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流域乐安江悬浮物与含沙量时空变化研究
作者: 王珍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乐安江  含沙量  悬浮物 
描述:含沙量及日径流数据,分析乐安江流域悬浮物及含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引起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期间,乐安江流域的悬浮物浓度年均值为8.59mg/L,年输出负荷为
全文:含沙量及日径流数据,分析乐安江流域悬浮物及含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引起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期间,乐安江流域的悬浮物浓度年均值为8.59mg/L,年输出负荷为
鄱阳湖流域乐安江悬浮物与含沙量时空变化研究
作者: 王珍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乐安江  含沙量  悬浮物 
描述:含沙量及日径流数据,分析乐安江流域悬浮物及含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引起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期间,乐安江流域的悬浮物浓度年均值为8.59mg/L,年输出负荷为
全文:含沙量及日径流数据,分析乐安江流域悬浮物及含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引起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期间,乐安江流域的悬浮物浓度年均值为8.59mg/L,年输出负荷为
鄱阳湖湿地碟形湖泊沿高程梯度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研究
作者: 雷学明 段洪浪 刘文飞 纪宇皝 周际海 吴建平 樊后保  来源:土壤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程梯度  土壤养分  碟形湖  鄱阳湖  化学计量比  南矶山湿地 
描述:均表现为岗地>高滩>低滩>泥沼,且总氮和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的趋势。表层土壤C/N、C/P和N/P的平均值分别为11.17、52.74和5.03,且随着
全文:均表现为岗地>高滩>低滩>泥沼,且总氮和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的趋势。表层土壤C/N、C/P和N/P的平均值分别为11.17、52.74和5.03,且随着高程梯度和湖泊的变化,C/N保持相对稳定,而C/P和N/P的变化较大。铵态氮含量表现出岗地
鄱阳湖湿地碟形湖泊沿高程梯度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研究
作者: 雷学明 段洪浪 刘文飞 纪宇皝 周际海 吴建平 樊后保  来源:土壤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程梯度  土壤养分  碟形湖  鄱阳湖  化学计量比  南矶山湿地 
描述:均表现为岗地>高滩>低滩>泥沼,且总氮和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的趋势。表层土壤C/N、C/P和N/P的平均值分别为11.17、52.74和5.03,且随着
全文:均表现为岗地>高滩>低滩>泥沼,且总氮和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的趋势。表层土壤C/N、C/P和N/P的平均值分别为11.17、52.74和5.03,且随着高程梯度和湖泊的变化,C/N保持相对稳定,而C/P和N/P的变化较大。铵态氮含量表现出岗地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
作者: 王鹏 陈波 张华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细菌群落结构  细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描述:群落结构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苔草-虉草带、苔草带和芦苇带的细菌群落结构相近,泥滩带和藜蒿带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变形菌门(30.0%)是湿地土壤平均相对丰度最高的门,其次为酸杆菌门(16.7%)和绿弯菌
全文:群落结构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苔草-虉草带、苔草带和芦苇带的细菌群落结构相近,泥滩带和藜蒿带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变形菌门(30.0%)是湿地土壤平均相对丰度最高的门,其次为酸杆菌门(16.7%)和绿弯菌
基于Landsat 影像的鄱阳湖入江通道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作者: 廖启卿 况润元 袁爽 陈彦兵  来源: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体提取  鄱阳湖入江通道  监督分类  NDWI  Landsat卫星影像 
描述:用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法对鄱阳湖入江通道1989年、1996年、1999年、2006年、2010年、2014年的6期枯季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长时间序列的研究分析,得到水域、滩地、植被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水域面积从85 km~2增加到108 km~2,其趋势是先增后减再增;滩地面积从189 km~2减少到150 km~2,其趋势是先减后增再减;植被面积从37 km~2增加到53 km~2,其趋势是先增后减再增再减.分析可知鄱阳湖入江通道在25年间的变化受自然、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人工挖沙等人为因素对其变化的影响最大.
全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法对鄱阳湖入江通道1989年、1996年、1999年、2006年、2010年、2014年的6期枯季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长时间序列的研究分析,得到水域、滩地、植被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水域面积从85 km~2增加到108 km~2,其趋势是先增后减再增;滩地面积从189 km~2减少到150 km~2,其趋势是先减后增再减;植被面积从37 km~2增加到53 km~2,其趋势是先增后减再增再减.分析可知鄱阳湖入江通道在25年间的变化受自然、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人工挖沙等人为因素对其变化的影响最大.
[0图]山水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流域一”的护江治江理念。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工程功能定位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等条件,保护水资源,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等综合性工程。
全文:把握“江湖两利”、“流域一”的护江治江理念。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工程功能定位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等条件,保护水资源,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等综合性工程。‍‍‍‍
基于遥感的鄱阳湖丰水期悬浮泥沙数值模拟预测
作者: 张鹏 陈晓玲 陆建忠 张伟 肖雄武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Delft3D  遥感  悬浮泥沙  数值模拟  底质 
描述:悬浮泥沙是湖泊水体的重要水质要素之一,是湖泊水生态系统重要影响因子。利用遥感提取的鄱阳湖底质类型数据,对各类型底质区域上泥沙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基于2011年实测的不同底质区上泥沙浓度数据率定得到空间上不一致的泥沙模型参数,从而建立鄱阳湖丰水期二维悬浮泥沙输运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预测2013年丰水期悬浮泥沙输移过程,实测泥沙数据验证表明,模拟悬浮泥沙均方根误差为19.8mg/L,相关系数R~2为0.78,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进行悬浮泥沙模拟预测。对比模型模拟和遥感反演的悬浮泥沙空间分布,两者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进一步表明该模型能够可靠地模拟预测鄱阳湖悬浮泥沙的时空动态变化。本研究充分利用遥感数据辅助建立鄱阳湖泥沙输移模型,为湖泊水环境动态变化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方法支撑,为进一步进行鄱阳湖水环境动态变化的数值模拟预测研究提供基础。
全文:悬浮泥沙是湖泊水体的重要水质要素之一,是湖泊水生态系统重要影响因子。利用遥感提取的鄱阳湖底质类型数据,对各类型底质区域上泥沙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基于2011年实测的不同底质区上泥沙浓度数据率定得到空间上不一致的泥沙模型参数,从而建立鄱阳湖丰水期二维悬浮泥沙输运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预测2013年丰水期悬浮泥沙输移过程,实测泥沙数据验证表明,模拟悬浮泥沙均方根误差为19.8mg/L,相关系数R~2为0.78,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进行悬浮泥沙模拟预测。对比模型模拟和遥感反演的悬浮泥沙空间分布,两者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进一步表明该模型能够可靠地模拟预测鄱阳湖悬浮泥沙的时空动态变化。本研究充分利用遥感数据辅助建立鄱阳湖泥沙输移模型,为湖泊水环境动态变化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方法支撑,为进一步进行鄱阳湖水环境动态变化的数值模拟预测研究提供基础。
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土地利用分区与优化布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吕添贵 李洪义 何方义 但承龙 陈雁云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城乡土地利用  生态适宜度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优化布局  分区 
描述: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促进城乡一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区,并在
全文: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促进城乡一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区,并在
鄱阳湖湿地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作者: 金奇 吴琴 钟欣孜 胡佳 胡启武  来源:生态学杂志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重组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轻组有机碳 
描述:~153.63 mg·kg-1。(2)土层、群落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总有机碳及其组分产生显著影响,水位梯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3)湿地0~30 cm土壤HFOC、LFOC、MBC和DOC占总有机碳平均比例
全文:~153.63 mg·kg-1。(2)土层、群落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总有机碳及其组分产生显著影响,水位梯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3)湿地0~30 cm土壤HFOC、LFOC、MBC和DOC占总有机碳平均比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