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 车婷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主成分分析法  面板数据模型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模型  鄱阳湖地区  生态足迹 
描述:数据模型以生态足迹度量生态资源投入,与劳动力、资本一起作为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在贡献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全要素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三大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地区6个
全文:数据模型以生态足迹度量生态资源投入,与劳动力、资本一起作为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在贡献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全要素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三大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地区6个
基于能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作者: 胡静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能值分析  层次分析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和研究区自身特征确定评判标准,划分生态安全等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县域空间差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2006至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由“较安全”等级(IV)变为
全文:和研究区自身特征确定评判标准,划分生态安全等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县域空间差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2006至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由“较安全”等级(IV)变为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肖理钏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消费  自然观  人本主义  技术理性  生态保护与治理  生态文明 
描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全文: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与碳排放关系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谢珍珍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产业结构  因素分解法  二氧化碳排放 
描述: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造成的各种生态危机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低碳经济先行区,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和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生态经济区”的概念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即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走新型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要求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面就是经济总量和结构,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包含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特别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不仅支撑着当前经济的增长,还决定着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经济增长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因此要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对区域三次产业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向生态和低碳的方向长远发展,对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碳排放理论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与碳排放的关联关系,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及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为了进一步研究碳排放的其他影响因素,又采用对数平均权重迪氏(LMDI)分解法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区域产值分布因素及人口规模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依照关联度排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也很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从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高第二产业能源效率两方面着手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将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分解分析发现,碳排放的最大促进因素是经济发展因素,最大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人口规模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区域产值分布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由此根据各因素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减排对策。最后依据上述实证分析,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现状,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文: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造成的各种生态危机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低碳经济先行区,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和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生态经济区”的概念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即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走新型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要求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面就是经济总量和结构,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包含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特别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不仅支撑着当前经济的增长,还决定着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经济增长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因此要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对区域三次产业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向生态和低碳的方向长远发展,对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碳排放理论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与碳排放的关联关系,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及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为了进一步研究碳排放的其他影响因素,又采用对数平均权重迪氏(LMDI)分解法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区域产值分布因素及人口规模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依照关联度排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也很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从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高第二产业能源效率两方面着手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将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分解分析发现,碳排放的最大促进因素是经济发展因素,最大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人口规模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区域产值分布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由此根据各因素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减排对策。最后依据上述实证分析,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现状,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视角
作者: 黎宏华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态补偿机制  主体功能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文明 
描述: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的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就对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互促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提出了不同区域分别担负开发和保护等两类主体功能的设想,从而为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研究拟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需求强烈的现实条件,探讨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互促的可能路径。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建构,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阐释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发展机会公平的影响,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关键问题;第三章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分析,在对鄱阳湖经济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并尝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对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完善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第四章重点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阐释其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探索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五章是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论文研究后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问差异较大,需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体的措施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区分开发类区域和生态涵养区域,并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开发类区域以经济发展为主,生态涵养区域以保护环境为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以区域间公平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使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通过政策补偿和市场机制实现对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补偿。为此,论文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体系的完善方向,生态经济援助与公共物品补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等方面,提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全文: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的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就对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互促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提出了不同区域分别担负开发和保护等两类主体功能的设想,从而为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研究拟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需求强烈的现实条件,探讨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互促的可能路径。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建构,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阐释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发展机会公平的影响,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关键问题;第三章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分析,在对鄱阳湖经济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并尝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对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完善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第四章重点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阐释其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探索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五章是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论文研究后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问差异较大,需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体的措施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区分开发类区域和生态涵养区域,并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开发类区域以经济发展为主,生态涵养区域以保护环境为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以区域间公平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使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通过政策补偿和市场机制实现对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补偿。为此,论文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体系的完善方向,生态经济援助与公共物品补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等方面,提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测算与影响因子分析
作者: 晏慧敏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森林碳汇  森林碳储量 
描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以及“马拉喀什协议”、“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对整个流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近30年来乔木层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其碳汇功能,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因子对森林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及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可能开展的碳汇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特点,基于江西省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充分考察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现状,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七次森林资源碳汇量为517.09×106吨,研究发现,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发挥着碳汇的作用。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理论,选取森林碳储量作为内生变量,以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七个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森林碳汇动态冲击及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受自身扰动项影响最大,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其它变量的扰动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森林碳储量的变化57.18%由自身决定,1.79%受木材产量的影响,7.19%受人工更新造林面积的影响,15.37%受森林抚育面积的影响,3.56%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0.51%受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14.3%受年均温度的影响,0.09%受年均降水量的影响。
全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以及“马拉喀什协议”、“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对整个流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近30年来乔木层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其碳汇功能,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因子对森林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及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可能开展的碳汇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特点,基于江西省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充分考察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现状,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七次森林资源碳汇量为517.09×106吨,研究发现,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发挥着碳汇的作用。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理论,选取森林碳储量作为内生变量,以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七个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森林碳汇动态冲击及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受自身扰动项影响最大,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其它变量的扰动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森林碳储量的变化57.18%由自身决定,1.79%受木材产量的影响,7.19%受人工更新造林面积的影响,15.37%受森林抚育面积的影响,3.56%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0.51%受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14.3%受年均温度的影响,0.09%受年均降水量的影响。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立法问题研究
作者: 徐旺龙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区域立法  区域开发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立法制度的完善,对于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顺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为切入点,立足于当前我国相关区域开发立法的现状,通过借鉴国外相关区域开发的立法经验,尝试对我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立法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完善我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所贡献。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顺利进行离不开法制的保障。目前,由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缺乏专门的立法,法律法规体系混乱,立法效力层级不明,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因此,要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发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的内容予以阐述。第一部分首先系统的阐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合作与分工、平衡协调以及社会整体利益五个方面的理论,为解决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立法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再从立法理论与区域发展现状两大方面分析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阐述了当前我国区域立法的现状及缺陷,并结合国外相关区域立法进行考察分析,总结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立法的一些有益经验和启示。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立法构建的具体内容。立法理念与基本原则的提出为生态经济区立法提供了思想指导。区域上级主导立法模式的选择为立法构建提供了可行之路。综合性与专项性相结合的立法规划的制定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法制构建提供了思路。而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立法的程序和立法的审查与监督几个方面的论述促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立法从理论走向现实,最终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法制建设铺平道路。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立法制度的完善,对于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顺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为切入点,立足于当前我国相关区域开发立法的现状,通过借鉴国外相关区域开发的立法经验,尝试对我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立法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完善我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所贡献。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顺利进行离不开法制的保障。目前,由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缺乏专门的立法,法律法规体系混乱,立法效力层级不明,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因此,要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发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的内容予以阐述。第一部分首先系统的阐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合作与分工、平衡协调以及社会整体利益五个方面的理论,为解决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立法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再从立法理论与区域发展现状两大方面分析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阐述了当前我国区域立法的现状及缺陷,并结合国外相关区域立法进行考察分析,总结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立法的一些有益经验和启示。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立法构建的具体内容。立法理念与基本原则的提出为生态经济区立法提供了思想指导。区域上级主导立法模式的选择为立法构建提供了可行之路。综合性与专项性相结合的立法规划的制定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法制构建提供了思路。而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立法的程序和立法的审查与监督几个方面的论述促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立法从理论走向现实,最终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法制建设铺平道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
作者: 程巧贞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集对分析  脆弱性评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经济系统 
描述: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立足于江西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的一项战略举措,但目前区域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仍然没有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和冲击下,资源与环境质量应受到特别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其资源能源压力将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也容易恶化。区域经济系统极易受到由于科技水平不高导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干扰,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目前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脆弱性的研究主要有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农户应对洪灾的脆弱性,对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运用脆弱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资源利用问题影响下的经济系统脆弱性。从敏感性和系统对内外部干扰的应对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建立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集对分析方法构建区域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然后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动态演变两个视角,分析区域经济系统发展脆弱性的内部差异特征、作用机制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敏感性主要表现在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上,应对能力具体表现在区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外向性和区位优势上,并且应对能力的差异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经济系统脆弱性分异的影响程度更为显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不同行政单元的经济系统脆弱性差异显著,其中,瑞昌县、高安市及湖泊以东的湖口县、都昌县、彭泽县、鄱阳县、余干县和浮梁县的经济系统脆弱性最大,南昌市区和九江市区的脆弱性最小。区域北部由于受鄱阳湖水体影响较大,脆弱性总体大于南部地区。根据区域31个行政单元的脆弱性特征,文中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4个脆弱性类型区进行了分析。从时间变化上,2006-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呈下降的趋势,应对能力呈上升趋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脆弱性发展的内部差异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后,文中根据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提出了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建议,以期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制订各种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全文: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立足于江西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的一项战略举措,但目前区域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仍然没有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和冲击下,资源与环境质量应受到特别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其资源能源压力将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也容易恶化。区域经济系统极易受到由于科技水平不高导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干扰,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目前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脆弱性的研究主要有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农户应对洪灾的脆弱性,对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运用脆弱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资源利用问题影响下的经济系统脆弱性。从敏感性和系统对内外部干扰的应对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建立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集对分析方法构建区域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然后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动态演变两个视角,分析区域经济系统发展脆弱性的内部差异特征、作用机制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敏感性主要表现在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上,应对能力具体表现在区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外向性和区位优势上,并且应对能力的差异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经济系统脆弱性分异的影响程度更为显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不同行政单元的经济系统脆弱性差异显著,其中,瑞昌县、高安市及湖泊以东的湖口县、都昌县、彭泽县、鄱阳县、余干县和浮梁县的经济系统脆弱性最大,南昌市区和九江市区的脆弱性最小。区域北部由于受鄱阳湖水体影响较大,脆弱性总体大于南部地区。根据区域31个行政单元的脆弱性特征,文中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4个脆弱性类型区进行了分析。从时间变化上,2006-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呈下降的趋势,应对能力呈上升趋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脆弱性发展的内部差异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后,文中根据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提出了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建议,以期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制订各种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 柳华  来源:南昌航空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德育  资源开发 
描述: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资源逐渐匮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探讨 “生态德育资源开发”,不但是当前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倡导科学开发生态德育资源的关键之举。 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体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德育资源”,本文提出的“生态德育资源”就是其中一种。这里所指生态德育资源主要是指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生态德育资源,伴随历史发展形成的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在生态文明中,这些资源仍然可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因此把这一资源融入到教育领域,培养人们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进而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形成对生态德育资源价值的深刻认识。 文章第二部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源开发种类中主要分为湖文化中蕴藏的传统生态德育资源种类和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种类。传统生态德育资源主要围绕鄱阳湖渔俗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渔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当地人们对吃鱼和捕鱼上;农耕文化主要体现在当地人们对农作物的秸秆循环利用上;茶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上;红色文化主要体现在把鄱阳湖红色文化时代精神运用到保护生态德育资源上;宗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水神的祭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蕴藏的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种类主要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主要体现在改变传统产业模式,走物质循环再利用路线,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产品;生态工业主要体现在天然风能生态能源上,把自然中的生态能源转化为绿色能源,促进生态德育资源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业主要体现在以自然景观为主,主要围绕鄱阳湖流域的山、江、湖、鸟、林为中心的自然生态旅游产业。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现状和价值为主。关于鄱阳湖开发现状主要是从植被减少现状、土地流失现状、流域污染现状、生物保护现状四方面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鄱阳湖开发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的生态德育资源、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实用性与实效性。 文章第四部分主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的原则和策略为主,此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原则上首先是与湖和谐原则,主要体现在人与湖和谐发展,采用现代技术,从整体出发,构建人与湖的和谐共生的根本原则。其次是整体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以多元的方式开发鄱阳湖生态德育资源。最后是效益最佳原则,主要体现在开发鄱阳湖要顺应鄱阳湖现有的生态基础。 在策略方面,首先体现在培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多元化生态德育资源开发意识上,主要以鄱阳湖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的意义延伸到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其次是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德育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政策、法律、政府三方面最后,实现鄱阳湖生态德育资源开发思想走进校园课堂,主要体现在中小学课堂设计、高校课程设置,与学校的教育资源相联系,充分发挥学校功能,实现更好开发。
全文: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资源逐渐匮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探讨 “生态德育资源开发”,不但是当前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倡导科学开发生态德育资源的关键之举。 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体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德育资源”,本文提出的“生态德育资源”就是其中一种。这里所指生态德育资源主要是指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生态德育资源,伴随历史发展形成的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在生态文明中,这些资源仍然可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因此把这一资源融入到教育领域,培养人们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进而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形成对生态德育资源价值的深刻认识。 文章第二部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源开发种类中主要分为湖文化中蕴藏的传统生态德育资源种类和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种类。传统生态德育资源主要围绕鄱阳湖渔俗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渔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当地人们对吃鱼和捕鱼上;农耕文化主要体现在当地人们对农作物的秸秆循环利用上;茶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上;红色文化主要体现在把鄱阳湖红色文化时代精神运用到保护生态德育资源上;宗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水神的祭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蕴藏的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种类主要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主要体现在改变传统产业模式,走物质循环再利用路线,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产品;生态工业主要体现在天然风能生态能源上,把自然中的生态能源转化为绿色能源,促进生态德育资源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业主要体现在以自然景观为主,主要围绕鄱阳湖流域的山、江、湖、鸟、林为中心的自然生态旅游产业。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现状和价值为主。关于鄱阳湖开发现状主要是从植被减少现状、土地流失现状、流域污染现状、生物保护现状四方面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鄱阳湖开发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的生态德育资源、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实用性与实效性。 文章第四部分主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的原则和策略为主,此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原则上首先是与湖和谐原则,主要体现在人与湖和谐发展,采用现代技术,从整体出发,构建人与湖的和谐共生的根本原则。其次是整体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以多元的方式开发鄱阳湖生态德育资源。最后是效益最佳原则,主要体现在开发鄱阳湖要顺应鄱阳湖现有的生态基础。 在策略方面,首先体现在培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多元化生态德育资源开发意识上,主要以鄱阳湖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的意义延伸到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其次是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德育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政策、法律、政府三方面最后,实现鄱阳湖生态德育资源开发思想走进校园课堂,主要体现在中小学课堂设计、高校课程设置,与学校的教育资源相联系,充分发挥学校功能,实现更好开发。
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
作者: 戴天放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变迁  农业开发  鄱阳湖流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发展  农业环境 
描述:本文紧紧围绕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这一核心,主要采用历史研究为主,结合生态学、农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索农业开发与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并借鉴传统生态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对策。考诸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变迁史,可以发现历史上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经历了一个由开发不足、到开发适度再到开发过度和环境治理的阶段。相应的,其生态环境也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平衡,再到开始失衡、逐步恶化,再到逐步改善的变迁过程。其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在古代突出地表现为由于垦殖过度所致水土流失所带来的频繁的水旱灾害;到现代,除了上述历史时期存在的自然灾害以外,还有受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农业环境变迁史可以概括为:远古至秦汉时期,是生态环境由荒凉向开化发展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阶段;宋元时期,是生态环境开始失衡阶段;明清时期,是生态环境逐渐破坏恶化的阶段;近代以来,生态环境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建国以来生态环境经历了一个恶化——治理——改善的过程。在此,我们可以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农业开发必须适应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只有全面地把握自然生态环境的总体,才能使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充分地持续地发挥作用,经济社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掠夺性开发资源,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处理好农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中“三才论”、“三宜说”、精耕细作、培肥地力、基塘农业、用养结合等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值得继承和发扬。自宋至清,鄱阳湖流域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符合生态农业原理的技术和模式。建国以来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自发型生态农业阶段、资源型生态农业阶段、高产型生态农业阶段、优质型生态农业阶段和持续型生态农业阶段等5个阶段,创造的“猪—沼—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南方唯一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标志着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鄱阳湖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发展生态产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基础,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的优势所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可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其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设计为4大类、18小类;其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包括生态结构合理化技术体系及农业系统功能强化(集约化)技术体系。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离不开建立与健全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此外,还要突出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主要障碍因素,对主要组织与制度(政策)安排进行研究、设计与创新。
全文:本文紧紧围绕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这一核心,主要采用历史研究为主,结合生态学、农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索农业开发与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并借鉴传统生态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对策。考诸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变迁史,可以发现历史上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经历了一个由开发不足、到开发适度再到开发过度和环境治理的阶段。相应的,其生态环境也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平衡,再到开始失衡、逐步恶化,再到逐步改善的变迁过程。其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在古代突出地表现为由于垦殖过度所致水土流失所带来的频繁的水旱灾害;到现代,除了上述历史时期存在的自然灾害以外,还有受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农业环境变迁史可以概括为:远古至秦汉时期,是生态环境由荒凉向开化发展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阶段;宋元时期,是生态环境开始失衡阶段;明清时期,是生态环境逐渐破坏恶化的阶段;近代以来,生态环境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建国以来生态环境经历了一个恶化——治理——改善的过程。在此,我们可以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农业开发必须适应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只有全面地把握自然生态环境的总体,才能使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充分地持续地发挥作用,经济社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掠夺性开发资源,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处理好农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中“三才论”、“三宜说”、精耕细作、培肥地力、基塘农业、用养结合等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值得继承和发扬。自宋至清,鄱阳湖流域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符合生态农业原理的技术和模式。建国以来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自发型生态农业阶段、资源型生态农业阶段、高产型生态农业阶段、优质型生态农业阶段和持续型生态农业阶段等5个阶段,创造的“猪—沼—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南方唯一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标志着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鄱阳湖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发展生态产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基础,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的优势所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可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其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设计为4大类、18小类;其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包括生态结构合理化技术体系及农业系统功能强化(集约化)技术体系。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离不开建立与健全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此外,还要突出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主要障碍因素,对主要组织与制度(政策)安排进行研究、设计与创新。
上页 1 2 3 ... 96 97 98 ... 104 105 10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