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基于TM影像的水体透明度反演模型——以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
作者:
邬国锋 刘耀林 纪伟涛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TM影像 Landsat 鄱阳湖 反演模型 水体透明度
-
描述:以江西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基于LandsatTM 5影像的水体透明度反演模型.结合6个时期的影像与对应的13个实测塞氏盘深度(SDD)数据建立了SDD的自然对数变换值与蓝、红波段的自然对数变换值的线性组合之间的回归模型,即ln(SDD)=-4.016-0.7221n(blue)-0.587ln(red).此模型能够解释88%的水体透明度变化.利用另外12个样点进行模型的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实际量测值与模型反演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误差标准差等于0.22 m.因此我们认为此模型获得了可以接受的结果.
-
全文:以江西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基于LandsatTM 5影像的水体透明度反演模型.结合6个时期的影像与对应的13个实测塞氏盘深度(SDD)数据建立了SDD的自然对数变换值与蓝、红波段的自然对数变换值的线性组合之间的回归模型,即ln(SDD)=-4.016-0.7221n(blue)-0.587ln(red).此模型能够解释88%的水体透明度变化.利用另外12个样点进行模型的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实际量测值与模型反演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误差标准差等于0.22 m.因此我们认为此模型获得了可以接受的结果.
-
鄱阳湖乐安河流域水质监测优化布点
-
作者:
弓晓峰 陈春丽 赵晋 刘春英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优化布点 相关分析 聚类法 物元分析 乐安河
-
描述:结合综合关联函数,选出优化点位.同时应用相关分析中的距离分析和K-均值聚类法确定各监测点所属类别.综合这三种优化结果,最终确定乐安河流域可以由传统的13个监测点位优化为9个监测点位.
-
全文:结合综合关联函数,选出优化点位.同时应用相关分析中的距离分析和K-均值聚类法确定各监测点所属类别.综合这三种优化结果,最终确定乐安河流域可以由传统的13个监测点位优化为9个监测点位.
-
基于Copula函数的鄱阳湖流域极值流量遭遇频率及灾害风险
-
作者:
孙鹏 张强 陈晓宏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遭遇频率 Copula函数 联合概率分布 极值流量
-
描述:常用的Copu la函数,分析鄱阳湖流域主要支流赣江与抚河、乐安河与昌江的洪水、枯水流量联合概率特征,并对引起该流域水文极值频率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有益探讨.结果表明:(1)洪水、枯水的联合重现期小于
-
全文:常用的Copu la函数,分析鄱阳湖流域主要支流赣江与抚河、乐安河与昌江的洪水、枯水流量联合概率特征,并对引起该流域水文极值频率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有益探讨.结果表明:(1)洪水、枯水的联合重现期小于
-
鄱阳湖候鸟越冬地生态环境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的预测
-
作者:
朱海虹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蔽条件 越冬 预测 三角洲前缘 湿地生态环境 鄱阳湖 枯水期 洼地 候鸟保护区 三峡工程
-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每年秋冬枯水期,在赣江和修水入湖三角洲前缘,由草滩-泥滩-积水洼地组成的湿地生态环境为越冬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调查表明,高程12-13m低地最适宜候鸟越冬生存。三峡建坝后,10月份水库蓄水长江下泄流量减少,引起鄱阳湖的提前退水和滩地提前显露,虽使动物性饵料略有减少,但对食草候鸟影响不大.人类提前对草滩资源利用和利用下限的扩大,使候鸟隐蔽条件变差.
-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每年秋冬枯水期,在赣江和修水入湖三角洲前缘,由草滩-泥滩-积水洼地组成的湿地生态环境为越冬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调查表明,高程12-13m低地最适宜候鸟越冬生存。三峡建坝后,10月份水库蓄水长江下泄流量减少,引起鄱阳湖的提前退水和滩地提前显露,虽使动物性饵料略有减少,但对食草候鸟影响不大.人类提前对草滩资源利用和利用下限的扩大,使候鸟隐蔽条件变差.
-
鄱阳湖成因与演变的历史论证
-
作者:
苏守德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考证 演化
-
描述:本文通过大量史料分析和地质钻孔证据,认为鄱阳湖大水面形成于公元400年前后,为距今约1600年的年青湖泊。鄱阳湖形成的直接和主导因素是长江主泓道南移到湖口一带,因江水阻碍赣江水的下泄,使湖泊水域向南扩张,到唐初面积最大时曾达6000km~2。之后,鄱阳湖水位和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湖口处长江水位的变化。
-
全文:本文通过大量史料分析和地质钻孔证据,认为鄱阳湖大水面形成于公元400年前后,为距今约1600年的年青湖泊。鄱阳湖形成的直接和主导因素是长江主泓道南移到湖口一带,因江水阻碍赣江水的下泄,使湖泊水域向南扩张,到唐初面积最大时曾达6000km~2。之后,鄱阳湖水位和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湖口处长江水位的变化。
-
鄱阳湖简介
-
作者:
闵骞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位 鄱阳湖 水温 湖泊 水文
-
描述:鄱阳湖(115°49′E—116°46′E、28°24′N—29°46′N)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来水。经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湖泊。流域面积162225km~2,湖面积和容积
-
全文:鄱阳湖(115°49′E—116°46′E、28°24′N—29°46′N)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来水。经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湖泊。流域面积162225km~2,湖面积和容积
-
近30年来鄱阳湖湖盆地形演变特征与原因探析
-
作者:
吴桂平 刘元波 范兴旺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GIS 湖盆地形 影响机制 鄱阳湖 冲淤变化
-
描述:利用鄱阳湖1980、1998和2010年3期湖盆水下地形数据,结合出、入湖泥沙输移数据以及流域水土流失、水库建设等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鄱阳湖近30年来湖盆冲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80-1998年,松门山以南主湖体位置淤积现象明显,平均淤高0.82 m,该淤积主要是由这一阶段内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所引起的;1998-2010年,在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淤积现象减缓.但是在入江水道上湖盆高程显著下降,平均下降速率高达30.75 cm/a,这与入江水道处持续采砂和水流冲刷等因素有关;近30年来,“五河”入湖的洲滩区域冲淤变化及趋势有所差异,修水、抚河及赣江三角洲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饶河入湖漫滩总体上以淤积为主,且地形坡度趋于变缓.研究结果对鄱阳湖水资源合理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及航运管理等均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参考价值.
-
全文:利用鄱阳湖1980、1998和2010年3期湖盆水下地形数据,结合出、入湖泥沙输移数据以及流域水土流失、水库建设等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鄱阳湖近30年来湖盆冲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80-1998年,松门山以南主湖体位置淤积现象明显,平均淤高0.82 m,该淤积主要是由这一阶段内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所引起的;1998-2010年,在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淤积现象减缓.但是在入江水道上湖盆高程显著下降,平均下降速率高达30.75 cm/a,这与入江水道处持续采砂和水流冲刷等因素有关;近30年来,“五河”入湖的洲滩区域冲淤变化及趋势有所差异,修水、抚河及赣江三角洲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饶河入湖漫滩总体上以淤积为主,且地形坡度趋于变缓.研究结果对鄱阳湖水资源合理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及航运管理等均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参考价值.
-
鄱阳湖泄流能力分析
-
作者:
赖锡军 黄群 张英豪 万荣荣 姜加虎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泄流能力 长江 水位 鄱阳湖 采砂 水力学方法
-
描述:鄱阳湖近年低枯水位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鄱阳湖作为吞吐型湖泊,通过狭长的湖口水道与长江自然相通,其水力特性直接影响着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水力学方法,提出湖泊泄流能力的概念,并采用湖泊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鄱阳湖的泄流能力特征及其近年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00s之前鄱阳湖泄流能力基本维持不变,之后迅速提高,近年开始趋于稳定.泄流能力的显著提高改变了鄱阳湖与长江相互作用的水力特性,从而影响了鄱阳湖的水量平衡,加剧了近年枯水情势.研究表明,大规模采砂是鄱阳湖泄流能力变化的主因,应加强鄱阳湖采砂管理.
-
全文:鄱阳湖近年低枯水位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鄱阳湖作为吞吐型湖泊,通过狭长的湖口水道与长江自然相通,其水力特性直接影响着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水力学方法,提出湖泊泄流能力的概念,并采用湖泊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鄱阳湖的泄流能力特征及其近年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00s之前鄱阳湖泄流能力基本维持不变,之后迅速提高,近年开始趋于稳定.泄流能力的显著提高改变了鄱阳湖与长江相互作用的水力特性,从而影响了鄱阳湖的水量平衡,加剧了近年枯水情势.研究表明,大规模采砂是鄱阳湖泄流能力变化的主因,应加强鄱阳湖采砂管理.
-
基于遥感的鄱阳湖湖区蒸散特征及环境要素影响
-
作者:
赵晓松 刘元波 吴桂平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遥感反演 蒸散 鄱阳湖湖区 MODIS
-
描述:蒸散是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湖区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对了解鄱阳湖湖区水量平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应用地面温度-植被指数三角关系法反演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的实际蒸散量,分析湖区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年蒸散量在685~921 mm之间,平均年蒸散量为797 mm,最大蒸散量出现在2004年.2000-2009年多年平均水体蒸发量为1107 mm,高于湖区植被蒸散量(774 mm).湖区汇水区域中蒸散量占降水的平均比例为55%,是水量平衡的主要支出项,径流系数约为0.45.湖区蒸散主要受辐射和气温的影响,月蒸散量与气温呈显著的指数相关,2007年蒸散量对温度的关系最为敏感.降水量距平与蒸散量距平的关系除2007年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年份相关性不显著.鄱阳湖湿地蒸散与湖泊水域面积总体呈正相关,但在水文干旱严重的2006年,当水域面积<30%时,蒸散速率随水域面积增加而减小.
-
全文:蒸散是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湖区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对了解鄱阳湖湖区水量平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应用地面温度-植被指数三角关系法反演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的实际蒸散量,分析湖区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年蒸散量在685~921 mm之间,平均年蒸散量为797 mm,最大蒸散量出现在2004年.2000-2009年多年平均水体蒸发量为1107 mm,高于湖区植被蒸散量(774 mm).湖区汇水区域中蒸散量占降水的平均比例为55%,是水量平衡的主要支出项,径流系数约为0.45.湖区蒸散主要受辐射和气温的影响,月蒸散量与气温呈显著的指数相关,2007年蒸散量对温度的关系最为敏感.降水量距平与蒸散量距平的关系除2007年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年份相关性不显著.鄱阳湖湿地蒸散与湖泊水域面积总体呈正相关,但在水文干旱严重的2006年,当水域面积<30%时,蒸散速率随水域面积增加而减小.
-
鄱阳湖河湖转换期间鱼腥藻(Anabaena)的变化
-
作者:
钱奎梅 刘霞 齐凌艳 陈宇炜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河湖转换 鄱阳湖 鱼腥藻
-
描述:(Anabaena)的动态变化,分析鄱阳湖中鱼腥藻生长并占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蓝藻为鄱阳湖浮游植物的次级优势种,8月蓝藻生物量平均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57%,蓝藻取代硅藻成为暂时的优势种.夏、秋季水华蓝藻以固氮
-
全文:(Anabaena)的动态变化,分析鄱阳湖中鱼腥藻生长并占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蓝藻为鄱阳湖浮游植物的次级优势种,8月蓝藻生物量平均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57%,蓝藻取代硅藻成为暂时的优势种.夏、秋季水华蓝藻以固氮
上页
1
2
3
...
6
7
8
9
1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