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
作者: 陈应梅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生花卉  层次分析法  鄱阳湖  资源调查 
描述:,筛选出具有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的水生花卉种类。为鄱阳湖的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为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园林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丰富,在17个
全文:,筛选出具有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的水生花卉种类。为鄱阳湖的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为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园林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丰富,在17个
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
作者: 陈应梅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生花卉  层次分析法  鄱阳湖  资源调查 
描述:,筛选出具有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的水生花卉种类。为鄱阳湖的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为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园林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丰富,在17个
全文:,筛选出具有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的水生花卉种类。为鄱阳湖的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为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园林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水生花卉资源丰富,在17个
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作者: 梁武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鄱阳湖滨湖地区  土地城镇化  协调度 
描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全文: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作者: 梁武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鄱阳湖滨湖地区  土地城镇化  协调度 
描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全文: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作者: 梁武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鄱阳湖滨湖地区  土地城镇化  协调度 
描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全文: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作者: 李洋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壤抗蚀性  土壤肥力质量  表土资源  坡耕地  红壤 
描述: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养分分布特征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通过内梅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三个实验区坡耕地表土肥力质量,结果表明表土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进贤县高安县湖口县
全文: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养分分布特征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通过内梅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三个实验区坡耕地表土肥力质量,结果表明表土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进贤县高安县湖口县
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作者: 李洋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壤抗蚀性  土壤肥力质量  表土资源  坡耕地  红壤 
描述: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养分分布特征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通过内梅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三个实验区坡耕地表土肥力质量,结果表明表土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进贤县高安县湖口县
全文: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养分分布特征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通过内梅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三个实验区坡耕地表土肥力质量,结果表明表土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进贤县高安县湖口县
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作者: 李洋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壤抗蚀性  土壤肥力质量  表土资源  坡耕地  红壤 
描述: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养分分布特征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通过内梅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三个实验区坡耕地表土肥力质量,结果表明表土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进贤县高安县湖口县
全文: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养分分布特征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通过内梅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三个实验区坡耕地表土肥力质量,结果表明表土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进贤县高安县湖口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 吕添贵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研究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屏障 
描述: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全文: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 吕添贵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研究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屏障 
描述: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全文: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