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今暂系此文于晋大元壬辰(三九二),本年 渊明二十八岁。”另一种意见是。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附录《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认为此文作于渊明五十六岁时。逯说: “此传为晚年所作。宋传、萧传、南传相沿视为祭酒以前之作,非是。林云铭评注《古文析义》谓此传无怀葛天,‘暗寓不仕来意’。吴楚材《古文观止》谓 ’刘裕移晋柞,耻不复仕,号五柳先生,此传乃自述其生平。’所见较是。陶之无 酒可饮,乃五十一至五十七岁时,今姑系此年下。”这两种分歧意见相差近三十年,这...
全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下简称《柳传》)历来被认为是诗人自传性的文字。萧统《陶渊明传》(以下简称《萧传》)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①这无疑说明了该文对于研究陶渊明生平、思想及其创作的重要意义。可是,关于这篇作品的写作年代,目前却有两种分歧很大的意见。一种意见是,王瑶编注《陶渊明集》,断为此文系渊明二十八岁时作。王说: “《五柳先生传》是渊明少年时叙述自己志趣的文字。……按史传通例,所叙 事迹都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因知《五柳先生传》之作在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渊 明为江州祭酒在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今暂系此文于晋大元壬辰(三九二),本年 渊明二十八岁。”另一种意见是。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附录《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认为此文作于渊明五十六岁时。逯说: “此传为晚年所作。宋传、萧传、南传相沿视为祭酒以前之作,非是。林云铭评注《古文析义》谓此传无怀葛天,‘暗寓不仕来意’。吴楚材《古文观止》谓 ’刘裕移晋柞,耻不复仕,号五柳先生,此传乃自述其生平。’所见较是。陶之无 酒可饮,乃五十一至五十七岁时,今姑系此年下。”这两种分歧意见相差近三十年,这...
姜夔“自然高妙”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作者: 周均平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籁  余味  姜夔  意中有景  美学内涵  景中有意  一家之风味  诗歌创作  意境  余意 
描述:“自然高妙”说是姜夔在《诗说》中提出来的。他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关于自然高妙,古今论者多认为是姜夔对风格意境的最高要求,是其审美理想所在。如清人谢章铤在评论四种高妙时说:“自然高妙,词家最重,所谓本色当行也”①。今人郭绍虞先生说:“白石论诗,标举四种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诣”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指出:“四种高妙中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自然高妙”为最高境界”,“以自然高妙为上乘”。《中国历代诗话选》也指明:“自然高妙是姜夔对诗歌意境的最高要求,反映着他的审美理想”。但究竟何为自然高妙?它的理论内涵和美学意义是什么?古今见解并不一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认为;“自然高妙”主要指诗歌“自然含蓄”的艺术风格③。近一,钱振认为:“自然一行即当融入上三行,于理意想之中求其自然”④。《中国历代诗话选》则认为:前三种高妙“是自然高妙的必要条件”,自然高妙“即不但要排除奇险、雕琢等破坏艺术完整性的消极因素,更要脱略文字形迹,‘气象’浑...
全文:“自然高妙”说是姜夔在《诗说》中提出来的。他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关于自然高妙,古今论者多认为是姜夔对风格意境的最高要求,是其审美理想所在。如清人谢章铤在评论四种高妙时说:“自然高妙,词家最重,所谓本色当行也”①。今人郭绍虞先生说:“白石论诗,标举四种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诣”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指出:“四种高妙中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自然高妙”为最高境界”,“以自然高妙为上乘”。《中国历代诗话选》也指明:“自然高妙是姜夔对诗歌意境的最高要求,反映着他的审美理想”。但究竟何为自然高妙?它的理论内涵和美学意义是什么?古今见解并不一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认为;“自然高妙”主要指诗歌“自然含蓄”的艺术风格③。近一,钱振认为:“自然一行即当融入上三行,于理意想之中求其自然”④。《中国历代诗话选》则认为:前三种高妙“是自然高妙的必要条件”,自然高妙“即不但要排除奇险、雕琢等破坏艺术完整性的消极因素,更要脱略文字形迹,‘气象’浑...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