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作者: 何战英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植被指数  地表温度  感染率  血吸虫病 
描述:我国现有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其中湖沼型占95%以上。国家实施退田还湖政策后,是否导致钉螺孳生地扩大,引起社会关注。本研究选择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对其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外迁居民的感染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该类地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监测手段和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永修县东风圩地区面积5481319.6m,1997年垸外洲滩钉螺感染率0.5%,活螺密度1.27只/0.1lm,感染螺密度0.0039只/0.11m,垸内没有钉螺;居民感染率高达13.4%。1999年底实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措施。2001年垸内草洲化并发现活螺。2002—2003年垸外螺情有所下降,垸内没有再发现钉螺。南昌县五洲头地区,1973年因赣江整支而平垸。原有圩堤被冲刷得很低,圩堤内全部草洲化,2002年发现圩内普遍有螺,面积66万平方米;圩外尚有无螺面积将近70万平方米。因此本研究中将整个五洲头地区作为两个试区即五洲头-有螺区和五洲头-无螺区进行分析。2003年-2004年春季查螺,活螺密度分别是0.63只/0.11m、0.55只/0.lm;感染螺密度分别是0.10254,只/0.1lm、0.0042只/0.1lm。距离该洲滩最近的是五丰村(150米),因放牧和割草去此洲滩,2002年居民感染率1.5%。 第二部分:为了解“移民建镇”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影响,对河东村居民感染率及外迁前后生产、生活用水、接触疫水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迁到非疫区的居民由于距离易感洲滩远,无生产或生活性疫水接触,居民感染率显著下降,由外迁前的13.4%下降到1.6%。而外迁至疫区的居民,虽然生活用水、饮用水得到改善,但仍处疫区,所以居民感染率与外迁前相近。从总的来看,永修县河东村部分居民由于外迁到非疫区,感染率下降显著,对血防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部分: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面积880平方公里,虽然目前没有出现钉螺的大面积扩散,但是随着洲垸居民的迁出,部分土地的抛荒或再遇洪灾,造成钉螺扩散,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潜在危险极大。正如南昌县五洲头地区在退耕之后出现了钉螺的孳生和蔓延,而且由于发现时已有大面积钉螺孳生,给血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对该类地区的监测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地面资料和遥感信息的结合,计算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两个指标,评价退田还湖区域的环境状况。除分析东风圩、五洲头两个“退田还湖”区域外,选择了一个对照区:余干县的长江洲。该洲滩面积大约2862亩,自1953年发现钉螺以来,居民感染率和钉螺阳性率都很高。2004年春季查螺结果:活螺密度0.63只/0.11m,感染螺密度0.0083只/0.1lm;居民感染率11.0%。 长江洲、五洲头一有螺区、五洲头一无螺区、东风圩植被指数总体分布有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前三个试区的植被指数高于东风圩地区。对四个试区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江洲与五洲头一有螺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基本相同,而五洲头一有螺区和五洲头一无螺区的地表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螺区地表温度高于有螺区,地表温度可以间接反映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因此认为无螺区土壤含水量低于有螺区,估计这也是钉螺没有孳生的原因。四个试区中,东风圩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前三个区域,且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主要是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钉螺的扩散和孳生。 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瞬间的静态图像,实现大面积重复观测。将植被指数(NDVI)用于钉螺孳生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首次引用地表温度(LST)和NDVI两个参数来评价一个区域的环境是否适合钉螺孳生,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将应用更多类型的影像、更多参数达到对地面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
全文:我国现有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其中湖沼型占95%以上。国家实施退田还湖政策后,是否导致钉螺孳生地扩大,引起社会关注。本研究选择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对其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外迁居民的感染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该类地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监测手段和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永修县东风圩地区面积5481319.6m,1997年垸外洲滩钉螺感染率0.5%,活螺密度1.27只/0.1lm,感染螺密度0.0039只/0.11m,垸内没有钉螺;居民感染率高达13.4%。1999年底实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措施。2001年垸内草洲化并发现活螺。2002—2003年垸外螺情有所下降,垸内没有再发现钉螺。南昌县五洲头地区,1973年因赣江整支而平垸。原有圩堤被冲刷得很低,圩堤内全部草洲化,2002年发现圩内普遍有螺,面积66万平方米;圩外尚有无螺面积将近70万平方米。因此本研究中将整个五洲头地区作为两个试区即五洲头-有螺区和五洲头-无螺区进行分析。2003年-2004年春季查螺,活螺密度分别是0.63只/0.11m、0.55只/0.lm;感染螺密度分别是0.10254,只/0.1lm、0.0042只/0.1lm。距离该洲滩最近的是五丰村(150米),因放牧和割草去此洲滩,2002年居民感染率1.5%。 第二部分:为了解“移民建镇”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影响,对河东村居民感染率及外迁前后生产、生活用水、接触疫水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迁到非疫区的居民由于距离易感洲滩远,无生产或生活性疫水接触,居民感染率显著下降,由外迁前的13.4%下降到1.6%。而外迁至疫区的居民,虽然生活用水、饮用水得到改善,但仍处疫区,所以居民感染率与外迁前相近。从总的来看,永修县河东村部分居民由于外迁到非疫区,感染率下降显著,对血防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部分: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面积880平方公里,虽然目前没有出现钉螺的大面积扩散,但是随着洲垸居民的迁出,部分土地的抛荒或再遇洪灾,造成钉螺扩散,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潜在危险极大。正如南昌县五洲头地区在退耕之后出现了钉螺的孳生和蔓延,而且由于发现时已有大面积钉螺孳生,给血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对该类地区的监测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地面资料和遥感信息的结合,计算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两个指标,评价退田还湖区域的环境状况。除分析东风圩、五洲头两个“退田还湖”区域外,选择了一个对照区:余干县的长江洲。该洲滩面积大约2862亩,自1953年发现钉螺以来,居民感染率和钉螺阳性率都很高。2004年春季查螺结果:活螺密度0.63只/0.11m,感染螺密度0.0083只/0.1lm;居民感染率11.0%。 长江洲、五洲头一有螺区、五洲头一无螺区、东风圩植被指数总体分布有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前三个试区的植被指数高于东风圩地区。对四个试区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江洲与五洲头一有螺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基本相同,而五洲头一有螺区和五洲头一无螺区的地表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螺区地表温度高于有螺区,地表温度可以间接反映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因此认为无螺区土壤含水量低于有螺区,估计这也是钉螺没有孳生的原因。四个试区中,东风圩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前三个区域,且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主要是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钉螺的扩散和孳生。 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瞬间的静态图像,实现大面积重复观测。将植被指数(NDVI)用于钉螺孳生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首次引用地表温度(LST)和NDVI两个参数来评价一个区域的环境是否适合钉螺孳生,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将应用更多类型的影像、更多参数达到对地面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
基于MERIS数据的内陆湖泊叶绿素a浓度反演研究——以鄱阳湖为例
作者: 张海东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水色遥感  大气校正  鄱阳湖  MERIS  遥感反演模型 
描述:a浓度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造成鄱阳湖不同区域叶绿素a浓度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几个方面:1、实测的光谱测量和叶绿素a浓度采样分析水体光谱测量采用美国Ocean Optics公司
全文:a浓度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造成鄱阳湖不同区域叶绿素a浓度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几个方面:1、实测的光谱测量和叶绿素a浓度采样分析水体光谱测量采用美国Ocean Optics公司
鄱阳湖不同水位情景下越冬水鸟种群数量变化及白鹤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作者: 陈冰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位  鄱阳湖  白鹤  食块茎鸟类  生境评价  种群数量 
描述:,对当前生境进行评价;并对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鸟类生境保护及鄱阳湖水位管控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的下降,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
全文:,对当前生境进行评价;并对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鸟类生境保护及鄱阳湖水位管控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的下降,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
作者: 史丙仑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效应  空间统计  溢出性  现代服务业 
描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全文: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
作者: 汤文婷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市级政府  区划调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行政区划必须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改革调整,从而对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近些年国内新一轮大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也为众多大中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示范和借鉴经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江西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现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的市级单位行政区划仍存在很多弊端,需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消除不足,从而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够更大发挥它的区域带动作用。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各个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中找到成功的借鉴经验;采用了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以行政区划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据来寻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改革方案;采用了案例分析方法,以北京市的行政区划调整为例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级行政区划改革提供一些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筛选、吸收,来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深入思考,提出改革措施。本文第一部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级行政区划改革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继而第二部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概况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形成过程、本质内涵以及行政区域范围的介绍,并且从人口、经济、地理区位、工业布局几个方面介绍经济社会状况。接着第三部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行市级行政区划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现行市级行政区划的现状;其次分析了行政区划现状存在的弊端:缺乏统一的行政区划、行政幅度小、行政层级多、“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步伐缓慢、政区边界犬牙交错、同级政区规模悬殊;再分析出形成现行行政区划的历史、现实原因。第四部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级行政区划改革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使用行政区划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关系原理、区域经济理论等来为改革寻找理论基础,也通过国内新一轮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省直管县”改革的驱动力、江西目前提供的保障等为改革提供现实依据。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对市级行政区划调整进行了设想。首先分析了改革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其次分析此次行政区划改革的必要性:实现江西中部崛起的必要要求、实现各城市均衡发展的途径。接下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级行政区划改革进行了大胆设想,其中对南昌、景德镇、鹰潭、新余、上饶、吉安、宜春、九江8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旨在消除前文分析的现行行政区划弊端,并且对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也稍加分析了改革中必然会有的种种动力与阻力。最后根据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改革中需要配套的措施:构建和完善行政区组织协调机制、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大力发展环鄱阳湖城市群、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管理体制。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文章的构想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只能在理论上分析改革的主要内容,没有通过调研进行实证分析,所以还有待于今后实践中的论证。另外,由于资料收集上存在困难,所以论文写作可能还存在思考不系统不全面、分析不详尽的不足,值得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全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行政区划必须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改革调整,从而对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近些年国内新一轮大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也为众多大中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示范和借鉴经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江西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现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的市级单位行政区划仍存在很多弊端,需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消除不足,从而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够更大发挥它的区域带动作用。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各个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中找到成功的借鉴经验;采用了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以行政区划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据来寻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改革方案;采用了案例分析方法,以北京市的行政区划调整为例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级行政区划改革提供一些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筛选、吸收,来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深入思考,提出改革措施。本文第一部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级行政区划改革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继而第二部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概况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形成过程、本质内涵以及行政区域范围的介绍,并且从人口、经济、地理区位、工业布局几个方面介绍经济社会状况。接着第三部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行市级行政区划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现行市级行政区划的现状;其次分析了行政区划现状存在的弊端:缺乏统一的行政区划、行政幅度小、行政层级多、“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步伐缓慢、政区边界犬牙交错、同级政区规模悬殊;再分析出形成现行行政区划的历史、现实原因。第四部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级行政区划改革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使用行政区划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关系原理、区域经济理论等来为改革寻找理论基础,也通过国内新一轮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省直管县”改革的驱动力、江西目前提供的保障等为改革提供现实依据。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对市级行政区划调整进行了设想。首先分析了改革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其次分析此次行政区划改革的必要性:实现江西中部崛起的必要要求、实现各城市均衡发展的途径。接下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级行政区划改革进行了大胆设想,其中对南昌、景德镇、鹰潭、新余、上饶、吉安、宜春、九江8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旨在消除前文分析的现行行政区划弊端,并且对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也稍加分析了改革中必然会有的种种动力与阻力。最后根据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改革中需要配套的措施:构建和完善行政区组织协调机制、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大力发展环鄱阳湖城市群、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管理体制。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文章的构想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只能在理论上分析改革的主要内容,没有通过调研进行实证分析,所以还有待于今后实践中的论证。另外,由于资料收集上存在困难,所以论文写作可能还存在思考不系统不全面、分析不详尽的不足,值得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流域LUCC的景观生态评价
作者: 府伟娟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景观生态学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描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本文对鄱阳湖流域1992、1995、1998和2002年四个时期的NDVI数据进行了分类,类型为以下六种:城市或建筑用地、农业用地、灌丛草地、林地、水体、湿地。结合野外
全文: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本文对鄱阳湖流域1992、1995、1998和2002年四个时期的NDVI数据进行了分类,类型为以下六种:城市或建筑用地、农业用地、灌丛草地、林地、水体、湿地。结合野外
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作者: 何战英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植被指数  地表温度  感染率  血吸虫病 
描述:我国现有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其中湖沼型占95%以上。国家实施退田还湖政策后,是否导致钉螺孳生地扩大,引起社会关注。本研究选择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对其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外迁居民的感染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该类地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监测手段和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永修县东风圩地区面积5481319.6m,1997年垸外洲滩钉螺感染率0.5%,活螺密度1.27只/0.1lm,感染螺密度0.0039只/0.11m,垸内没有钉螺;居民感染率高达13.4%。1999年底实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措施。2001年垸内草洲化并发现活螺。2002—2003年垸外螺情有所下降,垸内没有再发现钉螺。南昌县五洲头地区,1973年因赣江整支而平垸。原有圩堤被冲刷得很低,圩堤内全部草洲化,2002年发现圩内普遍有螺,面积66万平方米;圩外尚有无螺面积将近70万平方米。因此本研究中将整个五洲头地区作为两个试区即五洲头-有螺区和五洲头-无螺区进行分析。2003年-2004年春季查螺,活螺密度分别是0.63只/0.11m、0.55只/0.lm;感染螺密度分别是0.10254,只/0.1lm、0.0042只/0.1lm。距离该洲滩最近的是五丰村(150米),因放牧和割草去此洲滩,2002年居民感染率1.5%。 第二部分:为了解“移民建镇”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影响,对河东村居民感染率及外迁前后生产、生活用水、接触疫水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迁到非疫区的居民由于距离易感洲滩远,无生产或生活性疫水接触,居民感染率显著下降,由外迁前的13.4%下降到1.6%。而外迁至疫区的居民,虽然生活用水、饮用水得到改善,但仍处疫区,所以居民感染率与外迁前相近。从总的来看,永修县河东村部分居民由于外迁到非疫区,感染率下降显著,对血防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部分: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面积880平方公里,虽然目前没有出现钉螺的大面积扩散,但是随着洲垸居民的迁出,部分土地的抛荒或再遇洪灾,造成钉螺扩散,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潜在危险极大。正如南昌县五洲头地区在退耕之后出现了钉螺的孳生和蔓延,而且由于发现时已有大面积钉螺孳生,给血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对该类地区的监测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地面资料和遥感信息的结合,计算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两个指标,评价退田还湖区域的环境状况。除分析东风圩、五洲头两个“退田还湖”区域外,选择了一个对照区:余干县的长江洲。该洲滩面积大约2862亩,自1953年发现钉螺以来,居民感染率和钉螺阳性率都很高。2004年春季查螺结果:活螺密度0.63只/0.11m,感染螺密度0.0083只/0.1lm;居民感染率11.0%。 长江洲、五洲头一有螺区、五洲头一无螺区、东风圩植被指数总体分布有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前三个试区的植被指数高于东风圩地区。对四个试区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江洲与五洲头一有螺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基本相同,而五洲头一有螺区和五洲头一无螺区的地表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螺区地表温度高于有螺区,地表温度可以间接反映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因此认为无螺区土壤含水量低于有螺区,估计这也是钉螺没有孳生的原因。四个试区中,东风圩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前三个区域,且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主要是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钉螺的扩散和孳生。 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瞬间的静态图像,实现大面积重复观测。将植被指数(NDVI)用于钉螺孳生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首次引用地表温度(LST)和NDVI两个参数来评价一个区域的环境是否适合钉螺孳生,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将应用更多类型的影像、更多参数达到对地面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
全文:我国现有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其中湖沼型占95%以上。国家实施退田还湖政策后,是否导致钉螺孳生地扩大,引起社会关注。本研究选择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对其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外迁居民的感染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该类地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监测手段和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永修县东风圩地区面积5481319.6m,1997年垸外洲滩钉螺感染率0.5%,活螺密度1.27只/0.1lm,感染螺密度0.0039只/0.11m,垸内没有钉螺;居民感染率高达13.4%。1999年底实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措施。2001年垸内草洲化并发现活螺。2002—2003年垸外螺情有所下降,垸内没有再发现钉螺。南昌县五洲头地区,1973年因赣江整支而平垸。原有圩堤被冲刷得很低,圩堤内全部草洲化,2002年发现圩内普遍有螺,面积66万平方米;圩外尚有无螺面积将近70万平方米。因此本研究中将整个五洲头地区作为两个试区即五洲头-有螺区和五洲头-无螺区进行分析。2003年-2004年春季查螺,活螺密度分别是0.63只/0.11m、0.55只/0.lm;感染螺密度分别是0.10254,只/0.1lm、0.0042只/0.1lm。距离该洲滩最近的是五丰村(150米),因放牧和割草去此洲滩,2002年居民感染率1.5%。 第二部分:为了解“移民建镇”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影响,对河东村居民感染率及外迁前后生产、生活用水、接触疫水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迁到非疫区的居民由于距离易感洲滩远,无生产或生活性疫水接触,居民感染率显著下降,由外迁前的13.4%下降到1.6%。而外迁至疫区的居民,虽然生活用水、饮用水得到改善,但仍处疫区,所以居民感染率与外迁前相近。从总的来看,永修县河东村部分居民由于外迁到非疫区,感染率下降显著,对血防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部分: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面积880平方公里,虽然目前没有出现钉螺的大面积扩散,但是随着洲垸居民的迁出,部分土地的抛荒或再遇洪灾,造成钉螺扩散,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潜在危险极大。正如南昌县五洲头地区在退耕之后出现了钉螺的孳生和蔓延,而且由于发现时已有大面积钉螺孳生,给血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对该类地区的监测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地面资料和遥感信息的结合,计算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两个指标,评价退田还湖区域的环境状况。除分析东风圩、五洲头两个“退田还湖”区域外,选择了一个对照区:余干县的长江洲。该洲滩面积大约2862亩,自1953年发现钉螺以来,居民感染率和钉螺阳性率都很高。2004年春季查螺结果:活螺密度0.63只/0.11m,感染螺密度0.0083只/0.1lm;居民感染率11.0%。 长江洲、五洲头一有螺区、五洲头一无螺区、东风圩植被指数总体分布有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前三个试区的植被指数高于东风圩地区。对四个试区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江洲与五洲头一有螺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基本相同,而五洲头一有螺区和五洲头一无螺区的地表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螺区地表温度高于有螺区,地表温度可以间接反映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因此认为无螺区土壤含水量低于有螺区,估计这也是钉螺没有孳生的原因。四个试区中,东风圩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前三个区域,且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主要是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钉螺的扩散和孳生。 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瞬间的静态图像,实现大面积重复观测。将植被指数(NDVI)用于钉螺孳生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首次引用地表温度(LST)和NDVI两个参数来评价一个区域的环境是否适合钉螺孳生,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将应用更多类型的影像、更多参数达到对地面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
鄱阳湖表层水体细菌群落结构时空变化
作者: 刘倩纯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rDNA  454高通量测序  鄱阳湖  细菌多样性  DGGE  16S 
描述:菌(含量1%)均为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疣微菌门及变形菌门中的β-变形菌、y-变形菌和α-变形菌。19个门中,WS3是2010年10月份湖口样地独有的菌门:与2010年10月相比,2011年5
全文:菌(含量1%)均为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疣微菌门及变形菌门中的β-变形菌、y-变形菌和α-变形菌。19个门中,WS3是2010年10月份湖口样地独有的菌门:与2010年10月相比,2011年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金菁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生态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全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