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回归自然与澄明存在 : 论陶渊明诗歌语言
作者: 戴建业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回归自然  虚词  诗语言  陶渊明诗歌  人车  句法  “自然”  “树”  诗歌语言  本真的存在 
描述:晋宋之际,诗歌语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花哨和装饰性就是一切,只注重在外表上使人眼花缭乱。正是这种虚华的外表,遮蔽了本真的存在。系铃还须解铃人,挽救这种衰颓又非诗莫属。这种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历险,当时只有陶渊明能够并且愿意承担。他从上流社会虚伪的交往中抽身而逃的同时,也避免了掉进那时虚浮的语言陷井。正如他决意要返回到外在的自然—样,他也迫切地要回归语言的自然。或者说,正由于回归到了语言的自然,他才得以回归到自己内在的自然,并进而返回外在的自然。
全文:晋宋之际,诗歌语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花哨和装饰性就是一切,只注重在外表上使人眼花缭乱。正是这种虚华的外表,遮蔽了本真的存在。系铃还须解铃人,挽救这种衰颓又非诗莫属。这种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历险,当时只有陶渊明能够并且愿意承担。他从上流社会虚伪的交往中抽身而逃的同时,也避免了掉进那时虚浮的语言陷井。正如他决意要返回到外在的自然—样,他也迫切地要回归语言的自然。或者说,正由于回归到了语言的自然,他才得以回归到自己内在的自然,并进而返回外在的自然。
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与叶赛宁:中俄诗歌比较研究
作者: 岳凤麟  来源:国外文学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叶赛宁  田园生活  生活经历  十月革命  俄罗斯  陶渊明  抒情诗  比较研究  田园诗人  诗创作 
描述:诗坛巨匠曲折经历——陶、叶与农村陶渊明和叶赛宁是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与农村的关系,是他们进行田园诗创作的源泉,也是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基础。因此,让我们首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作一番回顾和考察。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后家道中落,由于父亲早死,陶渊明从青年时代起家境就很贫困。颜延之说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29岁那年(393年),因
全文:诗坛巨匠曲折经历——陶、叶与农村陶渊明和叶赛宁是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与农村的关系,是他们进行田园诗创作的源泉,也是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基础。因此,让我们首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作一番回顾和考察。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后家道中落,由于父亲早死,陶渊明从青年时代起家境就很贫困。颜延之说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29岁那年(393年),因
陶渊明的价值转换及其审美意义:兼论庄子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作者: 叶伯泉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面向未来  内容提要  审美意义  陶渊明  庄子思想  价值观念  个性精神  价值转换 
描述:文章从价值观念和审美意义的角度对陶渊明及其诗歌作了新的阐释。提出陶渊明价值转换的四个主要内容:由入世转为出世,把自己整个精神安顿于大自然;追求个性的任真和人格的独立;超脱世俗之我,求得精神的提升;弃现实而面向未来。其中心则在于个性精神的解放,并论及庄子思想对陶渊明的深刻影响。
全文:文章从价值观念和审美意义的角度对陶渊明及其诗歌作了新的阐释。提出陶渊明价值转换的四个主要内容:由入世转为出世,把自己整个精神安顿于大自然;追求个性的任真和人格的独立;超脱世俗之我,求得精神的提升;弃现实而面向未来。其中心则在于个性精神的解放,并论及庄子思想对陶渊明的深刻影响。
拓开教学内容的点滴体会——讲授陶渊明诗有感
作者: 王国源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园田居》  世族  《归去来兮辞》  教学内容  陶渊明诗  尘网  封建士大夫  诗歌  官场  门阀制度 
描述: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4册和第5册中分别选编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第一首)、《饮酒》(第五首)。课堂教学实践表明,高中学生能够自学这几首诗的诗句,但是对诗的深一层次的内涵便领会不到了。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拓展开教学内容,多介绍一些知识,诸如陶渊明的生活时代、归隐、陶诗的风格等,让学生对这位诗人及他的诗歌有一个较深刻,较完整的了解,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全文: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4册和第5册中分别选编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第一首)、《饮酒》(第五首)。课堂教学实践表明,高中学生能够自学这几首诗的诗句,但是对诗的深一层次的内涵便领会不到了。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拓展开教学内容,多介绍一些知识,诸如陶渊明的生活时代、归隐、陶诗的风格等,让学生对这位诗人及他的诗歌有一个较深刻,较完整的了解,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姜夔“自然高妙”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作者: 周均平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籁  余味  姜夔  意中有景  美学内涵  景中有意  一家之风味  诗歌创作  意境  余意 
描述:“自然高妙”说是姜夔在《诗说》中提出来的。他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关于自然高妙,古今论者多认为是姜夔对风格意境的最高要求,是其审美理想所在。如清人谢章铤在评论四种高妙时说:“自然高妙,词家最重,所谓本色当行也”①。今人郭绍虞先生说:“白石论诗,标举四种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诣”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指出:“四种高妙中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自然高妙”为最高境界”,“以自然高妙为上乘”。《中国历代诗话选》也指明:“自然高妙是姜夔对诗歌意境的最高要求,反映着他的审美理想”。但究竟何为自然高妙?它的理论内涵和美学意义是什么?古今见解并不一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认为;“自然高妙”主要指诗歌“自然含蓄”的艺术风格③。近一,钱振认为:“自然一行即当融入上三行,于理意想之中求其自然”④。《中国历代诗话选》则认为:前三种高妙“是自然高妙的必要条件”,自然高妙“即不但要排除奇险、雕琢等破坏艺术完整性的消极因素,更要脱略文字形迹,‘气象’浑...
全文:“自然高妙”说是姜夔在《诗说》中提出来的。他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关于自然高妙,古今论者多认为是姜夔对风格意境的最高要求,是其审美理想所在。如清人谢章铤在评论四种高妙时说:“自然高妙,词家最重,所谓本色当行也”①。今人郭绍虞先生说:“白石论诗,标举四种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诣”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指出:“四种高妙中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自然高妙”为最高境界”,“以自然高妙为上乘”。《中国历代诗话选》也指明:“自然高妙是姜夔对诗歌意境的最高要求,反映着他的审美理想”。但究竟何为自然高妙?它的理论内涵和美学意义是什么?古今见解并不一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认为;“自然高妙”主要指诗歌“自然含蓄”的艺术风格③。近一,钱振认为:“自然一行即当融入上三行,于理意想之中求其自然”④。《中国历代诗话选》则认为:前三种高妙“是自然高妙的必要条件”,自然高妙“即不但要排除奇险、雕琢等破坏艺术完整性的消极因素,更要脱略文字形迹,‘气象’浑...
陶渊明的年寿问题——兼对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质疑
作者: 王辉斌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年寿  太元  诗文系年  陶渊明  《宋书·陶潜传》  颜延之  中寿  逯钦立  王凝  公元 
描述:在李唐以前的诗人中,陶渊明的生平是最为复杂的。如被朱自清先生称之为“此者皆荦荦大端”的名字、年号甲子、居址、出处、世系、年岁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难断甲乙。以其年寿为例,自刘宋以降,即有六十三
全文:在李唐以前的诗人中,陶渊明的生平是最为复杂的。如被朱自清先生称之为“此者皆荦荦大端”的名字、年号甲子、居址、出处、世系、年岁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难断甲乙。以其年寿为例,自刘宋以降,即有六十三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