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土地利用协调性研究
-
作者:
周就猫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市用地 生态经济区 土地利用 城镇土地
-
描述:解决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文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土地利用与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协调状况,探索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相关经济产出的协调关系,有利于考察不同城镇在不同土地利用强度下城镇土地综合产出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合理性奠定基础。 本文在回顾与理解协调性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土地利用协调性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选取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经济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然后在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两组数据的相对离散值,以相对离散程度表征城市各类用地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协调性状况。本文在用相对离散值表征城市各类用地与相关经济指标协调状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正负协调性的概念,即当具有负向协调性,说明城镇用地相对较多而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较少,当具有正向协调性,说明城镇用地相对较少而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较多。 在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本研究将城镇土地利用中的城镇住宅用地、商服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分别与其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协调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城镇住宅用地与城镇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86,工业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为工业用地与第二产业GDP,其相关系数为0.70,商服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为商服用地与财政支出,其相关系数为0.85。最后通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协调性状况与江西省及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城镇土地利用协调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上以及分别就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与商服用地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土地利用的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的协调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尝试通过采取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其相关性较高的经济指标,然后,采用用地指标与其相关经济指标的相对离散值来衡量其供需协调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协调性相差较大,整体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住宅用地与城镇人口的供需协调性相对较好,其城镇住宅用地相对于城镇人口的用地效益也较好,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负值,其值为-0.0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工业用地面积与工业GDP的供需协调性与江西省及我国各区相比较差,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0.39;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商服用地与财政支出的供需协调性与江西省及我国各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0.19。
-
全文:解决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文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土地利用与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协调状况,探索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相关经济产出的协调关系,有利于考察不同城镇在不同土地利用强度下城镇土地综合产出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合理性奠定基础。 本文在回顾与理解协调性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土地利用协调性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选取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经济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然后在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两组数据的相对离散值,以相对离散程度表征城市各类用地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协调性状况。本文在用相对离散值表征城市各类用地与相关经济指标协调状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正负协调性的概念,即当具有负向协调性,说明城镇用地相对较多而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较少,当具有正向协调性,说明城镇用地相对较少而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较多。 在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本研究将城镇土地利用中的城镇住宅用地、商服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分别与其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协调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城镇住宅用地与城镇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86,工业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为工业用地与第二产业GDP,其相关系数为0.70,商服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为商服用地与财政支出,其相关系数为0.85。最后通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协调性状况与江西省及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城镇土地利用协调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上以及分别就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与商服用地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土地利用的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的协调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尝试通过采取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其相关性较高的经济指标,然后,采用用地指标与其相关经济指标的相对离散值来衡量其供需协调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协调性相差较大,整体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住宅用地与城镇人口的供需协调性相对较好,其城镇住宅用地相对于城镇人口的用地效益也较好,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负值,其值为-0.0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工业用地面积与工业GDP的供需协调性与江西省及我国各区相比较差,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0.39;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商服用地与财政支出的供需协调性与江西省及我国各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协调性相对离散值为0.19。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花卉苗木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
-
作者:
梅寒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状和发展研究 花卉苗木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和比较分析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案例,通过细致深入实地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花卉苗木经营规模小、品种单一、市场流通体系薄弱、市场组织不完善、政策
-
全文:和比较分析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案例,通过细致深入实地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花卉苗木经营规模小、品种单一、市场流通体系薄弱、市场组织不完善、政策
-
基于GIS的鄱阳湖二维水质模型实现与应用
-
作者:
邹绍刚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二维水质模型 鄱阳湖 水文模型
-
描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大,使我国大部分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湖泊水环境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湖泊水动力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为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是开展湖泊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要解决水环境问题,一要靠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二要靠环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质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进行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表达工具,将其与水环境模型相集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鄱阳湖水质有逐年恶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任务是建立鄱阳湖水质模拟信息系统,为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从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和水质模拟信息系统在鄱阳湖水质模拟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多数研究中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基本上还处于松散结合的问题,旨在寻求GIS与水质模型紧密结合的途径,并为实际的水质模拟做出贡献。以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维水质模型与GIS深层次集成的方法。结合目前GIS的前沿技术,包括组件开发技术,网络GIS技术以及空间可视化技术,将平面二维水质模型嵌入到GIS中,开发基于GIS的二维湖泊水质模拟系统。与前人的GIS与水质模型松散结合的系统不同,本系统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提高GIS和水质模型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GIS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表达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对水质模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本文最后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开展了水质模拟系统应用研究。根据鄱阳湖五河入湖带入的污染物含量的情况,模拟污染物在湖区内的浓度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评价鄱阳湖地区的水质状况。并以2003年的实测数据对系统做了验证研究。研究表明,目前鄱阳湖水质总体良好,由于鄱阳湖水质主要受五河影响,因此各污染物的高浓度区域都处在五河尤其是赣江、抚河等污水排放量大的河流入湖口附近,湖中心区域水质状况明显优于河口附近。鄱阳湖水质保护的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直接排放进入河道。
-
全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大,使我国大部分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湖泊水环境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湖泊水动力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为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是开展湖泊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要解决水环境问题,一要靠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二要靠环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质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进行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表达工具,将其与水环境模型相集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鄱阳湖水质有逐年恶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任务是建立鄱阳湖水质模拟信息系统,为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从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和水质模拟信息系统在鄱阳湖水质模拟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多数研究中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基本上还处于松散结合的问题,旨在寻求GIS与水质模型紧密结合的途径,并为实际的水质模拟做出贡献。以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维水质模型与GIS深层次集成的方法。结合目前GIS的前沿技术,包括组件开发技术,网络GIS技术以及空间可视化技术,将平面二维水质模型嵌入到GIS中,开发基于GIS的二维湖泊水质模拟系统。与前人的GIS与水质模型松散结合的系统不同,本系统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提高GIS和水质模型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GIS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表达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对水质模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本文最后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开展了水质模拟系统应用研究。根据鄱阳湖五河入湖带入的污染物含量的情况,模拟污染物在湖区内的浓度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评价鄱阳湖地区的水质状况。并以2003年的实测数据对系统做了验证研究。研究表明,目前鄱阳湖水质总体良好,由于鄱阳湖水质主要受五河影响,因此各污染物的高浓度区域都处在五河尤其是赣江、抚河等污水排放量大的河流入湖口附近,湖中心区域水质状况明显优于河口附近。鄱阳湖水质保护的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直接排放进入河道。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物多样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
作者:
林世滔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景观格局特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物多样性评价
-
描述: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运用Fragstats 3.3景观分析软件计算38县区的景观指数,再和区域生物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以此探讨分析区域内景观格局特征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理研究。主要结论有:(1)区内生物
-
全文: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运用Fragstats 3.3景观分析软件计算38县区的景观指数,再和区域生物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以此探讨分析区域内景观格局特征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理研究。主要结论有:(1)区内生物
-
[1图]陶侃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片
-
描述: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追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他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赵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
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
没有外物负担又没有心灵负担的境界——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
-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福建】孙绍振 前记: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教授认为其主旨是“诗人在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自得其乐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名作欣赏》,201 0年第8期,第20页)。此或可作一解。吾则以为,此解尚有深化的余地。 《饮酒·其五》 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他的诗虽然属于抒情诗,但与一般抒情诗,与前面我们已经读过的抒情诗不太一样。一般的抒情诗,所抒发的感情往往是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激情。我们分析过的李白的都是把话说得很绝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也一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翰的《凉州词》更是彻底,连生死都无所谓,只要把酒喝个痛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维《渭城曲》则宣称,喝吧,这是朋友的最后一杯酒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激动的情感都是非常鲜明而强烈的,而陶渊明的诗,则不太相同,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似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一点也不激动,生活中的一切,他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感情,没有感情,诗怎么能动人呢?这就有陶渊明的特意了。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不像一般诗作那样词采华丽,而是相当朴素。中国《诗经》的传统,是讲究比兴的,这里既没有比喻,也没有什么起兴的手法,几乎就是平静的陈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从心理效果上来表现心灵的宁静。为什么把房子建筑在人间,而感受不到车马之喧呢?因为身驱虽然在,但心灵和现实已经拉开了距离。难得的是,这种心理效果,本来有相当不同凡俗的一面,但诗人表现得非常平静。与这种和现实拉开距离的情况相反的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为心灵沟通,所以地理距离再远,也不在话下。但是,王勃所抒写的感情是强烈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病相怜,感动得很,强忍住了眼泪。诗意来自激情。但并不是只有激情,才有诗。另外一种类型的感情,不太激动,感情不强烈,也是诗。陶渊明的诗情就好在刻意营造一种安宁的诗意。这就是陶渊明对中国诗歌史的贡献。对此,朱光潜先生特别欣赏,他甚至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古希腊人“把和平静穆看做诗的极境”;当然鲁迅不太同意,但是,过分执著于热烈的情感,是可能导致自我蒙蔽的。 陶渊明不当官,觉得农村的环境令人心情舒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到农村去,虽然“结庐在人境”,把房子建在闹市区,哪怕是南京路、王府井,也听不到汽车的声音。 读这首诗歌,比较容易忽略的是,几个关键词语之间都有相互照应的关系,形成一种有机的,但是潜在的、隐性的联系。如“庐”,一般的注解就是住宅。如果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就不太懂得诗了。这个字的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可以意会为简陋的居所。往往和茅草屋顶联系在一起。刘备拜访诸葛亮的住所,就是茅庐。这个“庐”字和后面的“车马”,是对立的。车马,在当时,是很有钱的、地位很高的人家才有的。这里潜在的意味,不是一般的把房子建筑在闹市,而且还有一层意思——住所很简陋,但是,不管多么华贵的车马,就是没有感觉,因为,我心离得很远。“心远”不是人远,事实上,诗里显示的是人是很近的(就在同样的“人境”)。正是由于人近,才显出心远的反衬效果,构成一种非常悠然、飘然、超然的一种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名句,品味极高,后世没有争议。但是,好在哪里,历代却说得并不很到位,还有一些争论: “悠然见南山”的“见”,在《文选》《艺文类聚))中曾作“望”,《东坡题跋》对这个“望”字严加批判日:“神气索然矣。”“望南山”和“见南山”,一字之差,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差?在我看来,“见南山”是无心的,也就是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云无心以出岫”的“无心”,它暗示诗人悠然、怡然的自由心态。“望南山”就差一点,因为“望”字隐含着主体寻觅的动机。陶诗的特点,随意自如,有心,就是有目的,就不潇洒了,不自由了。 要注意的还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篱”(东篱)一个是“菊”(采菊)。篱和庐相呼应,简陋的居所和朴素的环境,是统一的,和谐的,但是,朴素中有美,这就是菊花。这个意象,有着超越字面的内涵,那就是清高。这种清高,均从“无心”而来。没有自我感觉,没有自我炫耀的意味,而是悠然、淡然、怡然、自然的存在。在陶渊明当年,诗坛上盛行的是华贵之美,华彩的词章配上强烈的感情是一时风气。但是,陶诗开拓的是简朴之美。越是简朴,越是高雅,相反越是华彩,越是热烈,越是低俗。在这里,越是无意,越是自由,也就越是淡泊,而越是有意,感情就越可能强烈、华彩,就可能陷入俗套。 联系到陶氏的《桃花源记》那么美好的一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留下了惊人的美感,但是,有意去寻找,却没有结果。 就是说,超凡脱俗之美,朴素之美,不能有意寻找,无意的发现,不是有心的追寻,顺带的,瞬时即逝的,飘然的感觉,却是美好的。然而,正是这种瞬时即逝的感觉,一般人没有感觉的感觉,恰恰又被诗人发现了,提醒了,无意中的体悟,体悟深刻化,情感就高雅化了,这是陶渊明的意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如果在一般诗歌中,可能显得缺乏力度,但是,好就好在这种字不吃力,与前面无意的、恬淡的情感比较统一,比较和谐。如果不是这样,换用强烈情感分量的词语,例如,艳、丽、灿(山气日夕艳,山气日夕丽,山气日夕灿)就不和谐,对悠然的意境就造成破坏性了。“佳”字,虽然是个不太强烈的字眼,但是,其构成的词语,意味却比较隽永。例如佳句、佳作、佳音、佳节、佳境、佳期、佳人、佳丽,都比较含蓄,有着比字面更丰富的意味。 这首诗一共十句,都有叙述的性质,谈不上描写,连个比喻都没有。而中国诗歌向来是讲究比兴的,偏偏陶渊明有这样的气魄,进行一种朴素美感、朴素美文的冒险探索。 朴素,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从字面上孤立起来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沉,主要靠整体结构,各关键语词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和照应,字里行间,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太强烈的字眼,和前面悠然的、飘然的心态就不和谐,形不成关联的场,甚至还可能破坏相互关联的场,或者意境。这里所说的意境是内在的、微妙的、若有若无的,它不在语言表层之上,而在话语以下,又在话语之中。 “飞鸟相与还”,也是很平静的、惯常性的景象。《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后面还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它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与诗人一样,是没有特别的动机的。不夸张,不夸耀,不在乎是否有欣赏的目光,甚至不关注是否值得自我欣赏。“此中有真意”,关键词是一个“真”字。世界只有在这样的自然境界里才是真的,人心也只有在这样的自由、潇洒的意态中才是真的。不是这样,就是假的。这种境界,妙在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很难直接表述得出来。一旦想用语言来表达,就是有意了,就破坏了自然、自由、自如的心态,其结果,这种有意本身是和自己的本性是矛盾的,故刚刚想说明,却马上把话语全部忘记了。这说明,诗人无心的自由是多么的强大,就是连自己都不能战胜。这种真就是人的本真,就是不但没有外在的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自我的心理负担。进入这种没有自我心理负担的境界,人就真正轻松了,自由了。所以王国维说,“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也”。而朱光潜不同意: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侏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59页) 实际上,关键不在“有我”与“无我”(从当代文艺理论来说,“无我”,即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作者退出作品”、“零度写作”,这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这个我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心里有没有欲望,欲望就是心里最大的负担,这是要害,没有自己加给自己的心理负担,就算是有我,也是无我。摆脱不了自己加给自己的负担,就是无我,也是有我。不能摆脱心理负担,就不是真意了;就是不自由,就是假我。这首诗,属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陶渊明自己在前面有个小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
全文:【福建】孙绍振 前记: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教授认为其主旨是“诗人在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自得其乐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名作欣赏》,201 0年第8期,第20页)。此或可作一解。吾则以为,此解尚有深化的余地。 《饮酒·其五》 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他的诗虽然属于抒情诗,但与一般抒情诗,与前面我们已经读过的抒情诗不太一样。一般的抒情诗,所抒发的感情往往是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激情。我们分析过的李白的都是把话说得很绝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也一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翰的《凉州词》更是彻底,连生死都无所谓,只要把酒喝个痛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维《渭城曲》则宣称,喝吧,这是朋友的最后一杯酒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激动的情感都是非常鲜明而强烈的,而陶渊明的诗,则不太相同,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似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一点也不激动,生活中的一切,他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感情,没有感情,诗怎么能动人呢?这就有陶渊明的特意了。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不像一般诗作那样词采华丽,而是相当朴素。中国《诗经》的传统,是讲究比兴的,这里既没有比喻,也没有什么起兴的手法,几乎就是平静的陈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从心理效果上来表现心灵的宁静。为什么把房子建筑在人间,而感受不到车马之喧呢?因为身驱虽然在,但心灵和现实已经拉开了距离。难得的是,这种心理效果,本来有相当不同凡俗的一面,但诗人表现得非常平静。与这种和现实拉开距离的情况相反的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为心灵沟通,所以地理距离再远,也不在话下。但是,王勃所抒写的感情是强烈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病相怜,感动得很,强忍住了眼泪。诗意来自激情。但并不是只有激情,才有诗。另外一种类型的感情,不太激动,感情不强烈,也是诗。陶渊明的诗情就好在刻意营造一种安宁的诗意。这就是陶渊明对中国诗歌史的贡献。对此,朱光潜先生特别欣赏,他甚至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古希腊人“把和平静穆看做诗的极境”;当然鲁迅不太同意,但是,过分执著于热烈的情感,是可能导致自我蒙蔽的。 陶渊明不当官,觉得农村的环境令人心情舒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到农村去,虽然“结庐在人境”,把房子建在闹市区,哪怕是南京路、王府井,也听不到汽车的声音。 读这首诗歌,比较容易忽略的是,几个关键词语之间都有相互照应的关系,形成一种有机的,但是潜在的、隐性的联系。如“庐”,一般的注解就是住宅。如果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就不太懂得诗了。这个字的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可以意会为简陋的居所。往往和茅草屋顶联系在一起。刘备拜访诸葛亮的住所,就是茅庐。这个“庐”字和后面的“车马”,是对立的。车马,在当时,是很有钱的、地位很高的人家才有的。这里潜在的意味,不是一般的把房子建筑在闹市,而且还有一层意思——住所很简陋,但是,不管多么华贵的车马,就是没有感觉,因为,我心离得很远。“心远”不是人远,事实上,诗里显示的是人是很近的(就在同样的“人境”)。正是由于人近,才显出心远的反衬效果,构成一种非常悠然、飘然、超然的一种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名句,品味极高,后世没有争议。但是,好在哪里,历代却说得并不很到位,还有一些争论: “悠然见南山”的“见”,在《文选》《艺文类聚))中曾作“望”,《东坡题跋》对这个“望”字严加批判日:“神气索然矣。”“望南山”和“见南山”,一字之差,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差?在我看来,“见南山”是无心的,也就是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云无心以出岫”的“无心”,它暗示诗人悠然、怡然的自由心态。“望南山”就差一点,因为“望”字隐含着主体寻觅的动机。陶诗的特点,随意自如,有心,就是有目的,就不潇洒了,不自由了。 要注意的还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篱”(东篱)一个是“菊”(采菊)。篱和庐相呼应,简陋的居所和朴素的环境,是统一的,和谐的,但是,朴素中有美,这就是菊花。这个意象,有着超越字面的内涵,那就是清高。这种清高,均从“无心”而来。没有自我感觉,没有自我炫耀的意味,而是悠然、淡然、怡然、自然的存在。在陶渊明当年,诗坛上盛行的是华贵之美,华彩的词章配上强烈的感情是一时风气。但是,陶诗开拓的是简朴之美。越是简朴,越是高雅,相反越是华彩,越是热烈,越是低俗。在这里,越是无意,越是自由,也就越是淡泊,而越是有意,感情就越可能强烈、华彩,就可能陷入俗套。 联系到陶氏的《桃花源记》那么美好的一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留下了惊人的美感,但是,有意去寻找,却没有结果。 就是说,超凡脱俗之美,朴素之美,不能有意寻找,无意的发现,不是有心的追寻,顺带的,瞬时即逝的,飘然的感觉,却是美好的。然而,正是这种瞬时即逝的感觉,一般人没有感觉的感觉,恰恰又被诗人发现了,提醒了,无意中的体悟,体悟深刻化,情感就高雅化了,这是陶渊明的意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如果在一般诗歌中,可能显得缺乏力度,但是,好就好在这种字不吃力,与前面无意的、恬淡的情感比较统一,比较和谐。如果不是这样,换用强烈情感分量的词语,例如,艳、丽、灿(山气日夕艳,山气日夕丽,山气日夕灿)就不和谐,对悠然的意境就造成破坏性了。“佳”字,虽然是个不太强烈的字眼,但是,其构成的词语,意味却比较隽永。例如佳句、佳作、佳音、佳节、佳境、佳期、佳人、佳丽,都比较含蓄,有着比字面更丰富的意味。 这首诗一共十句,都有叙述的性质,谈不上描写,连个比喻都没有。而中国诗歌向来是讲究比兴的,偏偏陶渊明有这样的气魄,进行一种朴素美感、朴素美文的冒险探索。 朴素,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从字面上孤立起来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沉,主要靠整体结构,各关键语词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和照应,字里行间,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太强烈的字眼,和前面悠然的、飘然的心态就不和谐,形不成关联的场,甚至还可能破坏相互关联的场,或者意境。这里所说的意境是内在的、微妙的、若有若无的,它不在语言表层之上,而在话语以下,又在话语之中。 “飞鸟相与还”,也是很平静的、惯常性的景象。《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后面还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它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与诗人一样,是没有特别的动机的。不夸张,不夸耀,不在乎是否有欣赏的目光,甚至不关注是否值得自我欣赏。“此中有真意”,关键词是一个“真”字。世界只有在这样的自然境界里才是真的,人心也只有在这样的自由、潇洒的意态中才是真的。不是这样,就是假的。这种境界,妙在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很难直接表述得出来。一旦想用语言来表达,就是有意了,就破坏了自然、自由、自如的心态,其结果,这种有意本身是和自己的本性是矛盾的,故刚刚想说明,却马上把话语全部忘记了。这说明,诗人无心的自由是多么的强大,就是连自己都不能战胜。这种真就是人的本真,就是不但没有外在的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自我的心理负担。进入这种没有自我心理负担的境界,人就真正轻松了,自由了。所以王国维说,“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也”。而朱光潜不同意: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侏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59页) 实际上,关键不在“有我”与“无我”(从当代文艺理论来说,“无我”,即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作者退出作品”、“零度写作”,这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这个我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心里有没有欲望,欲望就是心里最大的负担,这是要害,没有自己加给自己的心理负担,就算是有我,也是无我。摆脱不了自己加给自己的负担,就是无我,也是有我。不能摆脱心理负担,就不是真意了;就是不自由,就是假我。这首诗,属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陶渊明自己在前面有个小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
[6图]石钟山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片
-
描述:石钟山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长江下游沿线上的主要景点之一 。
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
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石钟山傲然屹立于长江之岸,鄱阳湖之滨,风景雄奇秀丽。它犹如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
余亚飞诗称:“鄱阳湖接近长江处,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浑流互排斥,浊清界线见分明”。登上山顶,其南望匡庐,北镇长江,看长江滔滔,观鄱湖浩淼,江湖汇合处,水线分明,江水浑浊,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甚称鄱阳湖上一大自然奇景,绘成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这就是著名的“江湖两色”。
山上古建筑与碑、石刻相得益彰,互相辉映,集楼、台、亭、阁等于一体,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这里石块具有天然形成的皱、透、瘦、漏、丑等特点,千姿百态,而且石叩之有声,观之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