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沿高程梯度变化特征研究
作者: 刘肖利 丁明军 李贵才 齐述华 张起明  来源:人民长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程变化  鄱阳湖  实地调查  多样性研究  湿地植物群落 
描述: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特征的研究对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分析了鄱阳湖湿地植物在不同高程范围内的分布格局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植物以禾本科、莎草科、蓼科和菊科等植物最为常见,地上生物量随高程呈上升趋势;物种丰富度与高程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在高程上均呈下降一上升一下降趋势;12.5-13.5m高程范围内,生境差异较小,Jaccard指数较大,在12-12.5m和14.5-15m高程范围内,生境差异较大,属于湿生植物到中生、旱生(或沙生)植物的过渡地带,15m高程以上植物生长环境趋于稳定。
全文: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特征的研究对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分析了鄱阳湖湿地植物在不同高程范围内的分布格局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植物以禾本科、莎草科、蓼科和菊科等植物最为常见,地上生物量随高程呈上升趋势;物种丰富度与高程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在高程上均呈下降一上升一下降趋势;12.5-13.5m高程范围内,生境差异较小,Jaccard指数较大,在12-12.5m和14.5-15m高程范围内,生境差异较大,属于湿生植物到中生、旱生(或沙生)植物的过渡地带,15m高程以上植物生长环境趋于稳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分析:基于105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调研
作者: 李晓峰 翁贞林 张月水  来源: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带动能力  农业龙头企业  政策建议 
描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昌县等7县(市)的农业龙头企业调研数据为依据,在分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情况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扶持、社会保障、优惠服务(种苗、技术、信息)方面、价格扶持、农户月薪。根据这一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全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昌县等7县(市)的农业龙头企业调研数据为依据,在分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情况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扶持、社会保障、优惠服务(种苗、技术、信息)方面、价格扶持、农户月薪。根据这一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
作者: 徐羽 钟业喜 冯兴华 徐丽婷 郑林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生态风险  鄱阳湖流域  土地利用 
描述: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2005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非农化趋势明显;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小幅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生态风险“北热南冷”空间分异及等级扩散特征明显;依据空间差值结果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低生态风险区(ERI<0.15)、较低生态风险区(0.15≤ERI<0.25)、中等生态风险区(0.25≤ERI<0.35)、较高生态风险区(0.35≤ERI<0.45)、高生态风险区(ERI≥0.45)5类;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滨湖区、南昌、九江及赣中部分地区。生态风险等级分布与地形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生态风险等级提高,分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指向性。以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风险进行表征,尝试从宏观上把握大尺度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了相关借鉴及建议。
全文: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2005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非农化趋势明显;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小幅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生态风险“北热南冷”空间分异及等级扩散特征明显;依据空间差值结果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低生态风险区(ERI<0.15)、较低生态风险区(0.15≤ERI<0.25)、中等生态风险区(0.25≤ERI<0.35)、较高生态风险区(0.35≤ERI<0.45)、高生态风险区(ERI≥0.45)5类;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滨湖区、南昌、九江及赣中部分地区。生态风险等级分布与地形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生态风险等级提高,分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指向性。以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风险进行表征,尝试从宏观上把握大尺度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了相关借鉴及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社会网络分析研究
作者: 靳海攀 郑林 张敬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经济联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应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城市间经济联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间网络密度值较小,城市间经济联系相对较弱;中心度分析显示南昌市区是该区域的“中介”城市;凝聚子群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南昌市区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整个区域网络结构具有较多的小团体分布.在今后应采取一些措施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全文:应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城市间经济联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间网络密度值较小,城市间经济联系相对较弱;中心度分析显示南昌市区是该区域的“中介”城市;凝聚子群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南昌市区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整个区域网络结构具有较多的小团体分布.在今后应采取一些措施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基于时间距离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联系变化网络分析研究
作者: 靳海攀 郑林 张敬伟  来源:经济地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间距离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经济联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利用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市县间公路交通的时间距离,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县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经济联系,然后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市县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县间经济联系差异显著并呈现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环形”路网骨架分布;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复杂,但经济联系强度还不强,区域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由中间中心度分析可知市县间经济联系正渐趋均衡.进一步分析可知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市场经济的引导、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开发区建设共同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影响因子.
全文:利用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市县间公路交通的时间距离,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县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经济联系,然后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市县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县间经济联系差异显著并呈现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环形”路网骨架分布;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复杂,但经济联系强度还不强,区域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由中间中心度分析可知市县间经济联系正渐趋均衡.进一步分析可知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市场经济的引导、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开发区建设共同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影响因子.
主要气象因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电力负荷的影响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作者: 张敬伟 郑林 殷剑敏 魏蕾娜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气象因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最大电力负荷 
描述:利用对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降水值的分析,讨论了南昌地区主要气象因子对电力负荷值的影响,得出相关联系程度,进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文:利用对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降水值的分析,讨论了南昌地区主要气象因子对电力负荷值的影响,得出相关联系程度,进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鄱阳湖沙山单叶蔓荆(Vitex rotundifolia)叶性状沿沙化梯度变化特征
作者: 常玲玲 蔡家艳 吴琴 金奇 周红艳 胡启武  来源:中国沙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叶氮  沙山  鄱阳湖  rotundifolia)  叶磷  单叶蔓荆(Vitex  比叶面积 
描述:1.58~13.14cm2,与湖岸线距离没有显著相关性,不能指示沙化程度对单叶蔓荆的影响。比叶面积81.6~206.3cm2·g-1,种内差异显著(P<0.05);单位质量的叶氮、磷含量分别为16.0
全文:1.58~13.14cm2,与湖岸线距离没有显著相关性,不能指示沙化程度对单叶蔓荆的影响。比叶面积81.6~206.3cm2·g-1,种内差异显著(P<0.05);单位质量的叶氮、磷含量分别为16.0
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氮磷再吸收
作者: 郭超 蔡家艳 金奇 周红艳 李敏 胡启武  来源:生态学杂志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湿生植物  挺水植物  养分再吸收  氮磷比  灰化苔草 
描述:于植物生长旺盛期与末期,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采集6种优势植物成熟叶片与衰老叶片进行N、P含量测定,以探讨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的N、P养分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6种植物N、P元素的再吸收效率变化范围分别为8.2%~46.6%和18.9%~44.5%,其中,灰化苔草在所有物种中N、P再吸收效率均表现为最低。挺水植物的N、P平均再吸收效率分别为41.3%和38.5%,明显高于湿生植物的N、P平均再吸收效率的19.9%和26.0%。6种植物N、P养分再吸收效率均与成熟叶片的N、P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N再吸收效率与成熟叶片N∶P值呈显著正相关。依据养分再吸收指标来判断,鄱阳湖湿地6种优势植物均属于N再吸收能力较弱的物种。
全文:于植物生长旺盛期与末期,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采集6种优势植物成熟叶片与衰老叶片进行N、P含量测定,以探讨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的N、P养分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6种植物N、P元素的再吸收效率变化范围分别为8.2%~46.6%和18.9%~44.5%,其中,灰化苔草在所有物种中N、P再吸收效率均表现为最低。挺水植物的N、P平均再吸收效率分别为41.3%和38.5%,明显高于湿生植物的N、P平均再吸收效率的19.9%和26.0%。6种植物N、P养分再吸收效率均与成熟叶片的N、P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N再吸收效率与成熟叶片N∶P值呈显著正相关。依据养分再吸收指标来判断,鄱阳湖湿地6种优势植物均属于N再吸收能力较弱的物种。
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氮磷再吸收
作者: 郭超 蔡家艳 金奇 周红艳 李敏 胡启武  来源:生态学杂志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湿生植物  挺水植物  养分再吸收  氮磷比  灰化苔草 
描述:于植物生长旺盛期与末期,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采集6种优势植物成熟叶片与衰老叶片进行N、P含量测定,以探讨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的N、P养分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6种植物N、P元素的再吸收效率变化范围分别为8.2%~46.6%和18.9%~44.5%,其中,灰化苔草在所有物种中N、P再吸收效率均表现为最低。挺水植物的N、P平均再吸收效率分别为41.3%和38.5%,明显高于湿生植物的N、P平均再吸收效率的19.9%和26.0%。6种植物N、P养分再吸收效率均与成熟叶片的N、P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N再吸收效率与成熟叶片N∶P值呈显著正相关。依据养分再吸收指标来判断,鄱阳湖湿地6种优势植物均属于N再吸收能力较弱的物种。
全文:于植物生长旺盛期与末期,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采集6种优势植物成熟叶片与衰老叶片进行N、P含量测定,以探讨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的N、P养分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6种植物N、P元素的再吸收效率变化范围分别为8.2%~46.6%和18.9%~44.5%,其中,灰化苔草在所有物种中N、P再吸收效率均表现为最低。挺水植物的N、P平均再吸收效率分别为41.3%和38.5%,明显高于湿生植物的N、P平均再吸收效率的19.9%和26.0%。6种植物N、P养分再吸收效率均与成熟叶片的N、P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N再吸收效率与成熟叶片N∶P值呈显著正相关。依据养分再吸收指标来判断,鄱阳湖湿地6种优势植物均属于N再吸收能力较弱的物种。
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作者: 鄢帮有 刘青 万金保 郑林 夏雨 黄齐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鄱阳湖  技术模式  资源利用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受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威胁,主要表现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生态功能下降,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植被萎缩,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湖区内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确立要求江西尽快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赢之路。结合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现状,通过2a多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已形成了湿地恢复、沙化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等十多种技术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受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威胁,主要表现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生态功能下降,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植被萎缩,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湖区内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确立要求江西尽快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赢之路。结合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现状,通过2a多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已形成了湿地恢复、沙化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等十多种技术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上页 1 2 3 ... 5 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