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中心的路径研究
-
作者:
谢荣国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资产增值中心 资源转换中心 区域发展中心 探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经济发展中心 南昌
-
描述:根据中心理论,一定的城市和城镇区域内必须有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影响整个地区,是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它可以为整个地区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通过规模经济,集聚效应,交换和增值效应,外部效应等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在江西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指出:南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属于“高效集约发展区”。南昌要建设成为引领江西崛起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实现“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必须牢牢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千载难逢的战略性机遇,更好地探索大城大湖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提升南昌城市功能,把南昌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是当务之急。但在后危机时代,南昌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经济首位度明显下降、增长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尤其是经济集聚和带动能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已成为南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根源。始终坚持绿色崛起不动摇,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规划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顺应中部经济崛起的大潮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大局,按照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方向,跨越式提升南昌市的城市功能,重点建设区域性的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形中心、消费中心和运营中心,最终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而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的中心的“关键是找到一条符合南昌实际的发展路子”。因此,如何将南昌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自然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加以统一与协调,能否切实可行地提高南昌市资源转换的效益和层次,找出影响南昌市发展的各种优势与不足,是南昌能否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的关键所在。建设“三大中心”是目前南昌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南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等;第二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优势;第三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路径;第四章提出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政策建议和制度设计;第五章是结语部分。
-
全文:根据中心理论,一定的城市和城镇区域内必须有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影响整个地区,是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它可以为整个地区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通过规模经济,集聚效应,交换和增值效应,外部效应等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在江西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指出:南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属于“高效集约发展区”。南昌要建设成为引领江西崛起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实现“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必须牢牢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千载难逢的战略性机遇,更好地探索大城大湖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提升南昌城市功能,把南昌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是当务之急。但在后危机时代,南昌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经济首位度明显下降、增长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尤其是经济集聚和带动能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已成为南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根源。始终坚持绿色崛起不动摇,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规划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顺应中部经济崛起的大潮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大局,按照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方向,跨越式提升南昌市的城市功能,重点建设区域性的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形中心、消费中心和运营中心,最终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而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的中心的“关键是找到一条符合南昌实际的发展路子”。因此,如何将南昌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自然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加以统一与协调,能否切实可行地提高南昌市资源转换的效益和层次,找出影响南昌市发展的各种优势与不足,是南昌能否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的关键所在。建设“三大中心”是目前南昌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南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等;第二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优势;第三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路径;第四章提出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政策建议和制度设计;第五章是结语部分。
-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作者:
贾书玲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补偿机制 湖泊流域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包括:(1)在遵循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各单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将鄱阳湖生态
-
全文: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包括:(1)在遵循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各单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将鄱阳湖生态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
作者:
徐梦劼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
全文: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测算与影响因子分析
-
作者:
晏慧敏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森林碳汇 森林碳储量
-
描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以及“马拉喀什协议”、“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对整个流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近30年来乔木层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其碳汇功能,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因子对森林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及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可能开展的碳汇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特点,基于江西省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充分考察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现状,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七次森林资源碳汇量为517.09×106吨,研究发现,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发挥着碳汇的作用。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理论,选取森林碳储量作为内生变量,以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七个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森林碳汇动态冲击及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受自身扰动项影响最大,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其它变量的扰动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森林碳储量的变化57.18%由自身决定,1.79%受木材产量的影响,7.19%受人工更新造林面积的影响,15.37%受森林抚育面积的影响,3.56%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0.51%受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14.3%受年均温度的影响,0.09%受年均降水量的影响。
-
全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以及“马拉喀什协议”、“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对整个流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近30年来乔木层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其碳汇功能,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因子对森林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及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可能开展的碳汇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特点,基于江西省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充分考察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现状,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七次森林资源碳汇量为517.09×106吨,研究发现,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发挥着碳汇的作用。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理论,选取森林碳储量作为内生变量,以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七个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森林碳汇动态冲击及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受自身扰动项影响最大,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其它变量的扰动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森林碳储量的变化57.18%由自身决定,1.79%受木材产量的影响,7.19%受人工更新造林面积的影响,15.37%受森林抚育面积的影响,3.56%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0.51%受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14.3%受年均温度的影响,0.09%受年均降水量的影响。
-
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中心的路径研究
-
作者:
谢荣国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资产增值中心 资源转换中心 区域发展中心 探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经济发展中心 南昌
-
描述:根据中心理论,一定的城市和城镇区域内必须有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影响整个地区,是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它可以为整个地区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通过规模经济,集聚效应,交换和增值效应,外部效应等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在江西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指出:南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属于“高效集约发展区”。南昌要建设成为引领江西崛起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实现“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必须牢牢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千载难逢的战略性机遇,更好地探索大城大湖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提升南昌城市功能,把南昌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是当务之急。但在后危机时代,南昌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经济首位度明显下降、增长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尤其是经济集聚和带动能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已成为南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根源。始终坚持绿色崛起不动摇,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规划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顺应中部经济崛起的大潮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大局,按照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方向,跨越式提升南昌市的城市功能,重点建设区域性的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形中心、消费中心和运营中心,最终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而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的中心的“关键是找到一条符合南昌实际的发展路子”。因此,如何将南昌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自然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加以统一与协调,能否切实可行地提高南昌市资源转换的效益和层次,找出影响南昌市发展的各种优势与不足,是南昌能否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的关键所在。建设“三大中心”是目前南昌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南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等;第二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优势;第三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路径;第四章提出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政策建议和制度设计;第五章是结语部分。
-
全文:根据中心理论,一定的城市和城镇区域内必须有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影响整个地区,是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它可以为整个地区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通过规模经济,集聚效应,交换和增值效应,外部效应等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在江西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指出:南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属于“高效集约发展区”。南昌要建设成为引领江西崛起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实现“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必须牢牢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千载难逢的战略性机遇,更好地探索大城大湖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提升南昌城市功能,把南昌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是当务之急。但在后危机时代,南昌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经济首位度明显下降、增长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尤其是经济集聚和带动能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已成为南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根源。始终坚持绿色崛起不动摇,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规划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顺应中部经济崛起的大潮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大局,按照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方向,跨越式提升南昌市的城市功能,重点建设区域性的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形中心、消费中心和运营中心,最终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而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的中心的“关键是找到一条符合南昌实际的发展路子”。因此,如何将南昌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自然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加以统一与协调,能否切实可行地提高南昌市资源转换的效益和层次,找出影响南昌市发展的各种优势与不足,是南昌能否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的关键所在。建设“三大中心”是目前南昌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南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等;第二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优势;第三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路径;第四章提出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政策建议和制度设计;第五章是结语部分。
-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作者:
贾书玲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补偿机制 湖泊流域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包括:(1)在遵循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各单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将鄱阳湖生态
-
全文: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包括:(1)在遵循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各单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将鄱阳湖生态
-
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
作者:
梁武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鄱阳湖滨湖地区 土地城镇化 协调度
-
描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
全文: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
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
作者:
梁武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鄱阳湖滨湖地区 土地城镇化 协调度
-
描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
全文: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
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
作者:
梁武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鄱阳湖滨湖地区 土地城镇化 协调度
-
描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
全文: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城镇人口与城镇建成区规模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12.41万人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导政策对农村居民低碳能源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
作者:
曹文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工具 农村居民 低碳 能源消费行为
-
描述:在国家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能源消费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农村清洁能源供给不足、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进而导致环境持续恶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已有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从宏观层面上研究能源消费居多,成果也最为显著;二是从微观层面上研究能源消费行为大多又基于城市居民,而以农村居民为考察对象的研究偏少。为此,本文以农村居民的低碳能源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个样本县(市、区)的398位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两阶段聚类、多元回归分析,对特定发展阶段、特殊文化心理下农村居民群体的能源消费观念、心理特征进行族群划分,研究相关政策工具对各族群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购买的影响程度,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普遍对能源问题持有较为积极的低碳认知,然而其环境价值观及责任感并不强。农户的能源消费集中在生活能源,传统非商品能源的消费处于向商品化能源转化初期,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第二,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的可划分为“高碳型”、“中间型”、“低碳型”3类族群;女性、年轻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居民更容易实施低碳能源消费行为,对环境问题具有更积极的情感和责任感;家庭规模较小、收入较低、孩子数较多、受教育孩子数较多、外交倾向较高、三代直系亲属较多的家庭多为低碳型。第三,政策工具对3类农村居民族群低碳能源购买行为均存在正向引导作用,影响程度较轻且存在程度差异。信息工具的干预作用最有效,而经济工具、行政工具、物理工具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引导政策干预对低碳型族群的反馈最明显,再是高碳型、中间型族群。在此基础上,结合能源消费行为研究结论,从重视四类群体——家庭,女性、青年和高知识分子,民间力量和农村地区提出了引导我国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的政策管理启示。
-
全文:在国家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能源消费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农村清洁能源供给不足、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进而导致环境持续恶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已有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从宏观层面上研究能源消费居多,成果也最为显著;二是从微观层面上研究能源消费行为大多又基于城市居民,而以农村居民为考察对象的研究偏少。为此,本文以农村居民的低碳能源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个样本县(市、区)的398位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两阶段聚类、多元回归分析,对特定发展阶段、特殊文化心理下农村居民群体的能源消费观念、心理特征进行族群划分,研究相关政策工具对各族群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购买的影响程度,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普遍对能源问题持有较为积极的低碳认知,然而其环境价值观及责任感并不强。农户的能源消费集中在生活能源,传统非商品能源的消费处于向商品化能源转化初期,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第二,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的可划分为“高碳型”、“中间型”、“低碳型”3类族群;女性、年轻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居民更容易实施低碳能源消费行为,对环境问题具有更积极的情感和责任感;家庭规模较小、收入较低、孩子数较多、受教育孩子数较多、外交倾向较高、三代直系亲属较多的家庭多为低碳型。第三,政策工具对3类农村居民族群低碳能源购买行为均存在正向引导作用,影响程度较轻且存在程度差异。信息工具的干预作用最有效,而经济工具、行政工具、物理工具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引导政策干预对低碳型族群的反馈最明显,再是高碳型、中间型族群。在此基础上,结合能源消费行为研究结论,从重视四类群体——家庭,女性、青年和高知识分子,民间力量和农村地区提出了引导我国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的政策管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