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作者: 钟业喜 肖加超  来源:环境科学与管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鄱阳湖  自然保护区 
描述:鄱阳湖自然保护于1983年建立,占地224平方公里。保护的建立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20多年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物资源不断丰富。为了进一步科学保护区内生物
全文:鄱阳湖自然保护于1983年建立,占地224平方公里。保护的建立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20多年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物资源不断丰富。为了进一步科学保护区内生物
鄱阳湖自然保护湿地蜘蛛资源的初步研究
作者: 陈连水 袁凤辉 饶军 李江 金卫根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蜘蛛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新记录种  湿地 
描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湖区湿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其湿地蜘蛛资源的调查有利于该地区自然和人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通过调查共获得蜘蛛标本4 890个,经鉴定计15科56属141种,其中江西新记录种47种,未确定种9种.
全文: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湖区湿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其湿地蜘蛛资源的调查有利于该地区自然和人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通过调查共获得蜘蛛标本4 890个,经鉴定计15科56属141种,其中江西新记录种47种,未确定种9种.
鄱阳湖地区抑螺防病林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以都昌县为例
作者: 徐林初 雷昌菊 黄东平 江政亮  来源:湿地科学与管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抑螺防病林  问题与对策  鄱阳湖滩地 
描述: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对鄱阳湖地区抑螺防病林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全文: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对鄱阳湖地区抑螺防病林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研究——以永修县吴城为例
作者: 蔡燕华 叶慕亚 蒋梅鑫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退田还湖  鄱阳湖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  吴城镇 
描述:本文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例,通过实地访问调查、资料数据收集并加以综合分析,在总结归纳退田还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旨在促进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全文:本文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例,通过实地访问调查、资料数据收集并加以综合分析,在总结归纳退田还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旨在促进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研究——以永修县吴城为例
作者: 蔡燕华 叶慕亚 蒋梅鑫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退田还湖  鄱阳湖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  吴城镇 
描述:本文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例,通过实地访问调查、资料数据收集并加以综合分析,在总结归纳退田还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旨在促进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全文:本文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例,通过实地访问调查、资料数据收集并加以综合分析,在总结归纳退田还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旨在促进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末次冰期鄱阳湖西南缘地区的风尘堆积
作者: 李徐生 韩志勇 杨达源 房迎三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末次冰期  鄱阳湖南部沙山  风尘沉积  江西新余 
描述:鄱阳湖湖滨沙山是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季风活动所产生的风成沙丘沉积体。在调查鄱阳湖沙山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鄱阳湖南部沙山下风方向的丰城—樟树—新余一带岗丘顶部几米厚的第四纪堆积地层,虽然颜色明显偏红,但地层性状及沉积学特征却与北方风成黄土及宁镇下蜀黄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具代表性的新余打鼓岭剖面进行分析,确认其成因系风力搬运而成的粉尘堆积。结合冬季风路径上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初步提出鄱阳湖沙山与新余一带风尘红土堆积是在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冬季风作用所形成的风沙-风尘堆积系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西南缘风尘沉积的发育是晚更新世末期江南鄱阳湖区气候环境恶化的佐证,也是对我国西北地区沙漠-黄土堆积过程的区域响应
全文:鄱阳湖湖滨沙山是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季风活动所产生的风成沙丘沉积体。在调查鄱阳湖沙山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鄱阳湖南部沙山下风方向的丰城—樟树—新余一带岗丘顶部几米厚的第四纪堆积地层,虽然颜色明显偏红,但地层性状及沉积学特征却与北方风成黄土及宁镇下蜀黄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具代表性的新余打鼓岭剖面进行分析,确认其成因系风力搬运而成的粉尘堆积。结合冬季风路径上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初步提出鄱阳湖沙山与新余一带风尘红土堆积是在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冬季风作用所形成的风沙-风尘堆积系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西南缘风尘沉积的发育是晚更新世末期江南鄱阳湖区气候环境恶化的佐证,也是对我国西北地区沙漠-黄土堆积过程的区域响应
从石钟山石窟看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
作者: 赵志琴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阿吒力教  佛教密宗  白族文化  石钟山石窟  大理地区  本土化 
描述:剑川石钟山石窟名冠南天,开凿于1000多年前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它以宗教、皇室活动、社会世俗、中外文化交流、生殖崇拜等造像内容和精细、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云南历史上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资料。 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传入云南大理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宗教从斗争到适应,并吸收融合了儒学思想、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多种文化养分,最终形成了密宗新教派——阿吒力教。由于得到皇室及贵族的支持,阿吒力教曾一度登上南诏、大理国时期“国教”的宝座,对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剑川石钟山石窟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本土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阿吒力教的集大成者。 本文以石钟山石窟的造像及其反映的文化为基点,参考其他的著作、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法,对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现象试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论文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的概况,指出它是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集大成者。第二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由印度传入云南大理地区。第三部分,论述佛教密宗传入大理地区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背景。第四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进程。第五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所体现的密宗本土化。第六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对白族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全文:剑川石钟山石窟名冠南天,开凿于1000多年前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它以宗教、皇室活动、社会世俗、中外文化交流、生殖崇拜等造像内容和精细、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云南历史上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资料。 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传入云南大理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宗教从斗争到适应,并吸收融合了儒学思想、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多种文化养分,最终形成了密宗新教派——阿吒力教。由于得到皇室及贵族的支持,阿吒力教曾一度登上南诏、大理国时期“国教”的宝座,对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剑川石钟山石窟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本土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阿吒力教的集大成者。 本文以石钟山石窟的造像及其反映的文化为基点,参考其他的著作、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法,对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现象试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论文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的概况,指出它是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集大成者。第二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由印度传入云南大理地区。第三部分,论述佛教密宗传入大理地区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背景。第四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进程。第五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所体现的密宗本土化。第六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对白族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从石钟山石窟看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
作者: 赵志琴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阿吒力教  佛教密宗  白族文化  石钟山石窟  大理地区  本土化 
描述:剑川石钟山石窟名冠南天,开凿于1000多年前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它以宗教、皇室活动、社会世俗、中外文化交流、生殖崇拜等造像内容和精细、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云南历史上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资料。 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传入云南大理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宗教从斗争到适应,并吸收融合了儒学思想、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多种文化养分,最终形成了密宗新教派——阿吒力教。由于得到皇室及贵族的支持,阿吒力教曾一度登上南诏、大理国时期“国教”的宝座,对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剑川石钟山石窟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本土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阿吒力教的集大成者。 本文以石钟山石窟的造像及其反映的文化为基点,参考其他的著作、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法,对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现象试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论文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的概况,指出它是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集大成者。第二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由印度传入云南大理地区。第三部分,论述佛教密宗传入大理地区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背景。第四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进程。第五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所体现的密宗本土化。第六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对白族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全文:剑川石钟山石窟名冠南天,开凿于1000多年前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它以宗教、皇室活动、社会世俗、中外文化交流、生殖崇拜等造像内容和精细、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云南历史上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资料。 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传入云南大理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宗教从斗争到适应,并吸收融合了儒学思想、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多种文化养分,最终形成了密宗新教派——阿吒力教。由于得到皇室及贵族的支持,阿吒力教曾一度登上南诏、大理国时期“国教”的宝座,对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剑川石钟山石窟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本土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阿吒力教的集大成者。 本文以石钟山石窟的造像及其反映的文化为基点,参考其他的著作、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法,对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现象试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论文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的概况,指出它是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集大成者。第二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由印度传入云南大理地区。第三部分,论述佛教密宗传入大理地区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背景。第四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进程。第五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所体现的密宗本土化。第六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对白族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从石钟山石窟看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
作者: 赵志琴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阿吒力教  佛教密宗  白族文化  石钟山石窟  大理地区  本土化 
描述:剑川石钟山石窟名冠南天,开凿于1000多年前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它以宗教、皇室活动、社会世俗、中外文化交流、生殖崇拜等造像内容和精细、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云南历史上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资料。 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传入云南大理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宗教从斗争到适应,并吸收融合了儒学思想、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多种文化养分,最终形成了密宗新教派——阿吒力教。由于得到皇室及贵族的支持,阿吒力教曾一度登上南诏、大理国时期“国教”的宝座,对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剑川石钟山石窟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本土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阿吒力教的集大成者。 本文以石钟山石窟的造像及其反映的文化为基点,参考其他的著作、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法,对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现象试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论文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的概况,指出它是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集大成者。第二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由印度传入云南大理地区。第三部分,论述佛教密宗传入大理地区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背景。第四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进程。第五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所体现的密宗本土化。第六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对白族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全文:剑川石钟山石窟名冠南天,开凿于1000多年前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它以宗教、皇室活动、社会世俗、中外文化交流、生殖崇拜等造像内容和精细、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云南历史上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资料。 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传入云南大理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宗教从斗争到适应,并吸收融合了儒学思想、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多种文化养分,最终形成了密宗新教派——阿吒力教。由于得到皇室及贵族的支持,阿吒力教曾一度登上南诏、大理国时期“国教”的宝座,对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剑川石钟山石窟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本土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阿吒力教的集大成者。 本文以石钟山石窟的造像及其反映的文化为基点,参考其他的著作、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法,对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现象试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论文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的概况,指出它是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集大成者。第二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由印度传入云南大理地区。第三部分,论述佛教密宗传入大理地区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背景。第四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的本土化进程。第五部分,论述石钟山石窟所体现的密宗本土化。第六部分,论述佛教密宗对白族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作者: 姜鲁光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描述:、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全文:、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上页 1 2 3 ... 6 7 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