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栏目导航
基于水、盐均衡的鄱阳湖TP负荷探究
作者:罗定贵 吴学文 李述 胡春华 周文斌  年份期号: 2011-第2期 刊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关键词:总磷 非点源 鄱阳湖 水均衡 
描述:基于1:5万DEM,利用ARCGIS92将鄱阳湖流域划分为子流域。以2008年为均衡期,入湖径流划分为河道径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区间径流、地下水径流与降水4个部分,通过水量均衡对入湖水量进行修正。进一步研究总磷(TP)负荷,结果表明:TP年总入湖负荷为7758t,湖泊滞留比例约为10%,河道入湖负荷占总人湖负荷的87%,赣江人湖负荷占河道人湖总负荷的57%。河道径流主要枯水时段多集中在12月和1月,以主要枯水时段负荷为单一点源负荷,推求得到河道径流全年点源、非点源负荷,二者负荷贡献率平均为39%和6l%,非点源是首要的人湖污染来源。
基于植被完整性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作者:徐丽婷 阳文静 吴燕平 游清徽 黄琪 徐羽 王野乔  年份期号: 2017 刊名:生态学报 关键词:鄱阳湖湿地 健康评价 植被完整性指数 
描述:基于鄱阳湖湿地30个采样点的植被调查数据,利用植被完整性指数法(V-IBI)评价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通过分布范围分析、判别能力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35个候选生物参数中筛选出6个核心参数,利用比值法对核心参数赋值并累加求得各采样点V-IBI分值,以所有采样点95%分位数值为最佳期望值建立评价标准划分健康等级。结果显示: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30个采样点中6个为非常健康(V-IBI≥5.01),7个为健康(4.38≤V-IBI<5.01),8个为一般(3.74≤V-IBI<4.38),7个为差(3.10≤V-IBI<3.74),2个为极差(V-IBI<3.10),呈现出西部优于东部,北部优于南部的空间差异。V-IBI与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和栖息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数(QHEI)呈显著相关性,表明V-IBI方法对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评价结果合理有效,可作为鄱阳湖湿地生态监测的重要手段。
基于植被完整性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作者:徐丽婷 阳文静 吴燕平 游清徽 黄琪 徐羽 王野乔  年份期号: 2017 刊名:生态学报 关键词:鄱阳湖湿地 健康评价 植被完整性指数 
描述:基于鄱阳湖湿地30个采样点的植被调查数据,利用植被完整性指数法(V-IBI)评价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通过分布范围分析、判别能力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35个候选生物参数中筛选出6个核心参数,利用比值法对核心参数赋值并累加求得各采样点V-IBI分值,以所有采样点95%分位数值为最佳期望值建立评价标准划分健康等级。结果显示: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30个采样点中6个为非常健康(V-IBI≥5.01),7个为健康(4.38≤V-IBI<5.01),8个为一般(3.74≤V-IBI<4.38),7个为差(3.10≤V-IBI<3.74),2个为极差(V-IBI<3.10),呈现出西部优于东部,北部优于南部的空间差异。V-IBI与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和栖息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数(QHEI)呈显著相关性,表明V-IBI方法对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评价结果合理有效,可作为鄱阳湖湿地生态监测的重要手段。
基于栅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洪灾脆弱性评价
作者:陈萍 王兴玲 陈晓玲  年份期号: 2012-第8期 刊名:地理科学 关键词:洪灾 栅格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脆弱性 
描述:目前洪灾脆弱性研究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划上的社会脆弱性评价,无法揭示评价单元内部脆弱性的空间分布。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与环境系统的特点,选择影响洪灾脆弱性的15个变量,建立了基于栅格的洪灾脆弱性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洪灾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极度与高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鄱阳湖东南与西南部的湖滨地区、主要河流的缓冲区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的区域。从脆弱性的3个要素(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空间分布揭示了洪灾脆弱性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基于栅格的评价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县市内部和行政边界处洪灾脆弱性的空间分布与变化情况。
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鄱阳湖地区高精度DEM生产研究
作者:李明 孙彬淳 张俊 胡芬  年份期号: 2016-第3期 刊名: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关键词:LiDAR数据获取 ALS60 湖泊地区 DEM生产 
描述:大面积湖泊周边地势平坦,利用航空摄影等常规手段实现此类地区精细DEM生产,需要依靠外业控制和大量人工编辑,作业周期长,成本高。本文结合国家基础航空摄影项目,基于ALS60完成了鄱阳湖地区大面积机载LiDAR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并通过地面检校和精度验证,对传感器的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对点云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及DEM高效生产,产品精度满足测绘相关规范要求。该项目的成功开展,为基于航空新型技术手段的大面积湖泊周边等常规作业困难地区的高精度测绘提供了借鉴。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鄱阳湖水位流量关系研究
作者:游海林 徐力刚 刘桂林 吴永明 刘丽贞 姜加虎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关键词:湖口水文站 最小二乘法 鄱阳湖 水位流量关系 三峡工程 
描述:为了进一步揭示鄱阳湖与长江及其流域来水之间的“江河湖”关系,选取鄱阳湖湖口水文站作为研究对象,以三峡工程的蓄水时间(2003)为分界点,应用最小二乘法对其1978-2007年的水文数据序列(逐月平均水位与月平均流量)进行线性、多项式(三次曲线)拟合及其对数拟合,根据建立拟合曲线的判断系数R2大小选出最优的鄱阳湖水位流量关系拟合曲线,并对影响3种曲线拟合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最后对湖口水文站年均水位及年平均流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拟合曲线均以三次曲线拟合精度为最高,以对数拟合精度为最低;湖口水文站历年年均水位呈现下降趋势,而年平均流量则呈现上升趋势,年均水位和年平均流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998年,最小值则分别出现在2006和1979年。研究结果能够为鄱阳湖湖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水环境安全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基于时间距离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联系变化网络分析研究
作者:靳海攀 郑林 张敬伟  年份期号: 2013-第6期 刊名:经济地理 关键词:时间距离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经济联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利用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市县间公路交通的时间距离,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县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经济联系,然后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市县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县间经济联系差异显著并呈现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环形”路网骨架分布;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复杂,但经济联系强度还不强,区域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由中间中心度分析可知市县间经济联系正渐趋均衡.进一步分析可知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市场经济的引导、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开发区建设共同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影响因子.
基于时间序列谐波分析的鄱阳湖湿地植被分布与水位变化响应*
作者:刘旭颖 关燕宁 郭杉 张春燕 王蕾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湖泊科学 关键词:时间序列 谐波分析 水位 遥感数据 鄱阳湖 Pearson相关分析 
描述:采用高时间分辨率遥感信息的谐波分析方法,提取反映鄱阳湖湿地植被指数随水位变化的谐波分量,分别以自然年和水文年的不同周期作为湿地植被指数谐波分析单元,利用时间序列信号的最大振幅谐波分量的变化周期表征湿地植被指数在不同分析单元的变化模式,结合常年水位观测数据和湿地植被群落在不同物候期的时间与空间特征,探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面积与水位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湿地植被分布受水文状况影响的特征明显,相对于南矶自然保护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对观测水位的变化更为敏感.(2)两个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对应水文年9和10月的观测水位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且在0.05水平上显著.一年两季生长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受退水时间影响大于次年的涨水时间,与枯水期的观测水位无明显的相关关系.(3)两个自然保护区在不同高程区间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观测水位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呈现各自特征.在鄱阳湖保护区,12~13 m高程区间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9月观测水位的相关性最强,且相关关系在0.05水平上显著;13~14 m高程区间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10月观测水位相关关系更强.在南矶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在不同高程区间均与9和10月观测水位显著相关.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分析湖泊湿地的植被分布面积与水位关系有助于基于多时间序列遥感信息的湿地水文节律研究.
基于时间序列谐波分析的鄱阳湖湿地植被分布与水位变化响应*
作者:刘旭颖 关燕宁 郭杉 张春燕 王蕾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湖泊科学 关键词:时间序列 谐波分析 水位 遥感数据 鄱阳湖 Pearson相关分析 
描述:采用高时间分辨率遥感信息的谐波分析方法,提取反映鄱阳湖湿地植被指数随水位变化的谐波分量,分别以自然年和水文年的不同周期作为湿地植被指数谐波分析单元,利用时间序列信号的最大振幅谐波分量的变化周期表征湿地植被指数在不同分析单元的变化模式,结合常年水位观测数据和湿地植被群落在不同物候期的时间与空间特征,探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面积与水位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湿地植被分布受水文状况影响的特征明显,相对于南矶自然保护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对观测水位的变化更为敏感.(2)两个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对应水文年9和10月的观测水位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且在0.05水平上显著.一年两季生长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受退水时间影响大于次年的涨水时间,与枯水期的观测水位无明显的相关关系.(3)两个自然保护区在不同高程区间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观测水位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呈现各自特征.在鄱阳湖保护区,12~13 m高程区间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9月观测水位的相关性最强,且相关关系在0.05水平上显著;13~14 m高程区间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10月观测水位相关关系更强.在南矶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在不同高程区间均与9和10月观测水位显著相关.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分析湖泊湿地的植被分布面积与水位关系有助于基于多时间序列遥感信息的湿地水文节律研究.
基于时间序列的鄱阳湖水位分析与预测
作者:张飞 王建强 罗寒  年份期号: 2016-第8期 刊名: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关键词:最小二乘原理 自回归模型 水位 鄱阳湖 
描述:以鄱阳湖外洲水文站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水位与水流量的曲线模型以及自回归模型,选择短周期的水位和水流量数据,采用Matlab拟合最优的水位与水流量的曲线模型,剔除水流量对水位的影响,采用自回归模型并基于最小二乘原理对其剩余量进行拟合及预测。结果显示,曲线模型+自回归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曲线模型和自回归模型,用后验差法检验显示预测精度等级为好,因此,该模型可对鄱阳湖外洲站水位进行短期预报。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