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杯”国际湖泊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摄影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国家 征稿启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鄱阳湖 湖泊 摄影人 和谐世界 湿地公园
-
描述:征稿时间:2014年7月1日—2015年3月10日一、大展宗旨与拍摄内容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以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亚洲最大的湿地、世界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世界生命湖泊网唯一中国成员
-
全文:征稿时间:2014年7月1日—2015年3月10日一、大展宗旨与拍摄内容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以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亚洲最大的湿地、世界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世界生命湖泊网唯一中国成员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
作者:
刘晓东 来源:鄱阳湖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开放型经济 区域经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于此,江西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起来,于2014年2月通过了《关于全面扩大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的意见
-
全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于此,江西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起来,于2014年2月通过了《关于全面扩大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的意见
-
年龄、集群、生境及天气对鄱阳湖白鹤越冬期日间行为模式的影响
-
作者:
袁芳凯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气 生境 集群 年龄 鄱阳湖白鹤
-
描述:本研究于2012年1月-3月和2012年12月-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
-
全文:本研究于2012年1月-3月和2012年12月-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
-
年龄、集群、生境及天气对鄱阳湖白鹤越冬期日间行为模式的影响
-
作者:
袁芳凯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气 生境 集群 年龄 鄱阳湖白鹤
-
描述:本研究于2012年1月-3月和2012年12月-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
-
全文:本研究于2012年1月-3月和2012年12月-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
-
年龄、集群、生境及天气对鄱阳湖白鹤越冬期日间行为模式的影响
-
作者:
袁芳凯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气 生境 集群 年龄 鄱阳湖白鹤
-
描述:本研究于2012年1月-3月和2012年12月-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
-
全文:本研究于2012年1月-3月和2012年12月-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
作者:
李言阔 钱法文 单继红 李佳 袁芳凯 缪泸君 谢光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白鹤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
描述: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
全文: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
鄱阳湖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
作者:
王毛兰 赖建平 胡珂图 张丁苓 赖劲虎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氮同位素 沉积物 来源 鄱阳湖 有机质 碳同位素
-
描述:通过对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碳(TOC)、氮(TN)、C/N值、δ13C及δ15N含量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及其主支流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表层沉积物中TOC的含量(干重)在0.63%~1.86%之间,平均值为(1.15±0.35)%(n=9),比其主支流TOC含量高;TN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16%,平均值为(0.10±0.03)%(n=9),各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有机质TN含量处在0.03%~0.08%之间,平均值为(0.06±0.02)%(n=6).鄱阳湖湖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变化范围分别为-25.66‰~-12.56‰和3.51‰~6.27‰,平均值分别为(-22.48±4.10)‰和(4.71±0.95)‰(n=9).各入湖河流沉积物δ13C和δ15N值含量范围分别为-25.24‰~-19.55‰和0.94‰~4.64‰,平均值分别为(-23.27±2.42)‰和(3.19±1.30)‰(n=6).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浮游植物是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沉积有机质主要的3种来源,其中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土壤有机质和人工合成肥料是其沉积物氮素主要来源,对于入湖河流来说,人工合成肥料贡献更大.
-
全文:通过对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碳(TOC)、氮(TN)、C/N值、δ13C及δ15N含量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及其主支流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表层沉积物中TOC的含量(干重)在0.63%~1.86%之间,平均值为(1.15±0.35)%(n=9),比其主支流TOC含量高;TN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16%,平均值为(0.10±0.03)%(n=9),各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有机质TN含量处在0.03%~0.08%之间,平均值为(0.06±0.02)%(n=6).鄱阳湖湖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变化范围分别为-25.66‰~-12.56‰和3.51‰~6.27‰,平均值分别为(-22.48±4.10)‰和(4.71±0.95)‰(n=9).各入湖河流沉积物δ13C和δ15N值含量范围分别为-25.24‰~-19.55‰和0.94‰~4.64‰,平均值分别为(-23.27±2.42)‰和(3.19±1.30)‰(n=6).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浮游植物是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沉积有机质主要的3种来源,其中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土壤有机质和人工合成肥料是其沉积物氮素主要来源,对于入湖河流来说,人工合成肥料贡献更大.
-
年龄、集群、生境及天气对鄱阳湖白鹤越冬期日间行为模式的影响
-
作者:
袁芳凯 李言阔 李凤山 李佳 缪泸君 谢光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气 时间分配 鄱阳湖 白鹤 生境 活动节律 集群 年龄
-
描述:于2012年1—3月和2012年12—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集群大小、生境
-
全文:于2012年1—3月和2012年12—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集群大小、生境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
作者:
李言阔 钱法文 单继红 李佳 袁芳凯 缪泸君 谢光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白鹤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
描述: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
全文: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
基于县域尺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评价
-
作者:
杨绮清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评价 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
描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实证对象,选取乡村性评价指标构建乡村性指数模型,将乡村性分成弱、较弱、中等、较强、强五个等级。同时,根据三次产业相对比重将县域划分成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第一产业主导型的县域乡村性较强;工业主导型中乡村性较弱占到66.67%;商旅服务业中乡村性较强地域分别占到66.67%;均衡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地域占18.75%,乡村性中等的地域占到31.25%,乡村性较弱的地域为50%。最后,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
全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实证对象,选取乡村性评价指标构建乡村性指数模型,将乡村性分成弱、较弱、中等、较强、强五个等级。同时,根据三次产业相对比重将县域划分成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第一产业主导型的县域乡村性较强;工业主导型中乡村性较弱占到66.67%;商旅服务业中乡村性较强地域分别占到66.67%;均衡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地域占18.75%,乡村性中等的地域占到31.25%,乡村性较弱的地域为50%。最后,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