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6)
按栏目分组
文献与研究 (6)
按年份分组
2010(1)
2000(1)
1994(2)
1993(1)
1980(1)
按来源分组
求是学刊(1)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学苑教育(1)
北方论丛(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相关搜索词
从元好问《论诗绝句》看陶渊明的诗风及成因
作者: 唐民生  来源: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风  陶渊明  《论诗绝句》  成因 
描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批评了历代不少重要诗人,其对陶诗的评价,由诗品及人口、由表及里,在探究其旨归的同时,揭示出陶的诗风及其成因。
全文: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批评了历代不少重要诗人,其对陶诗的评价,由诗品及人口、由表及里,在探究其旨归的同时,揭示出陶的诗风及其成因。
谁解其中味:论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情
作者: 白晓朗  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拟挽歌辞  九首  陶诗  士不遇赋  《饮酒》  《杂诗》  隐逸诗  济苍生  论诗  田园诗人 
描述:历来论诗的人都把陶渊明看作“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说他的田园诗大都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歌唱了这种陶然自乐的生活;诗人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中快活得飘飘然,获得了
全文:历来论诗的人都把陶渊明看作“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说他的田园诗大都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歌唱了这种陶然自乐的生活;诗人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中快活得飘飘然,获得了
论姜夔《暗香》《疏影》词的寄托--与周振甫同志商榷
作者: 史乘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同志  姜夔  《疏影》  《暗香》  论诗绝句  《锦瑟》  周振甫  寄托 
描述:金代诗人元好问曾深有感慨地写下了一首论诗绝句:“‘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人总爱西崑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的《锦瑟》诗虽然回味无穷,可是千余年来,有几人真能懂得诗中所蕴含的意思呢?“
全文:金代诗人元好问曾深有感慨地写下了一首论诗绝句:“‘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人总爱西崑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的《锦瑟》诗虽然回味无穷,可是千余年来,有几人真能懂得诗中所蕴含的意思呢?“
《孤鹜已远》连载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与谢灵运(六)
作者: 萧含  来源:学苑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中国文学  《文心雕龙》  论诗绝句  陶渊明  晋宋时期  连载  真意 
描述:(六) 作为晋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园林里两株英挺的秀木,珠玉灿然,落英缤纷。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论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概括极为准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状谢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描述极为精微。
全文:(六) 作为晋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园林里两株英挺的秀木,珠玉灿然,落英缤纷。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论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概括极为准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状谢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描述极为精微。
论姜夔的所谓“诗法”
作者: 张培生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说》  “诗法”  姜夔  诗学理论  思维方式  艺术心  无法而法  艺术创作  《沧浪诗话》  白石道人 
描述:能诗善词,所以他的诗学理论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他的经验之谈。 姜夔论诗,注重“诗法”,在《诗说》中就多次说到“诗法”或“法度”:“守法度曰诗”。“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出入变化
全文:能诗善词,所以他的诗学理论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他的经验之谈。 姜夔论诗,注重“诗法”,在《诗说》中就多次说到“诗法”或“法度”:“守法度曰诗”。“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出入变化
姜夔“自然高妙”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作者: 周均平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籁  余味  姜夔  意中有景  美学内涵  景中有意  一家之风味  诗歌创作  意境  余意 
描述:绍虞先生说:“白石论诗,标举四种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诣”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指出:“四种高妙中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自然高妙”为最高境界”,“以自然高妙为上乘”。《中国历代诗话选》也指明
全文:绍虞先生说:“白石论诗,标举四种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诣”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指出:“四种高妙中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自然高妙”为最高境界”,“以自然高妙为上乘”。《中国历代诗话选》也指明
Rss订阅