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栏目导航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损害补偿制度研究
作者:姚润梅 曹向红  年份期号: 2016-第10期 刊名:现代经济信息 关键词:生态环境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自然资源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必要基础,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和滥用,严重影响生态系统自身的再生能力,对受损的资源进行维护以恢复其生态功能和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项环境经济政策,通过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作者:孔凡斌 潘丹 熊凯  年份期号: 2014-第1期 刊名:鄱阳湖学刊 关键词:湿地保护 鄱阳湖 生态补偿机制 
描述: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是破解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湖泊湿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在简要阐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实施生态补偿的政策依据及其面临的困难;根据"受益者补偿"原则,确定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综合考虑湿地保护损失成本、政府财力以及农户受偿意愿等因素,确定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范围为80—90元/亩/年,并提出了鄱阳湖湿地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及政策构想。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作者:孔凡斌 潘丹 熊凯  年份期号: 2014-第1期 刊名:鄱阳湖学刊 关键词:湿地保护 鄱阳湖 生态补偿机制 
描述: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是破解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湖泊湿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在简要阐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实施生态补偿的政策依据及其面临的困难;根据"受益者补偿"原则,确定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综合考虑湿地保护损失成本、政府财力以及农户受偿意愿等因素,确定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范围为80—90元/亩/年,并提出了鄱阳湖湿地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及政策构想。
建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财税政策研究
作者:傅春 周迪  年份期号: 2010-第1期 刊名:生态经济 关键词:鄱阳湖 生态补偿机制 财税政策 
描述:文章从鄱阳湖提供的生态经济价值、保障长三角水生态安全及促进江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三个角度,分析建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并依据流域的生态资源特点和经济基础,结合流域现有的财税政策,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补偿政策的相关经验,从优化相关财政政策和建立生态税收体系两方面提出保障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相关具体财税政策。
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研究
作者:涂晓玲  年份期号: 2012-第10期 刊名:老区建设 关键词:融资渠道 生态补偿机制 鄱阳湖生态区 绩效评价 
描述: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是导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是未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从确定补偿的依据、原则等问题着手,从完善法规或条例、建立多元化的政府与非政府融资渠道、建立多指标水质水量综合考核体系及开展生态补偿政策的绩效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
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思考
作者:涂晓玲  年份期号: 2012-第5期 刊名:鄱阳湖学刊 关键词: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环境保护 
描述: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探索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化生态补偿的监督与管理,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的政府财税政策,健全对补偿对象的经济激励与生态保护约束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补偿分担体系。
建立九江环鄱阳湖生态渔业区的构思与建议
作者:刘金炉 吴鲁娜 曹飞飞  年份期号: 2010-第1期 刊名:江西水产科技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渔业区建设 
描述:本文从战略意义、九江渔业现状等方面阐述了建立环鄱阳湖生态渔业区的理由,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构思和建议。
庞遵出任主簿与陶渊明享年之关系
作者:钟书林  年份期号: 2005-第3期 刊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享年 说者 王弘 条材 怨诗 弱冠 陶渊明 江州刺史 凭据 逯钦立 
描述:庞遵出任主簿与陶渊明享年之关系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鄱阳湖枯水末期水生食物网结构
作者:王玉玉 于秀波 张亮 徐军  年份期号: 2009-第3期 刊名:生态学报 关键词:δ13C 人类活动 鄱阳湖 δ15N 食物网 
描述: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分析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技术。δ13C值常用来分析消费者食物来源,δ15N值常用来确定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位置。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北部湖口县、都昌县、星子县、吴城镇4个采样点95条鱼和其他食物网成分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构建了鄱阳湖枯水期末期水生食物网。结果表明,不同水域颗粒有机物(POM)的δ13C值不同,范围为-27.5‰~-24.6‰可以区分赣江、修水、鄱阳湖、长江和鄱阳湖湖交汇处水体的颗粒有机物特征。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核心区生物δ15N相对较低,而周边人类活动频繁的星子、都昌两县附近水域生物体内的δ15N偏高,反映了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输入对系统的影响。在湖区不同位置捕获的相同品种水生生物δ13C值不同,反映了其不同的食物来源,用δ15N值计算发现其所占据的相对营养位置较为一致。
应用生态系统方法研究鄱阳湖枯水调节
作者:胡振鹏  年份期号: 2010-第2期 刊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关键词:鄱阳湖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方法 枯水调节 
描述:2003年以来,鄱阳湖枯水期水位连创新低,持续时间延长,导致水质恶化、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候鸟栖息地受到威胁;生产生活用水、农田灌溉、航运和水产捕捞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改变鄱阳湖枯水期持续处于低水位状态,确保江湖水系健康,利用生态系统方法,提出了鄱阳湖枯水调节的基本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调枯不调洪;从整体出发,做到江湖两利;以简单工程进行调节,趋利避害;保持工程运用的灵活性,实施适应性管理。同时,初步规划了鄱阳湖枯水调节工程的地点、规模和运行方式。作为一个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水利工程具有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维护水安全,保护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和候鸟越冬条件,缓解长江下游枯水期低水位状态和促进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效益。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